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省多发性骨髓瘤诊治现状 被引量:5
1
作者 刘菲阳 成倩 +14 位作者 宋奎 禹环 李君君 张辉 胡国瑜 周明 王俊 丁忠奇 罗自勉 彭婷 丁亮 赵俩 刘竞 贺艳娟 彭宏凌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97-504,共8页
目的:国内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临床大数据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湖南省多中心1年期间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ewly diagnosed multiple myeloma,NDMM)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湖南省MM患者真实的临床特征和诊疗情况,加强对MM规范... 目的:国内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临床大数据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湖南省多中心1年期间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ewly diagnosed multiple myeloma,NDMM)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湖南省MM患者真实的临床特征和诊疗情况,加强对MM规范化诊疗流程和诊疗方案的认识。方法:收集湖南省12家大型综合性医院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收治的共529例NDMM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线资料、治疗方案、疗程和不良反应等。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情况及安全性。结果:529例NDMM患者确诊年龄33~90(中位数64)岁,男女比为1.38?1;临床特征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骨痛(77.7%)、贫血(66.8%)、肾功能不全(40.6%)、高钙血症(15.1%)。分型:IgG型46.5%,IgA型24.6%,IgD型2.6%,IgM型0.8%,轻链型15.7%,双克隆型3.0%,不分泌0.6%,缺失6.2%。DS(Durie-Salmon)分期Ⅰ期、Ⅱ期、Ⅲ期分别为4.5%、10.6%、77.3%,缺失40例(7.6%);国际分期系统(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ISS)分期Ⅰ期、Ⅱ、Ⅲ期分别为10.4%、24.4%、47.6%,缺失93例(17.6%);修订的国际分期系统(Revised 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R-ISS)分期Ⅰ期、Ⅱ、Ⅲ期分别为5.5%、27.0%、23.1%,缺失235例(44.4%),其中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单中心98例NDMM患者中DS分期缺失2.0%,ISS分期缺失12.3%,R-ISS分期缺失12.3%。治疗情况:529例患者中475例接受治疗,接受治疗率为89.8%;67.4%的患者能规范完成4个疗程诱导阶段的化学治疗(以下简称化疗),其中90.3%的患者接受1次以上以蛋白酶体抑制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67.2%接受1次以上以免疫调节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59.8%的患者接受1次以上含蛋白酶体抑制剂与免疫调节剂的联合化疗方案。疗效:4个疗程组总缓解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及高质量缓解率(high quality response rate,HQR)均优于2个疗程组(ORR为85%vs 65%,P=0.006;HQR为68.3%vs 24.0%,P<0.001),规范化治疗组HQR优于非规范化治疗组(65.1%vs 48.2%,P=0.035)。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血液学毒性17.5%、外周神经病变24.8%、胃肠道不良反应23.8%、肺部感染25.9%、带状疱疹4.6%、静脉血栓1.7%。结论:2019年期间湖南省NDMM的漏诊率较高,中位确诊年龄较大;诊断精准度不高,特别是在分期及危险分层上各医疗中心差异较大,将近一半的NDMM患者诊断时没有作出R-ISS分期;细胞遗传学数据缺失,需在后续研究中跟进。NDMM患者就诊时骨痛、贫血症状占比较高;接受治疗的患者中蛋白酶体抑制剂和/或免疫调节剂化疗方案使用率较高,但各医疗中心差距明显,规范化治疗尚待加强;化疗期间的安全性总体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多中心研究 真实世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预后与疗效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袁芬 陈建军 +2 位作者 雷平 李林 周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48-1454,共7页
目的:总结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参数特征,分析疾病预后、急性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9例TTP患者的诱因、临床特征、实验室参数、治疗方案等资料,比较各因素在死亡组与生存组... 目的:总结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参数特征,分析疾病预后、急性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9例TTP患者的诱因、临床特征、实验室参数、治疗方案等资料,比较各因素在死亡组与生存组的组间差异;分析各因素与预后、急性期疗效的相关性。结果:59例TTP患者中,1名4岁男童为遗传性TTP,其余58例为获得性TTP(39例为特发性TTP,19例为继发性TTP),其中男27例,女31例,中位年龄54(11-84)岁。36例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活性测定,34例(94.44%)患者存在酶活性降低,特发性与继发性TTP患者ADAMTS13酶活性程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死亡组、存活组比较,年龄(64岁vs 51岁)、ALT/AST比值(0.61 vs 0.36)、血浆置换(TPE)次数(3次vs 8次)与持续时间(3 d vs 9 d)等因素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PE次数(OR=5.175,95%CI:1.169-22.914,P=0.030)、ALT/AST比值(OR=4.387,95%CI:1.019-18.891,P=0.047)与死亡率相关。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神经精神障碍程度(HR=0.200,95%CI:0.084-0.474,P<0.001)、起病至TPE启动时间(HR=0.288,95%CI:0.114-0.726,P=0.008)、治疗方案(HR=0.336,95%CI:0.125-0.902,P=0.030)与TTP急性期疗效相关。结论:高ALT/AST比值的TTP患者死亡率高;足次、足程血浆置换者死亡率低。重度神经精神障碍、诊治时间延迟、TPE无反应加用利妥昔单抗者疗效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ADAMTS13 血浆置换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染料双染流式法和萤火虫荧光素酶法检测CAR-T细胞杀伤的方法学研究
3
作者 吴亚松 李薇 +1 位作者 朱毅 李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36-1341,共6页
目的:比较荧光染料双染流式法和萤火虫荧光素酶法两种杀伤实验方法在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T,CAR-T)细胞针对不同性质靶细胞开展杀伤实验时的适用性。方法:针对两种不同性质的靶细胞(悬浮细胞和贴壁细胞),采用荧光... 目的:比较荧光染料双染流式法和萤火虫荧光素酶法两种杀伤实验方法在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T,CAR-T)细胞针对不同性质靶细胞开展杀伤实验时的适用性。方法:针对两种不同性质的靶细胞(悬浮细胞和贴壁细胞),采用荧光染料双染流式法和萤火虫荧光素酶法开展CAR-T细胞的杀伤实验,比较实验结果的精确性和趋势的一致性。结果:荧光染料双染流式法在靶细胞为悬浮细胞的杀伤实验中能检测到具有统计意义的显著杀伤(P<0.01),但在靶细胞为贴壁细胞的实验中差异不显著;萤火虫荧光素酶法在悬浮和贴壁两种靶细胞的杀伤实验中都能检测到显著的杀伤(P<0.01)。结论:荧光染料双染流式法更适合靶细胞为悬浮细胞的杀伤实验,而萤火虫荧光素酶法对悬浮细胞和贴壁细胞都适合,因此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区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T细胞 杀伤实验 荧光染料双染流式法 萤火虫荧光素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