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穴位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在中风后偏瘫中的应用及对运动功能、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1
1
作者 阮丽华 詹海兰 +2 位作者 邓华阳 谭俊杰 刘申易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523-527,共5页
目的分析穴位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在中风后偏瘫中的应用及对运动功能、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3月-2022年3月于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和联合穴位针刺组,各50例。... 目的分析穴位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在中风后偏瘫中的应用及对运动功能、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3月-2022年3月于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和联合穴位针刺组,各50例。康复训练组进行康复训练,联合穴位针刺组在康复训练组的基础上采用穴位针刺进行治疗,2组均治疗3周。统计2组治疗3周后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和生活能力。结果治疗3周后,联合穴位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康复训练组(P<0.05);治疗3周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血清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Fugl-Meyer运动积分(FMA)、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患侧腕背伸时主动关节活动范围(AROM)、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WS)升高,联合穴位针刺组高于康复训练组(P<0.05);2组血清环磷酸鸟苷(cGM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联合穴位针刺组低于康复训练组(P<0.05);2组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缩短,联合穴位针刺组短于康复训练组(P<0.05)。结论穴位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血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生活能力,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偏瘫 穴位 针刺 康复训练 运动功能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用神经促通疗法和超声波疗法对脑卒中所致偏瘫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谭海群 张德元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第10期185-186,共2页
目的 :探讨联合使用神经促通疗法和超声波疗法对脑卒中所致偏瘫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3年6月到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所致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超声波组,每... 目的 :探讨联合使用神经促通疗法和超声波疗法对脑卒中所致偏瘫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3年6月到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所致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超声波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为超声波组患者使用超声波疗法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为联合组患者加用神经促通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对治疗的总满意率、治疗前后其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评分。结果 :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Fugl-Meyer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提高,其中联合组患者Fugl-Meyer的评分明显高于超声波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联合组患者对治疗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超声波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联合使用神经促通疗法和超声波疗法对脑卒中所致偏瘫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地促进其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其对治疗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促通疗法 脑卒中 偏瘫 运动功能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陈爱连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第20期147-148,共2页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收治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接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收治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接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U-FMA和HGRT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U-FMA和HGRT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仪能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改善手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肌电生物反馈仪 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探讨 被引量:5
4
作者 雷新华 《中国社区医师》 2021年第26期22-23,共2页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应用PNF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应用PNF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NF可有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可有效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