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汉字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可行性和操作策略 |
陈明华
|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
2005 |
4
|
|
2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新中国“17年”的传播研究 |
方长安
户松芳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7
|
|
3
|
阿Q·精神胜利法·认知重建 |
邹永常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7
|
|
4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生态诗歌发展论 |
田皓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7 |
11
|
|
5
|
民族文化身分与国际意识的碰撞及调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当代中国的接受 |
成慧芳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6 |
5
|
|
6
|
论设难体 |
侯立兵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7
|
汴京的词学史地位 |
翦伯象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8
|
论消费文化时代的“身体写作”及对女性文学创作的思考 |
田皓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5
|
|
9
|
论“后现代喜剧”的制笑机制 |
成慧芳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10
|
景观美学的自律与他律 |
桂强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11
|
对水的诗意表现和文化沉思——林清玄散文研究组论之三 |
汪苏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12
|
论何其芳早期创作中的象征主义特色 |
尹少荣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2
|
|
13
|
《文心雕龙》风骨说的人格论视阈 |
翦伯象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14
|
非自主动词也可以进入“V+一下_2”格式 |
甘智林
|
《汉语学报》
|
2005 |
4
|
|
15
|
喜剧:荒诞戏剧在中国的生存形态 |
成慧芳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16
|
不言远离,那就走近——残雪文本解读 |
佘丹清
|
《理论月刊》
|
2005 |
1
|
|
17
|
略论林清玄散文的情感取向——林清玄散文研究组论之四 |
汪苏
|
《湖北社会科学》
|
2007 |
1
|
|
18
|
公务员普通话培训模式构建 |
田皓
|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
2005 |
2
|
|
19
|
北宋词“悲剧性和解”现象论 |
翦伯象
|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20
|
在没有山岗的地方俯视世界——于坚诗歌的民间特征 |
田皓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