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皮祖细胞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
1
作者 何雪 曾慧卉 陈燕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66-1972,共7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肺部疾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作为一类具有血管修复与再生能力的祖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进程中起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肺部疾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作为一类具有血管修复与再生能力的祖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进程中起重要作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外周血中EPCs数量显著减少、功能显著下降,且与疾病严重程度、肺功能下降、急性加重、营养状况及合并症等因素密切相关。吸烟、尼古丁、电子香烟及细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2.5,PM2.5)等环境因素可明显损伤EPCs的功能并减少其数量,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趋化因子12/趋化因子受体4信号通路及多种细胞因子的调控。此外,动物实验显示,气管内移植EPCs可明显改善肺气肿模型的肺功能及病理改变,提示靶向EPCs可能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的关键策略之一。通过探究EPCs的动员、归巢与功能障碍的具体分子机制,探讨EPCs临床转化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有望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肺部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香烟 吸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趋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分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高丽 彭雅婷 欧阳若芸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82-1590,共9页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疾病,具有一定的异质性,而目前的诊断和治疗并未充分考虑该特性。本文回顾分析了OSAHS在临床特征分型、合并症分型、多导睡眠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疾病,具有一定的异质性,而目前的诊断和治疗并未充分考虑该特性。本文回顾分析了OSAHS在临床特征分型、合并症分型、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参数分型及其他角度分型的研究进展。现有研究在临床特征分型中确定了常见亚型,合并症分型明确了不同亚群特点;借助PSG所提供的丰富信息,优化了OSAHS的分类方式;多角度聚类则从多维度提供精准治疗依据。这些研究加深了对OSAHS异质性的理解,但仍存在亚型分组差异大、替代疗法证据不足等问题,未来应聚焦寻找生物标志物和探究病理生理机制,推动精准治疗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疾病异质性 聚类分析 亚型分类 个体化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主研发的藏四味清肺合剂联合常规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5
3
作者 易琼 李方 +5 位作者 雷思 彭菲 张权 吴艳娜 孙静萍 吴尚洁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1-931,共11页
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世界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现代医学的治疗方式利弊参半,传统民族医药逐渐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藏四味清肺合剂是从经典藏药方中得到的全新自主研发处方合剂,用以治疗... 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世界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现代医学的治疗方式利弊参半,传统民族医药逐渐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藏四味清肺合剂是从经典藏药方中得到的全新自主研发处方合剂,用以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本研究使用藏四味清肺合剂联合常规方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住院治疗的60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舒张支气管、抗感染、化痰、吸氧;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口服藏四味清肺合剂。2组疗程均为7 d。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情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GOLD)分级、COPD病程、过去1年内COPD加重次数。以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the modifie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MRC)呼吸困难量表分级、改良Borg量表评分作为主要疗效指标,动脉血乳酸(lactic acid,LAC)、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水平作为次要疗效指标,安全性指标包括反映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的相关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运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GLMM)评估藏四味清肺合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一般资料、mMRC呼吸困难量表分级、改良Borg量表评分、动脉血LAC、ALT、AST、SCr、SUA、APTT、FIB、D-dime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血清TNF-α及P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GLMM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治疗前后、性别、年龄、BMI、吸烟情况、GLOD分级、COPD病程和过去1年内COPD加重次数后,相比于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实验组mMRC呼吸困难量表分级(系数=-0.329,P=0.036)、改良Borg量表评分(系数=-1.077,P=0.001)、血清TNF-α(系数=-14.378,P<0.001)和动脉血LAC(系数=-0.409,P=0.012)均更低,而藏四味清肺合剂干预对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无明显影响(均P>0.05)。结论:藏四味清肺合剂联合常规治疗可改善AE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内环境稳定,且具备安全性及可靠性。现代医学结合传统民族医药的治疗方式是未来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行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四味清肺合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临床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主研发的藏四味清肺合剂雾化对香烟烟雾诱导的COPD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及网络药理学分析
4
作者 李美智 彭菲 +4 位作者 张权 吴艳娜 孙静萍 雷思 吴尚洁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13-1125,共13页
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发病率和病死率高,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及公共卫生负担,以COPD为首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四大慢性病。藏四味清肺合剂(Za... 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发病率和病死率高,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及公共卫生负担,以COPD为首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四大慢性病。藏四味清肺合剂(Zangsiwei Qingfei Mixture,ZSWQF)是本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全新藏药处方合剂,用以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本研究旨在探讨ZSWQF雾化吸入对香烟烟雾诱导的COPD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30只C57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PD组和ZSWQF组;其中对照组小鼠不进行烟熏干预,雾化吸入生理盐水;COPD组和ZSWQF组小鼠均进行烟熏干预,前者雾化吸入生理盐水,后者雾化吸入ZSWQF治疗。采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进行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及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的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采用血球计数仪对BALF中的细胞进行分类计数;采用小动物肺功能测定仪检测气道阻力(airway resistance,RI)、循环动态顺应性(cyclic dynamic compliance,CyDN)等指标评价小鼠的肺功能;最后取小鼠肺组织固定,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后,采用平均线性截距(mean linear intercept,MLI)和破坏指数(destruction index,DI)评价小鼠肺组织形态学变化。收集疾病相关靶标和ZSWQF组分相关靶标,对交集靶点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进行分析,并进行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原代提取分离SD大鼠II型肺泡上皮细胞(type II alveolar epithelial cell,AEC II)并分为对照(Control)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组、正常血清(Normal)组、ZSWQF水提物(water extracts of ZSWQF,W-ZSWQF)组、ZSWQF组和MLN-4760[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2抑制剂]组。采用蛋白印迹法分析ACE、p38[一种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磷酸化(phospho,p)-p38、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s 1 and 2,ERK1/2)、p-ERK1/2、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p-JNK、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nhibitor of nuclear factor-kappa B alpha,IκBα)、p-IκBα、p-核因子κB p65亚基(p65 subunit of 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p65)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COPD组WBC计数高于对照组(P<0.01);ZSWQF组WBC计数低于COPD组(P<0.05);3组小鼠脏器重量、ALT和s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血清及BALF中IL-6、IL-8和TNF-α水平及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数比较,COPD组均高于对照组,ZSWQF组均低于COPD组(均P<0.05)。COPD组肺功能RI高于对照组,CyDN低于对照组(均P<0.05)。COPD组小鼠肺泡腔严重充血,炎症细胞大量浸润,肺泡间隔与肺泡壁增厚,MLI和DI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ZSWQF组的MLI和DI均低于COPD组(均P<0.05)。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确定了151个靶点作为ZSWQF治疗COPD的潜在靶点,核心靶点为TNF、IL-6、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1、白蛋白(albumin,ALB)、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non-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R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3、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9、β-联蛋白(beta-catenin,CTNNB1),可能通过癌症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Akt、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1、钙和MAPK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COPD的作用。蛋白质印迹法结果表明:与LPS组相比,经ZSWQF含药血清干预后的AEC II的ACE、p-p38/p38、p-ERK1/2/ERK1/2、p-JNK/JNK、p-IκBα/IκBα、p-NF-κBp65水平明显降低,ACE2水平升高。这表明ZSWQF可以影响MAPK/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信号通路,与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一致。结论:ZSWQF雾化吸入对COPD小鼠具有较好的抗炎、减轻气道重塑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藏四味清肺合剂 雾化吸入 抗炎 白细胞介素-6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致咯血1例并文献复习
5
作者 高丽 彭雅婷 欧阳若芸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4,共6页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又称Rendu-Osler-Webe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可引起多系统血管畸形,包括黏膜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和动静脉畸形。本文报告1例就诊于中南大学...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又称Rendu-Osler-Webe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可引起多系统血管畸形,包括黏膜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和动静脉畸形。本文报告1例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男性HHT病例,主要症状为咯血,这在HHT患者中非常少见,影像学检查发现双侧支气管动脉增粗、迂曲,双侧肺动脉增粗,完善单基因遗传病临床全外显子组检测,最终诊断为ACVRL1基因突变引起的HHT2型。HHT的诊断以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家族史为主,基因检测能帮助明确诊断及分型。抗血管生成疗法是治疗HHT的有效治疗方法,对治疗咯血、鼻出血和胃肠道出血也非常有效和安全。此病例强调了对于疑似患者,建议尽早行基因筛查以明确病因、早期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咯血 ACVRL1基因突变 抗血管生成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