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省水稻生产环境负外部性评估、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周镕基 汝承元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05-1618,共14页
评估水稻生产的环境负外部性有助于农业生态防控和生态文明战略推进。基于2000—2023年湖南省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市场价值法、标准差椭圆、趋势面分析、地理探测器和OLS回归等方法,从温室气体排放等6个方面测算了水稻生产的环境负外部... 评估水稻生产的环境负外部性有助于农业生态防控和生态文明战略推进。基于2000—2023年湖南省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市场价值法、标准差椭圆、趋势面分析、地理探测器和OLS回归等方法,从温室气体排放等6个方面测算了水稻生产的环境负外部性价值,并分析了其时空演变特征,同时探讨了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其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3年湖南省水稻生产的年均环境负外部性价值为246.79亿元,负外部性价值构成以温室气体排放(45.76%)和化肥污染(20.74%)为主。2)2000—2014年,水稻生产环境负外部性价值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2014年达峰值后,呈小幅波动下降趋势,反映了新时代农业生态防护的成效。3)负外部性价值呈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空间分布特点为中东部高、西部低,各区域负外部性价值密度不均,且整体空间分布随时间变化较为稳定,未显著迁移。4)水稻生产的环境负外部性价值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耦合影响,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增强了其解释力度。负外部性价值与平均坡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显著负相关,与降水资源量、平均高程、地区生产总值、乡村人口、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农业机械总动力呈显著正相关。从政府引领、市场引导、农户参与、科技支撑等方面为控制环境负外部性影响提出了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生产 环境负外部性 价值评估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生态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世纪水稻生产负外部性评估及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周镕基 骆丽庄 吴思斌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0-840,共11页
水稻生产间接价值研究集中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上,外部性尤其负外部性研究不多,对其评估有利于生态防控和农业永续发展。基于2000—2021年全国各省水稻的面板数据,运用市场价值法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从温室气体排放、化肥污染、农药污染... 水稻生产间接价值研究集中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上,外部性尤其负外部性研究不多,对其评估有利于生态防控和农业永续发展。基于2000—2021年全国各省水稻的面板数据,运用市场价值法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从温室气体排放、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地膜污染、水资源消耗和农机能源污染方面分析水稻的负外部性价值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全国水稻生产年均负外部性价值达2080.27×10^(8)元,其中温室气体排放、化肥、农药、地膜污染、水资源消耗和农机能源污染占比分别为35.93%、20.71%、10.27%、9.04%、17.44%和6.61%。(2)以2012年新时代为分界点,负外部性价值总量呈先增后减趋势,体现了新时代生态防控的成效。(3)空间分布异质性强,负外部性价值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其中华中、华南、西南、东北和华北稻作区年均负外部性价值分别为1025.45×10^(8)元、426.96×10^(8)元、329.36×10^(8)元、221.52×10^(8)元和61.99×10^(8)元;负外部性价值与地理空间存在全局正相关关系;局部自相关自东南向西北由“高-高”聚集向“低-低”聚集和不显著演变,“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华中和华南稻作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华北稻作区。创新性地从研究对象和动态全局视阈评估了水稻生产负外部性,并从政府引领、市场引导和农户主导方面提出了因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生产 负外部性 价值评估 时空演变 生态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生产外部性价值时空演绎及驱动力--以2000—2021年我国30个省市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周镕基 骆丽庄 吴思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552-9566,共15页
水稻生产间接价值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而较少关注外部性问题,文章创新性地评估了水稻生产外部性价值,以及对粮食生产生态化转型的重大意义。基于2000—2021年我国水稻生产面板数据,运用功能价值法、热点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 水稻生产间接价值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而较少关注外部性问题,文章创新性地评估了水稻生产外部性价值,以及对粮食生产生态化转型的重大意义。基于2000—2021年我国水稻生产面板数据,运用功能价值法、热点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结合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评估水稻生产外部性价值,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水稻生产年均正、负外部性价值和净价值分别为6030.67、2080.27和3950.48亿元;正外部性价值构成中涵养水源(34.84%)和气体调节(23.41%)占比最大,负外部性价值构成以温室气体排放(35.93%)和化肥污染(20.71%)为主。(2)正外部性价值整体呈缓慢增长态势,增幅8.78%;以2012年新时代为分界点,负外部性价值呈“先增后减”趋势,体现了新时代生态防控成效。(3)空间异质性强,外部性价值集聚于胡焕庸线以东,其中华中、华南、西南、东北和华北稻作区年均净值分别为1744.84、573.24、739.47、496.51和337.65亿元;外部性价值与地理空间全局正相关且空间聚集效应整体减弱;华中和华南稻作区以热点区和“高-高”聚集为主,华北和西北稻作区以冷点区、“低-低”聚集和不显著为主。(4)外部性价值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子耦合协调,呈双因子增强态势,其中机械总动力和可变农资对其影响最大;不同空间的水稻生产外部性价值的驱动力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南方稻作区相比于北方稻作区在社会因素方面影响力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生产 外部性 价值评估 时空演绎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