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完全腹腔镜与开放Kasai手术治疗Ⅲ型胆道闭锁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冯勇 周崇高 +4 位作者 夏仁鹏 邹婵娟 许光 董洁 李波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1-235,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完全腹腔镜与开放Kasai手术治疗婴儿Ⅲ型胆道闭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14例完全腹腔镜Kasai手术(为完全腹腔镜组)与66例开放Kasai术胆道闭锁患儿(为开放组)的临床资料, 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完全腹腔镜与开放Kasai手术治疗婴儿Ⅲ型胆道闭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14例完全腹腔镜Kasai手术(为完全腹腔镜组)与66例开放Kasai术胆道闭锁患儿(为开放组)的临床资料,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性别、手术日龄、体重、术前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 GG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小板比值(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to-platelet ratio index, APRI),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恢复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胆瘘、肠瘘、肠梗阻、伤口裂开)及术后胆管炎发生率、早期胆管炎发生率、频发胆管炎发生率、黄疸清除率、1年及2年自体肝生存率(survival rate of native liver, SNL)、生存率等临床资料。结果完全腹腔镜组与开放组相比, 手术时间更长[213(205, 243)min比168(150, 190)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血量[10(5, 10)mL比10(10, 10)mL]、恢复进食时间[6.8(5.5, 7)d比6.8(6.5, 7)d]、术后住院时间[15(14, 17)d比15(14, 16)d]、胆管炎发生率(71.4%比48.5%)、早期胆管炎发生率(28.6%比19.7%)、频发胆管炎发生率(14.3%比15.2%)、黄疸清除率(71.4%比69.7%)、1年SNL(57.1%比75.8%)、2年SNL(57.1%比71.2%)、1年生存率(78.6%比84.8%)及2年生存率(78.6%比81.8%)差异, 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全腹腔镜Kasai手术治疗婴儿胆道闭锁安全、可行, 与开放Kasai手术相比更加微创, 而疗效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胆道闭锁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孔素和颗粒酶B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7
2
作者 姜涛 李黎平 +3 位作者 易思思 欧阳文献 谭艳芳 李双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956-1959,共4页
目的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8+T淋巴细胞和NK细胞中穿孔素及颗粒酶B的变化,探索其在肝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且符合IM诊断标准的患儿60例,以30例健... 目的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8+T淋巴细胞和NK细胞中穿孔素及颗粒酶B的变化,探索其在肝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且符合IM诊断标准的患儿60例,以30例健康儿童志愿者为对照组;通过细胞表面标记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技术,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PBMC中CD8+T淋巴细胞和NK细胞及其穿孔素及颗粒酶B的表达。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t法。结果在60例IM患儿中,肝损伤发生率50%(30/60),其中ALT<200 U/L者60%(18/30),200 U/L≤ALT<400 U/L者33.3%(10/30),ALT≥400 U/L者6.67%(2/30),所有患儿经治疗1个月后复查肝功能均恢复正常。与正常组相比,IM非肝损伤和肝损伤组CD8+T淋巴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值均<0.05)。与IM非肝损伤组相比,肝损伤组中CD8+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及NK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值均<0.05)。结论 IM患儿肝损伤发生率高,主要为轻中度转氨酶升高,能自限性恢复正常,NK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及CD8+T淋巴细胞高表达是造成IM肝损伤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疱疹病毒4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穿孔素 颗粒酶类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8例儿童先天性肺囊性疾病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周峥珍 姜楠 +2 位作者 陈卫坚 刘敏 张丽琼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5-87,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肺囊性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先天性肺囊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先天性肺囊肿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多种多样。病理检查:先天性肺囊肿40例(40/68,58.8%)...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肺囊性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先天性肺囊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先天性肺囊肿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多种多样。病理检查:先天性肺囊肿40例(40/68,58.8%),镜下见囊肿壁内衬假复层柱状或纤毛柱状上皮,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伴有炎症细胞浸润;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4例(4/68,5.9%),囊腔与支气管不相通,镜下囊内壁衬纤毛柱状上皮,上皮向腔内突起呈锯齿状样改变;肺隔离症18例(18/68,26.5%),单个病灶,镜下病变由单一类型的肺泡管或肺泡组成,肺泡管及肺泡内衬扁平或立方上皮;先天性大叶性肺气肿6例(6/68,8.8%),镜下见肺泡腔明显扩张,部分融合,囊腔内衬单层扁平上皮。结论儿童先天性肺囊性疾病以肺囊肿多见,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检查是术前诊断的有效手段,病理组织学是诊断和鉴别诊断肺囊性疾病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囊性疾病 肺囊肿 肺囊性腺瘤样畸形 肺隔离症 先天性 大叶性肺气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非肾母细胞瘤肾脏肿瘤1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周峥珍 陈卫坚 +2 位作者 姜楠 刘敏 张丽琼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5-418,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非肾母细胞瘤肾脏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儿童非肾母细胞瘤肾脏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囊性肾瘤7例(7/15,46.67%),镜下见大小不等的囊腔内衬单层立方或扁平... 目的探讨儿童非肾母细胞瘤肾脏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儿童非肾母细胞瘤肾脏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囊性肾瘤7例(7/15,46.67%),镜下见大小不等的囊腔内衬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囊肿间为纤维组织;横纹肌样瘤4例(4/15,26.67%),镜下见横纹肌样细胞及包涵体;透明细胞肉瘤2例(2/15,13.33%),镜下见卵圆形上皮样或梭形透明细胞呈巢状或条索状排列,可见纤维间质分隔,并伴有特征性的"鸡爪样"小血管;先天性中胚层肾瘤1例(1/15,6.67%),镜下见梭形瘤细胞呈束状排列,其间混有胚胎性肾组织;颗粒性肾细胞癌1例(1/15,6.67%),镜下见胞质内充以嗜酸性颗粒的癌细胞呈巢索状和腺管状排列。结论儿童非肾母细胞瘤肾脏肿瘤所占比例虽小,但术前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困难,病理检查是鉴别诊断非肾母细胞瘤肾脏肿瘤的最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儿童 病理学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危重症死亡病例胰腺组织损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陈卫坚 祝益民 +1 位作者 周峥珍 范丽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观察分析儿童危重症死亡病例胰腺组织损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因危重症死亡且行尸体解剖病例的尸体解剖与临床资料。观察所有病例的胰腺组织学特征,并进行病理学分级评分。依据临床资料,分析胰腺损伤与脓毒症、休克、缺氧等... 目的观察分析儿童危重症死亡病例胰腺组织损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因危重症死亡且行尸体解剖病例的尸体解剖与临床资料。观察所有病例的胰腺组织学特征,并进行病理学分级评分。依据临床资料,分析胰腺损伤与脓毒症、休克、缺氧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儿童危重症死亡病例44例,27例(61.4%)观察到不同程度的胰腺组织损伤,其中25例(92.6%)观察到淋巴单核细胞浸润。依据临床资料,44例患儿中,24例脓毒症患儿,18例(75%)胰腺组织损伤,病理学评分为4.48±1.69;另20例非脓毒症患儿,9例(45%)胰腺组织损伤,病理学评分为3.07±1.24;两组患儿的胰腺损伤发生率及病理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4例患儿中,19例休克患儿,15例(78.9%)胰腺组织损伤;25例无休克患儿,12例(48%)胰腺组织损伤;两组患儿的胰腺组织损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4例患儿中12例缺氧患儿,7例(58.3%)胰腺组织损伤;另32例无缺氧患儿,20例(62.5%)胰腺组织损伤;两组患儿的胰腺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危重症死亡病例存在程度不同的胰腺组织损伤,炎症改变是胰腺组织损伤的主要病变;脓毒症、休克容易造成胰腺损伤,缺氧与胰腺损伤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 胰腺损伤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流感H9N2型病毒致BALB/c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与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梨平 邱美珍 +4 位作者 祝兴元 覃亚斌 黎赛 范丽明 朱纯华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372-376,共5页
目的建立H9N2型禽流感病毒BALB/c小鼠模型。方法从江苏某农场新分离得到禽流感病毒A/Chicken/Jiangsu/07/2002(H9N2),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对该病毒的HA、NA基因进行鉴定和测序以确证。病毒经狗肾传代细胞(MDCK)3次单克隆纯化... 目的建立H9N2型禽流感病毒BALB/c小鼠模型。方法从江苏某农场新分离得到禽流感病毒A/Chicken/Jiangsu/07/2002(H9N2),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对该病毒的HA、NA基因进行鉴定和测序以确证。病毒经狗肾传代细胞(MDCK)3次单克隆纯化,之后肺对肺传代感染BALB/c小鼠,通过体重丢失、死亡率、半数致死量(LD50)评价病毒的感染性和模型的建立。结果A/Chicken/Jiangsu/07/2002(H9N2)型禽流感病毒通过肺对肺传代能感染小鼠,并且毒性逐渐增强,4次传代后能使小鼠致死,10次传代后病毒的LD50为10-2.17。结论H9N2型禽流感病毒能在实验条件下感染哺乳类,并建立了研究禽流感病毒的BALB/c小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 H9N2 BALB/C小鼠 肺对肺感染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纺锤式”复位法在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邹婵娟 李波 +5 位作者 董洁 夏仁鹏 许光 李明 李碧香 周崇高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944-947,共4页
目的介绍一种"纺锤式"肠扭转复位方式治疗肠旋转不良,分析该方法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诊断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纳排标准共收... 目的介绍一种"纺锤式"肠扭转复位方式治疗肠旋转不良,分析该方法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诊断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纳排标准共收集228例,其中男96例、女132例,年龄8(3,28)d,体重3.5(2.0,4.3)kg。收集患儿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228例均经造影检查诊断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其中174例(174/228,77.6%)因呕吐首次就诊;48例(48/228,21.4%)临床表现为便血;6例(6/228,2.6%)因其他原因行腹部彩超检查发现。手术均在腹腔镜下进行,手术时间(58±15)min,术后开奶时间2.5(1,4)d,住院时间11(9,18)d。44例中转开腹手术,主要原因包括:肠管扩张积气25例(25/44,56.8%)、合并梅克尔憩室15例(15/44,31.8%)、系膜血管破裂腔镜下难以止血4例(4/44,9.0%)。9例术中诊断为肠扭转复发,复发时间最早发生在术后第10天,最晚出现于术后2年6个月。肠扭转复发患儿经二次手术治疗后均治愈出院,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生长发育正常,无一例复发。4例出院后喂养过程中出现呕吐,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腹腔镜下"纺锤式"复位法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操作简单,复位时间短,疗效好,手术容易掌握,可作为一种新的肠扭转复位方法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 外科手术 腹腔镜检查 婴儿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肠闭锁合并胎粪性腹膜炎患儿并发短肠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分析
8
作者 邹婵娟 李波 +4 位作者 董洁 李明 冯勇 夏仁鹏 周崇高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44-1148,共5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肠闭锁(intestinal atresia,IA)合并胎粪性腹膜炎(meconium peritonitis,MP)患儿并发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33例诊断为肠闭锁合并胎... 目的探讨新生儿肠闭锁(intestinal atresia,IA)合并胎粪性腹膜炎(meconium peritonitis,MP)患儿并发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33例诊断为肠闭锁合并胎粪性腹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中肠切除术后42 d不能脱离静脉营养者纳入短肠综合征组(SBS组),共14例,男7例、女7例,年龄2~30 d;术后42 d内完全恢复肠内营养者纳入非短肠综合征组(non-short bowel syndrome,non-SBS组),共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4~33 d。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产前超声检查结果、性别、胎龄、出生体重、临床表现、手术资料、初次喂养时间、初次排便时间(经瘘口或肛门)、肠外营养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存活率。结果本研究中SBS发生率为42.4%(14/33)。两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入院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BS组和Non-SBS组产前超声异常发生率分别为85.7%(12/14)和42.1%(8/19),行高位肠造瘘术人数占比分别为78.6%(11/14)和31.6%(4/19),肠外营养时间分别为79(64,120)d和17(12,21)d,住院时间分别为87(48,125)d和24(17,30)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BS组和Non-SBS组腹胀、呕吐、术前肠管扩张情况、手术后初次排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率分别为85.7%(12/14)和94.7%(18/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肠闭锁合并胎粪性腹膜炎患儿的胎儿期超声异常提示手术后出现SBS的机率更高,此类SBS经过规范治疗可以获得痊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粪性腹膜炎 肠闭锁 短肠综合征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巨细胞病毒感染器官损害与基因型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梨平 覃亚斌 +4 位作者 祝兴元 朱纯华 周峥珍 范丽明 李小曼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81-87,共7页
目的了解婴幼儿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时,母婴血清抗体不同表型与其肝损伤和致畸的关系,并检测其糖膜蛋白B基因型。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某院收治的337例血清HCMVIgG抗体阳性,尿液HCMVDNA定量>500copies/mL的HCMV感染患儿... 目的了解婴幼儿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时,母婴血清抗体不同表型与其肝损伤和致畸的关系,并检测其糖膜蛋白B基因型。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某院收治的337例血清HCMVIgG抗体阳性,尿液HCMVDNA定量>500copies/mL的HCMV感染患儿,同时检测其母亲血清HCMVIgG抗体。采用酶联免疫捕获法检测血清HCMV抗体;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CMVDNA;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进行HCMV病毒分离;巢式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技术进行HCMV临床分离株糖膜蛋白B基因型检测。结果在337例HCMV感染患儿中,124例血清抗体表型为HCMVIgM(+)IgG(+),其母亲血清抗体表型HCMVIgG(-)组患儿肝功能异常与致畸率分别为86.42%和40.74%,显著高于母亲IgG(+)组的65.12%和34.88%(均P<0.01);213例患儿血清抗体表型为HCMVIgM(-)IgG(+),其母亲血清抗体表型HCMVIgG(+)与IgG(-)两组比较,患儿肝功能异常率(53.85%vs66.89%)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致畸率母亲IgG(-)组(28.38%)显著高于IgG(+)组(23.08%)(P<0.05)。HCMVIgG(+),尿液HCMVDNA≥104copies/mL患儿的尿标本中病毒分离阳性率为50.00%(31/62)。随机抽取8株HCMV临床分离株(来源患儿中7例有肝脑损害),检测糖膜蛋白B基因,均为gB1型,与标准株AD169株、TOWNE株的DNA序列相似性分别达94.8%和97.0%。8株HCMV的DNA序列同源性达98.5%;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9.4%。结论母亲为HCMVIgG阳性的患儿肝功能异常和致畸率比母亲为HCMVIgG阴性的患儿低。HCMVDNA≥104copies/mL婴幼儿可预示症状性HCMV感染。gB1型可能是导致婴幼儿肝脑损害的主要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巨细胞病毒 糖膜蛋白B基因 基因分型 婴幼儿 肝脑损害 母婴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昼夜节律分子BMAL1通过调节免疫细胞毒性促进骨肉瘤的预后
10
作者 袁金玲 陈新建 +3 位作者 廖凯 彭虹艳 李梨平 张树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787-1794,共8页
目的探讨核心节律分子在骨肉瘤预后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在骨肉瘤细胞中过表达节律基因BMAL1,qRT-PCR检测BMAL1基因的表达;克隆形成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克隆形成和侵袭能力;骨肉瘤细胞与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peripheral ... 目的探讨核心节律分子在骨肉瘤预后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在骨肉瘤细胞中过表达节律基因BMAL1,qRT-PCR检测BMAL1基因的表达;克隆形成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克隆形成和侵袭能力;骨肉瘤细胞与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s)体外共培养后,钙黄素染色法检测PBMCs对骨肉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s中CD8^+T和NK细胞脱颗粒(CD107a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BMAL1 mRNA高表达的骨肉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0.0001)。BMAL1过表达对U2OS细胞的侵袭和克隆形成无显著影响,但相较于对照组而言,过表达BMAL1的U2OS在体外与外周血单核血细胞(PBMCs)共培养4 h,其细胞死亡明显增加[PBMCs∶U2OS细胞为5∶1时,对照组和BMAL1组分别为(73.33±0.67)%和(81.00±0.58)%,P<0.01;PBMCs∶U2OS细胞为10∶1时,对照组和BMAL1组分别为(76.67±0.33)%和(82.67±1.86)%,P<0.01]。过表达BMAL1的骨肉瘤细胞组与PBMCs共培养后,T细胞和NK细胞CD107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T=5∶1,CD3^+CD56^-T细胞,P=0.46;CD3^-CD56^+NK细胞,P=0.96;E∶T=10∶1,CD3^+CD56^-T细胞,P=0.93;CD3^-CD56^+NK细胞,P=0.21)。结论骨肉瘤细胞BMAL1表达水平与骨肉瘤患者预后呈正相关,其机制主要是通过增加免疫细胞对其免疫监视作用,而非通过影响骨肉瘤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昼夜节律 BMAL1 骨肉瘤预后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