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支架内旋磨术的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军山 余力 +7 位作者 宋耀明 马剑英 栾波 张明多 董勇 荣晶晶 潘宏伟 王长录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69-675,共7页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膨胀不全、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变形、支架损毁、导丝嵌顿等原因下行冠状动脉支架内旋磨术的安全性。方法:纳入2016~2022年国内7家大型心脏中心因上述原因行冠状动脉支架内旋磨术的冠心病患者...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膨胀不全、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变形、支架损毁、导丝嵌顿等原因下行冠状动脉支架内旋磨术的安全性。方法:纳入2016~2022年国内7家大型心脏中心因上述原因行冠状动脉支架内旋磨术的冠心病患者共19例,回顾性收集其基线资料、术中资料、手术并发症、住院期间手术相关不良事件(4a型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全因死亡)及出院后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脑卒中、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发生情况。结果:19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70(64,73)岁,男性13例,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6.89±8.76)%。术中采用桡动脉入路13例,11例患者在干预期间仅用1个旋磨头,6例患者使用2个旋磨头,2例患者使用3个旋磨头,平均需(7.00±4.23)次旋磨通过病变,19例患者全部手术成功,即刻管腔获得面积为(1.23±0.78)mm^(2)。旋磨后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旋磨术后发生冠状动脉慢血流1例,经药物治疗后改善;旋磨头嵌顿3例,经操作后成功拔出。术中未发生冠状动脉穿孔、冠状动脉夹层、冠状动脉痉挛、紧急转外科开胸手术、死亡等事件,住院期间也未发生手术相关不良事件。术后随访3~24个月,1例患者接受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其余患者未发生MACE。结论:本小样本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既往PCI术后支架膨胀不全、支架内再狭窄以及即刻PCI术中支架膨胀不全、支架变形、支架损毁、导丝嵌顿等情况,冠状动脉支架内旋磨术是一种可行的选择,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性良好,长期随访未发生M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支架 旋磨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定量血流分数的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术后分支灌注受损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龙宇博 周婷 +6 位作者 潘宏伟 李媛媛 王长录 张宇 胡湖 胡遵 荣晶晶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4-561,共8页
目的:拟利用基于Murray定律的定量血流分数分析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术后无肉眼可见分支血流减慢而分支出现血流灌注受损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22年6月至2023年9月于湖南省人民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非左... 目的:拟利用基于Murray定律的定量血流分数分析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术后无肉眼可见分支血流减慢而分支出现血流灌注受损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22年6月至2023年9月于湖南省人民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非左主干冠状动脉真性分叉冠心病患者211例,分叉病变共计234支。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指标、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解剖学特征数据、分支保护方式、术后分支TIMI血流等资料,并对术后分支血管进行基于Murray定律的定量血流分数(μQFR)测定。PCI术后μQFR<0.8认为分支有灌注障碍,分为术后分支灌注受损组(n=51,53支分支病变),另μQFR≥0.8的患者为术后分支灌注正常组(n=160,181支分支病变)。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多种临床及解剖学因素对PCI术后分支灌注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PCI术后分支血流分级均为TIMI3级,术后分支灌注受损组53支(22.6%)血管术后分支μQFR为0.70±0.10,术后分支灌注正常组为0.93±0.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术后分支灌注正常组比较,术后分支灌注受损组分支病变长度、分支参考直径、术后分支开口直径狭窄率、术后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升高,主支与分支直径比、术前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术前主支μQFR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分支开口直径狭窄率(r=-0.490,P<0.001)、术后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r=-0.788,P<0.001)、术前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r=-0.280,P<0.001)、术后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r=-0.469,P<0.001)、分支病变长度(r=-0.157,P=0.016)与术后分支μQFR呈显著负相关,分支参考直径(r=0.173,P=0.008)、主支分支直径比(r=0.194,P=0.003)、术后分支开口直径(r=0.328,P<0.001)与术后分支μQFR呈正相关,与临床基线资料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共有4个因素是术后分支灌注受损的危险因素:术后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OR=1.228,95%CI:1.144~1.318,P<0.001),术后分支开口直径狭窄率(OR=1.110,95%CI:1.055~1.168,P<0.001),术后主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OR=1.115,95%CI:1.042~1.192,P=0.001),分支病变长度(OR=1.121,95%CI:1.021~1.231,P=0016)。结论:PCI术后分支血流达到TIMI 3级的患者中仍有部分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PCI术后应积极行功能学评估。术后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术后分支开口直径狭窄率、术后主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分支病变长度是冠状动脉分叉病变PCI术后分支灌注障碍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定量血流分数 分支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溶栓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24
3
作者 刘金武 荣晶晶 +15 位作者 刘征宇 何晋 张宇 王长录 邹琼超 彭翔 王鹏 张乐 向媛媛 郑鹏飞 贺彩红 杨秋霞 龙宇博 傅庆华 郑昭芬 潘宏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97-1104,共8页
目的:评价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溶栓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连续纳入湖南省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入院的STEMI患者1 351例。根据所... 目的:评价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溶栓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连续纳入湖南省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入院的STEMI患者1 351例。根据所采用的罪犯血管高血栓负荷不同处理方式,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内单纯血栓抽吸组(单纯抽吸组,n=938)和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溶栓组(联合治疗组,n=413),又将联合治疗组分为先溶栓再抽吸亚组(n=102)和先抽吸再溶栓亚组(n=311)。使用1:2倾向性匹配法调整患者基线。利用基于定量血流分数的微循环阻力指数(AMR)、校正TIMI帧计数(CTFC)、术后1小时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等评价指标,比较单纯抽吸组和联合治疗组的冠状动脉微循环改善情况,以及先溶栓再抽吸亚组和先抽吸再溶栓亚组的冠状动脉微循环改善情况。结果:匹配后,联合治疗组413例,单纯抽吸组826例,两组一般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联合治疗组AMR、CTFC均低于单纯抽吸组;术后1小时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3级、心肌灌注显影分级(MBG)3级、术后TIMI血流3级的患者占比均高于单纯抽吸组(P均<0.001)。匹配后,先溶栓再抽吸亚组102例,先抽吸再溶栓亚组204例,两亚组一般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先抽吸再溶栓亚组AMR、CTFC均低于先溶栓再抽吸亚组,术后TIMI血流3级患者占比高于先溶栓再抽吸亚组(P均<0.001);此外,两亚组的TMPG、MBG、术后1小时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与单纯血栓抽吸比,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溶栓可更好地改善高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PCI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先血栓抽吸再溶栓对微循环的改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抽吸 冠状动脉内溶栓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微循环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