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曲线变宽钢-混凝土叠合板组合连续梁桥设计关键技术 被引量:1
1
作者 唐炜 巫山 +2 位作者 吴桢灏 孙秀贵 王巍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38,共7页
长益复线潇湘北路跨线桥为主跨105 m的曲线变宽钢-混凝土叠合板组合连续梁桥,为提升该桥受力性能,综合应用了叠合板技术、预应力锚固区UHPC桥面板技术、抗拔不抗剪(URSP)连接件技术以及双重组合技术。除预应力锚固区外,其余区段桥面板... 长益复线潇湘北路跨线桥为主跨105 m的曲线变宽钢-混凝土叠合板组合连续梁桥,为提升该桥受力性能,综合应用了叠合板技术、预应力锚固区UHPC桥面板技术、抗拔不抗剪(URSP)连接件技术以及双重组合技术。除预应力锚固区外,其余区段桥面板均采用由底层混凝土预制板和上层混凝土现浇层组成的叠合板,可在保证桥梁整体性和无支模施工的同时,使收缩徐变作用下混凝土板和钢梁应力较全现浇板降低。预应力锚固区采用UHPC桥面板,并在边跨增设1道预应力束,可有效避免该区域混凝土的损伤。在中支点两侧各32 m范围布置URSP连接件,可释放抗剪约束的同时保留抗拔作用,配合预应力技术可将频遇组合下的负弯矩区混凝土板压应力水平控制在1.12 MPa以内。在中支点两侧各20 m范围内负弯矩区设置混凝土底板与钢梁底板进行组合(双重组合技术),并结合组合梁顶部URSP连接件技术,可使负弯矩区组合梁形成一个倒置的“正弯矩组合梁”效应,从而降低负弯矩区钢梁底板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混组合梁桥 混凝土叠合板 预应力 UHPC URSP连接件 双重组合技术 桥梁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速磁浮交通高架桥梁多功能疏散平台优化设计 被引量:1
2
作者 邱冰 邓昆 +2 位作者 梁潇 陈峰 戴旺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7-41,共5页
针对中低速磁浮车辆需要"抱轨"运行、轨道梁上逃生通道设置困难等问题,详细介绍了长沙磁浮快线高架桥梁多功能疏散平台设计方案。从缩短线间距、降低工程造价等方面,提出了基于疏散平台设置于轨道梁之间、轨面以下的优化方案... 针对中低速磁浮车辆需要"抱轨"运行、轨道梁上逃生通道设置困难等问题,详细介绍了长沙磁浮快线高架桥梁多功能疏散平台设计方案。从缩短线间距、降低工程造价等方面,提出了基于疏散平台设置于轨道梁之间、轨面以下的优化方案,以及疏散平台布置于U型主梁上翼缘的优化方案,并对三种设计方案进行了综合比选分析。研究表明:多功能疏散平台优化方案检修工作面大、结构工程量少、美观性好、工程造价低,具有良好的经济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速磁浮交通 高架桥梁 疏散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比例边界有限元的复合梁自由振动频率计算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文武 王为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36-948,共13页
将比例边界有限元方法(SBFEM)拓展用于计算复合梁的自由振动频率.该方法将梁简化为一维模型,并且仅选用x和z方向的弹性线位移作为基本未知量.从弹性力学基本方程出发,通过比例边界坐标、虚功原理和对偶变量技术推导得到了复合梁的一阶... 将比例边界有限元方法(SBFEM)拓展用于计算复合梁的自由振动频率.该方法将梁简化为一维模型,并且仅选用x和z方向的弹性线位移作为基本未知量.从弹性力学基本方程出发,通过比例边界坐标、虚功原理和对偶变量技术推导得到了复合梁的一阶常微分比例边界有限元动力控制方程,其通解为解析的矩阵指数函数.利用Padé级数求解矩阵指数函数可得各个梁层的动力刚度矩阵,根据自由度匹配原则组装得到复合梁的整体刚度和质量矩阵.求解特征值方程,最终可得复合梁的自由振动频率.该方法对复合梁的层数和边界条件均无限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将该文的解与三层、四层和十层复合梁振动频率的数值参考解以及阶梯型悬臂梁固有频率的实验实测值进行对比,验证了比例边界有限元算法的准确性、高效性和快速收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梁 自由振动频率 比例边界有限元 Padé级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鱼墩对鱼道进口水力特性及诱鱼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邓斌 谢颜武 +3 位作者 甘茂辉 瞿超雄 蒋昌波 张家强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0-88,共9页
位于电站尾水口附近的鱼道进口,往往受运行工况、进口布置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鱼类难以找到进口并进入鱼道内部。针对以上问题,该研究以某水电工程位于电站尾水口附近的鱼道进口为例,提出在进口附近布置多个导鱼墩,并建立了三维水动力... 位于电站尾水口附近的鱼道进口,往往受运行工况、进口布置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鱼类难以找到进口并进入鱼道内部。针对以上问题,该研究以某水电工程位于电站尾水口附近的鱼道进口为例,提出在进口附近布置多个导鱼墩,并建立了三维水动力数值模型及正态比尺为1∶25的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设置2种电站机组运行工况、3种导鱼墩间距、2种导鱼墩摆放角度共12种工况开展试验,并设置2种电站机组运行工况下的无导鱼墩情况作为对照,探索导鱼墩对鱼道进口水力特性及诱鱼效果的影响,以期提高鱼类找到进口并进入鱼道内部的可能。试验结果表明,电站尾水口附近的鱼道进口未设置导鱼墩时,2种电站机组运行工况下皆会出现较大的漩涡,这对鱼类的上溯将产生影响;设置导鱼墩后可改善进口附近的水流流态,减弱电站尾水对进口诱鱼水流的影响,使得诱鱼水流易被鱼类识别。导鱼墩背水面形成的小于0.2 m/s的流速区域,为鱼类上溯提供了休息区,以便积蓄力量继续上溯。相比于未设导鱼墩时,设置导鱼墩后平均上溯成功率有所提高,一台电站机组运行工况下提高了11.2~32.5个百分点,两台电站机组运行工况下提高了8.1~35.6个百分点。导鱼墩摆放方式相同,在两台电站机组运行情况下,诱鱼效果较佳。电站机组运行工况相同、角度一定、相对间距为5时诱鱼效果最佳;相对间距一定、角度为60°时,诱鱼效果较佳。该研究结果可为优化电站尾水口附近鱼道进口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 鱼道进口 导鱼墩 水力特性 诱鱼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速磁悬浮U形简支梁竖向刚度限值研究
5
作者 邹云峰 邱冰 +3 位作者 何旭辉 周智辉 毛旺 蔡陈之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2-242,共11页
为探究中低速磁悬浮U形简支梁竖向刚度限值,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有限元方法构建车-轨-桥耦合数值模型。以25、30 m两种标准跨距U形混凝土梁,建立中低速磁悬浮车桥耦合系统,研究不同梁高(1.3~1.7 m)和跨距对车桥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 为探究中低速磁悬浮U形简支梁竖向刚度限值,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有限元方法构建车-轨-桥耦合数值模型。以25、30 m两种标准跨距U形混凝土梁,建立中低速磁悬浮车桥耦合系统,研究不同梁高(1.3~1.7 m)和跨距对车桥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降低梁高会导致系统竖向位移响应与加速度指标增长,其中25 m跨距梁高1.4 m时悬浮间隙波动幅值达到12 mm临界阈值,30 m跨距梁高1.3 m时仍满足悬浮稳定性要求;随着简支梁跨距的增加,桥梁竖向位移增加,竖向加速度减小,车体竖向位移随跨距增加而增大,平稳性指标随跨距增加而减小;竖向悬浮间隙的波动范围随跨距增加而减小;跨距为25、30 m的U形梁建议挠跨比限值分别为L/2 880、L/1 630。研究成果为轨道梁结构轻量化设计与刚度标准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撑,对实现工程经济性与系统可靠性的协同优化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速磁悬浮 耦合振动 轨道梁 竖向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转匝道左置形式下匝道连续分流最小间距
6
作者 潘兵宏 彭俊宁 +4 位作者 马朝辉 周乾 卢涛 佘明星 刘娟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11-824,共14页
为便于驾驶员在立交右转匝道左置形式中连续分流的情况下及时识别前方路况,对右转匝道左置形式下连续分流的最小间距开展研究。首先,基于《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并考虑到实际工程意义与驾驶人行为,重新界定了右转匝道左置形式的连续... 为便于驾驶员在立交右转匝道左置形式中连续分流的情况下及时识别前方路况,对右转匝道左置形式下连续分流的最小间距开展研究。首先,基于《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并考虑到实际工程意义与驾驶人行为,重新界定了右转匝道左置形式的连续分流间距范围,并区分不同车道数的分流形式。其次,分析了不同匝道连续分流形式最不利行驶条件下车辆的行驶需求和特征,据此建立了匝道连续分流间距计算模型。最后,采用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ecle,UAV)航拍方式及Tracker图像识别软件,分析右转匝道左置形式下匝道连续分流区车辆运行速度、车头时距分布及换道行为特征等,确定模型中关键参数取值,通过计算提出了右转匝道左置形式下双车道和三车道匝道连续分流最小间距建议值。该研究可为右转匝道左置形式的相关设计提供参考,为完善相关规范与设计细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通式立交 右转匝道左置 连续分流 间距 换道模型 车头时距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路堑下穿致高铁桥墩位移的预测
7
作者 宋旭明 陈松 +2 位作者 唐冕 孙凯 程丽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39-2549,共11页
依托某新建路堑工程,建立土体-桥梁三维数值模型,采用正交试验法分析高铁桥梁附加位移的参数敏感性,利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通过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拟合墩顶附加位移与主要影响因素的隐式函数关系,结合蒙特卡洛... 依托某新建路堑工程,建立土体-桥梁三维数值模型,采用正交试验法分析高铁桥梁附加位移的参数敏感性,利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通过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拟合墩顶附加位移与主要影响因素的隐式函数关系,结合蒙特卡洛法,对参数进行1×10^(6)次抽样计算,得到墩顶附加位移的超限概率。研究结果表明:浅层土体力学参数对墩顶纵向位移的影响较大,开挖深度对墩顶纵向位移的影响最显著;最优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的墩顶附加位移与有限元计算值的均方误差为4.345×10^(-4),最大相对误差为5.1%,表明最优BP神经网络模型可代替有限元进行快速估算;当开挖深度在2 m以内时,背景工程墩顶纵向附加位移基本不会超限,当开挖深度为3 m时,超限概率达40%,建议开挖前采用适当的支护措施以确保结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堑开挖 敏感性分析 随机响应面 BP神经网络 位移预测 可靠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酶定向作用于红砂岩土的高效粒径范围研究
8
作者 关宏信 郑天一 +4 位作者 张海翔 杨飞 杨海荣 潘旺 李慧丽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8-387,共10页
为了更高效地提升生物酶对红砂岩土的固化效果,本文优化了室内试验的制件过程,即将红砂岩土筛分出目标粒径范围,并将生物酶定向作用于目标粒径范围(P≤2.36、P 2.36~4.75、P≥4.75)的红砂岩土体,对生物酶水泥复合固化红砂岩土试件进行... 为了更高效地提升生物酶对红砂岩土的固化效果,本文优化了室内试验的制件过程,即将红砂岩土筛分出目标粒径范围,并将生物酶定向作用于目标粒径范围(P≤2.36、P 2.36~4.75、P≥4.75)的红砂岩土体,对生物酶水泥复合固化红砂岩土试件进行了无侧限抗压强度、静态压缩弹性模量、劈裂强度和抗冲刷性能试验。此外,为进一步研究生物酶固化作用的影响因素,对粒径0.075 mm以下颗粒质量占粒径2.36 mm及以下颗粒总质量不同比例的土体开展了SEM表征,结果表明,粒径2.36 mm以下是生物酶水泥复合固化红砂岩的高效粒径范围,与常规掺入生物酶的制件工艺相比,生物酶定向作用于红砂岩土的高效粒径范围可以进一步提升试件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以及静态压缩弹性模量,并大幅降低冲刷引起的质量损失。微观试验结果表明,黏土物质含量会显著影响生物酶固化效果,且0.075 mm以下土体占比对土体表面形貌影响明显,建议将生物酶应用于固化红砂岩土时改进其施工工艺,使生物酶只用于粒径2.36 mm以下土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酶 红砂岩土 底基层 粒径范围 施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流超限情况下桥下净空宽度校核方法探讨
9
作者 许光祥 陈沁芷 +2 位作者 李帆 周千凯 王多银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共7页
横流超过0.8 m/s限制的跨通航河流大桥净空宽度,内河通航标准只有定性的规定,没有给出确切的校核方法。以桃源二线船闸工程中的重建沅水大桥右汊通航孔为例,对横流超限桥梁净空宽度校核方法进行了探索。提出横流超限后,可以采用航道宽... 横流超过0.8 m/s限制的跨通航河流大桥净空宽度,内河通航标准只有定性的规定,没有给出确切的校核方法。以桃源二线船闸工程中的重建沅水大桥右汊通航孔为例,对横流超限桥梁净空宽度校核方法进行了探索。提出横流超限后,可以采用航道宽度校核、桥轴线旋转使横流不超限后的投影净宽校核、通航孔是否一孔跨过通航水域校核等三重校核的方式进行论证。应用1∶100正态河工模型测试的桥区试验资料,采用数值矢量图的方式展现流向、横流的分布及其不利测点,对重建桃源沅水大桥右汊通航孔进行了净空宽度论证和校核,结果表明三重校核方式较适合于横流超限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横流超限 净空宽度 数值矢量图 投影净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基坑开挖致高铁桥墩位移的SVM预测方法
10
作者 宋旭明 李小龙 +2 位作者 唐冕 王天良 程丽娟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33-1240,1252,共9页
为了研究邻近基坑开挖引起的高铁桥梁墩顶附加位移对铁路运营安全的影响,依托某深基坑开挖工程,建立考虑地下水影响的土体-桥梁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高铁桥墩附加位移的单因素敏感性.采用Box-Behnken design(BBD)试验设计方法结合支持向... 为了研究邻近基坑开挖引起的高铁桥梁墩顶附加位移对铁路运营安全的影响,依托某深基坑开挖工程,建立考虑地下水影响的土体-桥梁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高铁桥墩附加位移的单因素敏感性.采用Box-Behnken design(BBD)试验设计方法结合支持向量机算法(SVM)建立高铁桥墩墩顶位移预测模型,结合蒙特卡洛法,对参数进行107次抽样计算,得到墩顶附加位移的可靠概率.研究结果表明:基坑与高铁桥墩距离的变化对墩顶横向位移和竖向位移的影响最大.在8组不同超参数组合的SVM模型中,最优模型的预测值与有限元计算值的最大误差小于6%,最优模型可代替有限元进行计算.在墩顶横向位移为2 mm的限值下,背景工程基坑与桥墩距离为35 m时,墩顶横向附加位移的可靠概率为33.12%;当基坑与桥墩距离增加到39 m时,墩顶横向附加位移的可靠概率为99.68%.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可以削减因土层力学参数离散性大而产生的评估结果不确定性,为类似工程的安全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深基坑 墩顶附加位移 支持向量机(SVM) 可靠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湿化作用下压实红黏土累积变形规律与控制研究
11
作者 刘维正 黄轩嘉 +2 位作者 徐阳 李慧丽 万家乐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5-547,共13页
针对南方多雨地区在役红黏土路基易发生湿化,并在交通荷载联合作用下产生过大附加变形问题,开展了不同含水率的静三轴试验以及不同湿化次数、幅度和动应力的动三轴试验,分析含水率变化对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影响,探究动应力幅值、湿化次... 针对南方多雨地区在役红黏土路基易发生湿化,并在交通荷载联合作用下产生过大附加变形问题,开展了不同含水率的静三轴试验以及不同湿化次数、幅度和动应力的动三轴试验,分析含水率变化对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影响,探究动应力幅值、湿化次数和幅度对累积变形以及动回弹模量的影响规律,并建立了考虑动应力幅值、湿化次数和幅度、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累积变形预测模型;基于谱元法建立了移动荷载下红黏土路基横观各向同性动力响应计算模型,通过与现场行车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解析模型的有效性,并分析了湿化与动荷载作用下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规律。结果表明:累积塑性应变随动应力幅值、湿化次数和幅度的增加呈非线性增大;动回弹模量随初始含水率和湿化次数的增加而减小;湿化3次后的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增长约一倍。进而建立了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与累积应变的经验关系,结合现有规范给出了红黏土路基累积应变控制值,提出了红黏土路基变形控制方法,并在某高速公路试验段通过水泥改良强化路床和动回弹模量试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可为红黏土地区耐久性路基的设计和服役性能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黏土 动力湿化 抗剪强度 累积变形 动回弹模量 预测模型 变形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无砟轨道遮盖效应的简支箱梁温度场研究
12
作者 闫斌 田江浩 +1 位作者 付贺鑫 程瑞琦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35,共6页
研究目的:混凝土桥梁在与外界环境的热交换过程中,受环境温度及太阳辐射作用,其内部温度场呈非线性分布。为研究考虑无砟轨道遮盖效应的简支箱梁温度场分布特征,建立考虑日期、时间和外界温度的热力学仿真模型,利用试验数据验证计算结... 研究目的:混凝土桥梁在与外界环境的热交换过程中,受环境温度及太阳辐射作用,其内部温度场呈非线性分布。为研究考虑无砟轨道遮盖效应的简支箱梁温度场分布特征,建立考虑日期、时间和外界温度的热力学仿真模型,利用试验数据验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分析日照作用下不同时间箱梁温度场的变化情况,探讨无砟轨道遮盖效应对简支箱梁温度场的影响范围及影响规律。研究结论:(1)在日照作用下,箱梁桥上的日温差变化幅度与距离表面的远近密切相关,越靠近表面,其变化幅度越大;(2)考虑无砟轨道时,无砟轨道下部梁体的温度普遍降低,梁体同一位置温度降低的最大幅度可以达到20.19%;(3)随着与无砟轨道距离的增加,遮盖效应对箱梁温度的影响逐渐减弱;(4)在箱梁顶板横向距离中心线4.86m以内,无砟轨道的遮盖效应影响较大,竖向受影响均较大;腹板上距离顶板表面2.12m以内,无砟轨道的遮盖效应影响较大;底板受无砟轨道遮盖效应的影响较小;(5)无砟轨道遮盖效应对梁体日温度变化幅度的影响规律与温度变化分布规律相似,竖向范围内顶板受影响最大,横向范围内主要影响无砟轨道正下方梁体;(6)本研究结果可为无砟轨道设计中优化梁体温度效应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支梁 日照作用 热力学分析 无砟轨道 遮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超高性能混凝土梁抗弯性能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斌 刘芳 +2 位作者 朱豪杰 彭铁坤 胡杰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2,共10页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具有抗压强度高、弹性模量高、耐久性高且韧性好诸多优点。将UHPC与预应力筋结合制成的预应力UHPC梁拥有更好的受力性能,可以更充分发挥UHPC的抗压强度和预应力筋的屈服强度。通过对文献中的预应力UHPC试验梁进行...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具有抗压强度高、弹性模量高、耐久性高且韧性好诸多优点。将UHPC与预应力筋结合制成的预应力UHPC梁拥有更好的受力性能,可以更充分发挥UHPC的抗压强度和预应力筋的屈服强度。通过对文献中的预应力UHPC试验梁进行有限元模拟和理论分析,研究了预应力UHPC梁的屈服荷载、极限承载力和荷载-挠度曲线等抗弯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和编制的理论分析程序均能准确地模拟预应力UHPC梁的抗弯性能,均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预应力UHPC梁的破坏过程可以分为弹性阶段、裂缝开裂阶段、屈服强化阶段和持荷破坏阶段,阶段转折点对应UHPC开裂、受拉纵筋屈服和预应力筋屈服。最后,选取预应力混凝土梁独有的预应力筋配筋率和预应力筋张拉应力这两个参数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增大预应力筋配筋率会显著增大屈服荷载和极限承载力,减小位移延性系数;提高预应力筋张拉应力可以显著提高梁的屈服荷载,几乎不能提高梁的极限承载力,对延性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混凝土 抗弯性能 有限元分析 理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刚性墙后有限宽度土体主动滑裂面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崇宇 刘晓平 +2 位作者 曹周红 江旭 张家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943-2952,共10页
墙后土体滑裂面特征是土压力计算的重要依据,为了研究刚性墙后有限宽度土体主动滑裂面特征,利用无黏性砂开展室内模型试验,采集了试验过程中的土体图像,并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法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土体的剪切应变、位移等,对平动(T模式)、... 墙后土体滑裂面特征是土压力计算的重要依据,为了研究刚性墙后有限宽度土体主动滑裂面特征,利用无黏性砂开展室内模型试验,采集了试验过程中的土体图像,并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法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土体的剪切应变、位移等,对平动(T模式)、绕墙底转动(RB模式)、绕墙顶转动(RT模式)变位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T模式、RB模式下有限宽度主动土体临界宽高比相近,RT模式宽临界高比相对较小;T模式有限宽度土体主动滑裂面呈现为"多折线"特征,根据滑裂角相似性可分为以移动挡墙、固定挡墙为起点发展的滑裂面;RB模式有限宽度主动滑裂面起点为墙踵上部,RT模式起点为墙踵,均延伸至固定挡墙中部;T模式、RT模式有限宽度土体水平和垂直位移可观察到明显的土拱特征,土拱边缘即为滑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试验 有限宽度土体 主动变位模式 滑裂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隧道管片接缝密封垫接触性态的感知与分析
15
作者 龚琛杰 程明进 +4 位作者 林赞权 雷明锋 王海林 宋建荣 葛洋洋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9-282,共14页
密封垫是盾构隧道接缝防水的重点,但现有研究较少探讨其接触行为和接触特性。首先,本文基于薄膜压力传感器,构建了针对盾构隧道接缝处密封垫接触应力的精细化试验框架,探讨了无水压作用和有水压作用2种情形下密封垫接触面精确的力学响应... 密封垫是盾构隧道接缝防水的重点,但现有研究较少探讨其接触行为和接触特性。首先,本文基于薄膜压力传感器,构建了针对盾构隧道接缝处密封垫接触应力的精细化试验框架,探讨了无水压作用和有水压作用2种情形下密封垫接触面精确的力学响应;其次,基于三维管片接缝密封垫压缩数值模型和Hertz接触理论,分别从接触应力三维分布规律和平均接触应力2个方面验证闭合压缩试验的精度,获得了管片接缝密封垫压缩过程中接触面上的空间应力分布规律;最后,开展了接触面有水压作用的渐进渗漏试验,提出了能够表征渐进渗漏过程前后密封垫间接触应力变化的理论渗漏水压的概念,探明了理论渗漏水压沿密封垫宽度方向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密封垫-密封垫接触面的应力沿宽度方向呈波浪式变化,且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与中间取到较高值;密封垫-密封垫接触面平均接触应力随着微凸体所受载荷增大而呈指数关系递增;理论渗漏水压沿着渗漏方向总体上呈降低趋势,从侧面证实了密封垫表面会对渗漏水产生黏滞阻力的作用,以此产生压力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管片接缝 密封垫 渗漏水 薄膜压力传感器 接触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岩作用下红层软岩损伤劣化特征及本构模型研究
16
作者 胡惠华 李军伟 +2 位作者 范文韬 林滢 贺建清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5-694,共10页
以沅麻盆地红层软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饱水时长下的岩石单轴压缩试验、电镜扫描试验、弹性纵波波速测试,研究饱水红层软岩力学性质、微观结构、弹性纵波波速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岩石微观结构特征进行量化处理,定... 以沅麻盆地红层软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饱水时长下的岩石单轴压缩试验、电镜扫描试验、弹性纵波波速测试,研究饱水红层软岩力学性质、微观结构、弹性纵波波速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岩石微观结构特征进行量化处理,定量分析岩石微结构变化特征;基于损伤力学理论,构建水化作用下红层软岩损伤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红层软岩饱水1、2、3、5 d后强度分别下降了14%、27%、39%、80%。随着饱水时间的增加,红层软岩单轴抗压强度单调递减,其破坏模式从脆性破坏模式逐渐往延性破坏模式发展,破坏时岩石破裂面与水平面夹角逐渐变小,主贯穿剪切裂缝周围的次生裂纹数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红层软岩岩样缺陷面积占比随着饱水时间的增长逐渐增加,孔隙数量与孔隙平均尺寸呈负相关,孔隙数量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红层软岩缺陷面积占比增量与饱水时间呈线性递增关系;同时,随着饱水时间的增长,红层软岩纵波波速降低,expdecl函数适用于拟合红层软岩纵波波速与饱水时间的关系。建立了红层软岩饱水损伤模型,并将模型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该模型能以无损检测的方式准确预测不同饱水时长下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能较好地描述红层软岩饱水后的损伤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 软岩 强度 劣化 损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隧道双道密封垫防水增强机理研究
17
作者 龚琛杰 解超然 +4 位作者 林赞权 雷明锋 王海林 宋建荣 葛洋洋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2-283,共12页
橡胶密封垫是盾构隧道接缝防水的核心结构,随着盾构隧道直径和设计水压的增大,双道密封垫模式已逐渐成为盾构隧道主流的防水设计方案。为探究双道密封垫相较于单道密封垫防水增强的机理,分别针对无间隙水压作用的常规工况和有间隙水压... 橡胶密封垫是盾构隧道接缝防水的核心结构,随着盾构隧道直径和设计水压的增大,双道密封垫模式已逐渐成为盾构隧道主流的防水设计方案。为探究双道密封垫相较于单道密封垫防水增强的机理,分别针对无间隙水压作用的常规工况和有间隙水压作用的特殊工况开展双道密封垫防水试验,记录中心腔及内水腔的水压时程曲线,分析得到2种情形下防水增强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黏滞阻力的作用下,压力水从中心腔流入内水腔产生的压降是常规工况下双道密封垫防水增强的主要影响因素。压缩状态下密封垫的孔隙率越小,黏滞阻力压降效应越显著。通过引入孔隙度影响系数,提出了基于多孔介质渗流理论的黏滞阻力压降效应计算方法,并给出了孔隙率、流体流速、多孔介质平均粒子直径3个关键参数的获取方式。在间隙水压的反作用下,外道密封垫产生附加接触应力是特殊工况下外道密封垫防水增强的主要影响因素。密封垫的压缩程度越大,间隙水压作用下的防水增强效应越显著。借助压密率指标评价密封垫的等效泊松比,提出了间隙水压作用下防水增强能力的计算方法。研究探明了黏滞阻力和间隙水压作用对于双道密封垫的防水增强机理,并给出了2种增强效应的计算方法,为双道密封垫防水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双道密封垫 失效机理 接缝防水 黏滞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文机场”的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陆侧区风貌研究
18
作者 肖雅丹 王湘东 吴毅 《绿色中国》 2025年第2期178-180,共3页
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顺应新时代民航发展趋势,打造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现代化机场,本研究依据“人文机场”理念对长沙黄花国际机场进行改扩建,以提升机场文化品位与服务质量,实现机场功能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提升旅客出行体验。研究... 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顺应新时代民航发展趋势,打造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现代化机场,本研究依据“人文机场”理念对长沙黄花国际机场进行改扩建,以提升机场文化品位与服务质量,实现机场功能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提升旅客出行体验。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三种方法,系统地对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整体风貌、建筑风貌、公共空间风貌和景观风貌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规划和设计建议,以期为长沙机场的改扩建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在机场改扩建中应充分考虑人文因素,注重地方文化的融入和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打造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现代化人文机场,加强与城市规划的衔接,实现机场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机场服务品质和旅客满意度,为民航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本研究为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提供了全面的规划和设计思路,对于推动我国机场建设向人文机场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机场 长沙黄花国际机场 改扩建工程 陆侧区风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役隧道防火涂料运营状态评估方法及处治对策研究
19
作者 李玉豪 王海林 +4 位作者 焦澳 王建华 范传刚 张果 程瑞琦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18-1026,共9页
通过调研湖南省武深高速、宁靖高速、邵坪高速等16条高速公路的隧道洞内防火涂料的运营情况,发现湖南省存在大量采用防火涂料的在役隧道,涂层厚度为12~20 mm,且82%的隧道存在防火涂料脱落情况,危害行车安全。针对缺少在役隧道防火涂料... 通过调研湖南省武深高速、宁靖高速、邵坪高速等16条高速公路的隧道洞内防火涂料的运营情况,发现湖南省存在大量采用防火涂料的在役隧道,涂层厚度为12~20 mm,且82%的隧道存在防火涂料脱落情况,危害行车安全。针对缺少在役隧道防火涂料运营状态评估方法及病害处治对策的现状,基于现行防火涂料标准给出的关键性能指标和湖南省公路隧道防火涂料实际运营现状,构建包含脱落面积率、脱落频率、鼓包面积率、裂缝综合评价指标和隧道平均日交通量等评价指标的涂料运营现状评估体系,并结合涂料病害类型及发生发展机制,提出在役防火涂料不同运营状态等级对应的处治对策。通过对排沙坪隧道左洞开展现场评估,得出该隧道在役防火涂料运营状态值为85.20,状态等级为良好,与3家检测评估单位给出的评估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隧道 防火涂料 状态评估 运营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等跨双向10车道四连拱隧道设计及施工方法 被引量:9
20
作者 柏署 杨雄 +2 位作者 李雨哲 龚峰 阳军生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78-486,共9页
针对软弱围岩条件下大跨度多连拱隧道施工过程中荷载转换和施工工序复杂,施工风险高等问题,介绍观音岩四连拱隧道设计施工方法,提出“先主后辅”的施工工序,并应用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手段,分析四连拱隧道多洞施工、主辅洞开挖相互扰动下... 针对软弱围岩条件下大跨度多连拱隧道施工过程中荷载转换和施工工序复杂,施工风险高等问题,介绍观音岩四连拱隧道设计施工方法,提出“先主后辅”的施工工序,并应用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手段,分析四连拱隧道多洞施工、主辅洞开挖相互扰动下,围岩与结构的反应、现场施工工序的可行性以及支护结构的安全性。结果表明:1)采用先开挖主洞后开挖辅洞的施工工序是安全可行的;2)多连拱隧道施工,洞室受到的开挖扰动次数越多,结构受力越复杂,建设过程需重点关注先行洞室受到后行洞室施工扰动带来的安全风险;3)相邻洞室间的施工扰动影响要远大于不相邻洞室。现场实施效果表明,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变形稳定、支护结构安全,不等跨双向10车道四连拱隧道设计及施工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连拱隧道 不等跨结构 中隔墙 施工工序 结构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