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吸收内固定物在创伤骨科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付玉庆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6年第2期139-139,共1页
可吸收内固定物在创伤骨科的应用湖南省人民医院骨科(410002)付玉庆随着社会的进步,创伤骨科的治疗技术也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很多需要手术治疗的骨折病人越来越对金属内固定物固定骨折后需第2次手术取出感到不便和抵触,迫... 可吸收内固定物在创伤骨科的应用湖南省人民医院骨科(410002)付玉庆随着社会的进步,创伤骨科的治疗技术也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很多需要手术治疗的骨折病人越来越对金属内固定物固定骨折后需第2次手术取出感到不便和抵触,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内固定物来取代它。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固定 金属内固定物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届全国小儿骨科新进展学习班(儿童足踝专题)通知
2
作者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274-274,共1页
第一届全国小儿骨科新进展学习班主要介绍了小儿骨科常见畸形和创伤的治疗进展,有来自全国的130多名骨科医师参加了学习,会议形式和内容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好评。第二届全国小儿骨科新进展学习班[项目编号2015-04—07—213(国)]将... 第一届全国小儿骨科新进展学习班主要介绍了小儿骨科常见畸形和创伤的治疗进展,有来自全国的130多名骨科医师参加了学习,会议形式和内容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好评。第二届全国小儿骨科新进展学习班[项目编号2015-04—07—213(国)]将于2015年8月28日至30日在湖南长沙举行,会议主要探讨儿童足踝疾病诊疗进展。该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拟在后续几年内逐步将小儿骨科疾病的诊疗进展按照解剖部位分类,进行系统讲解,参加完全程学习的医生有望获得小儿骨科疾病的全面新知,从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骨科 学习班 足踝 儿童 专题 骨科疾病 继续教育项目 骨科医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平面重建及3D打印在前交叉韧带翻修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梁杰晖 吴松 +7 位作者 沈民仁 鲁安洁 谭凌捷 罗洁文 封景 曹阳博 王姣菊 何金深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12,共18页
目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是膝关节韧带损伤中最常见的类型。韧带重建手术存在较高的失败率,骨道异常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失败因素。数字骨科技术可以在术前较为精准地制订翻修手术过程中骨道的实施方案,提高翻修手术成功率。本研究术前通过多... 目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是膝关节韧带损伤中最常见的类型。韧带重建手术存在较高的失败率,骨道异常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失败因素。数字骨科技术可以在术前较为精准地制订翻修手术过程中骨道的实施方案,提高翻修手术成功率。本研究术前通过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测定骨道位置和直径及3D打印模型建立模拟骨道,以制订前交叉韧带翻修术方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至2021年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行前交叉韧带翻修术的12名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术前制订的膝关节3D打印模型及术前膝关节CT数据。测量骨道直径及位置,以此为基础指导术中翻修骨道的建立,并对术后的骨道进行再次测量及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包括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Knee Evaluation Form,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运动等级评分]。结果:术前通过测量发现4名患者的股骨骨道位置和2名患者的胫骨骨道位置欠佳,通过MPR与3D打印技术指导术中新骨道的建立,术后测量所有患者的骨道位置满意。术前的股骨与胫骨骨道内口直径测量值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843(P<0.05)和0.889(P<0.001),组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811(P<0.05)和0.784(P<0.05);术中建立的股骨与胫骨骨道内口直径与术后复查CT测量的股骨及胫骨骨道内口直径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P<0.001)和0.987(P<0.001)。12名患者末次随访的各项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01),再次手术率为0。结论:MPR与3D打印技术能较为精准、有效地测量前交叉韧带重建骨道参数,为重建失败患者制订个性化的翻修方案,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翻修手术的成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翻修 骨道测量 多平面重建 3D打印 数字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腱延长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马蹄足的效果 被引量:14
4
作者 方科 李范玲 +2 位作者 肖晟 李欣 刘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34-736,共3页
目的评估跟腱延长术治疗痉挛型脑瘫马蹄足的效果。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接受跟腱延长术治疗的痉挛型脑瘫马蹄足患儿17例(34足),于术前、术后8~12个月分别进行踝关节背屈关节活动度(ROM)、小腿胫前后肌群表面肌电测试,记录踝关节... 目的评估跟腱延长术治疗痉挛型脑瘫马蹄足的效果。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接受跟腱延长术治疗的痉挛型脑瘫马蹄足患儿17例(34足),于术前、术后8~12个月分别进行踝关节背屈关节活动度(ROM)、小腿胫前后肌群表面肌电测试,记录踝关节被动背屈、主动背屈ROM,站立位胫前肌、腓肠肌肌电均方根值(RMS)和拮抗肌协同收缩率(CR)。结果术后踝关节主动、被动背屈ROM显著增加(Z>4.867,P<0.001);被动背屈时腓肠肌RMS减少(t=4.31,P<0.001),站立时胫前肌、腓肠肌RMS无显著性差异(Z<1.291,P>0.05),CR降低(t=2.38,P<0.05)。结论跟腱延长术可以改善痉挛型脑瘫马蹄足患儿小腿胫前后肌群协调收缩,增加踝R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 马蹄足 跟腱延长术 表面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预因素对膝骨关节炎患者滑液中MMP-3和TIMP-1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徐海涛 陈游 +3 位作者 陈立科 李菊元 张薇 吴波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7-52,共6页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钠(hyaluronic acid,HA)、硫酸氨基葡萄糖(glucosamine sulfate,GS)、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arthroscopic debridment,AD)治疗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时,对关节液内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钠(hyaluronic acid,HA)、硫酸氨基葡萄糖(glucosamine sulfate,GS)、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arthroscopic debridment,AD)治疗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时,对关节液内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治疗OA的机制。方法:60例膝OA病人(64关节)分为HA组和GS+HA组,并于HA组和GS+HA组选取部分病例组成HA′组和GS+HA′组,再与AD组比较。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6月抽取关节液样本,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关节液内MMP-3和TIMP-1水平。结果:HA组和GS+HA组治疗4周时关节液中MMP-3水平及MMP-3/TIMP-1比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在治疗半年后MMP-3水平和MMP-3/TIMP-1比值下降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GS+HA组治疗4周时TIMP-1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HA组治疗4周时TIMP-1水平虽较治疗前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AD组治疗4周与治疗前比较,关节液中MMP-3水平降低(P<0.01),TIMP-1水平升高(P<0.01),MMP-3/TIMP-1比值降低(P<0.01);且在治疗半年后MMP-3水平、MMP-3/TIMP-1比值下降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6月后与治疗4周比较,TIMP-1水平降低(P<0.01),MMP-3/TIMP-1比值升高(P<0.01)。HA组与GS+HA组比较,GS+HA组治疗4周时TIMP-1升高水平显著高于HA组(P<0.01)。AD组与相应的HA′组、GS+HA′组比较,治疗4周时AD组的TIMP-1升高最明显(P<0.01),其余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⑴HA,GS和AD治疗均能使膝关节OA患者关节液内的MMP-3水平、MMP-3/TIMP-1比值降低。⑵HA对关节液内的TIMP-1水平无明显影响,但同时应用GS可使关节液内的TIMP-1水平升高。HA和GS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治疗OA的作用。HA联合GS治疗可能获得更好的疗效。⑶在中、重度膝关节OA患者中,与相应的HA′组、GS+HA′组比较,治疗4周后AD组TIMP-1升高最明显,AD可能获得更好的疗效。⑷对MMP-3和TIMP-1的影响,可能是HA,GS和AD改善OA病情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骨关节炎 基质金属蛋白酶-3 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生物胶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被引量:6
6
作者 曾文魁 李晓声 +1 位作者 谭财福 刘晶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92-1193,共2页
目的:观察镜下清理术联合生物胶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从2006年5月至2009年5月,我院应用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生物胶对108例118只膝骨性关节炎进行治疗。结果: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总的疼痛缓解率为93.5%,总的功能改善率为90.7%... 目的:观察镜下清理术联合生物胶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从2006年5月至2009年5月,我院应用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生物胶对108例118只膝骨性关节炎进行治疗。结果: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总的疼痛缓解率为93.5%,总的功能改善率为90.7%,且病情分期越严重其疼痛缓解率和功能改善率越低(P<0.01)。结论: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生物胶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关节镜 清理术 生物胶 膝骨性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外向内”髋关节镜技术治疗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 被引量:9
7
作者 徐海涛 朱威宏 +3 位作者 曹斌 柴志勇 唐剑锋 舒子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73-376,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由外向内"髋关节镜技术诊疗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共收治凸轮型和混合型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病例9例11髋,均采用"由外向内"髋关节镜技术行头颈交界成型... 目的:探讨应用"由外向内"髋关节镜技术诊疗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共收治凸轮型和混合型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病例9例11髋,均采用"由外向内"髋关节镜技术行头颈交界成型、盂唇成形术。对9例11髋的术前及术后12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手术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9例病人均获得随访,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56.4(22~70)分,术后12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92.5(64~100)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例足背术后出现小水泡,治疗后愈合;1例大腿部肌间隙液体渗漏较多,处理后伤口愈合顺利,未对康复过程造成特殊影响;无神经血管损伤;无医源性软骨、盂唇损害。结论:"由外向内"髋关节镜技术是治疗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安全、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关节镜 股骨髋臼撞击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痛患儿小腿肌肉表面肌电图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范玲 张惠佳 +6 位作者 李欣 王跑球 方科 刘宏 文捷 曾鸣 唐仲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1-314,共4页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技术比较生长痛患儿与正常儿童站立、提踵时小腿肌肉肌电活动的差异。方法 32例伴有旋前足的生长痛患儿作为生长痛组,32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测试站立与提踵时胫前肌、腓骨长肌、腓肠肌内侧头、胫骨后肌...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技术比较生长痛患儿与正常儿童站立、提踵时小腿肌肉肌电活动的差异。方法 32例伴有旋前足的生长痛患儿作为生长痛组,32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测试站立与提踵时胫前肌、腓骨长肌、腓肠肌内侧头、胫骨后肌表面肌电信号。结果站立时,生长痛组腓骨长肌均方根值(RMS)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提踵时,生长痛组腓肠肌RMS值较对照组降低(P<0.05),胫骨后肌RMS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伴有旋前足的生长痛患儿在站立和提踵时小腿肌肉肌电活动会发生相应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痛 立姿跟骨休息位 旋前足 表面肌电图 均方根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肱骨近段肿瘤人工假体置换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翁晓军 廖前德 +1 位作者 李晓声 王靖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3-87,共5页
目的:探讨人工假体置换术和软组织重建对肱骨近端良恶性肿瘤患者预后和肩关节功能的影响以及手术策略。方法:2007年4月至2014年4月间对17例肱骨近端侵袭性良性肿瘤和原发恶性肿瘤患者行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并软组织重建。从病理类型... 目的:探讨人工假体置换术和软组织重建对肱骨近端良恶性肿瘤患者预后和肩关节功能的影响以及手术策略。方法:2007年4月至2014年4月间对17例肱骨近端侵袭性良性肿瘤和原发恶性肿瘤患者行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并软组织重建。从病理类型、肿瘤分期、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情况、肩关节功能状况的影响进行评估。结果:1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96(平均58.9)个月。11例原发恶性肿瘤中有5例患者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6例无瘤生存24-91(平均54.83)个月。6例侵袭性良性肱骨肿瘤患者均无死亡,目前生存39-96(平均72.33)个月。17例患者肢体功能平均达到正常功能的64.88%,全肩关节置换患者肢体功能(平均72.56%)与半肩关节置换患者(平均56.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外展肌及肌肩袖的IA型切除患者的术后肩关节功能(平均68.75%)与切除外展肌及肌肩袖IB型切除患者(平均61.4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近端侵袭性良性肿瘤和原发恶性肿瘤人工假体置换患者的生存期主要与肿瘤病理类型有关,术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与假体的选择、软组织切除范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手术 假体置换 肱骨近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尺骨骨干续连症的早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曹舒 方科 +7 位作者 肖晟 刘宏 李欣 文捷 唐仲文 曾鸣 李博 李范玲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1059-1063,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儿童尺骨骨干续连症的早期疗效。方法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采用骨软骨瘤切除、Ilizarov外固定架延长尺骨术矫治17例尺骨骨干续连症患者,通过定期门诊复查及拍摄患肢X线片评估术后患肢...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儿童尺骨骨干续连症的早期疗效。方法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采用骨软骨瘤切除、Ilizarov外固定架延长尺骨术矫治17例尺骨骨干续连症患者,通过定期门诊复查及拍摄患肢X线片评估术后患肢畸形及功能改善情况。结果17例术后平均随访30个月,尺骨平均延长26.99 mm;1例延长过程中出现钉道感染,通过口服抗生素及加强钉道护理治愈;1例拆除外固定架后发生尺骨延长段骨折,石膏固定后自行愈合;1例在末次随访时出现尺骨再发短缩。术后患者RAA、US、CS及腕关节、肘关节、前臂功能均得到改善。结论应用骨软骨瘤切除、Ilizarov外固定架延长尺骨术治疗儿童尺骨骨干续连症早期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骨 外固定器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痛发生机制研究现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徐静 刘宏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56-57,64,共3页
生长痛现象1823年由Duchamp首先提出,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接受和了解。由于常常发生在生长期,所以称之为“生长痛”。它是儿童时期特有的一种生理现象,好发于2~12岁的健康儿童。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双下肢间歇性疼痛,尤以胫骨、膝关节... 生长痛现象1823年由Duchamp首先提出,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接受和了解。由于常常发生在生长期,所以称之为“生长痛”。它是儿童时期特有的一种生理现象,好发于2~12岁的健康儿童。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双下肢间歇性疼痛,尤以胫骨、膝关节及其周边部位为重。典型的生长痛多发生在半夜,持续约数分钟至两小时后可自行缓解,疼痛程度较轻,问歇期无任何不适,不影响白天活动。近年来小儿骨科门诊生长痛的就诊率越来越高,可达小儿骨科门诊病人数的1/3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痛 下肢间歇性疼痛 生机 小儿骨科 生理现象 儿童时期 健康儿童 反复发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BMP-2、Ad-TGF-β3转染BMSCs复合DBM构建软骨修复猪关节软骨缺损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鑫 李彦林 +5 位作者 金耀峰 陈建明 王慧建 何川 曹树海 赵沣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2880-2882,共3页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Ad-BMP-2)和转化生长因子-β3(Ad-TGF-β3)双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脱钙骨基质(DBM)构建新型组织工程软骨修复猪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成年滇南小耳猪8头,16膝,制作32个全层...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Ad-BMP-2)和转化生长因子-β3(Ad-TGF-β3)双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脱钙骨基质(DBM)构建新型组织工程软骨修复猪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成年滇南小耳猪8头,16膝,制作32个全层软骨缺损模型。A组植入双基因转染的BMSCs+DBM,B组植入未经转染的BMSCs+DBM,C组单纯植入DBM,D组为空白对照;术后2、4、8、12周取材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12周,A组缺损区被软骨样组织修复,HE染色显示有典型的透明软骨结构,D组软骨缺损主要由纤维组织充填。O′driscoll评分A、B、C、D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BMP-2和Ad-TGF-β3双基因转染的猪BMSCs复合DBM构建的组织工程软骨可有效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转染 组织工程 脱钙骨基质 软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钙化性颈椎间盘病的诊治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向阳 黄象望 肖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60-61,65,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颈椎间盘钙化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儿童的颈椎间盘钙化症的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方法,并就其常见误诊原因加以分析。其中上感以后颈痛4例,轻微外伤后偶然发现2例,突发颈部疼痛1例。所有患者均经颈椎正、侧位X片证... 目的探讨儿童颈椎间盘钙化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儿童的颈椎间盘钙化症的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方法,并就其常见误诊原因加以分析。其中上感以后颈痛4例,轻微外伤后偶然发现2例,突发颈部疼痛1例。所有患者均经颈椎正、侧位X片证实。治疗有疼痛症状者应用非甾体抗炎镇痛类药物治疗,重症者则予颈围外固定或皮牵引。结果全部病人均经非手术治疗,平均随访2年。所有患者经对症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消失,5例患儿钙化于1年内消失,2例失访。结论X线片检查对椎间盘钙化的诊断有确诊意义。小儿颈椎间盘钙化症属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误诊主要源于对本病的认识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钙化性颈椎间盘病 影像学检查 病因 临床表现 对症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制动对兔髌骨-髌腱连接点断裂修复的生物力学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靖 张朝跃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31-1035,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制动对兔髌骨-髌腱连接点(BTJ)断裂修复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3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18只)和对照组(18只),建立兔髌BTJ损伤修复模型后实验组予以石膏固定3周后去除,对照组不予固定,分别在术后2、4、8周取髌... 目的:探讨早期制动对兔髌骨-髌腱连接点(BTJ)断裂修复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3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18只)和对照组(18只),建立兔髌BTJ损伤修复模型后实验组予以石膏固定3周后去除,对照组不予固定,分别在术后2、4、8周取髌骨-髌腱复合体标本比较横截面积、拉断负荷以及极限拉应力的差异。结果:术后2、4、8周实验组横截面积分别为:(22.38±4.25)mm2、(17.13±3.68)mm2、(14.65±3.27)mm2,对照组分别为:(24.45±4.47)mm2、(22.74±4.18)mm2、(16.78±4.03)mm2;实验组拉断负荷分别为:(35.92±8.68)N、(81.05±9.16)N、(172.58±15.66)N,对照组分别为:(33.64±7.89)N、(56.69±8.56)N、(136.09±15.20)N;实验组极限拉应力为:(1.76±0.64)MPa、(5.23±0.93)MPa、(14.26±2.02)MPa,对照组极限拉应力:(1.68±0.67)MPa、(3.72±1.07)MPa、(9.13±1.66)MPa。术后2周横截面积、拉断负荷以及极限拉应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4周、8周实验组和对照组横截面积、对照组拉断负荷及极限拉应力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后早期制动促进韧带塑型,提高BTJ拉断负荷以及极限拉应力,可加快兔髌BTJ的损伤修复,改善BTJ的生物力学性能,促进其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肌腱连结点 制动 髌骨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股骨颈骨折治疗方法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付玉庆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84-86,共3页
目的对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对十余年来20例儿童股骨颈骨折的患儿用三种术式即(1)腓骨骨栓骨膜游离移植内固定;(2)可吸收拉力螺钉内固定;(3)X线电视监控下金属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三种手术方法比较,腓骨骨... 目的对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对十余年来20例儿童股骨颈骨折的患儿用三种术式即(1)腓骨骨栓骨膜游离移植内固定;(2)可吸收拉力螺钉内固定;(3)X线电视监控下金属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三种手术方法比较,腓骨骨栓骨膜游离移植不会引起组织不良反应,植入腓骨与股骨颈融为一体,且不需取出内固定物,可吸收拉力螺钉可避免金属内固定物带来的应力遮挡,骨质疏松等现象,且不需取腓骨,亦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而X线电视监控下金属加压螺钉内固定方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三种手术方法均存在股骨头坏死,髋内翻等并发症。结论采用何种手术方法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要根据伤情,骨折类型,术前复位情况来具体分析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股骨颈骨折 手术治疗 腓骨移植 螺钉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折不愈合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晟 王家让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23-126,共4页
关键词 骨折不愈合 骨移植 人工材料骨传导 骨诱导 骨折部加压治疗 生物物理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肢体损毁伤的临床特点及处理59例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斌 王德就 +1 位作者 陈新 李靖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2期49-52,共4页
回顾性分析了59例肢体损毁伤病人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结果表明所有病人皆为GustiloⅢ型骨折,20例(34%)伴有休克、21例(35%)伴有多发性骨折、10例(17%)合并严重联合伤。1例因挤压综合症死亡,51例因... 回顾性分析了59例肢体损毁伤病人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结果表明所有病人皆为GustiloⅢ型骨折,20例(34%)伴有休克、21例(35%)伴有多发性骨折、10例(17%)合并严重联合伤。1例因挤压综合症死亡,51例因肢体不可修复的损毁伤行急诊截肢,7例因患肢感染或缺血而保肢失败,其中6例行非急诊截肢,1例出现无功能肢体。15例(24%)病人截肢术后因并发症而再次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损毁伤 截肢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半月板经关节镜下双针缝合修复术47例报告
18
作者 刘宝荣 肖晟 +1 位作者 王国平 沈雄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510-1511,共2页
目的总结47例关节镜下半月板修复缝合的经验。方法关节镜下双针缝合法修复半月板撕裂,用于治疗半月板三区纵形撕裂合并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所致的关节不稳定。结果所有患者随访平均15个月。12例患者按Henning评定标准:9例愈合,1例不全愈... 目的总结47例关节镜下半月板修复缝合的经验。方法关节镜下双针缝合法修复半月板撕裂,用于治疗半月板三区纵形撕裂合并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所致的关节不稳定。结果所有患者随访平均15个月。12例患者按Henning评定标准:9例愈合,1例不全愈合,2例未愈合,患者满意率为93%。结论关节镜直视下清楚了解半月板损伤的病理变化,在重建ACL同时,应尽量修复缝合撕裂的半月板,有助于防止关节表面后遗症的发生,更好地稳定关节。采用双针缝合法不需要昂贵的特殊器械,不易损伤血管神经,该方法安全可靠,简单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膝关节 半月板 双针缝合 修复缝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矫形术治疗小儿半椎体畸形
19
作者 刘宝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700-1701,共2页
目的观察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矫形术治疗小儿单个半椎体畸形的早中期手术疗效。方法对13例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矫形术治疗的小儿单个半椎体畸形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照脊柱正侧位片观察畸形矫... 目的观察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矫形术治疗小儿单个半椎体畸形的早中期手术疗效。方法对13例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矫形术治疗的小儿单个半椎体畸形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照脊柱正侧位片观察畸形矫正的程度。结果13例患儿术后即时Cobb角0~10°,平均7°,矫形率80%。随访1~4年,平均1.5年。最后一次随访时侧凸残留度数为0~15°。经X线片证实植骨均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13例均无脊髓和大血管损伤及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儿单个半椎体畸形通过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矫形术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椎体畸形 半椎体切除 短节段固定矫形术 小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案治疗青少年胫骨髁间棘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君君 吴江怡 +4 位作者 肖晟 周益昭 黄术 夏铎 刘宝荣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29-733,共5页
目的对比带线锚钉、空心螺钉及钢丝固定治疗青少年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来自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确诊为胫骨髁间棘骨折并行手术治疗的青少年患者,共计46例,根据术中固定方式不同,将其分为A组(带线锚钉组)、B组(空心螺钉... 目的对比带线锚钉、空心螺钉及钢丝固定治疗青少年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来自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确诊为胫骨髁间棘骨折并行手术治疗的青少年患者,共计46例,根据术中固定方式不同,将其分为A组(带线锚钉组)、B组(空心螺钉组)及C组(钢丝组)。所有患者均统计总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次数,评估膝关节Lysholm、Tegner、IKDC及V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平均13个月(11~14个月)随访,无神经血管损伤、感染、骨骺损伤及骨折移位等并发症。术前,A组、B组及C组间的Lysholm、Tegner、IKDC及VAS评分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手术时间分别为(80.67±16.68/114.00±20.28/111.88±20.07)min,住院时间分别为(8.40±1.12/15.47±1.25/15.19±1.17)d,手术次数分别1/2/2次。术后,各组末次随访的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及C组间的Lysholm、Tegner、IKDC、VAS评分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线锚钉、空心螺钉及钢丝固定治疗青少年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相似。相比之下,带线锚钉具有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少,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可优先考虑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髁间棘骨折 带线锚钉 空心螺钉 钢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