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源数据更新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
1
作者 王丞 魏营 +3 位作者 刘懿 邓智勇 解宜兴 袁花艳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7期160-169,共10页
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湖南东北部,以线状分布于张家界市76.5%的水域,鸟类资源丰富。自1995年保护区成立以来,未对保护区鸟类进行系统的科学梳理与调查。随着鸟类新记录、新物种的不断增加与鸟类分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需... 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湖南东北部,以线状分布于张家界市76.5%的水域,鸟类资源丰富。自1995年保护区成立以来,未对保护区鸟类进行系统的科学梳理与调查。随着鸟类新记录、新物种的不断增加与鸟类分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需要及时对区域鸟类进行更新和总结。本研究结合保护区巡护监测、公众科学、文献收集,对保护区鸟类名录进行了整理。比对《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本次更新共记录鸟类16目63科309种。较2018年的张家界鸟类资源调查,本名录新增鸟类28种,其中湖南省新记录鸟类5种,删除存疑鸟类7种。研究结果为了解地区鸟类多样性的现状及其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鸟类 名录修订 公众科学 湖南张家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以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2
作者 毛盼 魏营 田明珠 《农村科学实验》 2024年第12期24-26,共3页
做好自然生态保护工作,是新时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贯彻落实“两山”理念的重要举措。该文以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结合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建立健全保护... 做好自然生态保护工作,是新时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贯彻落实“两山”理念的重要举措。该文以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结合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建立健全保护区和社区管理责任制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有效保护途径展开了探究,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生态环境保护 湖南张家界 大鲵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懿 解宜兴 +6 位作者 邓智勇 王丞 袁鸿 吴小丽 徐佳娈 牛艳东 肖亚琴 《湖南林业科技》 2023年第2期65-73,共9页
为了解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2021年6—7月在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置21个采样点,将其中11个位于河流电站水库区的采样点设为受损点,位于河流流水区的9个采样点设为参照点;于各采样点采集浮游... 为了解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2021年6—7月在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置21个采样点,将其中11个位于河流电站水库区的采样点设为受损点,位于河流流水区的9个采样点设为参照点;于各采样点采集浮游植物样品后鉴定其所属种类,再通过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指数(P-IBI)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参照点浮游植物平均密度(1.9962×10^(4)ind·L^(-1))要远远小于受损点的(5.3395×10^(4)ind·L^(-1)),且受损点各采样点的P-IBI指数分值P相对偏高,评价为“健康”的采样点有3个;参照点各采样点的P-IBI指数分值P相对偏低,没有评价为“健康”的采样点,推测适当的水源存储建设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流浮游植物P-IBI指数分值P为3.58,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评价为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 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指数(P-IBI) 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懿 毛盼 +7 位作者 田明珠 廖巍 袁鸿 吴小丽 徐佳娈 牛艳东 肖亚琴 魏营 《湖南林业科技》 2023年第3期70-76,共7页
为了解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流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于2021年6—7月在保护区河流设置38个浮游植物采样点进行了采样和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共有69种,隶属6门53属;种类数排名前三的门是绿藻门、硅藻门、蓝藻门。浮游植物... 为了解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流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于2021年6—7月在保护区河流设置38个浮游植物采样点进行了采样和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共有69种,隶属6门53属;种类数排名前三的门是绿藻门、硅藻门、蓝藻门。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4.6582×10^(4) ind·L^(-1),澧水干流下游及电站水库区域浮游植物平均密度较高(6.2996×10^(4) ind·L^(-1)、5.8816×10^(4) ind·L^(-1))。区域性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在3.08~4.24之间,平均值为3.37;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在2.70~3.38之间,平均值为3.00;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0.69~0.82之间,平均值为0.76。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流水质整体评价为Ⅰ类或Ⅱ类,水体是极贫营养至贫营养类型;相比于2016年前调查结果,Ⅰ类水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水质评价 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张家界市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王丞 刘懿 +2 位作者 解宜兴 周韶辉 陈家法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14-1122,共9页
生境质量评估是区域土地利用和综合管理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础,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张家界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InVEST模型等方法,分析了其土... 生境质量评估是区域土地利用和综合管理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础,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张家界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InVEST模型等方法,分析了其土地利用和景观破碎度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两者土地利用类型总体较为稳定,变化类型以草地、耕地和林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主。(2)2000—2020年,两者景观破碎度增加,斑块间连通性降低,平均斑块面积变小,受人类活动干扰明显。(3)2000—2020年,两者生境质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主要表现为部分生境质量优-良地区退化为良-中和差-极差等级。其中,张家界市生境质量下降明显,生境质量降低1.86%;大鲵保护区生境质量下降不显著,但其核心区与实验区周围生境质量均明显下降,分别降低1.69%和1.57%。(4)大鲵保护区生境质量随坡度和海拔升高而上升,随人口密度升高而下降。研究结果对大鲵保护区和张家界市生境保护及生态系统功能调控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南 张家界市 土地利用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流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魏营 解宜兴 +5 位作者 毛盼 田明珠 廖巍 向华 袁鸿 吴小丽 《湖南林业科技》 2023年第3期59-65,共7页
为了解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流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于2021年6—7月对保护区内主要河流的浮游动物进行了采样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共分布有浮游动物29种,其中原生动物13种,轮虫10种,枝角类、桡足类各3种。浮游动物平... 为了解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流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于2021年6—7月对保护区内主要河流的浮游动物进行了采样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共分布有浮游动物29种,其中原生动物13种,轮虫10种,枝角类、桡足类各3种。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3 ind·L^(-1),以原生动物为主。各采样点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1.15~3.13之间,平均值为1.70;Margalef丰富度指数在0.37~1.85之间,平均值为0.72;Pielou均匀度指数在0.65~0.99之间,平均值为0.83。研究区域共3种优势种,以贫营养指示生物砂壳虫属的叉口砂壳虫、球形砂壳虫为主。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流水质状况整体评价为中度污染,水体为贫营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结构 浮游动物 水质评价 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草药与益生菌在大鲵健康养殖中的应用前景
7
作者 周韶辉 袁花艳 +2 位作者 刘琦 王晓清 邓智勇 《中国动物保健》 2025年第4期155-157,共3页
中草药和益生菌在大鲵健康养殖中有着重要应用价值,能有效替代抗生素,预防与治疗疾病,改善水质以及肠道健康,提高大鲵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受到了相关行业的高度关注。为了进一步了解中草药与益生菌在大鲵健康养殖中的应用前景,本文对... 中草药和益生菌在大鲵健康养殖中有着重要应用价值,能有效替代抗生素,预防与治疗疾病,改善水质以及肠道健康,提高大鲵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受到了相关行业的高度关注。为了进一步了解中草药与益生菌在大鲵健康养殖中的应用前景,本文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旨在为大鲵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益生菌 大鲵 健康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鲵源虹彩病毒的分离鉴定
8
作者 王丞 李霜 +5 位作者 蒋万胜 周强 邓智勇 解宜兴 周勇 魏营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5-40,共6页
2023年7月,张家界金鞭溪暴发了高致死率的大鲵疾病。为明确病原、病害特征与致病性,通过标记重捕法评估了野生大鲵死亡率,并利用电镜观察、PCR检测、人工感染试验等技术对该病原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调查区约有野生大鲵种群数量242尾... 2023年7月,张家界金鞭溪暴发了高致死率的大鲵疾病。为明确病原、病害特征与致病性,通过标记重捕法评估了野生大鲵死亡率,并利用电镜观察、PCR检测、人工感染试验等技术对该病原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调查区约有野生大鲵种群数量242尾,剔除患病死亡个体后,约有134尾,病毒导致超55%的野生大鲵死亡。患病大鲵症状包括皮肤出血、四肢肿大坏死,肝脏、脾脏、肾脏肿大和出血。将病鲵肾脏组织匀浆滤液接种到鲤鱼上皮瘤细胞(EPC)出现典型细胞病变效应(CPE),病毒滴度为10~(7.76) TCID_(50)/mL。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六边形病毒颗粒,直径约120~140 nm,疑似虹彩病毒。经基因组PCR鉴定和序列同源性分析,确认该病毒为大鲵虹彩病毒(GSIV),命名为GSIV-HN。人工感染大鲵出现身体肿大、四肢腐烂、皮肤溃疡,体腔腹水、内脏肿大出血等症状,于第9天开始出现死亡,14 d后死亡率达70%,PCR鉴定与GSIV同源。研究评估了GSIV对野生大鲵种群的致死危害,发现GSIV-HN对野生和养殖大鲵均具有高致病性和致死率,有助于理解GSIV特性和传播机制,对野生大鲵种群安全和大鲵健康养殖具重要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 虹彩病毒 种群估计 MCP基因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张家界野生大鲵生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4
9
作者 高峰 向劲 +5 位作者 谢宜兴 邓智勇 陈家法 谢玉坤 欧东升 王崇瑞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为评估野生大鲵生境质量,促进大鲵栖息地恢复和野生大鲵资源保护,于2020年8月对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2个大鲵栖息地开展了大型无脊椎动物及环境因子调查。共采集到大型无脊椎动物85个分类单元,隶属5门8纲15目43科,其中以... 为评估野生大鲵生境质量,促进大鲵栖息地恢复和野生大鲵资源保护,于2020年8月对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2个大鲵栖息地开展了大型无脊椎动物及环境因子调查。共采集到大型无脊椎动物85个分类单元,隶属5门8纲15目43科,其中以水生昆虫为绝对优势类群(占总物种数的88.2%);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丰度的变化范围为70.37~8122.2 ind/m^(2)(均值1301.8 ind/m^(2)),生物量范围为0.92~73.61 g/m^(2)(均值14.3 g/m^(2));AB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各调查点大型无脊椎动物丰度与生物量趋势存在较大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是抑制大型无脊椎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主要环境因素,而悬浮物浓度是影响敏感种优势度的关键因子。综合不同类型水生态健康评价结果,张家界大鲵栖息地生境整体良好,与2014年相比未发生明显恶化。位于游客集中的黄龙洞和八眼泉等地生境受影响程度整体较轻,主要表现为对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及悬浮物浓度的干扰;位于非旅游区的骡子塔,由于采石挖沙,且防护措施不足,产生的高悬浮物浓度对大鲵生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其它调查点基本保持着原有的大鲵生境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生境 大型无脊椎动物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生境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保护区同域分布5种雉类的日活动节律 被引量:4
10
作者 蒙秉顺 王丞 +4 位作者 王亚强 樊涵 谢波 冉伟 张明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7-148,共12页
【目的】深入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种雉类的日活动节律及其差异,探讨其在同域分布情况下的时间分配模式和共存机制。【方法】于2017年4月至2020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在61个监测位点对梵净山保护区雉类开展了长期监测,并对5... 【目的】深入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种雉类的日活动节律及其差异,探讨其在同域分布情况下的时间分配模式和共存机制。【方法】于2017年4月至2020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在61个监测位点对梵净山保护区雉类开展了长期监测,并对5种同域分布雉类的日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1)监测到的5种雉类(白颈长尾、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灰胸竹鸡、勺鸡)均为昼行性,日活动节律均呈双峰型,活动高峰集中在清晨和黄昏时段;2)只有红腹角雉的日活动节律与其他雉类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红腹锦鸡和勺鸡的日活动节律受海拔变化的影响;4)在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季节性变化中,仅勺鸡的日活动节律呈季节性显著差异;5)在有明显雌雄异色的雉类中,雌雄个体在繁殖期的日活动重叠程度都高于非繁殖期,且日活动节律更为相似。【结论】通过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种同域分布雉类的日活动节律的研究,发现其日活动节律特征和差异是在环境因素和种间竞争下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受到繁殖时间和繁殖策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域分布 雉类 日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 梵净山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众科学对中国鸟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的贡献:基于“鸟网”图库数据计量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丞 魏营 +1 位作者 张明明 胡灿实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5-671,I0001,共8页
公民科学能从广阔的时空尺度中获得丰富的物种信息,在生物多样性监测与持续变化研究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对全球生物多样性指标量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中国各省份鸟种记录现状、公众贡献力、受限因素以及未来变化趋势变化,系统检... 公民科学能从广阔的时空尺度中获得丰富的物种信息,在生物多样性监测与持续变化研究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对全球生物多样性指标量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中国各省份鸟种记录现状、公众贡献力、受限因素以及未来变化趋势变化,系统检索和提取了“鸟网”的鸟类照片信息,整理了各省份鸟种数与公众贡献力情况,采用累积曲线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了解公众参与数量与贡献力现状及未来变化趋势,分析了公众贡献力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具有地理信息记录的鸟类共计1310种。在省级行政区划上,云南省鸟种记录最为丰富(813),宁夏回族自治区鸟种记录最为匮乏(65)。在地理区域上,西南地区鸟种记录丰富度最高,各省份平均记录493种;西北地区鸟种记录丰富度最低,各省份平均记录300种。通过80/20定律分割,在照片数、记录地点和物种贡献度上,前20%观鸟者远远高于后80%观鸟者,前20%观鸟者贡献的照片数量是后者的2.2倍,占照片总数的68.98%。累积曲线显示,2018年后鸟种记录变为一条渐近线,表明鸟种数接近饱和,已记录到绝大部分中国鸟类。随时间累积观鸟者数量持续增长,未来会不断有新观鸟者加入,并且新涉足乡镇会持续增加。各省份鸟类照片数与纬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森林覆盖率和鸟种数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地区鸟种数是吸引观鸟者拍摄记录的主要因素。总体上,公民科学在提供关于中国鸟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数据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公众参与数量和贡献力的持续上升,未来将有更多公众为我国鸟类学相关研究提供分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公民科学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鲵的活动习性及移动距离初探
12
作者 王丞 蒋万胜 +6 位作者 周强 李伟 张稚渃 邓智勇 解宜兴 袁花艳 魏营 《绿色科技》 2024年第4期58-62,共5页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两栖动物,目前野外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生存环境退化及丧失问题严峻。为深入了解大鲵活动习性,利用溯溪回捕与无线电追踪,对该物种的活动特征进行初步探究。结果表明:(1)大鲵迁移直线距离为1...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两栖动物,目前野外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生存环境退化及丧失问题严峻。为深入了解大鲵活动习性,利用溯溪回捕与无线电追踪,对该物种的活动特征进行初步探究。结果表明:(1)大鲵迁移直线距离为182.73±42.9(SE) m,无明显远距离迁移现象;(2)大鲵夜间活动节律呈单峰型,活动高峰期在21:00-23:00;(3)大鲵活动区域水深为5~60 cm,流速不超过0.14 m/s,体长与活动位置的水深、流速呈显著的正相关。初步揭示了大鲵的夜间活动规律与栖息偏好,为保护区保护与修复大鲵生境提供了必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 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活动节律 栖息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益生菌对幼鲵生长及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韶辉 解宜兴 +4 位作者 毛盼 王丞 王晓清 周先文 魏营 《江西水产科技》 2023年第4期17-20,共4页
本研究旨在研究复合益生菌对幼鲵生长及免疫指标的影响。随机选取体质健康、体重100g/尾左右的2龄幼鲵,分别添加占基础饵料重量0.20%、0.40%、0.60%的配比复合益生菌进行拌料投喂试验,并设置空白对照组,每组设置三个重复组,共12组,试验... 本研究旨在研究复合益生菌对幼鲵生长及免疫指标的影响。随机选取体质健康、体重100g/尾左右的2龄幼鲵,分别添加占基础饵料重量0.20%、0.40%、0.60%的配比复合益生菌进行拌料投喂试验,并设置空白对照组,每组设置三个重复组,共12组,试验期180d。试验结束时测定各组大鲵的生长及摄食指标、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血清抗氧化酶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显示三个试验组大鲵终末体重、平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指标数据说明以复合益生菌拌料投喂有利于大鲵的生长;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大鲵血液中的总蛋白(TP)及白蛋白(ALB)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低剂量组;试验组大鲵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均高于对照组,这显示出复合益生菌拌料投喂对大鲵的非特异性免疫有促进作用;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大鲵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及低剂量组。结果表明,复合益生菌(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添加日常饵料重量0.40%、0.60%的配比中剂量、高剂量组不仅能促进大鲵的生长发育,同时还能促进大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从而增强体质,提升疾病抵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益生菌 幼鲵 免疫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同域分布黔金丝猴与藏酋猴的肠道微生物结构差异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小龙 李海波 +7 位作者 张旭 程绍传 晏玉莹 杨伟 蒙秉顺 王丞 杨杰 冉景丞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3-194,共12页
肠道微生物与动物的健康密切相关,动物肠道微生物伴随宿主进化并与胃肠道构成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为探究梵净山同域分布的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和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差异,本研究采集两个物种冬... 肠道微生物与动物的健康密切相关,动物肠道微生物伴随宿主进化并与胃肠道构成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为探究梵净山同域分布的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和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差异,本研究采集两个物种冬季粪便样本进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藏酋猴肠道微生物Chao1和Shannon指数都显著高于黔金丝猴(P<0.05),基于bray-curtis距离矩阵的β多样性分析发现两者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相似性和差异性。门水平,厚壁菌门(Firmicutes)占两者肠道微生物的绝对优势,且藏酋猴相对丰度高于黔金丝猴;属水平,除相对丰度较高的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颤螺旋菌属(Oscillospira)外,其他优势菌属类群均不相同。LEfSe分析发现粪球菌属(Coprococcus)、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等与代谢通路功能相关的微生物在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表明,两者肠道微生物与新陈代谢、基因信息处理、环境信息处理和细胞过程等功能相关,Level 2水平,有3类代谢通路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黔金丝猴与藏酋猴肠道微生物组成和群落特征差异较大,可能是由于同域觅食灵长类的种类、数量及食物来源不同。同时,PICRUSt功能预测揭示了两者肠道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的显著差异,表明两者可以通过调整自身肠道微生物组成来适应外界食物资源变化带来的挑战。该结果可为生态位高度重叠的两种灵长类肠道微生物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科学依据,也对两者开展野外人工保护干预措施的建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金丝猴 藏酋猴 梵净山 肠道微生物 16S rRNA基因测序 PICRUSt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同域分布黔金丝猴和藏酋猴肠道寄生虫比较研究
15
作者 黄小龙 李海波 +7 位作者 张旭 程绍传 晏玉莹 杨伟 蒙秉顺 王丞 杨杰 冉景丞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4-756,共13页
肠道寄生虫可作为反映宿主生存状态的指标,为了解梵净山同域分布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和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的肠道寄生虫组成,基于18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采集的42份冬季粪便样本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共获得44个属... 肠道寄生虫可作为反映宿主生存状态的指标,为了解梵净山同域分布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和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的肠道寄生虫组成,基于18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采集的42份冬季粪便样本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共获得44个属于寄生虫类群的ASVs,归属于10门26属;二者的肠道寄生虫主要由线虫动物门(Nematoda)组成,其中,鞭虫属(Trichuris)线虫为黔金丝猴的主要寄生类群,鞭虫属和宫脂线虫属(Hysterothylacium)线虫为藏酋猴的主要寄生类群;藏酋猴肠道寄生虫α多样性(Shannon、Simpson和Richness指数)均高于黔金丝猴,但未达到显著水平,β多样性分析发现二者肠道寄生虫组成差异显著(R=0.406,P<0.05);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表明二者肠道寄生虫功能基因在Level 1水平上主要与生物合成、前体代谢物和能量的产生有关,且二者差异显著(P<0.05),在Level 2水平上与28类代谢通路相关,其中6类具有显著性差异;代谢通路物种组成差异分析表明,在属级分层上有14属与28类Level 2代谢通路相关联,每条代谢通路可由多种物种共同协作完成,并发挥不同程度的作用。本研究初步了解了梵净山同域分布黔金丝猴和藏酋猴的肠道寄生虫组成和功能,可为后续研究肠道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及野生和圈养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保护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金丝猴 藏酋猴 肠道寄生虫 高通量测序 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东北部同域黔金丝猴与藏酋猴的时空分布格局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丞 李海波 +5 位作者 杨朝辉 毕兴 樊涵 粟海军 胡灿实 张明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7-128,共12页
【目的】研究梵净山东北部同域分布的黔金丝猴和藏酋猴的时空分布格局,了解二者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深认识二者的种间关系及其生存适应特点。【方法】2017—2020年,在梵净山东北部的不同海拔与植被类型中布设了66台红外相机,监测研究黔... 【目的】研究梵净山东北部同域分布的黔金丝猴和藏酋猴的时空分布格局,了解二者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深认识二者的种间关系及其生存适应特点。【方法】2017—2020年,在梵净山东北部的不同海拔与植被类型中布设了66台红外相机,监测研究黔金丝猴和藏酋猴的时空分布。【结果】藏酋猴在研究区域内普遍分布,黔金丝猴则主要分布于远离旅游索道的高海拔区域,且完全重叠于藏酋猴分布范围内。在栖息地选择方面,藏酋猴呈现普遍选择,黔金丝猴呈现专一选择。在植被类型选择上,藏酋猴的分布未见显著差异(P=0.27),黔金丝猴呈极显著差异(P<0.01),在1600~1900 m海拔范围的相对丰富度最高。在植被类型选择上,藏酋猴的分布未见显著差异(P=0.27),黔金丝猴呈极显著差异(P<0.01),在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林的相对丰富度最高。在共现位点中,发现黔金丝猴与藏酋猴15天内相遇的位点有45个,占总监测位点数的68.18%,占黔金丝猴分布总位点数的91.84%,栖息地空间重叠度极高。它们在同一位点的的相遇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48),平均5~6天一次,且不存在季节性变化(P=0.35)。黔金丝猴与藏酋猴为完全昼行性物种,黔金丝猴日间为晨昏型活动,藏酋猴日间为单峰型活动,二者日活动节律呈极显著差异(P<0.01),重叠度为0.76。二者日活动节律存在季节性变化,季节性重叠程度各有不同(冬=0.64<春=0.68<夏=0.75<秋=0.82),但二者的日活动节律均呈现极显著差异(P春夏秋冬<0.01)。【结论】通过红外相机监测,揭示了梵净山东北部的黔金丝猴与藏酋猴的时空分布特点,表明在时空关系上二者生态位划分明显。同时,对黔金丝猴与藏酋猴的有效保护和监管工作提供了科学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金丝猴 藏酋猴 空间分布 日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 梵净山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