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区域音乐文化传承探索——以湖南理工学院为例 被引量:9
1
作者 侯新兰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85-187,共3页
地方高校区域音乐文化传承对地区音乐文化起积极导向和辐射作用。本文以湖南理工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个案研究,分析了学院在音乐教育中对湘北区域音乐文化传承中的探索和反思。学院尽力挖掘整合区域音乐文化资源将其纳入课程体系,使传... 地方高校区域音乐文化传承对地区音乐文化起积极导向和辐射作用。本文以湖南理工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个案研究,分析了学院在音乐教育中对湘北区域音乐文化传承中的探索和反思。学院尽力挖掘整合区域音乐文化资源将其纳入课程体系,使传承内容具体化: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传承途径多样化:将教学、科研、艺术实践活动形成合力,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艺术实践、网络课堂、校内外合作平台等进行多维互动,使传承模式立体化。在音乐教育实践中反思师资建设、教材编写、传承有效性等问题,力求探寻符合本学院办学特色和发展的改革路径,传承和创新湘北区域音乐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校 音乐教育 区域音乐文化 传承 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
2
作者 余媛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138,共7页
“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是欧洲思想、经济、文化发展繁荣时期形成的优越感之下产生的以“我者”为中心看待“他者”的一种意识。它在欧洲早期的各学科中多有表现,民族音乐学学科中的这一意识较早出现在比较音乐学的柏林学派之中。中国... “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是欧洲思想、经济、文化发展繁荣时期形成的优越感之下产生的以“我者”为中心看待“他者”的一种意识。它在欧洲早期的各学科中多有表现,民族音乐学学科中的这一意识较早出现在比较音乐学的柏林学派之中。中国带有“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的意识行为从清末民初开始,其发展大致经过了几个阶段:第一是带有“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色彩的“乞灵论”阶段;第二是在“落后论”中开始关注“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阶段;第三是从“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转向“音乐文化价值相对论”的阶段。当下,学界对待“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更为理性,不仅从中汲取经验,而且在对“他者”的音乐实践探索中极力突破此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中心论 柏林学派 文化相对论 乞灵论 跨界族群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夏商音乐文化初探
3
作者 柳青 徐小茜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A11期48-50,共3页
湖南夏代音乐文化实为湖南新石器时期晚期及湖南石家河文化历史阶段的音乐文化,湖南夏代音乐主要使用陶鼓、摇响球及骨哨等乐器,具体音乐面貌还有待加强考证。湖南商代青铜铙、镈等乐钟的出现,呈现出湖南商代音乐文化的高水平发展状态;... 湖南夏代音乐文化实为湖南新石器时期晚期及湖南石家河文化历史阶段的音乐文化,湖南夏代音乐主要使用陶鼓、摇响球及骨哨等乐器,具体音乐面貌还有待加强考证。湖南商代青铜铙、镈等乐钟的出现,呈现出湖南商代音乐文化的高水平发展状态;也显现出受中原文化影响,主体服务于原始礼仪活动的"金石之乐"物质基础已基本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夏代 湖南商代 音乐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考古学视野中的湖南新石器时期音乐文化
4
作者 柳青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4-145,共2页
原始社会是人类的第一个社会形态。学界一般将原始社会历史阶段主要划分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大历史文化阶段。
关键词 新石器时期 音乐考古学 音乐文化 湖南 原始社会 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 社会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黔交界处各民族“四八姑娘节”仪式音乐文化的互动与认同研究
5
作者 余媛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55,共5页
湘黔交界处是苗、侗、汉等多民族杂居之地,在长期的族群互动、文化交流过程中,各民族间形成多元的文化认同与音乐共享,“四八姑娘节”文化圈也因此生成。其形成原因是:第一,该区域内便利的地理环境与持续的历史更迭促进了族群迁徙与文... 湘黔交界处是苗、侗、汉等多民族杂居之地,在长期的族群互动、文化交流过程中,各民族间形成多元的文化认同与音乐共享,“四八姑娘节”文化圈也因此生成。其形成原因是:第一,该区域内便利的地理环境与持续的历史更迭促进了族群迁徙与文化涵化,使节庆文化在传播与变迁中增强了各民族百姓间的认同意识;第二,文化认同促进了当下“四八姑娘节”仪式音乐文化的共享,使其在该区域内成为一种共有、共建的文化形式。“四八姑娘节”文化圈是历史与当下时空中各个族群间跨地域互动下的产物,它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节庆文化、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八姑娘节 节庆音乐 互动 文化圈 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界飞行”:刘健交互式电子音乐创作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李鹏云 张映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3年第3期71-79,共9页
作曲家刘健的电子音乐创作主要涉及专业化电子音乐和社会化电子音乐两大类型。从1999年起至2011年的13年时间里,他陆续创作了包括《半坡的月圆之夜》、《奉献》等4部交互式电子音乐作品。在这些或长或短、或中或西的作品中,他将西方现... 作曲家刘健的电子音乐创作主要涉及专业化电子音乐和社会化电子音乐两大类型。从1999年起至2011年的13年时间里,他陆续创作了包括《半坡的月圆之夜》、《奉献》等4部交互式电子音乐作品。在这些或长或短、或中或西的作品中,他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术、电子音乐技术、中国传统音乐观念、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表演形式等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中西融汇、人机交互、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风格。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到,在西方现代音乐影响下,作曲家所具备的现代音乐创作技术和观念,同时也看到作曲家在面对这一"外来"音乐形式时,在交互式电子音乐创作中对本民族特征、本区域特征及个性特征的独特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健 交互式电子音乐 算法作曲 计算机音乐 中国现代电子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的新疆风情——施光南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创作特征
7
作者 李海冰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9-131,共3页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是施光南运用新疆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创作的抒情歌曲。文章通过对我国歌曲创作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探讨了歌曲创作应立足于民族民间才能再现民族风情、弘扬民族文化;并进一步以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为范例,...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是施光南运用新疆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创作的抒情歌曲。文章通过对我国歌曲创作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探讨了歌曲创作应立足于民族民间才能再现民族风情、弘扬民族文化;并进一步以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为范例,从调式和音阶、旋法和终止、结构和节奏的创作特点三个方面,研究了该歌曲对于新疆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光南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新疆民间音乐 创作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天子》曲名考辨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强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6-115,共10页
传统乐曲《朝天子》历史源远流长,其曲名的由来众说纷纭。文章通过研究唐代《太平乐》与《天竺乐》的关系,考证宋代词调《朝天子》创调缘由,总结《朝天子》的产生受到历代“朝天”观念的深刻影响,认为乐曲的由来有两个指向:一是唐代立... 传统乐曲《朝天子》历史源远流长,其曲名的由来众说纷纭。文章通过研究唐代《太平乐》与《天竺乐》的关系,考证宋代词调《朝天子》创调缘由,总结《朝天子》的产生受到历代“朝天”观念的深刻影响,认为乐曲的由来有两个指向:一是唐代立部伎《太平乐》中的舞曲,渊源于《天竺乐》舞曲《朝天曲》,并与《谒金门》在使用功能上存在内外之别;二是宋代词人晁补之词调《朝天子》,其在内容与曲调上因袭五代冯延巳的词调《思越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天子 天竺乐 太平乐 晁补之 思越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文化生态视阈下“唱法”跨界的思考——谈民族唱法通俗化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栋梁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0-171,共2页
“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唱法”跨界现象是近年来我国声乐领域众多“唱法”跨界范式之一,本文试图从“文化生态”视角对其缘起、形成逻辑、叙事动机、理论内涵及舞台表现等因素进行探讨,期待对这一新型演唱风格的发展做出理性... “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唱法”跨界现象是近年来我国声乐领域众多“唱法”跨界范式之一,本文试图从“文化生态”视角对其缘起、形成逻辑、叙事动机、理论内涵及舞台表现等因素进行探讨,期待对这一新型演唱风格的发展做出理性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 唱法 跨界 民族唱法通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时代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曹莉芳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2期206-207,共2页
当今全球化问题已成为中国和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当时髦的话题。在这样一个被描述为“全球化”的时代,随着经济、文化和信息资本的迅速流动,传统的时空观念也大大地改变了。当时间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商品经济的广泛推行,必然要... 当今全球化问题已成为中国和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当时髦的话题。在这样一个被描述为“全球化”的时代,随着经济、文化和信息资本的迅速流动,传统的时空观念也大大地改变了。当时间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商品经济的广泛推行,必然要求资本的全球化运作,也就必然使中国绑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这架马车上,文化艺术自然也就在自我的内部解放的使命外,增加了与世界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沟通和搏弈的角色。使得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环境却越来越复杂化,社会政治、商品化和全球化作为三种强大的外部因素,在深刻地影响每个艺术家的具体创作的同时,又在艺术风格、媒介、题材等方面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艺术 全球化时代 文化分析 20世纪90年代后 全球经济一体化 社会科学领域 信息资本 商品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典唱论的当代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林利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9-121,共3页
在我国丰富的古典声乐论著中,古圣贤对其所处年代的声乐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归纳出了许多在当代仍受用不尽的声乐理论。本文将对古典唱论文献中有关气息、语言、情感三方面的论著进行分析,以求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更好地运用... 在我国丰富的古典声乐论著中,古圣贤对其所处年代的声乐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归纳出了许多在当代仍受用不尽的声乐理论。本文将对古典唱论文献中有关气息、语言、情感三方面的论著进行分析,以求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更好地运用于当代声乐演唱和教学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唱论 气息 润腔 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歌剧的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卓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0-132,共3页
歌剧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艺术,它集音乐、戏剧、舞蹈及美术为一身,同时集社会性、思想性、时代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它与交响乐并称为衡量一个国家艺术文化发展程度和整体水平的两个标尺。本文阐述了中国歌剧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中国歌剧... 歌剧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艺术,它集音乐、戏剧、舞蹈及美术为一身,同时集社会性、思想性、时代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它与交响乐并称为衡量一个国家艺术文化发展程度和整体水平的两个标尺。本文阐述了中国歌剧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中国歌剧陷入窘境的原因,展望其发展前景,认为:调动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歌剧艺术生产力,创作能够适应市场经济新要求的歌剧,物质效益和精神效益并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歌剧艺术多样性的审美需求是关键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歌剧 民族音乐文化 窘境 发展前景 人才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阔的比较视野,科学的实证研究——评郑茂平的《声乐语音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卓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91-192,共2页
《声乐语音学》是郑茂平博士撰写的一部声乐理论专著,并由上海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它的清醒的歌唱意识;二是对声乐进行“语音学”意义上的“动力性”解读;三是宏阔的比较视野上对于声乐语... 《声乐语音学》是郑茂平博士撰写的一部声乐理论专著,并由上海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它的清醒的歌唱意识;二是对声乐进行“语音学”意义上的“动力性”解读;三是宏阔的比较视野上对于声乐语音研究,并进而对声乐本体的进行科学的实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音学 语感 歌唱 歌唱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二胡演奏中音色风格的创造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力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5-136,共2页
演奏者在表现音乐作品时离不开其音乐风格的把握,而音乐风格的体现则是通过直观的音色来表达。本文围绕二胡音色风格的地域性、情感性和个人性因素进行探讨,通过深入地了解和领悟音色的风格性特点,从而客观地反映和揭示出音乐作品的意... 演奏者在表现音乐作品时离不开其音乐风格的把握,而音乐风格的体现则是通过直观的音色来表达。本文围绕二胡音色风格的地域性、情感性和个人性因素进行探讨,通过深入地了解和领悟音色的风格性特点,从而客观地反映和揭示出音乐作品的意境与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胡演奏 音色 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念”——高师声乐教学与演唱中的瑰宝
15
作者 苗辉 文雅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74-175,共2页
意念作为心理上的一种意识行为,其作用对于声乐教学与演唱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明晰高师声乐教学与演唱中意念的概念及正确运用,是高师声乐工作者势在必行的头等大事。
关键词 意念 歌唱心理 声乐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琴曲《离骚》存见版本流变考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益红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3-66,161,162,共16页
现存最早的《离骚》乐谱收录于明初朱权《神奇秘谱》中。《神奇秘谱》之后至晚清民国500余年,有36个传本。当今琴界皆以《神奇秘谱》本为初始本(20世纪50年代管平湖先生首次打谱所依)。文章通过梳理、比较、辨析《离骚》流传过程中的传... 现存最早的《离骚》乐谱收录于明初朱权《神奇秘谱》中。《神奇秘谱》之后至晚清民国500余年,有36个传本。当今琴界皆以《神奇秘谱》本为初始本(20世纪50年代管平湖先生首次打谱所依)。文章通过梳理、比较、辨析《离骚》流传过程中的传承与流变,发现除《神奇秘谱》以外,明初的《西麓堂琴统》在后世的流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曲经过宫廷与民间的互动传承,从记谱到旋律形态逐渐得到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骚 陈康士 凄凉调 版本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