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氮量对杂交水稻叶片光谱特征、SPAD值和光能拦截率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刘科 陆键 +5 位作者 高梦涛 卢碧林 魏中伟 马国辉 田小海 张运波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62-369,共8页
为探究不同氮肥处理对两系杂交稻叶片光谱特征、叶绿素含量(SPAD)、光能拦截率之间关系的影响,本试验以全两优1号和全两优681杂交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N0(0 kg·hm^(-2))、N1(150kg·hm^(-2))和N2(250 kg·hm^(-2))3个氮... 为探究不同氮肥处理对两系杂交稻叶片光谱特征、叶绿素含量(SPAD)、光能拦截率之间关系的影响,本试验以全两优1号和全两优681杂交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N0(0 kg·hm^(-2))、N1(150kg·hm^(-2))和N2(250 kg·hm^(-2))3个氮肥处理,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下杂交稻群体的光能截获率(IPAR)、SPAD和叶片光谱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下水稻叶片光谱特征差异明显,全两优1号和全两优681的光谱反射率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在可见光范围内降低,在近红外区域增高。施氮量的增加能够提高叶片SPAD值以及光化学植被指数值(PRI),PRI与IPAR相关系数达到0.64。齐穗期的光谱参数中的差值植被指数(DVI)、垂直植被指数(PVI)与2个杂交稻品种的实际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和0.86。综上,齐穗期水稻群体高光谱指数能够预测水稻群体IPAR以及实际产量,本研究利用高光谱数据反演水稻关键生育期内的氮素营养信息,为氮肥精确化管理,提高氮肥利用率,实现水稻高产高效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光谱特征 光能截获 SPAD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稻种质在水稻高产育种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盛文涛 吴俊 +1 位作者 柏斌 饶友生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2-230,共9页
野生稻种质拥有许多优良的性状和基因,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最近,是栽培稻遗传改良的重要候选资源。文章通过综述野生稻种质在常规稻、三系杂交稻、两系杂交稻上的应用研究进展,并结合生产实践对水稻高产育种方向提出了建议:在科研体制上... 野生稻种质拥有许多优良的性状和基因,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最近,是栽培稻遗传改良的重要候选资源。文章通过综述野生稻种质在常规稻、三系杂交稻、两系杂交稻上的应用研究进展,并结合生产实践对水稻高产育种方向提出了建议:在科研体制上应加强顶层设计,允许实施一定数量的中长期育种项目,为培育重大品种创造环境;对于普通野生稻的利用,宜选择具有所需优异性状的栽培稻作亲本进行回交、复交或选择不同野栽杂交后代中的优良株系进行兄妹交,使各亲本的优良基因结合于同一栽培品种上;通过胚拯救、转基因、花粉管导入或穗茎注射野生稻DNA、MAS等方法相结合、构建野生稻外源种质渗入的近等基因系和染色体片段替换系等生物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其优异性状;利用骨干亲本材料与野生稻种质资源构建遗传材料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利用MAS技术在骨干亲本材料中进行高产QTL遗传效应验证,从而促进遗传育种科研项目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稻种质 栽培稻 遗传育种 研究进展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产水稻新组合Y两优900百亩方15.40t/hm^2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34
3
作者 李建武 张玉烛 +3 位作者 吴俊 舒友林 周萍 邓启云 《中国稻米》 2014年第6期1-4,共4页
Y两优900是以广适性光温敏不育系Y58S为母本,籼粳杂交选育的偏籼型恢复系R900为父本配组育成的超高产杂交稻新组合,具有根系发达、穗大粒多、结实率高、株叶形态理想、熟期适中、适应性广、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等特点。2014年在湖南溆浦... Y两优900是以广适性光温敏不育系Y58S为母本,籼粳杂交选育的偏籼型恢复系R900为父本配组育成的超高产杂交稻新组合,具有根系发达、穗大粒多、结实率高、株叶形态理想、熟期适中、适应性广、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等特点。2014年在湖南溆浦对该组合进行了较大面积攻关试验,创造了6.84 hm2面积单产15.40 t/hm2的世界纪录。介绍了Y两优900的特征特性,并详细阐述了Y两优900百亩攻关片单产达15.40 t/hm2的高产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Y两优900 高产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sNramp5基因变异影响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李小秀 吕启明 袁定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62-571,共10页
筛选和培育镉(Cd)低积累水稻品种是解决稻米镉污染问题最经济、有效的办法。现有研究表明OsNramp5是介导水稻Cd吸收最重要的基因,其功能缺失后,水稻籽粒Cd含量极显著下降,但同时会影响水稻必需元素锰(Mn)的吸收,而在前人关于OsNramp5变... 筛选和培育镉(Cd)低积累水稻品种是解决稻米镉污染问题最经济、有效的办法。现有研究表明OsNramp5是介导水稻Cd吸收最重要的基因,其功能缺失后,水稻籽粒Cd含量极显著下降,但同时会影响水稻必需元素锰(Mn)的吸收,而在前人关于OsNramp5变异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研究中,结论并不一致。系统了解OsNramp5基因变异对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有助于推动低Cd优质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本文重点对OsNramp5基因变异对水稻中金属离子的含量,水稻的生长发育、产量性状及米质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利用OsNramp5基因突变选育低Cd积累水稻品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OsNramp5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品种魔王谷粒形、剑叶性状和株高QTL定位 被引量:12
5
作者 彭伟业 孙平勇 +2 位作者 潘素君 李魏 戴良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673-1680,共8页
以粳稻魔王谷和籼稻CO39配组衍生的280个重组自交系为材料, 2015年和2016年对其粒形、剑叶形态、株高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QTL检测。剑叶长分别与粒厚和株高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剑叶宽与粒宽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检测到17个粒形Q... 以粳稻魔王谷和籼稻CO39配组衍生的280个重组自交系为材料, 2015年和2016年对其粒形、剑叶形态、株高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QTL检测。剑叶长分别与粒厚和株高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剑叶宽与粒宽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检测到17个粒形QTL,分布于第1、第2、第3、第4、第5、第6、第7、第9和第10染色体上,贡献率为3.51%~48.65%;其中,第3染色体RM6080-RM6283区间对粒长和千粒重兼具显著作用,第5染色体RM8211-RM3381区间同时影响粒宽和粒厚。检测到12个控制剑叶形态性状的QTL,分布于第1、第3、第4、第6、第7和第9染色体上,贡献率为4.26%~38.40%;有5个多效QTL区间,其中,第4染色体RM252-SFP4_6区间同时控制剑叶长、剑叶宽、剑叶面积和粒长,第9染色体RM257-RM3909区间同时影响剑叶面积和粒长。只检测到一个控制株高的QTL,位于第1染色体的RM6333-RM5536区间,是一个主效QTL,贡献率为28.76%。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开展粒形、剑叶形态、株高基因的精细定位、克隆和分子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形 剑叶 株高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光温敏不育系“六圃法”提纯保真原种繁殖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吴俊 邓启云 +3 位作者 齐绍武 庄文 石祖兴 周川广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9-104,共6页
【目的】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的提纯保真繁殖对于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发展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有提纯繁殖技术多以防止起点温度漂移为目的,而忽视了生物学性状的提纯保真。为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结合光温敏不育系Y58S的多年大规模原... 【目的】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的提纯保真繁殖对于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发展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有提纯繁殖技术多以防止起点温度漂移为目的,而忽视了生物学性状的提纯保真。为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结合光温敏不育系Y58S的多年大规模原种生产实践,建立了水稻光温敏不育系"六圃法"提纯保真原种繁殖体系。【方法】该技术体系基本步骤如下:首先,直接从生产上大规模制种使用的不育系种子中取样,种植"典型单株筛选圃",进行典型单株初选;其次,通过"起点温度鉴定圃"筛选不育起点温度基本一致的核心单株,进行起点温度纯化;然后,通过"群体观察圃"、"配合力鉴定圃"和"制种试验圃"来确保光温敏不育系的遗传背景基本纯合和表型整齐一致,从而决选保真核心株系,进而获得保真核心种子;最后,建立连续稳定的品种"专一性原种繁殖圃"来实现原原种和原种的高纯度生产。【结论】实践证明,该技术体系可确保获得育性稳定、表型整齐,且遗传背景来源基本一致的光温敏不育系原种,大幅度提高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繁殖的安全可靠性和生产效率。2008年以来,应用该技术体系生产了249万kg Y58S生产用种,基本消灭了同形可育株,纯度全部达到99.5%以上。目前这些Y58S生产用种已经全部销售给各种业公司进行杂交制种,生产的杂交种子推广1474万hm2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光温敏不育系 提纯保真繁殖体系 Y58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新组合Y两优488的栽培特性及在海南的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建武 邓启云 +2 位作者 张振华 吴俊 庄文 《作物研究》 2014年第1期19-21,共3页
Y两优488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湖南奥谱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选育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分蘖力强,具有株叶形态理想、熟期适中、适应性广、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等特点。2012~2013年在海南省三亚市高产示范,实收产量为12.2 t/... Y两优488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湖南奥谱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选育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分蘖力强,具有株叶形态理想、熟期适中、适应性广、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等特点。2012~2013年在海南省三亚市高产示范,实收产量为12.2 t/hm2,达到了该生态条件下产量的较高水平。介绍了Y两优488的特征特性,并从精确定量施肥、科学水分管理等方面对其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 栽培 Y两优48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水稻苗期抗氧化系统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20
8
作者 郭慧 李树杏 +1 位作者 孙平勇 邓华凤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3-69,共7页
以2个籼型水稻(Oryza sativa L. subsp. indica Kato)和2个粳型水稻(O. sativa L. subsp. japonica Kato)品种为材料,比较其幼苗经低温胁迫和恢复生长后的活性氧(ROS)代谢、抗氧化酶活性、抗氧化剂含量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结果显示,... 以2个籼型水稻(Oryza sativa L. subsp. indica Kato)和2个粳型水稻(O. sativa L. subsp. japonica Kato)品种为材料,比较其幼苗经低温胁迫和恢复生长后的活性氧(ROS)代谢、抗氧化酶活性、抗氧化剂含量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结果显示,经低温胁迫后,4个水稻品种的H_2O_2含量均显著升高;抗氧化酶系统中的5种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增加显著,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增加不显著。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在‘明恢86’中显著增加。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的含量在‘黔恢1385’和‘日本晴’中变化不显著;可溶性糖含量在‘明恢86’中变化不显著。经过7 d恢复生长后,4个水稻品种的上述各生理指标均不同程度恢复到处理前的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抗氧化酶活性的升高有效降低了ROS的水平,缓解了低温冷害对细胞膜的伤害。低温胁迫时细胞内维持了较高的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胞内水势,减少因细胞失水而对植物造成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低温胁迫 渗透调节 抗氧化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AFP1基因提高水稻耐逆性 被引量:8
9
作者 周天顺 余东 +4 位作者 刘玲 欧阳宁 袁贵龙 段美娟 袁定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8,共8页
【目的】为鉴定水稻AFP1在非生物胁迫响应中的作用,创制非生物胁迫抗性的水稻新材料。【方法】以优异籼稻恢复系华占为转化受体,利用CRISPR/Cas9技术创制afp1突变体,并对afp1突变体的耐逆性进行初步鉴定。【结果】AFP1靶点1和靶点2的编... 【目的】为鉴定水稻AFP1在非生物胁迫响应中的作用,创制非生物胁迫抗性的水稻新材料。【方法】以优异籼稻恢复系华占为转化受体,利用CRISPR/Cas9技术创制afp1突变体,并对afp1突变体的耐逆性进行初步鉴定。【结果】AFP1靶点1和靶点2的编辑效率分别为66.67%和75.00%。所有突变株系中,突变类型仅有插入和缺失突变,90%突变株系的突变长度为小片段突变(<5 bp)。获得了6种无转基因成分的afp1纯合突变体。正常条件下,afp1突变体株高和结实率降低,有效分蘖增加,穗长显著升高,单株产量在-4.06%和11.75%之间变化。和野生型相比,afp1突变体的ABA敏感性和叶片水分散失率降低,耐干旱、热和渗透胁迫能力提高。【结论】编辑AFP1基因可提高水稻多种非生物胁迫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 AFP1 耐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直链淀粉合成调控新基因Wx410的功能与效应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毛慧 彭彦 +5 位作者 毛毕刚 韶也 郑文杰 胡黎明 周凯 赵炳然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79-585,共7页
【目的】挖掘Wx新等位变异,明确Wx410新等位基因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方法】以Wx^(lv)、Wx^(a)和Wx^(b)等位基因为模板,利用PCR进行第10外显子第101位碱基的A-G单点突变,分别构建了不同Wx等位背景下的Wx410定点突变植物表达载体pEGF... 【目的】挖掘Wx新等位变异,明确Wx410新等位基因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方法】以Wx^(lv)、Wx^(a)和Wx^(b)等位基因为模板,利用PCR进行第10外显子第101位碱基的A-G单点突变,分别构建了不同Wx等位背景下的Wx410定点突变植物表达载体pEGFC-Wx^(lv)410、pEGFC-Wx^(a)410和pEGFC-Wx^(b)410,阳性对照组载体分别为pEGFC-Wx^(lv)、pEGFC-Wx^(a)和pEGFC-Wx^(b)。通过转化糯稻品种苏御糯,分析该位点的变异对稻米品质的遗传效应。【结果】花后7 d和14 d,转基因植株pEGFC-Wx^(lv)410,pEGFC-Wx^(a)410及pEGFC-Wx^(b)410的胚乳Wx基因表达量较各自的阳性对照材料无显著变化,而颗粒结合淀粉合酶活性极显著降低;转基因植株直链淀粉含量较野生型显著降低,而糊化温度无明显变化;pEGFC-Wx^(a)410及pEGFC-Wx^(b)410的胶稠度较各自的阳性对照材料显著升高,而pEGFC-Wx^(lv)410的胶稠度较其阳性对照材料显著降低。【结论】pEGFC-Wx410为水稻淀粉合成的一个新的功能等位基因,控制的直链淀粉含量为4%~6%,刚好弥补了目前所鉴定的复等位基因所调控的直链淀粉含量在这个范围内的空缺,为稻米食味和加工相关品质改良提供更丰富的遗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WX基因 直链淀粉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半矮杆突变体‘双辐矮糯’的农艺性状与遗传分析
11
作者 张林金 袁定阳 +5 位作者 刘桃李 谭颖 杨震 曾建光 王学华 谭炎宁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22-1128,共7页
倒伏是影响水稻(Oryza sativa L.)生产的重要因素,半矮杆是协调高产和抗倒性的理想资源。前期通过辐射诱变‘湘辐糯1号’获得了半矮杆突变体‘双辐矮糯’。本研究分析了‘双辐矮糯’的茎节配置特点、基本农艺性状及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 倒伏是影响水稻(Oryza sativa L.)生产的重要因素,半矮杆是协调高产和抗倒性的理想资源。前期通过辐射诱变‘湘辐糯1号’获得了半矮杆突变体‘双辐矮糯’。本研究分析了‘双辐矮糯’的茎节配置特点、基本农艺性状及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双辐矮糯’株高较‘湘辐糯1号’(133.13 cm)降低了24.88 cm,穗、第1节和第2节长度显著缩短,降幅分别达到18.10%、23.06%和19.13%,而第3、4、5节长度缩短程度不明显,表明其株高突变基因主要控制穗和高位茎节的伸长。‘双辐矮糯’的单株有效穗为10.4个,是‘湘辐糯1号’(5.2个)的2.04倍,其强分蘖能力确保了在每穗总粒数下降20.24%和千粒重下降7.51%情况下单株产量仍表现出25.26%的增长。品质分析发现,‘双辐矮糯’的粒长、粒宽、长宽比等外观品质指标及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等食味品质指标与‘湘辐糯1号’无显著差异,说明‘双辐矮糯’株高的下降未对外观品质与食味品质产生不利影响。遗传分析发现,48对SSR标记在‘双辐矮糯’与‘湘辐糯1号’间扩增出了完全一致的基因型,二者遗传背景相似度达到了100.00%,证实了‘双辐矮糯’是源于‘湘辐糯1号’的真实变异。利用‘双辐矮糯’与‘湘辐糯1号’构建了2个正反交F_(2)群体,分析发现群体中半矮杆植株与野生型植株理论分离比符合1∶3,表明半矮杆性状受一个隐性细胞核基因控制。本研究明确了‘双辐矮糯’的株高表型和遗传特点,为深入挖掘其育种价值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双辐矮糯 株高 半矮杆 突变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产15.0t/hm^2的超级稻“四良”配套技术体系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建武 张玉烛 +4 位作者 吴俊 常硕其 庄文 周萍 邓启云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共6页
近几年,以形态改良和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高产育种成果不断涌现,2013年较大面积平均单产已达14.8 t/hm2,2014年这一数据又被刷新为15.4 t/hm2。本研究以第四期超级稻先锋组合Y两优900为试验材料,以第三期超级稻代表组合Y两优2... 近几年,以形态改良和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高产育种成果不断涌现,2013年较大面积平均单产已达14.8 t/hm2,2014年这一数据又被刷新为15.4 t/hm2。本研究以第四期超级稻先锋组合Y两优900为试验材料,以第三期超级稻代表组合Y两优2号及三系高产杂交稻汕优63为对照,通过对"良种"、"良法"、"良田"、"良态"配套技术系统研究,探索超级稻不断获取高产的原理和本质,旨在为今后水稻超高产育种及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良种":Y两优900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一般生态条件下实际产量可达11.8 t/hm2,比汕优63和Y两优2号分别增产37.2%和6.3%。其优势主要表现在:株叶形态好,光合效率较高;茎蘖发展合理,成穗率高;中后期光合生理优势明显;穗大结实率高,表现为"源"足、"库"大、"流"畅。(2)"良法":穗粒结构设计合理,单位面积总颖花数达到5 000万/667 m2以上是单产超15.0 t/hm2的前提保障;氮肥后移和正确的穗肥施用时机是实现超高产的关键措施。(3)"良田":土壤养分含量高和土壤颗粒组成的通透性好是超高产良田的重要构成因素。(4)"良态":超高产栽培的适合气候生态条件为拔节至成熟期冠层日均温在25℃~28℃,昼夜温差大于10℃,全生育期活动积温3 700℃以上,日照时数超过1 200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Y两优900 15.0 t/hm^2 “四良”配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子萌发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7
13
作者 徐恒恒 黎妮 +5 位作者 刘树君 王伟青 王伟平 张红 程红焱 宋松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41-1156,共16页
大多数有花植物通过有性生殖和产生种子繁衍后代,种子的成功萌发和正常成苗决定植物物种的繁衍与生存。种子萌发容易受到机械伤害、病害和环境胁迫的影响,是植物生活周期中最重要和最脆弱的阶段,对于一年生和二年生植物则更为重要。种... 大多数有花植物通过有性生殖和产生种子繁衍后代,种子的成功萌发和正常成苗决定植物物种的繁衍与生存。种子萌发容易受到机械伤害、病害和环境胁迫的影响,是植物生活周期中最重要和最脆弱的阶段,对于一年生和二年生植物则更为重要。种子萌发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静止的干燥种子迅速恢复代谢活性,完成胚伸出周围结构的细胞事件,以及为随后的幼苗生长做准备。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种子萌发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种子萌发过程中的重要生理事件,与种子萌发有关的蛋白合成、翻译后修饰和蛋白质组,以及植物激素对种子萌发的调节。此外,我们还提出了种子萌发的能量刺激假说,此假说为减少禾谷类作物种子和粮食生产中发生的穗萌现象提供了新的研究思想,并且有助于回答植物学、农学和园艺学中的2个基本问题,即胚怎样从它的周围结构中伸出完成萌发?胚的伸出怎样被阻断以至于种子被维持在休眠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萌发主要事件 植物激素 蛋白合成与翻译后修饰 蛋白质组 萌发的调节 种子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中籼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谭峥峥 魏中伟 马国辉 《作物研究》 2015年第5期463-467,共5页
以湖南省2004~2011(2007年除外)共7年中稻区试的120个中籼稻品种(中熟组31个,迟熟组89个)试验数据为材料,研究分析了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稻产量的变化趋势与穗实粒数有密切的正向关系;中熟组在保持适宜... 以湖南省2004~2011(2007年除外)共7年中稻区试的120个中籼稻品种(中熟组31个,迟熟组89个)试验数据为材料,研究分析了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稻产量的变化趋势与穗实粒数有密切的正向关系;中熟组在保持适宜穗数的基础上通过扩充源库,同时增加粒重和穗粒数可以达到增产目的;迟熟组通过适当减少穗数,提高粒重或增加穗粒数可以达到增产目的。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的中稻产量结构模型可知:中稻中熟组、迟熟组每增加1单位(万穗)有效穗,产量分别增加21.681、17.124kg/hm2^,每增加1单位(g)千粒重,产量分别增加175.669、169.675kg/hm^2,每增加1单位(%)结实率,产量分别增加173.66、63.347kg/hm^2,每增加1单位(粒)穗颖花数,产量分别增加28.16、35.713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产量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适性光温敏不育系Y58S幼穗分化期耐冷性表现及生理机制 被引量:8
15
作者 柏斌 吴俊 +3 位作者 庄文 姚栋萍 李莺歌 邓启云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46-652,共7页
为了阐明水稻光温敏不育系幼穗分化期耐冷的形态生理机制,以耐冷不育系Y58S和4个生产上常用光温敏不育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低温胁迫(17.5℃,10 d)下结实率、穗部形态、株高、光合特性以及抗氧化物酶系统等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Y... 为了阐明水稻光温敏不育系幼穗分化期耐冷的形态生理机制,以耐冷不育系Y58S和4个生产上常用光温敏不育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低温胁迫(17.5℃,10 d)下结实率、穗部形态、株高、光合特性以及抗氧化物酶系统等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Y58S的幼穗分化期耐冷性在5个不育系中最强,与敏感的C815S和株1S相比,Y58S表现为株高和穗长降低幅度较小,保持较高结实率;光合作用受低温影响不显著,SPAD值、光合速率等光合指标无显著变化;SOD、POD活性降低幅度较小,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增幅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光温敏不育系 低温胁迫 幼穗分化期 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地方香稻品种资源的多样性及其在特殊生境成香机理的探讨 被引量:9
16
作者 阳树英 邹应斌 +3 位作者 夏冰 吴朝晖 周婷 陈逸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共7页
本文综述了中国传统地方香稻品种资源的多样性及其分布的广泛性,在分析中国传统地方香稻的生境气候生态因子的特殊性、生境土壤生态因子的特殊性、生境灌溉水生态因子的特殊性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使中国传统地方香稻致香的主要原因有以下... 本文综述了中国传统地方香稻品种资源的多样性及其分布的广泛性,在分析中国传统地方香稻的生境气候生态因子的特殊性、生境土壤生态因子的特殊性、生境灌溉水生态因子的特殊性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使中国传统地方香稻致香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适宜的地温和气温,尤其是灌浆结实期以日均温23℃为最适宜;灌溉水和土壤中一定的营养元素含量和组成比例。因此,笔者认为揭示中国传统地方香稻成香机理有2个新的研究思路可以探索:一是要找出关键的成香营养元素及其影响香稻的主要时期和主要器官;二是弄清楚成香的关键营养元素富集的成因,即成香的关键营养元素是由于植株本身的特殊生物学特性富集而成,还是由于土壤的性质、土壤和灌溉水中营养元素的特殊组成情况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香稻 品种资源 多样性 生态环境 成香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稻湘两优900百亩片单产16.35 t/hm^2超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建武 郭夏宇 +5 位作者 彭玉林 龙继锐 郭守斌 彭甦 欧阳朝晖 张玉烛 《中国稻米》 2020年第3期61-63,共3页
湘两优900(超优千号)是袁隆平院士团队最新培育的两系超级稻新组合,该组合株叶形态理想,根系发达,熟期适中,具有穗大粒多、结实率高、高产稳产等特点。2019年湘两优900在四川省德昌县进行百亩片超高产攻关示范,平均单产达16.35 t/hm^2... 湘两优900(超优千号)是袁隆平院士团队最新培育的两系超级稻新组合,该组合株叶形态理想,根系发达,熟期适中,具有穗大粒多、结实率高、高产稳产等特点。2019年湘两优900在四川省德昌县进行百亩片超高产攻关示范,平均单产达16.35 t/hm^2。本文介绍了湘两优900的特征特性,单产16.35 t/hm^2的超高产栽培技术,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产量潜力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稻 湘两优900 超高产栽培技术 产量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