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极性问句“标句位置-信疑态度”的对应关系及结构理据
1
作者 欧阳娇 王迟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1-626,共16页
汉语普通话和方言的极性问句按照信疑态度可以分为两类,“吗”字问和语调问句涉及言者的信疑态度(具备[+信疑态度]特征),正反问和F-VP问句不涉及信疑态度(具备[-信疑态度]特征)。极性问句不同成员的信疑态度又与它们的标句位置呈现对应... 汉语普通话和方言的极性问句按照信疑态度可以分为两类,“吗”字问和语调问句涉及言者的信疑态度(具备[+信疑态度]特征),正反问和F-VP问句不涉及信疑态度(具备[-信疑态度]特征)。极性问句不同成员的信疑态度又与它们的标句位置呈现对应关系,带[-信疑态度]特征的正反问和F-VP问句在谓头(时态短语TP层)标示疑问,带[+信疑态度]特征的“吗”字问和语调问在非谓头(标句短语CP层)标示疑问。“标句位置-信疑态度”对应关系的结构理据可以从生成语法制图理论的句法分层假设得到解释,同时可以从跨语言的角度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性问句 标句位置 信疑态度 对应理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中学教师职前专业能力发展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李钢 范丽娜 李金姝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2-107,共6页
围绕教学活动展开的一系列知识养成、操作提升、经验累积、思考创新等综合素质的再生产活动,是《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专业能力的体现,而"互联网+"为这些专业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参考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统... 围绕教学活动展开的一系列知识养成、操作提升、经验累积、思考创新等综合素质的再生产活动,是《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专业能力的体现,而"互联网+"为这些专业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参考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去发现和探讨如何在新挑战中对接标准中的专业能力发展指标,是师范生教育研究的新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中学教师 师范生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职前 教学设计 教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学卓越英语教师的培养:品性、挑战与策略 被引量:4
3
作者 胡芳毅 李钢 +1 位作者 陈勇 周红茹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5-115,共11页
中学卓越英语教师的培养是提升中学英语教学水平进而提高整个中学教育质量,培养高质量中学生的关键所在。作为中学卓越英语教师重要来源渠道的高校师范英语教育专业,应着眼于思想者、学习者、践行者和燃灯者的品性要求培养师范英语专业... 中学卓越英语教师的培养是提升中学英语教学水平进而提高整个中学教育质量,培养高质量中学生的关键所在。作为中学卓越英语教师重要来源渠道的高校师范英语教育专业,应着眼于思想者、学习者、践行者和燃灯者的品性要求培养师范英语专业学生,使之具备卓越教师所应有的内在潜质。但当前我国高校师范英语教育专业无论是在意识培养、还是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和学生的教育体验上,都还难以完全满足卓越英语教师培养的需求条件,要培养出中学英语教育所需要的卓越英语教师还有一定的难度。针对当前高校师范英语专业在培养中学卓越英语教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难,高校师范英语专业要从明确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改善教学方法和加强实训培训等方面着手,强化学生的卓越意识,培养学生的内在潜质,提升其在实际工作向卓越教师转化的现实可能性,为中学英语教育质量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师 卓越教师 师范教育 卓越意识 卓越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应急预案的编制与管理 被引量:75
4
作者 钟开斌 张佳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0-243,共4页
目前,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建立。本文首先介绍了应急预案在政府应急管理中的基本功能、发达国家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的基本特点;其次,在回顾和评论我国政府应急预案的现状和编制过程的... 目前,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建立。本文首先介绍了应急预案在政府应急管理中的基本功能、发达国家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的基本特点;其次,在回顾和评论我国政府应急预案的现状和编制过程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政府应急预案框架的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预案 危机管理 预案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被引量:8
5
作者 李海军 李钢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9-71,共3页
合格的译者应该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能力:双语能力、百科知识能力、翻译策略与技巧能力、翻译技术能力。国内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具有诸多弊端,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翻译能力。建构主义翻译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基于真实翻译项目的过程教学法... 合格的译者应该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能力:双语能力、百科知识能力、翻译策略与技巧能力、翻译技术能力。国内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具有诸多弊端,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翻译能力。建构主义翻译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基于真实翻译项目的过程教学法能克服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弊端,有效地培养学生翻译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能力 传统翻译教学模式 基于真实翻译项目的过程教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壮族典籍外宣翻译的问题及路径选择 被引量:6
6
作者 彭劲松 李海军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2-155,共4页
将中国典籍翻译成他国语言,是中国增强在国际上的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而翻译的准确性与合目的性又是文化输出的基础。壮族典籍翻译成英语有助于中西文化交流,有助于壮族优秀文化的输出。但目前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壮族典籍英译成果... 将中国典籍翻译成他国语言,是中国增强在国际上的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而翻译的准确性与合目的性又是文化输出的基础。壮族典籍翻译成英语有助于中西文化交流,有助于壮族优秀文化的输出。但目前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壮族典籍英译成果并不理想。为了更好地开展壮族典籍英译工作,应该充分发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方力量和优势,壮语专家、英语译者、出版社三者之间应该紧密合作,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典籍 英译 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实腊对《红楼梦》的误读——论《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首次译介 被引量:7
7
作者 李海军 范武邱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0-103,共4页
本文探讨了郭实腊对《红楼梦》的误读。郭实腊首次真正意义上将《红楼梦》译介到英语世界。但由于自己中国语言文学水平有限,以及受"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影响,他在译介《红楼梦》过程中误读了《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本文探讨了郭实腊对《红楼梦》的误读。郭实腊首次真正意义上将《红楼梦》译介到英语世界。但由于自己中国语言文学水平有限,以及受"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影响,他在译介《红楼梦》过程中误读了《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红楼梦》中的人物以及《红楼梦》的故事情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实腊 《红楼梦》 误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丛报》对中国典籍的译介 被引量:7
8
作者 李海军 蒋凤美 《山东外语教学》 2016年第6期101-107,共7页
《中国丛报》(1832-1851)是19世纪中期西方人在中国创办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刊物,为当时西方人全面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平台。20年间,《中国丛报》向英语世界译介了近70种中国典籍,内容涵盖语言文学、历史、科学、宗教、地理、政治... 《中国丛报》(1832-1851)是19世纪中期西方人在中国创办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刊物,为当时西方人全面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平台。20年间,《中国丛报》向英语世界译介了近70种中国典籍,内容涵盖语言文学、历史、科学、宗教、地理、政治诸多方面,为当时中西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不过,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中国丛报》上中国典籍译介文章中的误读现象比较严重。《中国丛报》作为19世纪中国文化西传的"桥头堡",无论是其成功之处,还是其不足之处,都可以为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丛报》 中国典籍 译介 误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失、反思与回归:索尔·贝娄《赫索格》身份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曾健坤 宁云中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2-155,共4页
《赫索格》是犹太小说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身份问题是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身份迷失自然有其重要的社会原因;但是主人公对民族文化的刻意回避是其自我迷失的主观因素,主人公经历一系列的精神打击后失去身份,最终通过自我反思,... 《赫索格》是犹太小说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身份问题是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身份迷失自然有其重要的社会原因;但是主人公对民族文化的刻意回避是其自我迷失的主观因素,主人公经历一系列的精神打击后失去身份,最终通过自我反思,认识到人生的善恶本质,在对现实的妥协中重识自我身份,这一过程说明了回归社会既是找回身份的途径,也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索格》 身份 迷失 反思 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日语高考生的困境及突破 被引量:17
10
作者 刘云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6-64,共9页
近年来,日语越来越受广大考生青睐,选择日语高考的人数大幅增加。这与日语考试难度低、提分空间大、竞争压力小等优势密不可分。但在教育生态体系发展不平衡、小语种教育改革还有待完善的现状下,选择日语高考的考生存在专业和学校报考... 近年来,日语越来越受广大考生青睐,选择日语高考的人数大幅增加。这与日语考试难度低、提分空间大、竞争压力小等优势密不可分。但在教育生态体系发展不平衡、小语种教育改革还有待完善的现状下,选择日语高考的考生存在专业和学校报考选择受限、学习深造和就业面临诸多困境等问题。如何突破小语种人才培养困境和完善中学日语和高校日语的教育衔接,成为目前我国小语种教育生态体系能否良性循环发展的当务之急。文章从需要提升"语言问题"的认识高度,重视小语种人才的培养质量;取消小语种考生志愿报考限制,优化招生政策;整合优化校内教育资源,积极推进日语通识教育改革;深化教育合作,建立与国内国际教育机构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等方面探析促进我国小语种教育生态体系良性循环发展的突破路径,从而推进我国小语种教育生态体系在中学和大学之间的有效衔接和有序发展,提高我国小语种人才培养能力与教育发展的内驱动力,培养更多的小语种卓越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考日语考生 教育生态体系 培养困境 教育衔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书五经》在英语世界的首次译介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海军 彭劲松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57-160,共4页
1834年,德国传教士郭实腊在《中国丛报》第3卷上发表《四书五经》书评文章The Chinese Classics,主要采取介绍加评论的方式,首次将《四书五经》整体译介到英语世界。为服务其在中国传播基督教的目的,郭实腊在文章中严厉批判了《四书五经... 1834年,德国传教士郭实腊在《中国丛报》第3卷上发表《四书五经》书评文章The Chinese Classics,主要采取介绍加评论的方式,首次将《四书五经》整体译介到英语世界。为服务其在中国传播基督教的目的,郭实腊在文章中严厉批判了《四书五经》,他的基督教意识形态在文中也频繁出现。对这些操控现象进行揭示和分析,将有助于在文学价值上还该文本以其本来面目,也有助于读者从中获得更佳的审美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实腊 《中国丛报》 《四书五经》 批判 基督教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西方汉学家英译《聊斋志异》时的误读 被引量:2
12
作者 彭劲松 李海军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6-158,共3页
在《聊斋志异》的早期译介中,西方汉学家扮演着最为关键的角色。但是,他们的译文中普遍存在误读现象。误读之一是由于他们对源语和的语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缺乏必要的了解而产生的无意识误读,但更主要的是某些译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翻译... 在《聊斋志异》的早期译介中,西方汉学家扮演着最为关键的角色。但是,他们的译文中普遍存在误读现象。误读之一是由于他们对源语和的语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缺乏必要的了解而产生的无意识误读,但更主要的是某些译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翻译目的或翻译理念而有意识误读原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英译 无意识误读 有意识误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生态文明的教育体系: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7
13
作者 宁云中 邹蓉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5-80,共6页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那么,生态文明的教育体系就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教育形态,它要求教育供给方和需求...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那么,生态文明的教育体系就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教育形态,它要求教育供给方和需求方在追求教育收益和效用最大化过程中实现教育的相对平衡。因此,构建生态文明的教育体系要破除当前我国教育有效供给不足与有效需求乏力并存的两难局面,厘清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存在的教育结构失衡、质量低下、产能过剩等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形成教育供给侧和需求侧相互配合、协调推进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教育体系 供给侧 教育质量 教育选择 教育供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随蒲松龄的足迹——《聊斋志异》英译概述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海军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1-85,共5页
《聊斋志异》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被译成世界多国文字,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从零散译文、节(全)译本和漫画(连环画)译本三个方面对《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作一番历时的梳理。
关键词 《聊斋志异》英译 零散译文 节(全)译本 漫画译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提升 被引量:5
15
作者 胡芳毅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2-35,共4页
因东西方的社会文化环境差异,中国学生进入国外学习阶段时很难适应国外的语言文化和教学模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跨文化适应突破时空限制创造了条件,借助互联网提供的便利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国际学院学生学习的特殊... 因东西方的社会文化环境差异,中国学生进入国外学习阶段时很难适应国外的语言文化和教学模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跨文化适应突破时空限制创造了条件,借助互联网提供的便利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国际学院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便利,了解不同国家教育方式的差异,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方式的差异,帮助学生提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 国际学院 跨文化适应 能力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外传播及汉译外现状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熊欣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9-103,共5页
中译外乃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和学界一直致力于中国对外传播的翻译研究工作并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使中国形象在国际上得到了极大提升。但外宣工作中,尤其汉译外工作尚有诸多不足,严重影响了中国在国外受众心目中... 中译外乃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和学界一直致力于中国对外传播的翻译研究工作并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使中国形象在国际上得到了极大提升。但外宣工作中,尤其汉译外工作尚有诸多不足,严重影响了中国在国外受众心目中的形象。本文将着眼于现存对外传播中汉译外中的某些实际问题,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传播 汉译外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多元文化视野下的《茶经》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皇甫睿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2-167,共6页
鉴于《茶经》一书在中国茶业确立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中国学者对《茶经》的研究由来已久,成果丰硕。纵观已有研究成果,大多习惯立足于古代汉族文化的价值观去解读原文,却没有注意到其间始终贯穿着跨文化叙事这一主线,在一定程度上... 鉴于《茶经》一书在中国茶业确立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中国学者对《茶经》的研究由来已久,成果丰硕。纵观已有研究成果,大多习惯立足于古代汉族文化的价值观去解读原文,却没有注意到其间始终贯穿着跨文化叙事这一主线,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他各民族在传统茶业发展演变的历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如从多民族文化背景去解读,《茶经》体现出来丰富的对传统之植茶技术、跨文化冲突与包容之茶事以及茶之古今异名的记载情况,说明唐代以前的传统茶业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协同演化的历史见证,中国传统茶业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一体 文化生态 《茶经》 传统茶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人的碰撞”——中美关系政治隐喻解读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勇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29-232,共4页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之间有诸多的共同点和差异性,既有政治、经济、战略上的互利互惠,也有在各自利益责任、意识形态、全球战略上的相互制约和牵制。政治隐喻"巨人的碰撞"既形象地映射出了...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之间有诸多的共同点和差异性,既有政治、经济、战略上的互利互惠,也有在各自利益责任、意识形态、全球战略上的相互制约和牵制。政治隐喻"巨人的碰撞"既形象地映射出了这两个大国间存在巨大分歧和摩擦也反映出了其相互合作的需要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人的碰撞 中美关系 政治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博文学——网络微博时代的新文体 被引量:1
19
作者 丁文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1-83,共3页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博客、微博这些在网络上新潮的词语也迅速为民众所关注并形成一股股网络洪流冲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依托互联网而发展的博客、微博为人们表达个性情感、共享信息提供了一个巨大的...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博客、微博这些在网络上新潮的词语也迅速为民众所关注并形成一股股网络洪流冲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依托互联网而发展的博客、微博为人们表达个性情感、共享信息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学创作和思想交流平台,尤其是以微博小说为典型的微博文学进入人们的文化创作及消费领域,并以势不可挡之势发展,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和探讨。本文就微博文学的产生、定义、特征、类型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文学 网络 微博时代 新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宇文所安《文心雕龙》“文”的深度翻译以及对“文”译概念偏离的调适 被引量:1
20
作者 岳曼曼 刘正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7-120,共14页
“文”作为《文心雕龙》最关键的文论术语,语义内涵与范畴结构非常丰富,导致各种各样的翻译偏离。文章在分析《文心雕龙》“文”的概念内涵与范畴结构的叠合性的基础上,一方面考察深度翻译对宇文所安英译《文心雕龙》中“文”的概念偏... “文”作为《文心雕龙》最关键的文论术语,语义内涵与范畴结构非常丰富,导致各种各样的翻译偏离。文章在分析《文心雕龙》“文”的概念内涵与范畴结构的叠合性的基础上,一方面考察深度翻译对宇文所安英译《文心雕龙》中“文”的概念偏离的调适作用,另一方面阐释宇文译本的深度翻译在文化经典外译中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翻译 “文”概念偏离 调适作用 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