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四维超声子宫输卵管造影的影像学特征建立造影剂逆流子宫肌层风险的诺模图预测模型
1
作者 杨霞 潘亮颖 +3 位作者 赵行平 易靖佳 王琳 张白云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1,共11页
目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分析报告,全球不孕症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分析造影剂逆流子宫肌层的相关风险因素,对降低造影剂逆流的发生率及治疗女性不孕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缺乏预评估输卵管... 目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分析报告,全球不孕症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分析造影剂逆流子宫肌层的相关风险因素,对降低造影剂逆流的发生率及治疗女性不孕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缺乏预评估输卵管造影逆流子宫肌层的有效指标,判断标准主要依赖于医生经验和患者症状。本研究旨在运用四维超声子宫输卵管造影的影像学特征来评价造影剂逆流子宫肌层的危险因素,并构建诺模图(nomogram)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不孕症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15日在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就诊的1274例行四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hysterosalpingo-contrast sonography,HyCoSy)手术检查的不孕症女性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将发生造影剂逆流子宫肌层的不孕症患者设为逆流组(n=234),未发生造影剂逆流子宫肌层的不孕症患者设为未逆流组(n=1040)。对研究的基线变量与造影剂逆流子宫肌层结局依次采用单因素Logistic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通过Bootstrap分析进行内部验证,重复抽样次数为500。结果:未逆流组与逆流组的年龄分别为(30.66±4.83)和(31.82±5.2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未逆流组的不孕症类型以原发性不孕为主(50.96%),逆流组则以继发性不孕为主(76.50%),且72.65%的患者存在妇科手术史,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逆流组出现月经量异常和主观不适情况的患者比例高于未逆流组,而未逆流组则较逆流组使用造影剂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6、P<0.001、P<0.001)。在影像学方面,未逆流组与逆流组在内膜厚度、输卵管管壁光滑程度和卵巢周围造影剂弥散程度等方面存在不同,表现为未逆流组内膜厚度更厚,输卵管管壁更光滑、更通畅。Nomogram预测模型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54,提示预测性能较好。模型内部验证的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的AUC为0.737,当患者发生造影剂逆流子宫肌层的阈值概率为0.05~0.95时,净收益最高达0.18;应用nomogram预测模型的净收益水平高于全干预和全不干预的附加效益,提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预测效能。结论:基于不孕症类型、内膜厚度、造影剂量和主观不适等影响因素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四维HyCoSy术后造影剂逆流子宫肌层的发生风险,有助于临床医生尽早采取预防措施,降低造影剂内渗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 造影剂 子宫肌层 逆流 影像学特征 诺模图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描影像组学联合临床和超声特征列线图鉴别良、恶性乳腺导管内病变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梦涵 周汇明 肖际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6-371,共6页
目的 观察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描(ABVS)影像组学联合临床及超声特征列线图鉴别良、恶性乳腺导管内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4例经病理证实乳腺导管内病变女性患者的临床及超声资料;按照2∶1比例将其随机分为训练集(n=96)及验证集(n=48... 目的 观察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描(ABVS)影像组学联合临床及超声特征列线图鉴别良、恶性乳腺导管内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4例经病理证实乳腺导管内病变女性患者的临床及超声资料;按照2∶1比例将其随机分为训练集(n=96)及验证集(n=48)。基于ABVS图像提取并筛选最优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将临床、超声特征及Radscore纳入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鉴别良、恶性乳腺导管内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临床-超声模型,并联合影像组学模型构建列线图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模型鉴别良、恶性乳腺导管内病变的效能。结果 患者年龄[OR(95%CI)=1.104(1.045,1.180),P=0.001]、病变边缘[OR(95%CI)=0.273(0.075,0.917),P=0.039]、微小钙化灶[OR(95%CI)=9.759(2.240,60.730),P=0.006]及Radscore[OR(95%CI)=3.818(1.435,11.994),P=0.012]均为良、恶性乳腺导管内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影像组学模型、临床-超声模型及列线图模型鉴别良、恶性乳腺导管内病变的曲线下面积(AUC)在训练集分别为0.766、0.866及0.901,在验证集分别为0.770、0.765及0.854。结论 ABVS影像组学联合临床及超声特征列线图鉴别良、恶性乳腺导管内病变效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超声检查 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联合MR弥散加权成像鉴别FIGOⅠA、ⅠB及ⅡA期宫颈癌 被引量:6
3
作者 唐琴 骆迎春 +2 位作者 周启昌 唐小玲 杨红琳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88-291,共4页
目的分析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3D-PDU)联合MR弥散加权成像(DWI)术前鉴别国际妇产联盟(FIGO)ⅠA、ⅠB及ⅡA期宫颈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术后病理确诊宫颈癌患者的术前宫颈3D-PDU及DWI,其中FIGO分期ⅠA期19例(ⅠA期组),ⅠB期26例(... 目的分析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3D-PDU)联合MR弥散加权成像(DWI)术前鉴别国际妇产联盟(FIGO)ⅠA、ⅠB及ⅡA期宫颈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术后病理确诊宫颈癌患者的术前宫颈3D-PDU及DWI,其中FIGO分期ⅠA期19例(ⅠA期组),ⅠB期26例(ⅠB期组),ⅡA期15例(ⅡA期组)。比较各组病灶相关血管参数血管形成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形成-血流指数(VFI)及DWI参数表观弥散系数(ADC)和指数ADC(eADC)的差异;以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3D-PDU、DWI及二者联合鉴别FIGOⅠA、ⅠB及ⅡA期宫颈癌的效能。结果FIGOⅠA、ⅠB及ⅡA期宫颈癌中,随分期级别提高,VI、FI及VFI均逐渐升高,ADC逐渐降低而eADC逐渐升高(P均<0.05)。3D-PDU、DWI及二者联合鉴别宫颈癌FIGOⅠA、ⅠB及ⅡA期宫颈癌模型,即logit(PRE)_(3D-PDU)、logit(PRE)_(DWI)及logit(PRE)_(联合)中,logit(PRE)_(联合)模型判断宫颈癌FIGO分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大于logit(PRE)_(3D-PDU)及logit(PRE)_(DWI)(0.78、0.75,Z=4.73、3.55,P均<0.05),其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亦均高于logit(PRE)_(3D-PDU)及logit(PRE)_(DWI)(P均<0.05)。结论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联合DWI可于术前有效鉴别FIGOⅠA、ⅠB及ⅡA期宫颈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肿瘤分期 超声检查 三维能量多普勒 磁共振成像 弥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前超声筛查孕12~13^(+6)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价值 被引量:19
4
作者 龙煜 邝海燕 +3 位作者 骆迎春 邓光祁 蒋凌晖 张帅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4-260,共7页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在孕12~13^(+6)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筛查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通过前瞻性研究,应用二维超声叠加高分辨率血流成像技术,观察2019年1月—2020年1月整个孕期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超声筛查的1 106例胎儿的...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在孕12~13^(+6)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筛查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通过前瞻性研究,应用二维超声叠加高分辨率血流成像技术,观察2019年1月—2020年1月整个孕期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超声筛查的1 106例胎儿的内脏位置、心尖朝向、十字交叉结构、房室瓣和大动脉瓣的血流情况等判断心脏结构异常,并于孕15~17周复查确诊,15~17周无法明确诊断时于孕20~24周再次复查进一步确诊。通过与引产胎儿尸体解剖结果及活产分娩的婴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或手术结果进行比较,探讨产前超声筛查早孕期胎儿CHD的价值。结果 孕12~13;周产前超声提示心脏结构异常共18例,包括心脏位置异常2例、房室结构异常10例、房室瓣血流异常2例、大动脉异常4例。漏诊3例,包括室间隔缺损1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和右肺动脉狭窄、右侧支气管狭窄并右肺发育不良1例。本组病例诊断率为85.7%(18/21),漏诊率为14.2%(3/21)。结论 产前超声可以为孕12~13;周筛查胎儿CHD提供重要线索,于孕15~17周和孕20~24周复查确诊,从而指导临床采取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超声检查 产前 妊娠初期 胎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颅内脂肪瘤1例 被引量:2
5
作者 骆迎春 田艾军 +1 位作者 崔琦 周启昌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21-821,共1页
孕妇23岁,孕2产0,否认药物接触史、家族遗传病史及近亲结婚史;因孕32周时于外院常规产前超声检查发现颅内稍高回声区,遂于孕35周来本院会诊。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产前 胎儿 颅内脂肪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早期不同超声异常指标在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2
6
作者 叶亚梅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2期154-158,共5页
目的探讨孕早期不同超声异常指标在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4月至2016年4月于本院产检的孕早期(孕11~14周)孕妇为研究对象,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异常孕妇147例,所有孕妇均行羊水与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统计分析不同... 目的探讨孕早期不同超声异常指标在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4月至2016年4月于本院产检的孕早期(孕11~14周)孕妇为研究对象,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异常孕妇147例,所有孕妇均行羊水与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统计分析不同超声异常指标对应的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结果孕早期超声异常指标包括心脏畸形、全身皮肤水肿、鼻骨异常、静脉导管a波倒置、颈部淋巴水囊瘤、颈部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增厚及脐膨出。心脏畸形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80.00%(8/10),以18-三体与21-三体为主;全身皮肤水肿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68.00%(17/25),以18-三体、45,X、21-三体为主;鼻骨异常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75.00%(6/8),以18-三体、21-三体为主;静脉导管a波倒置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71.43%(5/7),以21-三体、18-三体、45,X为主;颈部淋巴瘤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66.67%(6/9),以45,X、21-三体为主;NT增厚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37.80%(31/82),以21-三体、45,X、18-三体为主;脐膨出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66.67%(4/6),以21-三体、45,X、18-三体为主。结论心脏畸形、全身皮肤水肿、NT增厚、颈部淋巴水囊瘤是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最高的4种孕早期超声异常指征。同时合并与染色体异常相关的早孕期超声异常指征越多,染色体异常检出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早期 超声异常指标 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观察正常胎儿肾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其临床价值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涛 冯泽平 +2 位作者 田艾军 袁红霞 周永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74-977,共4页
目的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不同孕周胎儿肾动脉(R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max)、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Vmin)及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确定其正常参考值,分析其与孕龄的相关性。方法从接受常规产前超声检查的18~40周孕妇中选取符合条... 目的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不同孕周胎儿肾动脉(R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max)、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Vmin)及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确定其正常参考值,分析其与孕龄的相关性。方法从接受常规产前超声检查的18~40周孕妇中选取符合条件的2627名进入样本库,测量胎儿肾动脉Vmax、Vmin和PI、RI,最后按孕龄分组,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胎儿左、右侧肾动脉血流Vmax(r=0.75,0.75)、Vmin(r=0.62,0.60)与孕龄呈正相关(P均<0.05),RI、PI随孕龄增长而呈缓慢下降趋势,仅在妊娠末期略有回升;胎儿左、右肾各血流参数测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肾动脉血流速度与孕龄呈正相关,而肾动脉RI、PI随孕龄变化幅度很小。胎儿肾动脉血流监测可作为预测和评估胎儿有无宫内缺氧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肾动脉 血流动力学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前超声与MRI联合诊断胎儿中线处硬脑膜窦畸形 被引量:4
8
作者 张美香 骆迎春 +1 位作者 邝海燕 蒋美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21-724,共4页
目的观察胎儿中线处硬脑膜窦畸形(DSM)的产前超声与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胎经产前超声及MRI诊断为脑中线处DSM胎儿,并与引产尸检结果对照,观察中线处DSM的产前影像学特征。结果产前超声诊断3胎DSM,其中1例合并血栓形成;5胎均表现为... 目的观察胎儿中线处硬脑膜窦畸形(DSM)的产前超声与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胎经产前超声及MRI诊断为脑中线处DSM胎儿,并与引产尸检结果对照,观察中线处DSM的产前影像学特征。结果产前超声诊断3胎DSM,其中1例合并血栓形成;5胎均表现为中线处囊性回声肿物,其中4胎于扩张的静脉窦内见云雾状细密点状回声;合并血栓者于囊性回声区内见高回声团块,CDFI未见明显血流信号。产前MRI诊断5胎均为DSM,其中2胎合并血栓形成;4胎主要表现为中线处窦汇区三角形或楔形瘤样扩张,并向邻近上矢状窦后部延伸,T1WI多呈等或高信号、T2WI多呈低信号,合并血栓时周围可见低信号环绕。5胎均接受引产,1胎尸检见胎儿上矢状窦偏后部及窦汇区呈瘤样扩张及血栓形成。结论胎儿中线处DSM具有典型产前超声与MRI表现;产前超声不能除外胎儿DSM时,建议行MR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神经系统畸形 超声检查 产前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化疗栓塞联合B超监视下清宫术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10例报告 被引量:4
9
作者 罗晓梅 李青春 骆迎春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12期1080-1083,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后在B超监视下清宫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12月~2013年4月对10例CSP行双侧子宫动脉甲氨蝶呤灌注化疗及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术,术后24~72 h内B超监视下清宫术。...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后在B超监视下清宫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12月~2013年4月对10例CSP行双侧子宫动脉甲氨蝶呤灌注化疗及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术,术后24~72 h内B超监视下清宫术。结果栓塞后造影显示子宫动脉远端血流信号中断,栓塞术后无一例发生异位血管栓塞、子宫坏死、局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后24~72 h内清宫,清宫时孕囊境界清楚,B超引导下均能完整顺利刮出。术中刮出组织20~100 g,病理报告见变性绒毛及蜕膜组织、血块红染坏死物。术中出血10~50 ml,平均23 ml。手术时间15~60 min,平均26 min。术后均无宫内残留,无再发出血。术后血β-hCG 10~21 d,平均14 d恢复正常;治疗后26~40d月经来潮,未出现闭经等卵巢早衰症状。结论子宫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超声监视下清宫术降低子宫穿孔风险,避免患者切除子宫,保留了生育能力,是治疗CSP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栓塞 清宫术 剖宫产瘢痕妊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