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要义
1
作者 赵炎秋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5-163,178,共10页
新时代民族、社会、文化和文学自身的发展,对建构中国特色文学理论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要义,在于处理好以下六个问题:一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现实基础与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基本面向;三是... 新时代民族、社会、文化和文学自身的发展,对建构中国特色文学理论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要义,在于处理好以下六个问题:一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现实基础与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基本面向;三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主要问题域;四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内生结构;五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话语体系;六是建构世界文学理论的中国学派。其中,立足于中国文化与文学现实,建构以汉语写作为基础的富有汉语特征的新形态诗学,对于新时代文学理论建构具有独特意义。它要求新时代文学理论构建不能停留于“民族形式”层面,而要追求内容与精神的民族化,同时要回归语言本体,丰富语言实践,在全球文论语境进一步趋同的境况下,破除身份自我设限,提升理论创化能力,提倡“事件化”话语建构策略,培植具有世界性意义的理论生长点,使中国文论具有更普遍的阐释效力。只有注意并妥善解决了以上问题,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才有取得成功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 话语体系 汉语诗学 中国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理论中国学派建构方法试探
2
作者 赵炎秋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5,共9页
文学理论中国学派的建构方法,可以从四个方面探讨。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其具体的结论和方法则可能有过时或不太符合中国传统和实际的地方。因此,马克思主义要有效地指导中国实践,就存在一个中国化、时代化的问题,存在一个与中华优... 文学理论中国学派的建构方法,可以从四个方面探讨。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其具体的结论和方法则可能有过时或不太符合中国传统和实际的地方。因此,马克思主义要有效地指导中国实践,就存在一个中国化、时代化的问题,存在一个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第二,中国文论还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学派”。这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理论受外来因素的影响较大,主体性不够,文化自信不够,紧扣中国文学现实不够。要克服这些不足,就必须立足中国现实,进行理论原创,增强理论工作者的理论原创性。第三,在理论创新与思想借鉴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保持合适的度,是建构文学理论中国学派的一个重要方法问题。第四,中国学派的话语体系可以分为学科话语和公共话语两个方面,应该从提炼概念、形成体系、获得认可等三个环节发力,完成话语体系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中国学派 建构方法 中国实际 理论创新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转型中的现实主义文学蜕变——对改革题材小说创作的一种观照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勇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9-143,共5页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是改革题材小说发生的内在动力,也是这一题材小说走向复杂和多元的深层原因。80年代前期的国企改革文学表征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愿望和理想,而农村题材改革小说则对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心理有更多的反思和批...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是改革题材小说发生的内在动力,也是这一题材小说走向复杂和多元的深层原因。80年代前期的国企改革文学表征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愿望和理想,而农村题材改革小说则对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心理有更多的反思和批判。90年代中期的"新现实主义"小说由于认同了现代化语境中的欲望叙事法则,呈现出较为鲜明的自然主义特征,而世纪之交的改革题材长篇小说创作则重新借用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叙事规则。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继续前进的根本,在新的价值立场上,改革题材小说创作应该对中国社会现实表达一种整体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题材 小说创作 现实主义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真·寂静·现代——特里林的华兹华斯批评研究
4
作者 张照生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3,64,共8页
特里林在其文学批评生涯中反复评析华兹华斯。缘于阿诺德对华兹华斯的终生关注与沉思,特里林开启华兹华斯批评,以为后者的书写与思想皆指向存在。特里林察探到华兹华斯青睐边缘人并顿现出他们那异常但顺应本性的震撼存在,特里林将该存... 特里林在其文学批评生涯中反复评析华兹华斯。缘于阿诺德对华兹华斯的终生关注与沉思,特里林开启华兹华斯批评,以为后者的书写与思想皆指向存在。特里林察探到华兹华斯青睐边缘人并顿现出他们那异常但顺应本性的震撼存在,特里林将该存在界定为相对于近代真诚存在的现代本真存在。“本真”的神圣性质驱使特里林辨析华兹华斯的宗教观,表示后者与拉比一样,推许一种漠然应对处境与依循人本身机理的“寂静”,以便为人恢复存在之感与获取存在的欢愉。特里林辨别出华兹华斯与现代主义作家有着相异的存在认知,但均聚焦存在、应用顿现与认可寂静式本真存在。特里林的华兹华斯批评为解读特里林文学批评与存在观、反观普遍人的本真存在与当下文学批评提供一个重要导引或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昂内尔·特里林 华兹华斯 本真 存在之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抒情与史诗:论熊育群的小说
5
作者 李云飞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9-175,共7页
熊育群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诗歌走上文坛,后又以散文扬名。其小说创作始于中篇小说《无巢》(2007年),后又出版三部颇具影响的长篇小说:《连尔居》(2013年)、《己卯年雨雪》(2016年)和《金墟》(2022年)。从诗歌、散文到小说,从非虚构... 熊育群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诗歌走上文坛,后又以散文扬名。其小说创作始于中篇小说《无巢》(2007年),后又出版三部颇具影响的长篇小说:《连尔居》(2013年)、《己卯年雨雪》(2016年)和《金墟》(2022年)。从诗歌、散文到小说,从非虚构到虚构,熊育群游刃有余地在不同文体之间自如切换,无论何种文体,其笔下都漫溢着强烈的“浪漫精神”,各文体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故此,要进入熊育群的小说世界,需要先了解其诗歌和散文的美学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育群 浪漫精神 非虚构 《己卯年雨雪》 美学特色 互相渗透 抒情 游刃有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兴与灵感 被引量:3
6
作者 汤凌云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5-202,共8页
感兴与灵感是中西方文论史上一对出场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它们的文化背景、理论内涵及作用范围不同,却又彼此联系,存在会通的可能。中国文论中的感兴主要指向两种形态:物感和气感,物感强调外物对于起兴的直接作用,气感则以更为本原的宇宙... 感兴与灵感是中西方文论史上一对出场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它们的文化背景、理论内涵及作用范围不同,却又彼此联系,存在会通的可能。中国文论中的感兴主要指向两种形态:物感和气感,物感强调外物对于起兴的直接作用,气感则以更为本原的宇宙元气论为感兴奠基,感兴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的体现。西方文论中的灵感主要作为神秘的心理现象或神奇的创作状态或富有创造性的天才禀赋而被关注。感兴与灵感在文艺创作中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有异,获得感兴与灵感的方式不同,它们表现的审美精神有别。同时,灵感是文艺创作的助力,与感兴相伴而生,它们都源于现实生活,都强调心灵的创造功能和主体作用,都注重审美心境的护持,都具有强盛的理论活力。在全球化学术语境中,二者存在对话与会通的可能,且应与当今鲜活的文艺创作和审美生活发生精神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兴 灵感 关键词 差异 会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苍凉世界的立体感官建构——论张爱玲小说的通感策略 被引量:2
7
作者 曾炜 周君颖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2-126,共5页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永恒的主题。张爱玲凭借对感官敏锐的感受力,细腻地捕捉生活中触觉、视觉和听觉元素,运用通感策略将不同的感官互相交织起来,具体表现为触觉上的疼痛与压抑、视觉上的艳丽与阴郁、听觉上的热闹与凄清,三者...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永恒的主题。张爱玲凭借对感官敏锐的感受力,细腻地捕捉生活中触觉、视觉和听觉元素,运用通感策略将不同的感官互相交织起来,具体表现为触觉上的疼痛与压抑、视觉上的艳丽与阴郁、听觉上的热闹与凄清,三者互通照应,建构了一个独特的、立体而又可感的苍凉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小说 通感 苍凉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剧小品的语言“得体性”偏离现象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曾炜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86-192,288,共7页
"得体性"偏离是喜剧小品常用的"包袱"构拟策略,可分为身份偏离、关系偏离、场合偏离、目的偏离等类型。得体性偏离是人物品格亏缺的映照,是喜剧"不和谐"模式的内在要求,具有负向性修辞品格,在喜剧小品这... "得体性"偏离是喜剧小品常用的"包袱"构拟策略,可分为身份偏离、关系偏离、场合偏离、目的偏离等类型。得体性偏离是人物品格亏缺的映照,是喜剧"不和谐"模式的内在要求,具有负向性修辞品格,在喜剧小品这种语言艺术的使用中要把握"度",控制"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剧小品 得体性 偏离 不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始思维与韩少功的“寻根小说”创作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勇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8-112,共5页
韩少功的寻根小说创作将视野转向处于民间原始状态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现代性语境下西方社会所关注的原始文化和原始思维具有疗救现代性文明病态的效果,而对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来说,韩少功的寻根小说创作具有揭示、批判民族根性中的蒙昧... 韩少功的寻根小说创作将视野转向处于民间原始状态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现代性语境下西方社会所关注的原始文化和原始思维具有疗救现代性文明病态的效果,而对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来说,韩少功的寻根小说创作具有揭示、批判民族根性中的蒙昧性和通过对原始文化形态和思维的表现唤起现代人生命活力的双重价值。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对现代性反思的深入,对韩少功的寻根小说创作的双重价值的关注在不同的时代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思维 韩少功 寻根小说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品“包袱”构拟与人物语标借用策略 被引量:1
10
作者 曾炜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5-158,共4页
语标借用是小品"包袱"构拟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其中与社会特征相关的主要涉及四种类型,即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阶层语标借用。语标的借用,符合言语的异质有序观,喜剧构成的"不谐调"模式,审丑时代的大众审丑心理。
关键词 小品 包袱 语标 借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识悲剧与否定悲剧--雷蒙·威廉斯革命悲剧观论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乾坤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3期103-107,共5页
威廉斯认为革命是真实情景中复杂的、整体的行动。对于真实的革命行动,简单的反应是不够的,容易陷入"既有悲剧意识形态"的窠臼,从而建立一套逃避革命的保护机制。从悲剧性的角度理解革命,实际就是要在悲剧性感受、认识与行动... 威廉斯认为革命是真实情景中复杂的、整体的行动。对于真实的革命行动,简单的反应是不够的,容易陷入"既有悲剧意识形态"的窠臼,从而建立一套逃避革命的保护机制。从悲剧性的角度理解革命,实际就是要在悲剧性感受、认识与行动之间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以积极的姿态直面悲剧、认识悲剧用真实的行动否定悲剧。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述相比,威廉斯关于革命悲剧的论述明显修改、扩充了革命悲剧的内涵与外延,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斯 革命 悲剧性 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左翼电影对上海都市的批判
12
作者 王洪泉 欧孟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10-12,共3页
本文从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出发来论述中国左翼电影是怎样呈述和阐释上海都市景观的,并进而揭示出隐藏在其视像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话语及其建构策略。因为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左翼电影中,对上海都市景观的“捕捉”或想象也是一个重... 本文从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出发来论述中国左翼电影是怎样呈述和阐释上海都市景观的,并进而揭示出隐藏在其视像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话语及其建构策略。因为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左翼电影中,对上海都市景观的“捕捉”或想象也是一个重要的叙述策略。结合众多的左翼电影作品来看,它们对城市进行批判的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宣扬阶级对立观念和揭示都市社会的腐朽黑暗。除了通过城市场景来揭露阶级对立,一部分左翼电影还以蒙太奇组合镜头来影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统治下上海都市的半殖民地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电影 现代性 都市 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喜剧小品语言策略的嬗变
13
作者 曾炜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9-151,共3页
当代中国喜剧小品已走过30余年,其语言策略随社会生活的变迁发生了重大改变。喜剧小品语言策略与社会生活的共变可分为5个阶段:娱乐稀缺时代小品登场与小品语言的"缺位"、经济文化的复苏与小品传统修辞的继承、社会流动的增... 当代中国喜剧小品已走过30余年,其语言策略随社会生活的变迁发生了重大改变。喜剧小品语言策略与社会生活的共变可分为5个阶段:娱乐稀缺时代小品登场与小品语言的"缺位"、经济文化的复苏与小品传统修辞的继承、社会流动的增强与小品语码的混杂、社会的转型与小品语言的"颠覆"、社会生活的泛娱乐化与小品语言的"狂欢"。走出当下喜剧小品的语言困境离不开语言生存环境的改变与健康语言生活的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剧小品 喜剧 语言策略 社会生活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乘佛学“幻”概念与黄庭坚的审美观念
14
作者 汤凌云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7-80,共4页
觉悟论与写真说是黄庭坚审美观念的重要内容。黄庭坚的觉悟论有三层意蕴:一是推重顿悟法门,二是讲究审美妙悟,三是张扬审美的人生境界。黄庭坚的写真说包括"写真"与"写影"两层。从思想渊源与理论内涵来说,黄庭坚的... 觉悟论与写真说是黄庭坚审美观念的重要内容。黄庭坚的觉悟论有三层意蕴:一是推重顿悟法门,二是讲究审美妙悟,三是张扬审美的人生境界。黄庭坚的写真说包括"写真"与"写影"两层。从思想渊源与理论内涵来说,黄庭坚的审美观念都深受大乘佛学"幻"概念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佛学 “幻”概念 黄庭坚 觉悟论 写真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无定法:禅宗法度论的审美意蕴
15
作者 汤凌云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3-128,共6页
禅宗法度论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审美意蕴。禅宗视法度为幻有,质疑成规旧法,破除知识习见,却并不否定法度的价值。受禅宗法度论影响,中国艺术家意识到,法由心生,以意运法,当下生成,法无定法。中国艺术形成了质疑与反思审美传统、文化秩序和... 禅宗法度论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审美意蕴。禅宗视法度为幻有,质疑成规旧法,破除知识习见,却并不否定法度的价值。受禅宗法度论影响,中国艺术家意识到,法由心生,以意运法,当下生成,法无定法。中国艺术形成了质疑与反思审美传统、文化秩序和艺术规则的法度意识。这是中国艺术注重创造精神的体现,对于高扬审美活动的创造性、培养独立平等的审美人格、突破单线进化的艺术思维,都有不可忽视的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法度论 艺术法度 审美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词“为_(wèi)”的产生及其双音化
16
作者 朱福妹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7-174,共8页
动词“为”有两读“为_(wéi)”和“为_(wèi)”,从形义关系和四声别义反映的时间层次可推知“为_(wéi)”是源动词,利用变调方式构成“帮助”义新词“为_(wèi)”。在多事件序列中“为_(wèi)”字句及物性低,尤其... 动词“为”有两读“为_(wéi)”和“为_(wèi)”,从形义关系和四声别义反映的时间层次可推知“为_(wéi)”是源动词,利用变调方式构成“帮助”义新词“为_(wèi)”。在多事件序列中“为_(wèi)”字句及物性低,尤其在连动结构“N_(1)+为_(wèi)+N_(2)+V+N_(3)”中,“为_(wèi)+N_(2)”部分及物性较低,成了背景化成分,满足了介词“为_(wèi)”产生的句法前提;另外,连动结构中“N_(1)、N_(2)、N_(3)”之间的语义关系变化是介词“为_(wèi)”产生的关键。并且,在韵律机制和强化表义精确性的作用下,“为”进一步通过凑音和并列的方式构成“为了、为着、因为”等双音介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_(wèi)” 溯源 双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