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电子路票与连接道路的绕城高速缓解市区交通拥堵方案研究
1
作者 唐继孟 张磊 +3 位作者 李建 朱永祥 蔡路 余岳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1-344,共14页
为缓解市区交通压力,解决绕城高速免费通行政策引发的局部拥堵和财政补贴压力,本文提出一种结合可交易电子路票和新建连接道路的联合交通管理方案。通过构建双目标双层规划模型,刻画政府部门、绕城高速公司和出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上... 为缓解市区交通压力,解决绕城高速免费通行政策引发的局部拥堵和财政补贴压力,本文提出一种结合可交易电子路票和新建连接道路的联合交通管理方案。通过构建双目标双层规划模型,刻画政府部门、绕城高速公司和出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上层模型描述政府部门和绕城高速公司为实现各自目标而制定的可交易电子路票和新建连接道路的联合方案;下层模型描述出行者在该联合方案下的选择行为,并通过约束绕城高速各路段的流量维持其正常服务水平。此外,设计结合NSGA-II(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 II)与FW(Frank-Wolfe)的算法,用于求解该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与现行的绕城高速免费方案和其他单一方案相比,该联合方案具有明显的Pareto改善,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系统出行时间(降低18.56%),同时,显著增加绕城高速公司的收益(增长51.5%)。通过对比单一可交易电子路票方案与联合方案下城市道路饱和度的分布发现,联合方案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绕城高速缓解市区交通拥堵,减少严重拥堵路段数量,并增加非拥堵路段的数量,且不会导致路票价格过高,对出行者更加友好。最后,本文对OD需求、路票收取路段数上限、连接道路新建数量上限和路票价格展开灵敏度分析,探究其对联合方案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联合方案 双目标双层规划 绕城高速 可交易电子路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方涵潇 刘灿 +2 位作者 蒋康 肖怀宪 唐运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69,共9页
交通运输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产生大量碳排放的主要行业之一。本文以2021年为基准年,设置参考情景、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通过LEAP(Long-Range Energy Alternatives Planning System)模型对2022—2035年湖南省... 交通运输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产生大量碳排放的主要行业之一。本文以2021年为基准年,设置参考情景、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通过LEAP(Long-Range Energy Alternatives Planning System)模型对2022—2035年湖南省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量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参考情景下,湖南省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量高速增长,2035年排放量达5724.78万t,预测期内未出现峰值;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下,湖南省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预计分别于2033年、2029年达到峰值,峰值量约为4481.44万t、4257.95万t。预测期内,能源消费量仅在强化低碳情景下达峰,于2030年达到2162.24万t标准煤的能源消费峰值。最后,基于减排潜力分析提出湖南省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的3个主要建议:建议采取强化低碳情景下的强化节能减排措施,尽早实现碳达峰;社会车辆是减排关键子领域,建议推广新能源的同时构建清洁电网,实现减排效益最大化;公路货运是减排重要抓手,调整运输结构和降低重型货车的碳排放是减少公路货运排放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运输 碳排放 LEAP模型 交通运输业 情景模拟 减排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微型桩动态调控软岩路基上拱效果研究
3
作者 张锐 张喜伟 +2 位作者 罗辉 余雷 刘正楠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2-1063,共12页
为研究并提出一种经济有效调控红层软岩路基上拱变形的工程措施并揭示其作用机理,自研可动态调节上拱变形的预应力微型桩试验装置,室内测得不同预应力(50、100、150和200kN)与桩顶竖向位移的关系,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桩径D为0.17 m的单... 为研究并提出一种经济有效调控红层软岩路基上拱变形的工程措施并揭示其作用机理,自研可动态调节上拱变形的预应力微型桩试验装置,室内测得不同预应力(50、100、150和200kN)与桩顶竖向位移的关系,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桩径D为0.17 m的单桩(桩长8、10和12 m)与群桩(桩间中心距3D、4D、5D、6D)调控红层软岩路基上拱变形的效果与机制。室内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微型桩可有效控制上拱变形,但控制能力并非随预应力的增加而线性增加,需实时监测上拱变形值,并动态调整预应力。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无处治措施的工况下,试验路段因湿化作用和侧向地应力引起的上拱变形量约为9.5 mm;8、10和12 m长的预应力微型桩单桩调控下,上拱变形分布曲线在成桩位置出现突变,数值急剧减小,桩长和预应力的增加可使调控范围出现小幅度的增加,调控范围的最大值在2~3倍桩直径范围内波动;在试验选取的桩长和桩距范围内,12 m桩长、5D桩距的预应力群桩可同时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使轨道附近上拱变形量分别减小至3.2mm(降幅为66.3%)、2.9mm(降幅为69.5%)和3.5mm(降幅为63.5%),最终满足规范对上拱变形量的控制要求;此外,群桩在施加预应力后调控能力明显增强,达到无预应力条件下的1.4倍左右。研究成果可为高速铁路红层软岩路基上拱处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微型桩 红层软岩 高铁路基 上拱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瓦斯隧道施工爆炸风险事故致因机理与推演模型研究
4
作者 姜安民 张道兵 +5 位作者 王飞飞 董彦辰 张敬宇 蔡文平 尹华东 傅茹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6-487,共12页
为降低煤瓦斯隧道施工爆炸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及损失,基于决策试验和评价试验法(Decision-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DEMATEL)、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ISM)及未确知测度(Unascertained Measur... 为降低煤瓦斯隧道施工爆炸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及损失,基于决策试验和评价试验法(Decision-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DEMATEL)、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ISM)及未确知测度(Unascertained Measurement,UM)法对煤瓦斯隧道施工爆炸风险事故致因机理展开研究,推演施工爆炸风险事故的发生过程。首先,识别了22个煤瓦斯隧道施工爆炸致险因素;其次,基于DEMATEL、ISM及UM构建了煤瓦斯隧道施工爆炸风险事故致因机理与推演模型;再次,运用该模型探明了煤瓦斯隧道施工爆炸各个致险因素的相互影响程度、内在联系、权重及风险传递路径,找出了煤瓦斯隧道施工爆炸风险主要致因链;最后,结合煤瓦斯隧道施工爆炸风险事故实例进行研究,找到了董家山隧道施工爆炸风险最不利致因链,同时对董家山隧道施工爆炸风险事故发生的整个过程进行推演,揭示了致险因素诱发风险事件并最终导致风险事故发生的全过程,与实际调查结果基本吻合。研究表明,DEMATEL-ISM-UM模型有效,能够用于煤瓦斯隧道施工爆炸风险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煤瓦斯隧道 施工风险 瓦斯爆炸 致因机理 推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桥耦合振动作用下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层力学响应特征研究
5
作者 卢波 王祺顺 刘红兵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80,共8页
针对车桥耦合振动作用下沥青混凝土铺装层破损导致的行车舒适性降低问题,对车桥耦合振动作用下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层力学响应特征进行研究。综合考虑橡胶轮胎超弹性、沥青混凝土黏弹性及路面不平顺等非线性因素影响,通过轮胎与桥面接触... 针对车桥耦合振动作用下沥青混凝土铺装层破损导致的行车舒适性降低问题,对车桥耦合振动作用下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层力学响应特征进行研究。综合考虑橡胶轮胎超弹性、沥青混凝土黏弹性及路面不平顺等非线性因素影响,通过轮胎与桥面接触区域相互作用力和位移变形协调条件关联二自由度车辆振动体系和桥梁振动体系建立车桥耦合振动模型,采用中心差分法求解车桥耦合振动方程,计算无路面不平顺及C级路面不平顺时车桥耦合振动作用下沥青铺装层不同位置三向振动加速度、三向剪应力以及轮胎三向接地力。结果表明:C级路面不平顺激励下,沥青混凝土底层轮迹线中点、两轮隙中点的三向振动加速度和三向剪应力均相对无路面不平顺时明显增大,三向剪应力时程曲线呈现出振荡现象,轮迹线中点三向剪应力和两轮隙中点纵向剪应力分布规律与无路面不平顺时基本相同,仅有数值上的增大,而两轮隙中点竖向和横向剪应力分布规律和数值均有明显区别;表层轮胎三向接地力均相比无路面不平顺时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车桥耦合振动 沥青混凝土铺装层 C级路面不平顺 三向振动加速度 三向剪应力 行车舒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EAM追溯法在交通事故人因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付琴 陈沅江 邓奇春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45-249,共5页
人因失效是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认知可靠性和失误分析方法(CREAM)可以追溯事故发生的根原因,并对事故隐患进行预测。它强调情景环境对人的行为的重要影响,较符合驾驶员可靠性分析的需求。研究了CREAM中的追溯分析方法在道路交... 人因失效是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认知可靠性和失误分析方法(CREAM)可以追溯事故发生的根原因,并对事故隐患进行预测。它强调情景环境对人的行为的重要影响,较符合驾驶员可靠性分析的需求。研究了CREAM中的追溯分析方法在道路交通人因失效事件根原因分析中的应用,建立了道路交通事故的人因失效模式,对人因失效基本原因的分类和后果-前因关系进行归纳、整理和补充,提出了适用于道路交通人因失效事件的"后果-前因"追溯表和具体的追溯分析步骤。进而对其定量计算进行了探索,并通过实例探讨了其应用,得到事故发生的根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管理工程 交通事故 CREAM 人因失效 追溯分析 根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物质流的建筑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分析——以湖南省为例 被引量:15
7
作者 郑兆昱 邓鹏 +2 位作者 黄靓 陈宇亮 阳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02-711,共10页
为了促进建筑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以湖南省为例,建立了结合经济与碳减排效益的动态物质流分析框架,定量分析了不同建筑寿命(短、中、长)及城市发展情景下湖南省(1990~2060年)建筑垃圾产生量及其组分的变化规律,并测算了不同资源化路线... 为了促进建筑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以湖南省为例,建立了结合经济与碳减排效益的动态物质流分析框架,定量分析了不同建筑寿命(短、中、长)及城市发展情景下湖南省(1990~2060年)建筑垃圾产生量及其组分的变化规律,并测算了不同资源化路线下碳排放量和生产成本,探索建筑垃圾高效资源化利用路线.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未来建筑垃圾产生量还将保持高速增长,2020~2060年建筑垃圾累计产量将达到11.6~50亿t,年建筑垃圾产量达到0.45~2亿t,其中,可利用的废砖瓦、废混凝土块等占比达到87%.同时利用再生骨料代替天然的砾石和砂,能减少19.8%的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垃圾 资源化利用 动态物质流分析 碳排放 生产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主要水系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31
8
作者 杨帆 袁隆湖 +3 位作者 黎一夫 何丹丹 刘旭冉 王冬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34-1946,共13页
为全面了解湖南省主要水系底泥中重金属含量及其潜在生态风险,在湖南省内的湘、资、沅、澧以及洞庭湖5个主要水系共采集了75个位点的底泥样品,分析了重金属元素含量和来源分布特征,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为全面了解湖南省主要水系底泥中重金属含量及其潜在生态风险,在湖南省内的湘、资、沅、澧以及洞庭湖5个主要水系共采集了75个位点的底泥样品,分析了重金属元素含量和来源分布特征,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As、Cd、Cr、Cu、Mn、Pb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2.87、7.59、78.09、70.69、1182.60、85.64 mg/kg和482.44 mg/kg。湘江和洞庭湖的污染相对严重,底泥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资江、沅江和澧水;相关性分析表明多种重金属具有相同污染来源;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湖南省主要水系底泥中Cd为重污染水平,Zn为中度污染,Cu、Mn和Pb均为轻度污染,而As和Cr污染程度为清洁;内梅罗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除Cr为轻度污染外,湖南省主要水系底泥中其他6种重金属污染均为重污染级别;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湖南省总体潜在生态风险属于中等级别,各水系潜在生态风险大小顺序为洞庭湖>资江>湘江>澧水>沅江,重金属Cd的潜在生态风险级别为很强,其他重金属元素都属于轻微级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省 底泥 重金属污染 地累积指数 内梅罗指数 潜在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水型建筑固废再生水稳材料抗压性能及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孟凡威 杨涛 +5 位作者 郅晓 张迅 邓嫔 陈宇亮 周震 肖源杰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4,共11页
老旧建筑拆除固体废弃物再生骨料可作为生态化建材用于透水型再生水稳基层,但其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仍亟待深入研究。该文采用建筑固废再生骨料替代天然碎石,将再生骨料、高炉矿渣、粉煤灰和硅灰等组分掺量作为设计变量,基于正交试验理论... 老旧建筑拆除固体废弃物再生骨料可作为生态化建材用于透水型再生水稳基层,但其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仍亟待深入研究。该文采用建筑固废再生骨料替代天然碎石,将再生骨料、高炉矿渣、粉煤灰和硅灰等组分掺量作为设计变量,基于正交试验理论共设计了9种不同胶凝材料配比类型的透水型再生水稳材料,测试并分析了其室内无侧限抗压强度、渗透系数、弯拉应力以及疲劳寿命等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并构建了相应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透水型再生水稳材料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满足我国高等级公路使用要求,渗透系数也满足我国透水道路使用要求;其疲劳寿命值离散性较大,可用威布尔双参数分布模型较为准确地拟合,基于此分布模型建立了其疲劳寿命预估方程,可较好地预测试样不同存活概率下的疲劳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基层 建筑固废 透水型再生水稳材料 力学性能 透水性 疲劳寿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建筑固废再生骨料取代率下粗粒土填料永久变形特性及安定行为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肖源杰 王政 +6 位作者 AMINU Umar Faruk 王萌 李昀博 孔坤锋 陈宇亮 周震 李志勇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08-1022,共15页
为探究城市建筑拆除固废再生骨料部分或全部取代天然骨料用于粗粒土路基填料的可行性,开展不同再生骨料取代率、含水率、围压和剪应力比等组合下的室内大型静动三轴试验,定量研究土性参数和应力状态对试样抗剪强度和累积塑性应变特性的... 为探究城市建筑拆除固废再生骨料部分或全部取代天然骨料用于粗粒土路基填料的可行性,开展不同再生骨料取代率、含水率、围压和剪应力比等组合下的室内大型静动三轴试验,定量研究土性参数和应力状态对试样抗剪强度和累积塑性应变特性的影响规律。基于半对数坐标下累积塑性应变发展的多阶段特征,分别考虑不同阶段塑性变形累积速率以及相邻两阶段的塑性变形累积速率的差异,提出适用于建筑固废再生骨料路基填料的新型安定行为判定准则。研究结果表明:再生骨料路基填料试样的累积塑性应变随含水率和剪应力比的增大而增大,当再生骨料路基填料试样在剪应力比为0.3和0.5时,抗累积变形性能与天然骨料路基填料试验所得的抗累积变形性能接近,综合考虑抗剪强度和累积塑性变形特性的再生骨料路基填料最优取代率为85%;新安定行为判定准则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为相似路基填料的长期路用性能评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建筑固废 再生骨料 永久变形 安定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坡灾害影响下高速公路网络鲁棒性分析
11
作者 李洁 张欣宇 +2 位作者 朱全军 肖向良 周苏华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6-186,共11页
地质灾害的发生通常导致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大面积故障,将对区域内的交通活动产生严重影响.为分析交通系统抵御灾害破坏的能力,本研究在考虑地质灾害对运输网络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评估公路网络鲁棒性的方法.结合历史灾害数据,将灾害... 地质灾害的发生通常导致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大面积故障,将对区域内的交通活动产生严重影响.为分析交通系统抵御灾害破坏的能力,本研究在考虑地质灾害对运输网络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评估公路网络鲁棒性的方法.结合历史灾害数据,将灾害对道路交通的影响量化为网络中路段的受损概率,以路段受损概率和路段重要性指标定义了路段的脆弱性指标.运用渗流理论,通过模拟并比较网络在受到不同策略的攻击后鲁棒性指标的变化,从网络结构和性能两个方面评估了网络的鲁棒性.在结构方面,以通过网络连通子图规模找出渗流的临界阈值作为鲁棒性指标;在性能方面,以网络整体可达性评估渗流过程中网络整体性能变化.研究发现,网络在基于路段脆弱性指标的攻击下最为脆弱,结构和性能两个方面的评估结果均表明网络的主要组件占整体结构的40%~50%.同时,本研究以渗流的临界阈值和鲁棒性指标变化峰值识别出了可能的关键路段,提出通过对比不同路段对网络整体的影响,确定网络中有效关键路段的方法.本研究提出的从网络鲁棒性评估到网络关键路段识别的研究框架能够为评估和提升交通网络鲁棒性提供参考,并为交通运输网络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规划 鲁棒性 地质灾害 渗流理论 交通可达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低光照环境的车辆目标检测方法 被引量:2
12
作者 孔烜 彭佳强 +3 位作者 张杰 戴剑军 潘思宇 吴政奇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7-195,共9页
在智慧交通系统和城市安全领域中,准确获取车辆信息至关重要.通过视频或图像等视觉识别手段可以直接获取车辆相关信息.然而,在低光照环境下,图像亮度和对比度降低、噪声增加、图像细节特征易丢失,这些问题导致车辆目标检测算法的精度大... 在智慧交通系统和城市安全领域中,准确获取车辆信息至关重要.通过视频或图像等视觉识别手段可以直接获取车辆相关信息.然而,在低光照环境下,图像亮度和对比度降低、噪声增加、图像细节特征易丢失,这些问题导致车辆目标检测算法的精度大大降低.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低光照图像增强算法和改进目标检测算法的车辆检测方法.首先,利用图像增强算法ZeroDCE对低光照图像进行增强,以提升图像亮度;然后,利用改进的AFF-YOLO目标检测网络对增强后的图像进行车辆检测;最后,将本文方法在车辆数据集上进行测试,并分析不同低光照等级对于车辆检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提升车辆目标检测的精度,与低光照图像相比,增强后图像的目标检测精度mAP@0.5提升了4.9%,达到94.7%;而且光照强度越低,增强后图像的目标检测精度提升越显著.研究成果可为低照度环境下的车辆检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检测 计算机视觉 低光照环境 图像增强 目标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公路岩质边坡稳定性分级研究 被引量:100
13
作者 张勇慧 李红旭 +2 位作者 盛谦 李志勇 岳志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151-3156,共6页
公路岩质边坡具有点多线长、规模小的特点,缺乏详细的岩体力学参数,现有岩体分级系统难以应用。根据公路岩质边坡的特点,考虑建模过程的系统全面性、简明科学性、相对独立性及灵活可操作性,选取合理的边坡稳定性评价指标,建立了边坡稳... 公路岩质边坡具有点多线长、规模小的特点,缺乏详细的岩体力学参数,现有岩体分级系统难以应用。根据公路岩质边坡的特点,考虑建模过程的系统全面性、简明科学性、相对独立性及灵活可操作性,选取合理的边坡稳定性评价指标,建立了边坡稳定性的两层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矩阵,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了公路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分级模型。运用该模型对湖南省常德-吉首高速公路路段内142个岩质边坡稳定性进行了模糊综合评判分级,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合理实用的,可供同类工程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工程 岩质边坡 模糊综合评判 稳定性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动荷载作用下基床粗粒土填料累积塑性应变试验研究 被引量:40
14
作者 梅慧浩 冷伍明 +2 位作者 刘文劼 聂如松 徐显达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9-126,共8页
粗粒土填料在重载铁路基床层广泛应用,其受列车动荷载影响明显,研究基床粗粒土在持续动荷载作用下的累积变形有重要意义。通过制作不同含水率的粗粒土试样,对试样开展不同围压、不同动应力幅值的大型动三轴试验,分析试样在持续动荷载作... 粗粒土填料在重载铁路基床层广泛应用,其受列车动荷载影响明显,研究基床粗粒土在持续动荷载作用下的累积变形有重要意义。通过制作不同含水率的粗粒土试样,对试样开展不同围压、不同动应力幅值的大型动三轴试验,分析试样在持续动荷载作用下轴向累积塑性应变的增长特点。基于安定理论,划分不同条件下试样的动力行为,探讨含水率对粗粒土试样累积塑性应变的影响,得出不同动力行为之间的临界应力表达式。建立塑性蠕变动力行为累积塑性应变预测模型,模型的准确性验证表明:此模型在动荷载重复次数N≥50 000时有较高准确性。试验结果对重载铁路基床层动力稳定性评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粒土填料 动三轴试验 安定理论 动应力 累积塑性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载铁路路基足尺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31
15
作者 冷伍明 梅慧浩 +3 位作者 聂如松 赵春彦 刘文劼 粟雨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18,共7页
以朔黄重载铁路为工程背景,通过构建重载列车模拟加载系统和路基足尺模型,开展路基动力响应试验,分析了在循环加载条件下路基的动力响应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路基中不同深度动应力峰值均随着轴重的增加而增加,轴重越大,动应力的影响深度... 以朔黄重载铁路为工程背景,通过构建重载列车模拟加载系统和路基足尺模型,开展路基动力响应试验,分析了在循环加载条件下路基的动力响应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路基中不同深度动应力峰值均随着轴重的增加而增加,轴重越大,动应力的影响深度越大,路基中动应力随深度的增加呈负指数衰减趋势。路肩处动位移峰值随轴重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当轴重增加到30 t后,路基达到临界破坏状态,可见按照原朔黄铁路路基建造标准,其最大运行列车轴重约为27 t,如再增加列车轴重,路基需预先采取强化措施。试验结果对建造运行列车模拟加载系统及足尺路基模型具有借鉴参考意义,同时有助于深刻理解列车轴重对路基动力响应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路基 足尺模型 轴重 动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位移的公路滑坡监测预警研究 被引量:30
16
作者 张勇慧 李红旭 +3 位作者 盛谦 邬凯 李志勇 岳志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671-3677,共7页
公路滑坡是常见的地质灾害,但对运营期公路边坡进行长期监测并成功预警的实例却很少。主要原因是公路边坡点多、线长、规模小、缺乏详细的地质勘探资料、监测费用高、预警难度大。利用拉索触发式位移计对滑坡表面位移进行监测,精度可达1... 公路滑坡是常见的地质灾害,但对运营期公路边坡进行长期监测并成功预警的实例却很少。主要原因是公路边坡点多、线长、规模小、缺乏详细的地质勘探资料、监测费用高、预警难度大。利用拉索触发式位移计对滑坡表面位移进行监测,精度可达1mm,通过电信的GPRS公网实时传送到远程监控中心,全程自动化,且费用低。同时,利用有限元商用软件PLAXIS的强度折减模块和塑性分析模块对不同参数组合进行计算,在缺乏滑坡岩土体强度参数、渗透系数、土-水特征曲线等资料的情况下,建立滑坡安全系数与表面监测位移的关系,从而通过表面位移量的变化进行阶段式预警,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提出的方法已在湘西某高速公路滑坡获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滑坡 表面位移监测 PLAXIS软件 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改良高液限黏土动态回弹模量试验研究 被引量:34
17
作者 董城 冷伍明 +1 位作者 李志勇 曹新文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3-138,共6页
利用动三轴试验,研究了水泥改良高液限黏土动态回弹模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动态回弹模量随围压、压实度和水泥含量的提高而增大,随循环偏应力和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为分析动态回弹模量的应力依赖性,研究采用了双因素方... 利用动三轴试验,研究了水泥改良高液限黏土动态回弹模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动态回弹模量随围压、压实度和水泥含量的提高而增大,随循环偏应力和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为分析动态回弹模量的应力依赖性,研究采用了双因素方差分析。分析表明,偏应力与围压均对动态回弹模量有显著性影响,但偏应力的影响更为显著。鉴于动态回弹模量是偏应力和体应力的函数,在分析现有动态回弹模量本构模型适应性的基础上,采用偏应力和体应力为变量的3参数复合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所选模型具有较高的决定系数,证明所选模型具有较高的合理性与可靠性。研究获得了不同含水率、压实度和水泥剂量下水泥改良高液限黏土的动态回弹模量预估模型,为基于动力学的路面结构设计提供了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工程 动态回弹模量 水泥改良高液限黏土 动三轴试验 应力依赖 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设计方法试验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吴超凡 曾梦澜 +1 位作者 钟梦武 肖杰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9-23,共5页
通过室内试验,探讨乳化沥青冷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不同旧料质量分数的6种混合料试验结果显示,试件击实成型后60℃养生72h后的失水率可以达到95%以上;混合料外加水量可以根据密度最大的原则估计,约为混合料质量分数的5%~9%... 通过室内试验,探讨乳化沥青冷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不同旧料质量分数的6种混合料试验结果显示,试件击实成型后60℃养生72h后的失水率可以达到95%以上;混合料外加水量可以根据密度最大的原则估计,约为混合料质量分数的5%~9%;最佳油石比可以使用干燥或浸水试件,采用25℃马歇尔试验或劈裂试验,根据稳定度最大或抗拉强度最大的原则确定;4种方法确定的最佳油石比差别微小,在3.8%~5.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混合料 乳化沥青 冷再生 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辆速度与载重对路面结构影响的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杨果岳 张家生 +2 位作者 王晅 陈晓斌 黄永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099-3103,共5页
针对车辆荷载与速度在路面结构破坏中的重要性,通过现场试验,对新建高速公路在不同载重及不同速度的车辆通过条件下路面的动态响应(动应变、动应力)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应力-应变峰值随载重的增加而增大,而随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前... 针对车辆荷载与速度在路面结构破坏中的重要性,通过现场试验,对新建高速公路在不同载重及不同速度的车辆通过条件下路面的动态响应(动应变、动应力)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应力-应变峰值随载重的增加而增大,而随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前轮应力应变峰值随载重增加而增大的幅度总体上要小于后轮;前轮水平横向应变峰值随载重增加而增大的幅度要小于纵向,而后轮的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增幅比较接近;速度变化引起的应力应变幅值变化不如载重变化引起的显著;随着深度的增加,车辆行驶产生的动应力对路面的影响迅速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面结构 载重 速度 应力应变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受弯构件的疲劳性能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彭晖 尚守平 +1 位作者 张建仁 万剑平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2-49,共8页
预应力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是碳纤维加固的重要研究方向,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大量研究,但目前关于预应力碳纤维片材加固受弯构件的疲劳性能的试验研究很少,对加固构件疲劳破坏机理也存在认识分歧。针对已有疲劳试验研究的不足,进行... 预应力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是碳纤维加固的重要研究方向,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大量研究,但目前关于预应力碳纤维片材加固受弯构件的疲劳性能的试验研究很少,对加固构件疲劳破坏机理也存在认识分歧。针对已有疲劳试验研究的不足,进行7根大比例T形试件的试验研究,比较分析不同加固方式产生的构件疲劳性能差异,初步研究黏结树脂疲劳强度以及碳纤维板剥离对构件疲劳寿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非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相比,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显著降低钢筋应力,提高构件的疲劳性能;非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构件在钢筋疲劳断裂之前树脂先产生黏结疲劳破坏从而引起碳纤维板剥离;黏结剥离致使钢筋承担应力增大,从而减少构件的疲劳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 碳纤维板 受弯构件 疲劳 黏结剥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