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字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可行性和操作策略 被引量:4
1
作者 陈明华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5年第01X期105-106,共2页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中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汉字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是对汉字规律的合理运用。在具体的操作上,要把汉字教学法、汉字的构形规律和学生的接受心理几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做到适时、适量、适度,以达到汉字教学的...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中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汉字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是对汉字规律的合理运用。在具体的操作上,要把汉字教学法、汉字的构形规律和学生的接受心理几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做到适时、适量、适度,以达到汉字教学的目标,实现汉字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教学 操作策略 文化渗透 可行性 文化内涵 合理运用 汉字规律 文化因素 接受心理 教学法 规范化 科学化 综合 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新中国“17年”的传播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方长安 户松芳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4-158,共5页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其所表现的保尔精神与新中国“17”年的时代主题相契合而受到主流话语的重视与读者的欢迎,不仅多家出版社在不同的年份出版了其中译本、改编本,而且它还以电影、话剧、连环画等艺术样式广为传播,激发了广大读者...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其所表现的保尔精神与新中国“17”年的时代主题相契合而受到主流话语的重视与读者的欢迎,不仅多家出版社在不同的年份出版了其中译本、改编本,而且它还以电影、话剧、连环画等艺术样式广为传播,激发了广大读者对于成长型英雄的想象,满足了他们对于英雄的审美期待,使他们体验到一种崇高而神圣的感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7年” 中译本 改编本 热销透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Q·精神胜利法·认知重建 被引量:7
3
作者 邹永常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6-30,77,共6页
关键词 精神胜利法 后现代主义 重建 认知 阿Q 责任和义务 贫富差距 精神文明 殊途同归 当代意识 观察事物 经济带 解释 哲学家 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生态诗歌发展论 被引量:11
4
作者 田皓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4-88,共5页
在生态环境遭受工业文明的重创和环境保护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觉意义上的中国生态诗歌由萌芽、发展到迅速繁荣,逐渐形成了潜隐的乡土情结、浓郁的浪漫风韵和真切的现实关怀等独特的审美品质,彰显了诗歌的社会责任... 在生态环境遭受工业文明的重创和环境保护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觉意义上的中国生态诗歌由萌芽、发展到迅速繁荣,逐渐形成了潜隐的乡土情结、浓郁的浪漫风韵和真切的现实关怀等独特的审美品质,彰显了诗歌的社会责任和意义。同时,文化因素内质审视的缺乏、重建和谐生态构想的浅表和创作内容的局限也是今后生态诗歌创作必须重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生态诗歌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化身分与国际意识的碰撞及调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当代中国的接受 被引量:5
5
作者 成慧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0-105,共6页
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因中国艺人“创造性”接受而再次产生巨大反响,这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史上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在这次异质文化的深度碰撞中,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更因彼此的衬托和比照鲜明地表现出来。尤为值得一提的... 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因中国艺人“创造性”接受而再次产生巨大反响,这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史上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在这次异质文化的深度碰撞中,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更因彼此的衬托和比照鲜明地表现出来。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异质文化在这里已作为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手段或策略而显示出了其独有的功能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接受 文化身分 文化陌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设难体 被引量:3
6
作者 侯立兵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40,共6页
作为一种在汉魏六朝通行且在此后历代长期留存的文体,设难体以其鲜明的文体个性在赋体和问对体中领异标新,以至另立门户。问对是其外在的结构形式,而“设疑以自通”乃是其内在的精神本质。设难体承载着文士们的内心困惑以及自我解惑的... 作为一种在汉魏六朝通行且在此后历代长期留存的文体,设难体以其鲜明的文体个性在赋体和问对体中领异标新,以至另立门户。问对是其外在的结构形式,而“设疑以自通”乃是其内在的精神本质。设难体承载着文士们的内心困惑以及自我解惑的心理历程,从而使它具有了超越体式本身的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难体 问对 文化意义 象征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汴京的词学史地位 被引量:3
7
作者 翦伯象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1-176,共6页
汴京在中国词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意义。汴京培育了一批"能词能吏"的词学主体,其人文经济 是北宋词的生存根基,其书斋美学造就了北宋词向雅避俗的发展格局,其地域文化孕育了北宋词的特种生命基因; 汴京意识是当时词人... 汴京在中国词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意义。汴京培育了一批"能词能吏"的词学主体,其人文经济 是北宋词的生存根基,其书斋美学造就了北宋词向雅避俗的发展格局,其地域文化孕育了北宋词的特种生命基因; 汴京意识是当时词人重要的情感向度;汴京是北宋词传播与消费网络的核心和枢纽,对词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 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词 汴京 词学史 汴京意识 词学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消费文化时代的“身体写作”及对女性文学创作的思考 被引量:5
8
作者 田皓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1-104,共4页
消费文化的崛起,使文学创作逐渐从形而上走向形而下,从上半身滑向下半身。“身体写作”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某一社会层面精神需求的反映,它的流行是消费主义与媒体炒作合谋的结果。身体写作由最初的挽救身体到后来的身体遭到歪曲、利... 消费文化的崛起,使文学创作逐渐从形而上走向形而下,从上半身滑向下半身。“身体写作”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某一社会层面精神需求的反映,它的流行是消费主义与媒体炒作合谋的结果。身体写作由最初的挽救身体到后来的身体遭到歪曲、利用,其发展轨迹有越来越逼近低级趣味的色情小说的趋向。摆脱消费文化的蛊惑,将肉体与灵魂有机结合,是其免于崩塌的明智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消费文化 “身体写作” 女性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后现代喜剧”的制笑机制 被引量:3
9
作者 成慧芳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0-214,共5页
以反传统、反理性为美学追求的后现代喜剧,在生产“笑”的方式方法上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异。其从创作主体的“解构策略”,到客体呈现的“荒诞形态”,再到接受者的“超文本解读”,形成了迥异于传统喜剧制笑方式的新的制笑机制。
关键词 后现代喜剧 制笑机制 超文本 文学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美学的自律与他律 被引量:3
10
作者 桂强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5-118,共4页
将景观美学置于自然美学和当代审美文化的整体系统中加以综合把握,通过对景观美学在美学知识谱系中位置的确定,体现了整体美学视阈中景观美学的特殊性及其独特地位,从而探索在当代审美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城市文化建设实践的有机体中多层... 将景观美学置于自然美学和当代审美文化的整体系统中加以综合把握,通过对景观美学在美学知识谱系中位置的确定,体现了整体美学视阈中景观美学的特殊性及其独特地位,从而探索在当代审美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城市文化建设实践的有机体中多层次、多方位、动态地提升景观美学的理论建构水平和现实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美学 审美文化 自律 他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水的诗意表现和文化沉思——林清玄散文研究组论之三 被引量:2
11
作者 汪苏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0-113,共4页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将艺术视点、美学视角和文化视界相融合,对水体进行了丰富的诗意表现、睿智的美学观悟和深切的文化沉思,并且注重追求水与人、水境与心境的和谐圆融的自由境界,强调由心河的溯源进向到心灵家园的寻找,由心灵家园的寻...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将艺术视点、美学视角和文化视界相融合,对水体进行了丰富的诗意表现、睿智的美学观悟和深切的文化沉思,并且注重追求水与人、水境与心境的和谐圆融的自由境界,强调由心河的溯源进向到心灵家园的寻找,由心灵家园的寻找提升到文化母体的归依,因而有着深邃而隽永的哲理思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清玄散文 水意象 以水致思 追寻心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何其芳早期创作中的象征主义特色 被引量:2
12
作者 尹少荣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243-247,共5页
何其芳早期的创作受法国象征派和中国旧诗词的双重影响。既有象征派的特色,又有传统诗词的风味。抒写着青春的寂寞或爱情的憧憬,在缥缈轻柔的意境中传达出一种如烟似梦的忧郁的调子。
关键词 何其芳 诗人 散文家 象征主义 传统诗词 象征派 意境 感情基调 表现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风骨说的人格论视阈 被引量:1
13
作者 翦伯象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96-200,共5页
从人格的角度解读《文心雕龙》中的风骨说是“龙学”研究中的新视角。风骨说体现出了三种人格视阈。第一 ,孔儒人格是风骨说基本的文论框架 ,第二 ,风骨说在超越魏晋人物品鉴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气骨为尚的大丈夫人格模式 ,第三 ,风骨说以... 从人格的角度解读《文心雕龙》中的风骨说是“龙学”研究中的新视角。风骨说体现出了三种人格视阈。第一 ,孔儒人格是风骨说基本的文论框架 ,第二 ,风骨说在超越魏晋人物品鉴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气骨为尚的大丈夫人格模式 ,第三 ,风骨说以六朝缺骨乏品的文学现象为批评视点阐发了纠偏救失的文论人格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风骨说 孔儒 人格理想 人格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自主动词也可以进入“V+一下_2”格式 被引量:4
14
作者 甘智林 《汉语学报》 2005年第2期94-,共1页
马庆株(1988)认为表示短时量的"一下"不能用在非自主动词之后.但语言事实表明,一些非自主动词也可以进入"V+一下2"格式,例如:
关键词 非自主动词 语义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剧:荒诞戏剧在中国的生存形态 被引量:1
15
作者 成慧芳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2-55,共4页
源自西方国家的荒诞戏剧在中国经过一番嫁接改良后,终于一扫荒诞剧原有的伤感悲情,以喜剧形态生存定位,形成了带有中国特色的荒诞喜剧。中国荒诞喜剧的生存形态主要包括搬演性、解构性、组装型、原创型四种。其形态特征主要表现为闹剧... 源自西方国家的荒诞戏剧在中国经过一番嫁接改良后,终于一扫荒诞剧原有的伤感悲情,以喜剧形态生存定位,形成了带有中国特色的荒诞喜剧。中国荒诞喜剧的生存形态主要包括搬演性、解构性、组装型、原创型四种。其形态特征主要表现为闹剧式的舞台呈现、隐晦深刻的思想表达模式、反讽的美学构成、喜剧的终极效果。荒诞戏剧在中国的变异,既有发送者自身具有的前提因素,又有接受者一方文化改造功能的作用,同时还有现时环境的多方渗透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戏剧 喜剧 生存形态 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言远离,那就走近——残雪文本解读 被引量:1
16
作者 佘丹清 《理论月刊》 2005年第10期137-140,共4页
残雪的作品带有非常典型的后现代意识,同时其作品因艰涩而被视为迷宫,因而解读残雪小说文本非常困难。本文认为,残雪的作品浸染和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诸多因素。冷色调的话语方式,暖色调的精神实质,构成其文本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 残雪 文本 话语方式 精神实质 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林清玄散文的情感取向——林清玄散文研究组论之四 被引量:1
17
作者 汪苏 《湖北社会科学》 2007年第12期141-142,共2页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突现出三种主要情感取向,即从少年情怀到生态意识,从母性眷恋到乡土寻根,从远离污浊到禅思意向。一方面由诗意的情感创造进向深切的文化沉思,一方面又由情感转向禅思而引起艺术审美的淡化,有得也有失。林清玄的创作面...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突现出三种主要情感取向,即从少年情怀到生态意识,从母性眷恋到乡土寻根,从远离污浊到禅思意向。一方面由诗意的情感创造进向深切的文化沉思,一方面又由情感转向禅思而引起艺术审美的淡化,有得也有失。林清玄的创作面临一个如何突破创作思维定势而寻求自我超越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清玄散文 情感取向 自我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务员普通话培训模式构建 被引量:2
18
作者 田皓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5年第03X期45-46,共2页
关键词 普通话培训 模式构建 培训模式 1999年 国家人事部 国家公务员 语言文字 省会城市 部分地区 教育系统 培训工作 培训效果 委员会 教育部 多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词“悲剧性和解”现象论
19
作者 翦伯象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8-112,共5页
悲剧性和解是北宋重要的词学现象。这一现象主要是指北宋词为改善悲剧性生存处境,通过损伤文体特征,与政治理学、诗教传统达成和解。和解现象的本质是生存策略的延缓性、文化策略的迁就性、和解过程的悲剧性。和解现象是北宋调和性国策... 悲剧性和解是北宋重要的词学现象。这一现象主要是指北宋词为改善悲剧性生存处境,通过损伤文体特征,与政治理学、诗教传统达成和解。和解现象的本质是生存策略的延缓性、文化策略的迁就性、和解过程的悲剧性。和解现象是北宋调和性国策、适应性哲学、整合性文化以及北宋人的包容性格综合作用的结果。相对雅化而言,和解的深层意义在于揭示了词体演变的内在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词 生存策略 悲剧性和解 政治王权 诗教 词体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没有山岗的地方俯视世界——于坚诗歌的民间特征
20
作者 田皓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76-81,共6页
于坚的诗以平民立场和视角自觉地审视社会和人生,以其话语的民间性和叙说的民间 感染力勾画出了具有独特品质的民间特征。他的诗从时代主题中撤退,消解崇高,张扬平凡、存在在诗 歌中的位置;他解构象征,拒绝隐喻,以鲜活通脱的口语... 于坚的诗以平民立场和视角自觉地审视社会和人生,以其话语的民间性和叙说的民间 感染力勾画出了具有独特品质的民间特征。他的诗从时代主题中撤退,消解崇高,张扬平凡、存在在诗 歌中的位置;他解构象征,拒绝隐喻,以鲜活通脱的口语化语言言说,利用平面化的冷抒情方式在调侃和 诙谐中表现出幽默与反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坚 民间特征 话语 叙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