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政府支持研究——基于湖南岳阳的调查分析
1
作者 廖丹 彭嘉裕 《现代农业研究》 2019年第4期5-8,共4页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公共政策理论是政府支持农合社融资的理论基础。当前政府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要依据农合社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同时做好政策信息的传导工作,还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立法和相...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公共政策理论是政府支持农合社融资的理论基础。当前政府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要依据农合社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同时做好政策信息的传导工作,还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立法和相应融资保障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融资 政府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的法理探析——以农民信用合作权为视角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杨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5-148,162,共5页
我国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农民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解决资金难题是一种现实有效的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有赖于对农民信用合作权的正确理解。农民信用合作权具有正当性,其法律关系包括信用... 我国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农民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解决资金难题是一种现实有效的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有赖于对农民信用合作权的正确理解。农民信用合作权具有正当性,其法律关系包括信用合作的主体客体以及信用合作权的具体内容。农民信用合作权的实现有赖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的实施机制的建立健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内部信用合作权 正当性 法律关系 实施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记》“敬”“让”思想探析 被引量:4
3
作者 赖换初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0-44,141,共5页
"敬"、"让"是《礼记》这部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礼学文献中反复出现的高频词,《礼记》在关于为礼必须端肃、恭敬、谦让的大量记录和论述中,对"敬"和"让"的伦理意义作了独到的阐发,... "敬"、"让"是《礼记》这部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礼学文献中反复出现的高频词,《礼记》在关于为礼必须端肃、恭敬、谦让的大量记录和论述中,对"敬"和"让"的伦理意义作了独到的阐发,在中国伦理史上首次提出了"敬让之道"的概念,视"敬""让"为君子必具之德,并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规范;也首次提出了"敬业乐群"这个职业道德的核心概念。《礼记》所阐扬的敬让思想,丰富了中国伦理学理论宝库,对中华民族敬让美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韩非以利民为核心的治国理路 被引量:4
4
作者 周四丁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7-181,215,共6页
利民是韩非的政治理想。他基于利民而追求天下大治;他的理想社会秩序是以民众利益为中心。在"争于力"的时代,利民是赢取民心的手段,也是增强国力的手段。利民并不是简单的给民以利,而是一系列利民策略的逻辑结果。韩非的利民... 利民是韩非的政治理想。他基于利民而追求天下大治;他的理想社会秩序是以民众利益为中心。在"争于力"的时代,利民是赢取民心的手段,也是增强国力的手段。利民并不是简单的给民以利,而是一系列利民策略的逻辑结果。韩非的利民治国策略包括"利出一空、理、法术势"并用。"利出一空"的农战政策之所以能利民,关键在于该政策是君民的共同利益;"理"的治国策略是基于民性弊端与制衡君主权力双重考虑,该治国策略可以明确君臣在农战政策中的利益分配,进而能从量上明确君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法术势结合的最大利民价值就是使君臣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加稳定,明法是为了利民,而术与势之运用是为了更好地明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 利民 治国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回顾与时代展望 被引量:3
5
作者 杨忠明 蔡慧敏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11-15,共5页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课教学为主要渠道。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经历了单一课程形态、课程停滞形态、多类课程形态等三个阶段,其中多类课程形态阶段又经历了过渡期、初建发展期、巩固发展期、创新发展期四个时期...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课教学为主要渠道。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经历了单一课程形态、课程停滞形态、多类课程形态等三个阶段,其中多类课程形态阶段又经历了过渡期、初建发展期、巩固发展期、创新发展期四个时期,其发展不仅体现了适应时代要求而变化的规律,而且体现了以政治教育为主线、不断丰富中国特色、不断充实道德与法治内容的规律,同时体现了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持同步的规律。展望发展趋势,思想政治理论课将深化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道德和法治教育将融合形成自觉遵守规范的文化,形成国家发展软实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发展 规律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地方本科院校与社会联合培养法学专业人才模式构建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忠明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7-69,共3页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毕业生数量十分庞大,这些毕业生大部分来自地方本科院校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有力地保障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就法学专业而言,各高等院校在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上有着共性模式,但是地方本科院校因...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毕业生数量十分庞大,这些毕业生大部分来自地方本科院校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有力地保障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就法学专业而言,各高等院校在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上有着共性模式,但是地方本科院校因所处地方环境、物质保障、办学历史和基础、学科水平、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各方面却存在着千差万别,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在和社会联合培养模式上要体现出各自的特色。文章基于地方本科院校法学专业的地方资源特色和本科层次应用特色,从目标定位和实现手段两个方面来探讨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特色模式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专业 毕业生 联合培养 特色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富共享:中国传统政治的核心内涵 被引量:1
7
作者 卢先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7-140,共4页
中国传统政治的核心内涵是财富共享。这种思想肇始于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实践于西周初年,经过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的系统阐发,最终由汉代的董仲舒作了理论上的总结。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财富共享的标准有所不同,但保障平民百姓... 中国传统政治的核心内涵是财富共享。这种思想肇始于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实践于西周初年,经过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的系统阐发,最终由汉代的董仲舒作了理论上的总结。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财富共享的标准有所不同,但保障平民百姓的基本生活,维持"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则是其中不变的基本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政治 财富共享 儒家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授治校的外部支撑条件及其启示
8
作者 彭阳红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17,共3页
西方大学普遍实施的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是在一系列条件支撑作用下发展起来的。这些条件有主体条件和外部支撑条件两大类。其中,外部支撑条件包括社会文化、法律、大学章程、大学自治权及学术职业安全保障等。我国大学在恢复学术权力参... 西方大学普遍实施的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是在一系列条件支撑作用下发展起来的。这些条件有主体条件和外部支撑条件两大类。其中,外部支撑条件包括社会文化、法律、大学章程、大学自治权及学术职业安全保障等。我国大学在恢复学术权力参与大学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培育相应的条件,要完善相关法律,推进民主文化发展,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推进大学章程建设,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授治校 大学管理 法律 民主 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韩非“因人情而治”的管理方略
9
作者 周四丁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0-33,共4页
韩非全面描述作为管理对象的人的特性,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管理者与管理对象共赢的管理制度。他认为,人情有好恶、有贪欲,需要合作。管理者要设立好恶而引导管理对象的行为;要设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标准并给予相应的奖赏与报酬;要建立遍及各... 韩非全面描述作为管理对象的人的特性,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管理者与管理对象共赢的管理制度。他认为,人情有好恶、有贪欲,需要合作。管理者要设立好恶而引导管理对象的行为;要设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标准并给予相应的奖赏与报酬;要建立遍及各个角落的监督网络并加大对违法的惩处力度。韩非的管理制度由于"因人情"而能动员民众;"上制好恶"造成权力过于集中,没有赋予民众法定的权利,是"因人情而治"的最大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 人情 管理方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韩非的诚信观
10
作者 周四丁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49,共4页
韩非从富国强兵的目标出发阐述其诚信思想,形成了系统的诚信观。他认为君主信任他人存在受制于人的道德风险,法律信用却有利于赢得民心,有利于保护君主权力免受权臣侵蚀,有利于富国强兵;基于信任他人的道德风险和法律信用的价值,韩非提... 韩非从富国强兵的目标出发阐述其诚信思想,形成了系统的诚信观。他认为君主信任他人存在受制于人的道德风险,法律信用却有利于赢得民心,有利于保护君主权力免受权臣侵蚀,有利于富国强兵;基于信任他人的道德风险和法律信用的价值,韩非提出了"循名责实"的诚信管理论,意在防范诚信风险、彰显诚信价值。韩非的诚信观可以为治理当代的诚信危机提供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 诚信观 诚信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发公共卫生危机视野下国家治理的伦理思考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东利 彭柏林 《湖湘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5-105,共11页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过程中,限制个人权利的伦理依据是维护社会整体利益、贯通社会治理的底线思维,而集合全社会力量进行特殊资源地统筹和分配则是对个人权利在特殊情况下的充分保障。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正是要从底限思维到积极...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过程中,限制个人权利的伦理依据是维护社会整体利益、贯通社会治理的底线思维,而集合全社会力量进行特殊资源地统筹和分配则是对个人权利在特殊情况下的充分保障。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正是要从底限思维到积极作为,一步步实现人的实质自由和平等,为社会成员带来安全感、尊严感和获得感,而其背后彰显的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生命观念、全局观念、合作观念等。现代风险社会呼唤公共理性与公共精神,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下亟需共同行动的道德动力,提升公民道德素养与底线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 突发公共卫生危机 伦理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增强技术的伦理问题 被引量:3
12
作者 高佳 李伦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0-78,共9页
认知增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类增强认知力的手段和干预措施更高效、多样化,但也使其面临更为严峻的伦理挑战,有关认知增强的一系列伦理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文从伦理学的视角全面地介绍了认知增强技术主要有认知... 认知增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类增强认知力的手段和干预措施更高效、多样化,但也使其面临更为严峻的伦理挑战,有关认知增强的一系列伦理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文从伦理学的视角全面地介绍了认知增强技术主要有认知增强药物、基因干预技术、神经刺激技术、电子机械增强和复合性认知增强技术五种类型,及其引发的安全、公正、自主、尊严等一系列伦理问题和该技术的相关政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增强技术 伦理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增强技术的自主性问题及其伦理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高佳 李伦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7-92,共6页
激烈的社会竞争加剧了个体对认知增强技术的依赖性,弱化了个体自我决定的能力,易导致自主性问题。认知增强技术的自主性问题主要包括直接强制和间接强制。直接强制,即因工作或某种特殊任务需要,强迫从业者进行认知增强而导致的自主性问... 激烈的社会竞争加剧了个体对认知增强技术的依赖性,弱化了个体自我决定的能力,易导致自主性问题。认知增强技术的自主性问题主要包括直接强制和间接强制。直接强制,即因工作或某种特殊任务需要,强迫从业者进行认知增强而导致的自主性问题;间接强制,即个人迫于工作、竞争等压力而被动使用认知增强技术所引发的自主性问题。遵循尊重自主原则,禁止以优生为目的的基因认知增强技术,及获取技术使用者、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是解决直接强制问题的有效途径。知情同意作为尊重自主原则的具体化规则,能有效保护技术使用者的自主权。此外,为更好地解决间接强制问题需要对认知增强技术的应用环境进行具体地区分:比赛竞争中的间接强制问题与非竞赛环境下的间接强制问题。我们认为应禁止在比赛竞争中使用认知增强技术,而坚持以道德自律为基础的理性自主是解决非竞赛环境下间接强制问题的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增强技术 强制问题 尊重自主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提高大学生消费伦理素质为导向的学校教育对策探讨
14
作者 范虹 《当代教育论坛》 2013年第5期83-87,共5页
大学生消费伦理素质教育既应体现教育导向的有针对性,也要凸显教育途径与教育方法的可操作性。其中在教育导向上应注重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主自觉消费的消费立场、形成健康适度消费的消费理念、彰显和谐消费思维;在教育途径上可以通过有效... 大学生消费伦理素质教育既应体现教育导向的有针对性,也要凸显教育途径与教育方法的可操作性。其中在教育导向上应注重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主自觉消费的消费立场、形成健康适度消费的消费理念、彰显和谐消费思维;在教育途径上可以通过有效使用教材、阅读经典原著、走近高素质消费人群去牵引大学生掌握和认同消费伦理素质要求;在教育方法上注重采用商谈法、研习法和体察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伦理素质 导向内容 教育途径 教育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见学生”的歧视知觉及其防范
15
作者 匡促联 宗晓玲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8期27-29,共3页
在中小学校,一些喜欢在课堂讨论中对师生提出独特意见的“意见学生”虽然能充分展示其鲜明的思想个性,但也在挑战教师权威或违背同伴共同意志中经常感知到被人剥夺、打击和孤立等方面的浓厚歧视,严重影响其思想个性的健康养成。实施... 在中小学校,一些喜欢在课堂讨论中对师生提出独特意见的“意见学生”虽然能充分展示其鲜明的思想个性,但也在挑战教师权威或违背同伴共同意志中经常感知到被人剥夺、打击和孤立等方面的浓厚歧视,严重影响其思想个性的健康养成。实施“尊重”“倾听”“联通”相结合的思想个性教育是遵守学生思想个性的发展规律。从而防范歧视知觉产生的有效方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见学生” 歧视知觉 防范方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