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甲状腺叶为转移瓣修补全喉术后早期咽瘘的临床分析
1
作者 杜玉珊 李汝婷 +3 位作者 文献学 肖旭平 刘斌 马丽娟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0-243,共4页
目的:总结甲状腺叶转移瓣联合瘘口局部内翻的双层修补法修补全喉术后早期咽瘘的临床特点,为提高该病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3年10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例喉癌及下咽癌全喉切除术后... 目的:总结甲状腺叶转移瓣联合瘘口局部内翻的双层修补法修补全喉术后早期咽瘘的临床特点,为提高该病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3年10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例喉癌及下咽癌全喉切除术后并发咽瘘患者,采用甲状腺叶转移瓣联合瘘口局部内翻荷包缝合的双层修补法,修补早期咽瘘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成功修复咽瘘,术后鼻饲流质饮食,抗生素预防感染,10天后改流质饮食,均拔除胃管治愈出院。结论:甲状腺叶转移瓣联合瘘口局部内翻的双层修补法是一种较好的早期咽瘘修复方法,具有取材方便、手术时间短、减轻患者痛苦、转移瓣存活率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临床效果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叶 转移瓣 全喉切除术 咽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型突聋伴耳闷胀感患者耳闷胀感特征及与突聋的关系 被引量:19
2
作者 周恩 刘斌 +3 位作者 赵鹏 黄雪琼 袁铭昊 肖旭平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1-206,共6页
目的探讨低频型突聋伴耳闷胀感患者耳闷胀感的临床特征、预后及与突聋的关系。方法收集单侧低频型突聋伴耳闷胀感患者35例,不伴耳闷胀感患者32例,进行听力学及影像学检查,对伴耳闷胀感患者进行耳闷胀感的VAS量表评分及主观分级。比较两... 目的探讨低频型突聋伴耳闷胀感患者耳闷胀感的临床特征、预后及与突聋的关系。方法收集单侧低频型突聋伴耳闷胀感患者35例,不伴耳闷胀感患者32例,进行听力学及影像学检查,对伴耳闷胀感患者进行耳闷胀感的VAS量表评分及主观分级。比较两组患者耳声发射、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改变;观察耳闷胀感预后,分析耳闷胀感与突聋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间耳声发射及脑干诱发电位结果无显著差异(χ2=1.486,1.029;P>0.05)。伴耳闷胀感患者耳闷胀感主观分级与听力下降程度呈正相关(r=0.344,P<0.05)。伴耳闷胀感组经治疗后听力恢复总有效率32/35(91.4%)略高于不伴耳闷胀感组总有效率27/32(8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1,P>0.05)。耳闷胀感恢复总有效率为31/35(88.6%),耳闷改善情况与听力下降改善情况存在相关性(χ2=9.891,P<0.05),pearson列联相关系数r=0.469,P<0.05。结论低频型突聋伴耳闷胀感患者耳闷程度与听力下降程度相关,听力损失越严重,耳闷胀感的主观分级越重;耳闷胀感预后较好,与听力恢复情况相关;伴耳闷胀感患者听力恢复效果可能略好于不伴耳闷胀感患者,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耳聋 耳闷胀感 主观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样体肥大低温等离子消融术与经鼻内镜腺样体吸切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凌科技 冯晓辉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465-467,共3页
目的 比较腺样体低温等离子消融术与经鼻内镜腺样体吸切术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 将148例腺样体肥大患儿分为腺样体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组(A组)75例,经鼻内镜腺样体吸切术组(B组)73例;术后1个月、12个月、24个月进行随访凋查,并复查鼻... 目的 比较腺样体低温等离子消融术与经鼻内镜腺样体吸切术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 将148例腺样体肥大患儿分为腺样体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组(A组)75例,经鼻内镜腺样体吸切术组(B组)73例;术后1个月、12个月、24个月进行随访凋查,并复查鼻咽部CT及纤维鼻咽镜.结果 术后1个月时,A组和B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7.2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A组和B组治疗有效率为98.67%和93.15%(P〉0.05),亦无统计学意义;24个月时,两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8.67%和87.6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腺样体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的远期疗效优于经鼻内镜腺样体吸切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样体切除术 治疗结果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鼓室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巍毅 黎高新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41-42,44,共3页
目的总结鼓室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经验与疗效,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以鼓室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68例(99耳),对其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病程、留管时间、咽鼓管功能、乳突气房面积对预后均有影响,年龄... 目的总结鼓室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经验与疗效,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以鼓室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68例(99耳),对其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病程、留管时间、咽鼓管功能、乳突气房面积对预后均有影响,年龄、积液性质等对预后无明显影响。结论留管半年以上,积极改善咽鼓管功能对提高鼓室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耳炎 伴渗出液/治疗 导管插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皮层活动与听觉能力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辛甜宇 王宇洋 +1 位作者 魏朝刚 刘玉和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48-953,共6页
目的探究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皮层神经活动与听觉言语能力之间的联系。方法19例CI儿童开机后半年的队列研究,使用近红外光学成像及听觉言语量表评分,采用SPSS 25.0软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情绪韵律引起的CI儿童的右侧颞区前部的... 目的探究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皮层神经活动与听觉言语能力之间的联系。方法19例CI儿童开机后半年的队列研究,使用近红外光学成像及听觉言语量表评分,采用SPSS 25.0软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情绪韵律引起的CI儿童的右侧颞区前部的激活程度与言语感知能力显著负相关,引起的右侧颞区后部及左侧颞区激活程度与言语感知能力显著正相关。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后早期,情绪语音韵律可能抑制右侧颞区前部神经反应,促进右侧颞区后部及左侧颞区神经反应增强,并与听觉言语功能的更好发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耳蜗植入儿童 听觉皮层神经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后持续性声嘶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刘金华 刘际童 肖旭平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24-426,共3页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后持续性声嘶的原因及可能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5月35例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后持续性声嘶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声嘶原因,并从性别、年龄、手术类型、体质量指数(BMI)、手术及麻醉插...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后持续性声嘶的原因及可能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5月35例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后持续性声嘶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声嘶原因,并从性别、年龄、手术类型、体质量指数(BMI)、手术及麻醉插管持续时间、吸烟史、饮酒史、是否初次手术、插管难易程度等方面分析其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35例患者中,单侧声常麻痹25例,环杓关节脱位9例,喉肉芽肿1例。年龄≥50岁、体型偏瘦(BMI〈18.5)、肝胆胰脾手术、手术和麻醉插管持续时间〉3小时及困难插管可能是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后出现持续性声嘶的危险因素。结论声带麻痹、环杓关节脱位是本组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后持续声嘶的主要原因;本组患者腹部手术(肝胆胰脾手术)、患者年龄偏大及体型偏瘦、手术及麻醉插管持续时间较长及困难插管可能是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后持续声嘶的相关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气管插管 声嘶 声带麻痹 环杓关节脱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术后声嘶的原因、预防及治疗研究现状 被引量:12
7
作者 袁康龙 杨慕 肖旭平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6-109,共4页
甲状腺良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对于甲状腺肿瘤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1],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及患者自身对手术外观要求的增高,甲状腺手术入路呈现多样性[2],包括:传统经颈入路甲状腺切除术、经胸壁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经... 甲状腺良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对于甲状腺肿瘤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1],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及患者自身对手术外观要求的增高,甲状腺手术入路呈现多样性[2],包括:传统经颈入路甲状腺切除术、经胸壁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经口腔镜甲状腺切除术、超声引导下甲状腺微波消融术等。随着手术器械改良、手术操作水平不断提高,尽管甲状腺肿瘤发病率逐年提高,但甲状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切除术 微波消融术 甲状腺肿瘤 手术入路 手术器械 经口 甲状腺术后 乳晕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带切除术后损伤修复与再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婕妤 周恩 +4 位作者 杨慕 肖禹 秦念 张锟艺 肖旭平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36-440,共5页
声音是在大脑皮质以及皮质下神经中枢控制和协调下,通过正常的发声器官、听觉系统、神经系统共同作用形成的自动反馈的发声系统产生的[1]。声带由甲杓肌、固有层深层、固有层中层、固有层浅层和鳞状上皮层组成,固有层深层和固有层中层... 声音是在大脑皮质以及皮质下神经中枢控制和协调下,通过正常的发声器官、听觉系统、神经系统共同作用形成的自动反馈的发声系统产生的[1]。声带由甲杓肌、固有层深层、固有层中层、固有层浅层和鳞状上皮层组成,固有层深层和固有层中层形成声韧带,发声主要归功于固有层,它可以在100~1000 Hz频率承受高达30%的应变,并且可以在短暂拉伸后快速恢复[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 听觉系统 大脑皮质 甲杓肌 发声器官 固有层 声韧带 鳞状上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