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机器学习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效率动态评估与因素识别
1
作者 黄春华 周娥强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1-101,共11页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增长极,探究其碳效率有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并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论文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8—202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碳排放效率,结合基尼系数分析时空变化特征,构建...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增长极,探究其碳效率有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并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论文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8—202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碳排放效率,结合基尼系数分析时空变化特征,构建随机森林-SHAP机器学习模型探究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单因素特征和交互效应。结论如下:(1)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效率呈现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偏低;三大次级城市群碳效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2)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效率空间分布不平衡,由分散转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不同层级的碳效率空间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且环鄱阳湖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之间差异最大。(3)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效率影响因素的重要性依次为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人口规模>环境规制强度;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碳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碳排放效率 影响因素 超效率SBM模型 机器学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居住环境客观评价——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 被引量:9
2
作者 谭德明 吴晋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9-238,共10页
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已从粗放式建设转向精细化演变,人们更加向往营造美好的居住环境.基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居住环境的四个基本理念(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及舒适性),参照近年来我国实施的居住区有关建设标准,选取21项与居住环境相... 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已从粗放式建设转向精细化演变,人们更加向往营造美好的居住环境.基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居住环境的四个基本理念(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及舒适性),参照近年来我国实施的居住区有关建设标准,选取21项与居住环境相关的指标,构建居住环境评价体系.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通过对城市(POI)数据的获取,建立荔湾区步行道路网络、服务设施分布及居住小区等数据库,利用ArcGIS技术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结合田园城市、邻里单位等理论,从技术经济指标和设施的可达性等方面评价荔湾区居住环境质量.对广州市荔湾区的居住环境进行客观性评价,结果表明:荔湾区的城市居住环境具有从中心城区圈层向外圈层逐层递减的分化特征,且与城市建设历史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环境 客观评价 空间叠加分析 POI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岳阳市中心城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城市增长管控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志远 李欣 +2 位作者 蒋超 唐艳丽 廖建军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4期49-59,共11页
面对城市用地的急速扩张与城市人口迅速膨胀,生态资源环境遭到较大程度破坏。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城市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和重要途径。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对岳阳市中心城区水源、水质、雨洪、生境、植物、动物、历史遗产、乡土景... 面对城市用地的急速扩张与城市人口迅速膨胀,生态资源环境遭到较大程度破坏。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城市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和重要途径。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对岳阳市中心城区水源、水质、雨洪、生境、植物、动物、历史遗产、乡土景观和自然游憩九个关键生态过程进行识别,以此构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并划定城市增长生态底线。结果显示:岳阳市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是由生态基质、生态廊道和生态斑块所构成的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其中生态基质面积为436.66 km^(2)、生态廊道面积为21.46 km^(2)、生态斑块面积为215.00 km^(2)。研究可为岳阳市的城市建设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靠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城市增长生态底线 GIS 岳阳市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性街道活力测度与提升研究
4
作者 张哲 黄春华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1,共8页
高密度城市蔓延背景下,激活和维护历史街道空间活力对城市良性循环至关重要。基于情感语义分析和LDA主题模型,文章结合实地调研和网络数据,构建了历史性街道空间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文章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探究济南市百花洲历史性街... 高密度城市蔓延背景下,激活和维护历史街道空间活力对城市良性循环至关重要。基于情感语义分析和LDA主题模型,文章结合实地调研和网络数据,构建了历史性街道空间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文章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探究济南市百花洲历史性街区街道活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百花洲街区活力南北高、东西低,分布不均。街道空间整合度、选择度、业态密度和视域对活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利用sDNA等方法评估影响因素,提出优化措施,以促进历史性街道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百花洲 历史性街道 街道空间活力 情感语义分析 LDA主题模型 sDNA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街区街景语义分割及步行环境研究
5
作者 张哲 林金颖 +1 位作者 黄志欢 黄春华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5-51,共7页
城市化和人口增长提升了城市对历史街区步行环境优化的需求。文章以济南百花洲的3条街道为例,基于MS-DeepLabV3+模型进行街景图像分割,综合构建历史街区步行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其步行舒适度,并运用SHAP分析总结步行舒适度的影响因素... 城市化和人口增长提升了城市对历史街区步行环境优化的需求。文章以济南百花洲的3条街道为例,基于MS-DeepLabV3+模型进行街景图像分割,综合构建历史街区步行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其步行舒适度,并运用SHAP分析总结步行舒适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基地存在步行舒适度整体偏低、人车冲突频繁、绿视率低、建筑破坏步行系统等问题。文章对历史街区的步行环境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研究体系,并提出了促进历史街区步行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景影像 MS-DeepLabV3+模型 语义分割 步行舒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校园声环境监测与评价——以南华大学红湘校区为例
6
作者 张洪浩 黄春华 +1 位作者 刘杞元 郑芳君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2-208,共7页
校园噪声已造成许多师生短期和长期的健康缺陷。为得到准确全面的高校声环境监测与评价结果,使用问卷收集校园声环境满意度,后基于实测声学数据,使用箱型图、噪声污染指数法、噪声超标率、声源分析和预测模型等对测点及功能区进行深入研... 校园噪声已造成许多师生短期和长期的健康缺陷。为得到准确全面的高校声环境监测与评价结果,使用问卷收集校园声环境满意度,后基于实测声学数据,使用箱型图、噪声污染指数法、噪声超标率、声源分析和预测模型等对测点及功能区进行深入研究,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整体评价。结果表明:红湘校区声环境满意度较低;校园工作日与周末的噪声数据集偏态和离散程度均有差异,其中职工区最为明显,运动区最为相似;根据噪声污染指数法所得结果显示周末声环境质量优于工作日;噪声超标率达100%的为3个,0%为4个;该校园噪声主要来自车辆、学生活动和机械设备,可对其采取针对措施;基于多项式回归采用部分测点构建预测模型,并采用3种方法对模型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较好,表明其可为校园噪声治理作出贡献;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其声环境基本达标,但2类隶属度达到0.057,表明在部分测点仍存在噪声污染。综上,文章所提流程较国标简单,以平均等效声级作为评价依据更加科学全面,故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 高校 声环境质量 噪声监测 噪声预测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市建成区城市用地功能变化的特征识别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家裕 黄春华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31,共13页
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有效理解城市用地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创新方法。基于POI(Points of Interest)与RS(Remote Sensing)数据,运用频数密度与类型比例法、核密度分析法,识别长沙市建成区2012年与2022年城市用地功能的... 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有效理解城市用地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创新方法。基于POI(Points of Interest)与RS(Remote Sensing)数据,运用频数密度与类型比例法、核密度分析法,识别长沙市建成区2012年与2022年城市用地功能的变化特征。两期城市用地均呈现混合与单一功能用地“中心-外围”的圈层化地域分布格局,总功能用地增加39.04%;单一的工业用地规模最大且增加最显著,绿地与广场用地以及交通设施用地大大增加;主要的混合功能用地类型不变,但混合度增加16.85%。对比RS识别结果,基于POI数据精细化提取与划分城市单一与混合功能用地进行功能变化特征分析,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用地功能 POI数据 RS解译 功能变化特征 长沙市建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成环境对老年人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影响评述
8
作者 白瑾瑾 齐增湘 《绿色科技》 2021年第10期225-227,230,共4页
指出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老年健康”现已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健康老龄化已经成为国家重大战略的主要研究内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对实现健康老龄化具有积极作用。理解建成环境变化对老年人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影响,有... 指出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老年健康”现已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健康老龄化已经成为国家重大战略的主要研究内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对实现健康老龄化具有积极作用。理解建成环境变化对老年人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规划、设计和实施相应策略,通过提升健康设施水平、改善和提升建成环境,从而促进居民活动与健康。从研究理论和措施实践两个层面对国内外城市建成环境对老年人体力活动与健康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与归纳,总结了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问题,并从建成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建成环境与慢性病的关系以及建成环境与身体活动3个方面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新时代城市社区建设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成环境 身体活动 老龄化 步行 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模拟的混合式住宅小区布局对风环境改良的研究
9
作者 张亦弛 王宽 黄春华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129,共8页
文章旨在探讨衡阳市住宅小区的风环境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通过对该市不同季节的气象数据和现存建筑的模拟分析,研究发现建筑布局和围合形式对风环境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作者提出了针对冬季和夏季不同风向的方案,以改善住宅小区内部... 文章旨在探讨衡阳市住宅小区的风环境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通过对该市不同季节的气象数据和现存建筑的模拟分析,研究发现建筑布局和围合形式对风环境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作者提出了针对冬季和夏季不同风向的方案,以改善住宅小区内部的风环境。本研究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模拟技术模拟住宅小区周边的风环境,并控制改良后的模拟方案中的变量,以验证所提出的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同时对比分析不同方案的效果。结果表明,合理的调整建筑布局能显著优化其周围的风环境,改善通风并缓解局部风速过快的问题。证明CFD技术在未来住宅小区的规划上能提供更科学合理的方案。希望本研究能为未来同类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技术 住宅小区 风环境 风向 风速 建筑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居住区低碳景观设计研究的进展
10
作者 覃露 黄春华 《现代园艺》 2024年第11期17-21,共5页
为综述国内外居住区低碳景观设计的研究进展,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文献,发现当前低碳景观设计已成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热点之一,引起了学术界和行业的广泛关注。总结了低碳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低碳效益、评估方法、实践案例与设... 为综述国内外居住区低碳景观设计的研究进展,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文献,发现当前低碳景观设计已成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热点之一,引起了学术界和行业的广泛关注。总结了低碳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低碳效益、评估方法、实践案例与设计策略等多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讨论了低碳景观设计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技术和模式创新、公众参与和社区规划、城市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成果为居住区中国低碳景观设计与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也为中国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和碳减排等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景观 居住区 低碳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安全格局约束下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用地演变模拟与管控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欣 王志远 +1 位作者 刘丹丹 吕靖童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48-358,共11页
为探索生态安全格局下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选取长株潭都市圈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数据识别2000—2020年建设用地变化情况,采用综合生态重要性评估模型和MCR(minimal cumulative resistance)模型构建都市圈生态安全格局,基于FLUS模型(futu... 为探索生态安全格局下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选取长株潭都市圈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数据识别2000—2020年建设用地变化情况,采用综合生态重要性评估模型和MCR(minimal cumulative resistance)模型构建都市圈生态安全格局,基于FLUS模型(future land use change scenario simulation model)设置自然发展(ND)、核心生态块保护(CEP)、生态安全格局约束(ESPR)3种建设用地模拟情景,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划定长株潭都市圈城镇开发边界。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用地扩张迅速,且由急速无序扩张转为缓速集中扩张;利用综合生态重要性评价得到极重要性生态用地共计2649.54 km^(2),筛选得到生态源地共计1204.38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3.97%,并构建出长株潭都市圈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在ND、CEP、ESPR 3种情景模式下,2030年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用地规模分别达到1345.88、1345.79和1284.94 km^(2)。基于ESPR情景划定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可有效实现土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并为该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生态安全格局 土地利用情景模拟 城镇开发边界 长株潭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种LID模式的深圳市内涝防治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孙波 谢水波 +2 位作者 王志远 吴浩祎 刘慧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22,共6页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透水面面积不断增加,城市内涝问题也日益严重。为有效降低城市雨洪内涝出现频率及其影响破坏,选取深圳市光明区光明凤凰城新城公园周围区域,通过SWMM模型构建区域降雨径流模型,对比分析了4种单独布置方案与...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透水面面积不断增加,城市内涝问题也日益严重。为有效降低城市雨洪内涝出现频率及其影响破坏,选取深圳市光明区光明凤凰城新城公园周围区域,通过SWMM模型构建区域降雨径流模型,对比分析了4种单独布置方案与1种组合布置方案对于区域内径流总量和洪峰总量削减的效果。结果表明:①在削减径流总量方面,LID组合效果最佳,其次是生物滞留池、透水铺装、雨水桶,绿色屋顶最差;②在削减洪峰总量、推迟洪峰时间方面,LID组合效果最佳,其次是生物滞留池、透水铺装、绿色屋顶,最差的是雨水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涝防治 径流控制 洪峰流量 低影响开发(LID)模式 SWMM模型 海绵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TTD-MCR-PLUS模型的三生空间格局优化——以长沙市为例 被引量:26
13
作者 张考 黄春华 +4 位作者 王志远 伍瑾意 曾志强 穆佳佳 杨文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9957-9970,共14页
优化三生空间格局有助于实现区域国土空间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研究提出利用动态交通时间数据优化最小阻力成本模型指标体系,对生态累计最小阻力与生活最小累计阻力差值进行聚类分析,利用突变点对各情景下的三生空间数量进行优化,从生活... 优化三生空间格局有助于实现区域国土空间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研究提出利用动态交通时间数据优化最小阻力成本模型指标体系,对生态累计最小阻力与生活最小累计阻力差值进行聚类分析,利用突变点对各情景下的三生空间数量进行优化,从生活扩张、生态优先及基于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视角下的粮食安全3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DTTD-MCR-PLUS的三生空间格局优化方法。研究发现:(1)基于动态数据优化的长沙市生态功能优化分区结果显示生态空间保护核心区面积为4111.41 km^(2),生态空间保护边缘区面积为2285.29 km^(2),生产空间开发重点区面积为2144.79 km^(2),生产空间开发边缘区面积为1928.59 km^(2),生活空间扩张集中区面积为1235.55 km^(2);(2)耦合DTTD-MCR-PLUS模型模拟的多情景结果表明:生活优先情景下,生活空间面积增幅高达43.57%,主要分布在望城区南部,长沙县西部和雨花区东部;生态优先情景下,生态空间转出速度最低,与生活优先情景相比下降了3.11%;粮食安全情景下,生产空间侵占生态空间速度加快,增幅高达58.79%;(3)协调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以及自然保护区下的2030年长沙市三生空间格局优化布局方案结果表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比例分别为37.63%、7.67%和54.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格局 PLUS模型 动态交通时间数据 最小累计成本法 生态安全格局 三生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湘文化下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武亚杰 黄春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863-2871,共9页
传统村落独特的空间分布特征是根据不同的历史民族文化和自然社会条件长期发展演变而成。依据湖湘文化为背景,以湖南省前5批共658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平台,对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其影响因素做出了分析... 传统村落独特的空间分布特征是根据不同的历史民族文化和自然社会条件长期发展演变而成。依据湖湘文化为背景,以湖南省前5批共658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平台,对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其影响因素做出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湖南省传统村落是呈不均衡的空间分布,整体分布上呈“边缘集聚,中间分散”的凝聚状态;②湖湘文化的影响下,湖南省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形成了湘西少数民族、湘南汉族两大集聚区;③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主要影响因素是公路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而城市化率和到中心城市的距离的影响力次之,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力最弱;④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自相关性,在村落分布条件类似的区域展现出空间集聚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湖湘文化 空间分布 空间自相关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风险评估的生态补偿空间识别及分配: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8
15
作者 戈健宅 李涛 +4 位作者 齐增湘 巩雅博 王佳瑞 赵燕萍 王志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72-484,共13页
科学识别生态补偿空间并确定生态补偿时序是制定生态补偿政策的必要前提。现有生态补偿研究中缺乏完善的生态风险评估,直接影响区域生态补偿政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导致区域生态系统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研究构建了基于生态风... 科学识别生态补偿空间并确定生态补偿时序是制定生态补偿政策的必要前提。现有生态补偿研究中缺乏完善的生态风险评估,直接影响区域生态补偿政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导致区域生态系统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研究构建了基于生态风险评估的生态补偿空间识别途径,通过依次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供给和生态风险状况,并结合区域经济状况计算生态补偿优先指数,识别生态补偿优先区域,提出确定各单元生态补偿分配权重的方法。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增长333.7亿元,增长率为7.6%,湿地面积增加是其增长的主要原因;(2)将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风险水平评为0~5分,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水平空间分布呈现中心湖区突出、北部较低、由东西向内圈层式递减形态;而生态系统服务风险水平东南部较高,中部湖区最低。总体来看,研究区东部和南部生态供给与生态风险都处于较高水平,应优先给予生态补偿;(3)将研究区划分为4类生态补偿区域:优先补偿区、次级补偿区、一般补偿区和潜在补偿区。其中研究区东部和南部的安化县、平江县、石门县和桃源县作为优先补偿区,分配权重最大,分别为0.182、0.129、0.108和0.110。次级补偿区和一般补偿区的分配权重较低,分别为0.332和0.139。潜在补偿区不参与生态补偿的分配。该研究方法有助于更准确全面地划定生态补偿优先区,确定生态补偿金分配权重,指导区域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空间识别 生态风险评估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阳凯 王奕文 +2 位作者 黄春华 王志远 何曦冉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2期193-201,共9页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碳排放效应问题,为区域土地结构优化、制定低碳减排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以洞庭湖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碳排放测算模型,分析了15年间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采用LMDI模型对土地利...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碳排放效应问题,为区域土地结构优化、制定低碳减排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以洞庭湖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碳排放测算模型,分析了15年间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采用LMDI模型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分析。研究表明:2000-2015年洞庭湖区土地利用的碳排放量增加趋势显著,碳排放量增加了2277.64×10^(4)t,增加了2.4倍。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源,碳排放量增加了2278.82×10^(4)t,增加了2.2倍。林地是主要的碳汇,碳汇量占总碳汇量的90%以上,由于碳源碳汇比例差距较大,碳汇效应不显著。洞庭湖区碳排放区际差异明显,主要集中在环洞庭湖及洞庭湖水系周边地区,临近山地丘陵的边缘区域碳排放较小。能源碳排放强度效应、经济水平效应、土地规模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洞庭湖区土地利用碳排放存在正效应,能源效率效应存在负效应。洞庭湖区的建设用地面积与碳排放变化趋势一致,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占碳排放总量的90%以上,是主要碳源,碳排放强度较大。今后应限制洞庭湖区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碳减排的重点是降低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排放 影响因素 区际效应 洞庭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城乡建设用地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1
17
作者 黄春华 吕靖童 +2 位作者 王志远 张考 李欣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3期14062-14073,共12页
探究城乡建设用地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促进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在政策量化方面往往只关注限制城镇扩张的约束政策,而较少考虑引导城镇发展的驱动政策,且多集中于整体尺度,对区域内部每个单元的差异考虑不足。... 探究城乡建设用地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促进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在政策量化方面往往只关注限制城镇扩张的约束政策,而较少考虑引导城镇发展的驱动政策,且多集中于整体尺度,对区域内部每个单元的差异考虑不足。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探究其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景观格局演变,借助回归分析和景观扩张指数探究全域和县(市、区)级建设用地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定量化政策因素对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200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和建设用地景观结构变化明显,建设用地的增长主要以占用耕地为主,其年变化率由1.968%提高到1.973%;景观格局分析表明,建设用地景观优势逐步增强,耕地和林地的破碎化程度上升,水域分布更加集中,整体景观趋向于离散化和复杂化;全域尺度上,社会经济因素对建设用地演变的驱动作用较为明显,每单位距乡镇中心距离增加将使建设用地扩张机会减少到原来的0.615倍,各斑块以邻接扩张式为主,扩张中心小幅南移。县(市、区)尺度上,社会经济、自然与政策因素均表现出地区差异性,交通运输用地显著增加,建设用地增长以交通建设为主。研究结果有助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实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目标,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引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建设用地 演变特征 驱动因素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工矿区生态修复潜力分析——以水口山镇为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周敏 齐增湘 +1 位作者 吕婧玮 刘鑫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73-281,共9页
废弃矿区及工业生产基地是城镇发展中遗留的历史问题,影响着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同时也是城市生态用地建设的后备资源。以水口山镇为例,识别城市空间和生态用地两者扩张源地,以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土地类型等9个因子构建阻力面,模拟... 废弃矿区及工业生产基地是城镇发展中遗留的历史问题,影响着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同时也是城市生态用地建设的后备资源。以水口山镇为例,识别城市空间和生态用地两者扩张源地,以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土地类型等9个因子构建阻力面,模拟城市空间与生态源地的水平竞合过程,分析工矿区发展为生态用地的潜力,确定生态修复的优先级分区。结果表明:1)城市与生态空间扩张源地的面积为355.95 hm^(2)和3880 hm^(2),分别占总面积的4.13%和45.02%;2)城市空间和生态源地竞合的差值-24883.7~3313.76,并呈现出城市中心区向四周减少的趋势,其高值区分布在北部志辉冶炼厂区,低值区集中在南部裸露矿区;3)工矿区可修复的生态用地面积为333.09 hm^(2),主要分布在金铜冶炼项目等集中的工业园区、康家湾矿区、水口山金属有色公司和部分裸露的采矿区以及尾矿填埋区,且距北部冶炼厂越近的工矿区,其生态修复优先性越高;4)对工矿区内4个优先级区提出治水、治土、植被恢复等不同治理措施与规划策略。研究结果为规划设计以及修复项目在空间尺度上落地和科学治理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工矿区 生态修复 优先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区不同绿化组合比率的绿地热环境模拟 被引量:8
19
作者 谭兴 廖建军 +1 位作者 王志远 李家宇 《中国城市林业》 2022年第4期37-42,共6页
不同绿化组合比率会产生不同的降温效果,适宜的住区绿化组合比率可以营造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文章以长沙市典型住区为研究对象,应用ENVI-met量化评估住区不同绿化组合比率(乔灌比例为1∶9、2∶8、3∶7、4∶6、5∶5、6∶4、7∶3)对热环... 不同绿化组合比率会产生不同的降温效果,适宜的住区绿化组合比率可以营造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文章以长沙市典型住区为研究对象,应用ENVI-met量化评估住区不同绿化组合比率(乔灌比例为1∶9、2∶8、3∶7、4∶6、5∶5、6∶4、7∶3)对热环境的影响,旨在获取住区最佳的绿化组合比率。结果表明,乔木所占比例越高,其对热环境的冷却效果越强,影响范围越大:当乔灌比例为7∶3时,对空气温度的最大冷却值为0.18℃,对平均辐射温度最大冷却值为12.29℃,对PMV最大下降幅度为0.65;当乔灌比例为4∶6时,其所带来的冷却效益最大。因此,结合考虑经济成本,建议在位于夏热冬冷气候区的住区优先采用乔灌比例为4∶6的绿化组合比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化组合比率 住区 热环境模拟 ENVI-met 长沙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地理模拟的长沙市城镇开发边界划定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考 黄春华 +2 位作者 王志远 伍随意 丁志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10461-10471,共11页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法的合理性、科学性研究对未来国家国土空间优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国内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法的研究缺乏对建设用地驱动因子的模拟和探讨。通过1990—2018年四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地理探测...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法的合理性、科学性研究对未来国家国土空间优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国内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法的研究缺乏对建设用地驱动因子的模拟和探讨。通过1990—2018年四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地理探测器,深入探讨长沙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成因,并从建设用地驱动机制视角下优化混合元胞自动机模型(mixed-cell cellular automata,MCCA),预测多情景下的长沙市203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最终结合城镇用地适宜性评价划定多情景下的城镇开发边界。结果表明:①优化后的地理模拟比未优化的模拟结果相比,Kappa系数提高了1.44%,总体精度提高了3.00%,相对熵降低了1.11%;②长沙市刚性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为7028.20 km^(2),占全域土地总量的59.31%,主要分布在长沙市中心城区;③常规情景和一体化情景下长沙市2030年弹性城镇开发边界面积分别为1021.23 km^(2)和1158.60 km^(2),且其边界差异主要分布在长沙县。基于建设用地驱动机制优化后的模拟将有助于真实的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为城镇开发边界的科学划定与土地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开发边界 地理探测器 混合元胞自动机(MCCA)模型 用地变化 驱动机制 情景模拟 用地适宜性评价 长沙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