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文献计量的农业面源磷污染的研究分析
1
作者 王颇斐 彭华 +3 位作者 朱坚 张瑛 戴艳娇 宋敏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110-116,共7页
基于2000—2023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的文献数据,利用CiteSpace软件从发文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发文国家、关键词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农业面源磷污染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结果显示:中文文... 基于2000—2023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的文献数据,利用CiteSpace软件从发文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发文国家、关键词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农业面源磷污染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结果显示:中文文献发文量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英文文献发文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中英文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分别是李怀恩和沈珍瑶;中英文发文量最多研究机构分别是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英文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当前国内外研究聚焦于磷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迁移转化规律、面源污染模型的评价、应用和改进、磷污染的风险评估及其治理修复等方面。未来的研究重点为开发和改进具有本地特色且高效的农业面源污染模型,并在流域尺度上进行磷污染的溯源和迁移模拟,研究磷的遗留效应,深度挖掘磷的迁移转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 CITESPACE 文献计量分析 研究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有机酸耦合水分管理对土壤Cd、As形态的影响
2
作者 尹雪斐 柳赛花 +4 位作者 纪雄辉 陈杰 谢运河 潘淑芳 田发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7-397,共11页
为提高土壤中Cd、As的生物可利用性从而提高植物修复效率,本研究基于不同种类及不同剂量的小分子有机酸,耦合不同水分条件,设计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Cd、As形态及有效态的影响,获得对Cd、As活化效果的最佳处理条件。结果表明:施加... 为提高土壤中Cd、As的生物可利用性从而提高植物修复效率,本研究基于不同种类及不同剂量的小分子有机酸,耦合不同水分条件,设计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Cd、As形态及有效态的影响,获得对Cd、As活化效果的最佳处理条件。结果表明:施加5mmol·kg^(-1)柠檬酸配合干湿交替最大程度促进了土壤Cd向生物可利用性高的形态转化,土壤弱酸可溶态Cd含量占比为60.94%,流动性较低的可氧化态Cd含量为所有处理中最低,占比仅为13.18%;施加2.5 mmol·kg^(-1)苹果酸配合长期淹水5~6 cm最大程度促进了土壤As向生物可利用性高的形态转化,该处理土壤中,水结合态与表层吸附态As之和占比为所有处理中最大,为9.05%,铁铝结合态As含量为38.65%;钙结合态As含量为3.37%。理论上,使得土壤中生物有效态Cd含量最高的组合为C2B4A1(干湿交替,10 mmol·kg^(-1)酒石酸);使得土壤生物有效态As含量最高的组合为C3B1A3(淹水2~3 cm,0 mmol·kg^(-1)酒石酸),相较于其他因素,淹水对土壤As有效态的影响为极显著(P<0.01)。研究表明,向土壤中施加较低剂量的柠檬酸并作干湿交替处理利于Cd的释放,对于As污染土壤,低剂量施加苹果酸结合淹水更能达到活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有机酸(LMWOAs) 正交试验 有效态Cd 有效态As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杆菌(Enterobacter sp.M5)-生物炭复合材料对水稻镉、砷积累的影响
3
作者 李南 刘玉玲 +3 位作者 张朴心 姚俊帆 尹雪斐 铁柏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97-1709,共13页
为探究肠杆菌M5-生物炭复合材料对水稻镉(Cd)、砷(As)积累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以肠杆菌M5、生物炭及肠杆菌M5-生物炭复合材料作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K)、肠杆菌M5(M5)、椰壳炭(B)、磁性椰壳炭(MB)、肠杆菌M5-椰壳炭... 为探究肠杆菌M5-生物炭复合材料对水稻镉(Cd)、砷(As)积累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以肠杆菌M5、生物炭及肠杆菌M5-生物炭复合材料作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K)、肠杆菌M5(M5)、椰壳炭(B)、磁性椰壳炭(MB)、肠杆菌M5-椰壳炭复合材料(BM5)和肠杆菌M5-磁性椰壳炭复合材料(MBM5)。结果表明:肠杆菌M5、生物炭单独施用和复合施用均能降低籽粒中Cd、As含量,其中M5、MB、BM5和MBM5处理的籽粒Cd、无机砷(IAs)含量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相较于单一施用菌株和生物炭的处理,肠杆菌M5-生物炭复合处理对于降低水稻籽粒、壳与植株各部位中Cd、As含量的效果更好,其中MBM5处理降低籽粒中Cd、As含量的效果最佳,使早、晚稻籽粒Cd含量分别降低了25.49%、74.00%,As含量分别降低了39.83%、30.95%。BM5、MBM5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根表铁膜中Cd、As、S和Fe的含量,其中MBM5处理的根表铁膜Cd、As、S和Fe的含量分别增加了171.82%、139.94%、72.52%和140.20%。B、MB、BM5和MBM5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根际土、非根际土有效态Cd、As含量。肠杆菌M5-生物炭复合处理可提高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多样性,BM5和MBM5处理使Enterobacter属的相对丰度分别提高了9.99倍和17.26倍。研究表明,施用MBM5是同时降低水稻吸收积累Cd、As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CD) 砷(As) 水稻 硫酸盐还原 磁性椰壳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作物秸秆纤维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杨艺 彭华 +3 位作者 邓凯 纪雄辉 戴艳娇 宋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386-2397,共12页
农业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有助于缓解资源约束、减少环境污染。秸秆纤维素是细胞壁中最主要的物质,与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稳定嵌套,难以分离。因此,秸秆有效组分分离提取是实现其高值化利用的基础和关键。本文对秸秆中纤维微观结构、形成机... 农业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有助于缓解资源约束、减少环境污染。秸秆纤维素是细胞壁中最主要的物质,与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稳定嵌套,难以分离。因此,秸秆有效组分分离提取是实现其高值化利用的基础和关键。本文对秸秆中纤维微观结构、形成机制及理化性质进行深入阐述,介绍了提取纤维素的多种技术,并对纤维素分离原理与优缺点进行了凝练。针对现有技术壁垒及局限性,展望秸秆纤维分离、提取及纯化等的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以期为探索出高效绿色环保的工艺技术,实现秸秆纤维素的高值化利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 纤维素 高值化利用 提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云英接种根瘤菌效果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高鹏 杨志长 +4 位作者 高菊生 马晓彤 黄晶 曹卫东 张晓霞 《湖南农业科学》 2020年第3期20-22,共3页
探讨并比较了接种不同菌剂对紫云英湘肥3号和闽紫6号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湘肥3号和闽紫6号接种不同菌剂均可以促进紫云英的生长和盛花期鲜草产量与成熟期籽粒产量的提高。湘肥3号接种13052号菌剂效果优于13025号菌剂。闽紫6号接... 探讨并比较了接种不同菌剂对紫云英湘肥3号和闽紫6号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湘肥3号和闽紫6号接种不同菌剂均可以促进紫云英的生长和盛花期鲜草产量与成熟期籽粒产量的提高。湘肥3号接种13052号菌剂效果优于13025号菌剂。闽紫6号接种13061号菌剂效果较佳。建议实际生产中湘肥3号接种13052号菌剂,闽紫6号接种13061号菌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根瘤菌 效果 鲜草产量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微囊藻毒素异构体组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11
6
作者 余丽 朱广伟 +6 位作者 孔繁翔 李胜男 史小丽 张民 阳振 许海 朱梦圆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00-713,共14页
有害蓝藻释放微囊藻毒素(MCs),严重威胁饮用水源地用水安全.为了解巢湖MCs污染状况及其异构体组成对水质的影响,于2012年夏季(8月)和秋季(11月),2013年冬季(2月)和春季(5月)进行采样分析,研究了巢湖水体中胞内微囊藻毒素(IMCs)和胞外微... 有害蓝藻释放微囊藻毒素(MCs),严重威胁饮用水源地用水安全.为了解巢湖MCs污染状况及其异构体组成对水质的影响,于2012年夏季(8月)和秋季(11月),2013年冬季(2月)和春季(5月)进行采样分析,研究了巢湖水体中胞内微囊藻毒素(IMCs)和胞外微囊藻毒素(EMCs)异构体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发现,IMCs和EMCs的平均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12~6.45μg/L和0.69~1.92μg/L.在3种常见的异构体中,MC-RR和MC-LR比例较高,MC-YR最低,MC-RR和MC-LR是巢湖水体中MCs的主要异构体类型. IMCs和EMCs的异构体浓度及其比例呈现不同的时空分布特征.微囊藻生物量、水温、总磷浓度是影响IMCs和EMCs异构体浓度及其组成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本研究表明巢湖富营养化严重的西湖区夏季能合成更多的MC-RR异构体,而秋、冬季节偏向于释放生理毒性更强的MC-LR异构体.了解MCs异构体组成变化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有助于预测预警水体MCs污染状况和评估饮用水源地MCs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异构体 时空分布 巢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喷施微肥对玉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谢进 戴艳娇 +2 位作者 宋荣 彭斯文 朱校奇 《湖南农业科学》 2022年第3期38-42,共5页
在玉竹花期和果期叶面喷施不同量(低浓度5 kg/hm^(2);中浓度15 kg/hm^(2);高浓度25 kg/hm^(2))的锌(Zn)、硼(B)、钼(Mo)、铁(Fe)、锰(Mn)微量元素肥料,考察不同微肥对玉竹叶片光合性能以及块茎生物量和品质的影响,并确定微肥的最佳用量... 在玉竹花期和果期叶面喷施不同量(低浓度5 kg/hm^(2);中浓度15 kg/hm^(2);高浓度25 kg/hm^(2))的锌(Zn)、硼(B)、钼(Mo)、铁(Fe)、锰(Mn)微量元素肥料,考察不同微肥对玉竹叶片光合性能以及块茎生物量和品质的影响,并确定微肥的最佳用量。结果表明:叶面喷施中低浓度的Fe肥后,可增强玉竹叶片的光合性能,并通过增加玉竹新生块茎的重量和直径来提高产量,玉竹块茎总多糖含量也比对照提高了34.2%~75.3%;另外,叶面喷施5 kg/hm^(2)的Zn肥、B肥和Mo肥后,玉竹块茎总皂苷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89.2%、80.7%和51.2%,总黄酮含量分别提高了80.4%、40.6%和59.7%。由此得出结论,在玉竹花期果期叶面喷湿5~15 kg/hm^(2)的Fe肥,既可以有效提高玉竹产量又能增加玉竹块茎总多糖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微肥 玉竹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白术样品中白术内酯Ⅰ、Ⅱ、Ⅲ含量的比较 被引量:3
8
作者 谢进 陈阳峰 +2 位作者 何爽 朱校奇 宋荣 《湖南农业科学》 2023年第7期93-96,共4页
研究以岛津Column Shim-pack GIST C18(250 nm×4.6 nm)为色谱柱,甲醇-水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柱温40℃,检测样品中的白术内酯。白术内酯Ⅰ和Ⅱ、Ⅲ的检测波长分别为275和220 nm,进样量为10μL,白术内酯Ⅰ的线性关系方程为Y=1.049... 研究以岛津Column Shim-pack GIST C18(250 nm×4.6 nm)为色谱柱,甲醇-水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柱温40℃,检测样品中的白术内酯。白术内酯Ⅰ和Ⅱ、Ⅲ的检测波长分别为275和220 nm,进样量为10μL,白术内酯Ⅰ的线性关系方程为Y=1.049×10~7X-4.090×10~5(r=0.999 8),在4~1 023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白术内酯Ⅱ的线性关系方程为Y=6.872×10~6X+1.194×10~6(r=0.999 0),在3.7~933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白术内酯Ⅲ的线性关系方程为Y=4.819×10~6X-3.969×10~5(r=0.999 0),在3.7~933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研究还测定了不同产地(山东、安徽、湖南)、不同采收时间(2022年12月1、10、20、27日)的白术和不同温度(50、60、70、80和90℃)所制白术的白术内酯(Ⅰ、Ⅱ、Ⅲ)含量。结果表明:安徽亳州的白术样品中白术内酯Ⅰ、Ⅱ、Ⅲ的含量较高,白术内酯Ⅰ、Ⅱ、Ⅲ含量分别为1.07、0.43、2.40 mg/g;以12月20日采收的白术样品中白术内酯Ⅰ、Ⅱ、Ⅲ的含量较高,分别为1.49、0.53、1.96 mg/g;而50℃烘干白术样品中白术内酯Ⅰ、Ⅱ、Ⅲ的含量较高,分别为1.50、2.37、1.45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 白术内酯Ⅰ 白术内酯Ⅱ 白术内酯Ⅲ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简施肥在黑龙江水稻上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9
作者 万强 纪雄辉 +5 位作者 柳赛花 付东升 姚玉伟 周陈刚 陈志义 周艳 《湖南农业科学》 2020年第7期20-22,26,共4页
通过1次基施长效多元复合肥加苗期追施1次氮肥,为水稻生长提供氮、磷、钾和各种中微量营养元素,解决水稻后期早衰和中微量营养元素供应不足等问题。据黑龙江2017—2019年的大田对比试验和大田示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这种轻简施肥方式,水... 通过1次基施长效多元复合肥加苗期追施1次氮肥,为水稻生长提供氮、磷、钾和各种中微量营养元素,解决水稻后期早衰和中微量营养元素供应不足等问题。据黑龙江2017—2019年的大田对比试验和大田示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这种轻简施肥方式,水稻平均产量为624.8 kg/667m^2,比习惯施肥的对照增加76.6 kg/667m^2,增产14.0 %,而且追肥次数减少1~2次,节省了劳动成本20元/667m^2,平均增加纯收益199.2元/667m^2。黑龙江种粮大户平均每户种植面积在20 hm^2以上,该项技术可以增加纯收益约6万元/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轻简施肥 长效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秸秆资源分布及全量化利用潜力分析 被引量:42
10
作者 李胜男 纪雄辉 +4 位作者 邓凯 朱坚 李尝君 简燕 彭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21-228,共8页
为进一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促进秸秆利用产业科学合理化,推动区域秸秆全量化利用,以湖南省为研究对象,对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人均秸秆占有量等进行了估算,明确了湖南省秸秆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同时结合湖南省秸秆利用竞争性需求量计... 为进一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促进秸秆利用产业科学合理化,推动区域秸秆全量化利用,以湖南省为研究对象,对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人均秸秆占有量等进行了估算,明确了湖南省秸秆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同时结合湖南省秸秆利用竞争性需求量计算分析了全省秸秆全量化利用潜势。结果表明:2018年湖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和可收集资源量分别为4021.7和3039.1万t,主要以水稻秸秆为主,占比约65%;其次为油菜、蔬菜和玉米秸秆。不同农作物秸秆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水稻、油菜和蔬菜秸秆总体呈现自西向东、由南向北逐渐增加的趋势,而玉米秸秆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全省人均秸秆资源占有量仅为0.68 t,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分析秸秆潜在利用途径,预测湖南省肥料化需求量为887.3万t,饲料化需求量为885.1万t,基料化需求量为83.2万t,原料化利用量为65.7万t;剩余秸秆可能源化利用量为1117.9万t。结合目前湖南省秸秆资源利用结构,全省实现秸秆全量化利用的总体趋势应为在保持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的基础上,适当减少肥料化,提高饲料化和能源化利用比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秸秆 空间分布 利用结构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洞庭湖浮游藻类粒级结构组成及其关键影响因子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胜男 熊丽萍 +2 位作者 彭华 余丽 纪雄辉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08-1518,共11页
不同粒径大小浮游藻类的养分吸收速率、沉降特性和能流方向等都不相同,浮游藻类生物量的粒级组成变化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影响.为了解通江湖泊浮游藻类粒级组成演替规律及其驱动机制,于2018年9月2019年9月对东洞庭湖进... 不同粒径大小浮游藻类的养分吸收速率、沉降特性和能流方向等都不相同,浮游藻类生物量的粒级组成变化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影响.为了解通江湖泊浮游藻类粒级组成演替规律及其驱动机制,于2018年9月2019年9月对东洞庭湖进行了年度采样调查,研究了不同粒级浮游藻类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洞庭湖浮游藻类叶绿素a总浓度呈现显著的时空分布差异;季节上表现为夏季(22.43μg/L)>秋季(16.95μg/L)>春季(11.69μg/L)>冬季(3.28μg/L),空间上表现为北部湖区(26.12μg/L)>南部湖区(15.81μg/L)>东部行洪道(5.88μg/L).纳微型藻(3~20μm)是东洞庭湖浮游藻类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其在冬季优势度最高,为68.0%;春季开始,超微型藻(0~3μm)的贡献量逐渐增加,到夏季达到最高值,为42.1%;粒径最大的微型藻(>20μm)占比最低,全年平均占比16.2%.RDA限制性排序结果表明,不同粒级浮游藻类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趋势相同,但适应能力不同;温度、水位、营养盐和pH等是影响东洞庭湖浮游藻类粒级结构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洞庭湖 叶绿素A 粒级结构 浮游藻类 通江湖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耐盐水稻的增产效果 被引量:3
12
作者 何钟响 李尝君 +4 位作者 刘尚儒 罗海艳 彭华 朱坚 简燕 《湖南农业科学》 2021年第10期36-39,共4页
以艾肯基础硅、高级硅、活性炭、脱硫石膏、磷酸铁、腐植酸和磷酸二氢铝等为原材料进行盐碱土壤改良剂的复配开发,并以耐盐水稻“超优千号”为供试品种在模拟的盐胁迫环境下进行土壤改良剂的增产效果验证。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期,撒施... 以艾肯基础硅、高级硅、活性炭、脱硫石膏、磷酸铁、腐植酸和磷酸二氢铝等为原材料进行盐碱土壤改良剂的复配开发,并以耐盐水稻“超优千号”为供试品种在模拟的盐胁迫环境下进行土壤改良剂的增产效果验证。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期,撒施土壤改良剂的处理水稻植株生长指标均优于同样处于盐胁迫环境的未撒施改良剂的处理(CK2),其中T5和T6处理的效果最好,植株干重分别比CK2增加40.99%和70.60%;水稻成熟后,以T5、T6和T7处理的增产效果较好,其中T5处理产量最高,达6533.32 kg/hm^(2),比CK2增产29.97%。从T5、T6处理的改良剂配方来看,2种配方中均包含了磷酸铁、腐殖酸、钙镁磷肥,表明这几种物质在盐碱土壤改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土壤改良剂 配方 耐盐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