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与陕西茯砖茶的化学多样性
1
作者 张宁 余士兰 +6 位作者 闫昊艺 张运军 韩晓玉 任鸿宇 陈雨情 凌铁军 安茂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46-153,共8页
为探究湖南和陕西两产地茯砖茶的代谢物种类多样性以及比较分析两者代谢物轮廓,同时寻找茶鲜叶与茯砖茶化学成分的区别,进一步考察茯砖茶中来自真菌的代谢产物。本研究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和基于特征物的分子网络等方法,对茶鲜叶样... 为探究湖南和陕西两产地茯砖茶的代谢物种类多样性以及比较分析两者代谢物轮廓,同时寻找茶鲜叶与茯砖茶化学成分的区别,进一步考察茯砖茶中来自真菌的代谢产物。本研究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和基于特征物的分子网络等方法,对茶鲜叶样本、湖南和陕西两个产地的茯砖茶及其分离真菌进行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在代谢物种类多样性和代谢物轮廓方面,湖南与陕西茯砖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另外,茶鲜叶经历加工成为茯砖茶的过程中,代谢物种类多样性极显著提高,黄烷-3-醇类、嘌呤生物碱类、大部分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类的含量降低,溶血磷脂酰胆碱和脂肪酸的含量增加,且出现了种类丰富的真菌代谢物。典型的真菌代谢物包括异戊烯基环二肽类、异戊烯基苯甲醛类等化合物,它们的存在丰富了茯砖茶代谢物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陕西 茯砖茶 分子网络 代谢组学 真菌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工艺六堡茶渥堆过程中茶汤色泽及主要滋味品质成分动态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许皓 肖虹菲 +5 位作者 林家威 欧行畅 欧阳建 黄甜 刘仲华 黄建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17-326,共10页
通过对现代工艺六堡茶渥堆过程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及电子舌、色差、主要生化成分测定,研究六堡茶渥堆过程中色泽及滋味成分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滋味属性的变化与滋味成分之间的相关性及滋味活度值(taste active value,TAV)。结果表明,现... 通过对现代工艺六堡茶渥堆过程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及电子舌、色差、主要生化成分测定,研究六堡茶渥堆过程中色泽及滋味成分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滋味属性的变化与滋味成分之间的相关性及滋味活度值(taste active value,TAV)。结果表明,现代工艺渥堆过程中,六堡茶酸味、苦味上升,涩味、鲜味及咸味下降,色差L值波动变化,a、b值逐渐升高,汤色由黄转变为橙红,游离氨基酸、黄酮、茶多酚、茶叶碱、儿茶素总量、氨基酸组分总量显著下降(P<0.05),可可碱、咖啡碱、没食子酸显著上升(P<0.05),水浸出物含量呈波动变化。游离氨基酸、黄酮、酯型儿茶素、DL-儿茶素(DL-catechin, DL-C)及部分氨基酸组分与酸味和苦味显著负相关,与涩味、鲜味及咸味显著正相关,咖啡碱与没食子酸则相反;茶多酚与涩味显著正相关。咖啡碱、可可碱、没食子酸、DL-C及酯型儿茶素对渥堆过程中六堡茶的滋味具显著贡献(TAV> 1),其中酯型儿茶素与没食子酸是六堡茶渥堆过程滋味品质形成的重要化合物,氨基酸组分对六堡茶滋味无显著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渥堆 电子舌 滋味成分 相关性 滋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典型砖形黑茶非挥发物的代谢组学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余士兰 张宁 +5 位作者 闫昊艺 张运军 韩晓玉 任鸿宇 凌铁军 安茂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60-167,共8页
为探究我国典型砖形黑茶代谢物轮廓的规律,以及砖形黑茶与黑茶真菌在代谢物种类方面的关系,本研究利用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和基于特征物信息的质谱分子网络技术,对我国典型的砖形黑茶(湖北青砖茶、四川康砖茶、湖南... 为探究我国典型砖形黑茶代谢物轮廓的规律,以及砖形黑茶与黑茶真菌在代谢物种类方面的关系,本研究利用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和基于特征物信息的质谱分子网络技术,对我国典型的砖形黑茶(湖北青砖茶、四川康砖茶、湖南的黑砖茶、花砖茶和茯砖茶、陕西的茯砖茶)以及茶鲜叶和分离自黑茶的多种真菌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砖形黑茶的非挥发性代谢物轮廓更倾向于按照生产地区进行分类,一组是来自湖南和陕西的砖形黑茶,而另一组是来自四川和湖北的砖形黑茶;决定其代谢物轮廓分组的最主要因素是砖茶含梗率,来自四川和湖北的砖形黑茶含梗率明显高于另一组;造成两组砖形黑茶轮廓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湖南和陕西的砖形黑茶中有更高含量的黄烷-3-醇类和大部分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等代谢物;针对砖形黑茶和真菌代谢物的分子网络分析发现,在砖形黑茶中,尤其是在康砖茶中广泛分布着源自真菌的线性和环状二肽;在茯砖茶中有着结构种类丰富的异戊烯基二酮哌嗪类化合物,这类化合物来自于冠突散囊菌,因此,真菌为砖形黑茶贡献了种类丰富的代谢物。本实验结果可为全面了解和认识我国典型砖形黑茶的化学物质基础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典型砖形黑茶 代谢组学 非挥发性代谢产物 含梗率 真菌 质谱分子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谱柱极性对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分析的影响
4
作者 郑雪雪 黄甜 +4 位作者 金友兰 晏玲玲 刘仲华 黄建安 李勤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5-116,共12页
为全面了解色谱柱极性对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分析的影响,比较了3种不同极性的色谱柱(极性色谱柱HP-INNOWAX、中性色谱柱DB-35MS、非极性色谱柱HP-5MS)对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分离鉴定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不同极性的色谱柱共鉴定出169种挥... 为全面了解色谱柱极性对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分析的影响,比较了3种不同极性的色谱柱(极性色谱柱HP-INNOWAX、中性色谱柱DB-35MS、非极性色谱柱HP-5MS)对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分离鉴定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不同极性的色谱柱共鉴定出169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共有挥发性成分29种。HP-INNOWAX、DB-35MS、HP-5MS分别鉴定出77、66、116种,其中特有挥发性成分分别为32、12、64种。从鉴定的化合物的质量分数来看,HP-INNOWAX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质量分数最高,占化合物总质量的43%,DB-35MS其次(31%),HP-5MS最低(26%)。3种不同极性的色谱柱在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分析中各有优势,极性色谱柱HPINNOWAX对醇类物质的分离效果较好,中性色谱柱DB-35MS对酮类物质的分离效果较好,非极性色谱柱HP-5MS对碳氢类、酮类和醛类物质的分离效果较好。通过不同极性的色谱柱对茯砖茶的挥发性成分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香气组成,从而揭示茯砖茶独特的风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色谱柱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茯砖茶呈香挥发性物质及其来源 被引量:19
5
作者 蒋容港 黄燕 +3 位作者 金友兰 李永迪 黄建安 李勤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1-111,共11页
以茯砖茶及其分离出的“金花”菌体和去“金花”纯茶为研究对象,采用感官审评、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香气活力值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研究茯砖茶呈香挥发性物质及其来源。结果表明:茯砖茶特征香气是由“金花”菌体和去“... 以茯砖茶及其分离出的“金花”菌体和去“金花”纯茶为研究对象,采用感官审评、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香气活力值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研究茯砖茶呈香挥发性物质及其来源。结果表明:茯砖茶特征香气是由“金花”菌体和去“金花”纯茶中香气成分共同作用形成的,二者缺一不可。茯砖茶、“金花”菌体和去“金花”纯茶中共定量鉴定出59种挥发性成分,醇类和酯类化合物在茯砖茶和“金花”菌体中含量最高,而醇类和醛类化合物在去“金花”纯茶中含量最高,OAV分析显示其中16种挥发性成分为茯砖茶的呈香挥发性物质。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出去“金花”纯茶和“金花”菌体中含量差异显著的7种呈香挥发性成分,包括去“金花”纯茶中富含的己醛和(E,E)-2,4-辛二烯醛主要贡献了茯砖茶的青草气属性,“金花”菌体中富含的苯甲醇、芳樟醇、雪松醇、1-辛稀-3-醇和水杨酸甲酯主要贡献了茯砖茶的花香、木香、蘑菇香和冬青香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特征香气 呈香挥发性物质 香气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