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窦综合征患者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比例与心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汤长春 胡美英 +3 位作者 向力群 曾向辉 彭珍云 张翼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02-804,共3页
目的探讨病窦综合征患者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比例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置入双腔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66例,按术后6个月起搏器程控仪获取的心室起搏比例,将心室起搏比例≥50%作为A组36例和心室起搏比例<50%作为B组30例,比较... 目的探讨病窦综合征患者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比例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置入双腔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66例,按术后6个月起搏器程控仪获取的心室起搏比例,将心室起搏比例≥50%作为A组36例和心室起搏比例<50%作为B组30例,比较2组术前与术后血清氨基末端钠尿肽前体(NT-proBNP)和心脏超声检查各参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心脏超声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A组术后NT-proBNP明显升高,B组明显下降(P<0.05),术后A组NT-proBNP高于B组(P<0.05);A组心室起搏比例高于B组[(83.6±3.7)%vs(21.8±6.5)%,P<0.05];NT-proBNP与心室起搏比例呈正相关(r=0.736,P<0.05),与LVEF无相关性(r=-0.11 2,P>0.05)。结论病窦综合征起搏器置入患者中,血清NT-proBNP水平可随心室起搏比例增高而升高,心室起搏比例增高对患者的心功能可产生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窦综合征 室间隔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利钠肽 超声心动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度矢量成像评价年龄对左室扭转-位移环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张轶 周启昌 +1 位作者 陈红天 龙湘党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98-803,共6页
目的:应用速度矢量成像技术(velocity vector imaging, VVI)技术评价正常人群左室扭转一位移环随年龄增长的变化特点,为临床提供评价左心功能的新方法。方法:98例健康志愿者(18~75岁)按年龄分为3组:第1组年龄≤30岁,34例;第... 目的:应用速度矢量成像技术(velocity vector imaging, VVI)技术评价正常人群左室扭转一位移环随年龄增长的变化特点,为临床提供评价左心功能的新方法。方法:98例健康志愿者(18~75岁)按年龄分为3组:第1组年龄≤30岁,34例;第2组年龄31-60岁,36例;第3组年龄≥60岁,28例。使用二维超声心动图采集所有受试者左室心尖和心底短轴切面图,VVI软件脱机分析每一切面的左室扭转运动和短轴位移,测量并计算左室扭转角度峰值(peak twist,Ptw)、最大解旋速度(peak untwist velocity, PutwV) 、等容舒张期解旋百分比(the proportion of untwist in isovolumetric relaxation period, Iutw%)、左室径向位移(LV radial displacement, Dis) ,构建扭转一位移环,并比较不同年龄组扭转.位移环的特点。结果:Ptw随年龄增加而增大。PutwV在30~60岁组最大。Iutw%在60岁之前随年龄增加逐渐增大,60岁以后随年龄增加而减小;Dis在3组间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左室扭转.位移环的特征象一个“8”字形结构,收缩期的扭转和位移呈线性关系,其斜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大。在舒张早期,伴随解旋出现的径向扩张位移相对较小,导致各组的扭转.位移关系曲线较为陡直,舒张中晚期随着扩张径向位移的逐渐增大,扭转一位移环曲线趋向平坦。结论:VVI能有效、无创地评价左室扭转.位移环随年龄的改变,提供左心功能重要信息;使用扭转.位移环评价左心功能时要考虑年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矢量成像 左室扭转 短轴位移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室性早搏不同负荷与心脏结构和心功能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彭珍云 向力群 +2 位作者 曾向辉 刘振芳 张翼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2-224,共3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早不同负荷与心脏结构和心功能的关系。方法:经剔除后入选152例特发性室早患者,根据动态心电图结果分为高负荷组(>20%,n=65),中负荷组(10%~20%,n=58),低负荷组(<10%,n=29)。采用二维心脏超声分别测绘观察对象...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早不同负荷与心脏结构和心功能的关系。方法:经剔除后入选152例特发性室早患者,根据动态心电图结果分为高负荷组(>20%,n=65),中负荷组(10%~20%,n=58),低负荷组(<10%,n=29)。采用二维心脏超声分别测绘观察对象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血清N-末端脑钠肽(NT-proBNP)水平。结果:室早负荷与LVEF呈直线负相关(r=-0.61,P<0.01);与LVESD(r=0.48,P<0.01)、LVEDD(r=0.67,P<0.01)、NT-proBNP(r=0.41,P<0.05)呈正相关。结论:随着室早负荷增大,左室呈现扩大趋势,心功能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早搏 室早负荷 心脏结构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汤长春 向力群 +3 位作者 胡美英 彭珍云 曾向辉 张翼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206-1208,共3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与心尖部(RVA)起搏对起搏依赖性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3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不同分为RVA起搏(RVA组)32例及RVS起搏(RVS组)31例。观察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与心尖部(RVA)起搏对起搏依赖性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3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不同分为RVA起搏(RVA组)32例及RVS起搏(RVS组)31例。观察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心电图QRS波宽度和形态;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血清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术前两组QRS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检测QRS间期,两组都有所增加,但RVA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间期显著长于RVS组[(0.18±0.03)vs(0.14±0.01)s,P<0.05];术前两组NT-pro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检测NT-proBNP水平,两组都有所增加,但RVA组较RVS组升高更显著[(286.8±5.2)vs(212.1±6.6)pg/mL,P<0.05];LVEF术前及术后无明显变化。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NT-pro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712,P<0.05),与QRS波呈正相关(r=0.634,P<0.05)。结论:RVA起搏扰乱了双心室电同步,可能恶化了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与RVA起搏比较,RVS起搏有利于保持心肌电活动和机械收缩的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RVA起搏 RVS起搏 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 左室射血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祖细胞与骨髓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兔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汤长春 张翼 +2 位作者 向力群 曾向辉 彭珍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5-208,共4页
目的:探讨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内皮祖细胞和骨髓干细胞联合移植对其心室重塑的干预作用。方法:取60只新西兰大白兔等分为3组:骨髓干细胞与内皮祖细胞联合移植组20只、并心梗后第8天进行移植;对照组20只,仅建立心梗模型和正常对照组20只,于... 目的:探讨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内皮祖细胞和骨髓干细胞联合移植对其心室重塑的干预作用。方法:取60只新西兰大白兔等分为3组:骨髓干细胞与内皮祖细胞联合移植组20只、并心梗后第8天进行移植;对照组20只,仅建立心梗模型和正常对照组20只,于细胞移植4周后分别处死3组动物,测量梗死区局部室壁厚度,并对移植区存活心肌、微血管数定量及移植细胞的鉴定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和形态学观察及心功能的测定。结果:联合移植组的心肌血管数明显高于AMI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在与正常组全心重量和左心重量比较中,发现联合移植组和AMI对照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联合移植组低于AMI对照组;AMI对照组的室间隔厚和游离壁厚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联合移植组增厚少,无统计学差异;而在梗死区的厚度上,联合移植组和AMI对照组较前显著增厚,但联合移植组的厚度低于AMI对照组;AMI对照组的EF值低于正常对照组,而联合移植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内皮祖细胞和骨髓干细胞联合移植对其心室重塑有明显的干预作用,有助于临床心肌细胞移植的干细胞源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内皮祖细胞 骨髓干细胞 联合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后针道种植转移5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魏荣光 段文斌 +3 位作者 段小辉 毛先海 薛蓉 杨建辉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59-462,共4页
目的观察微波消融(MWA)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pHCC)后针道种植转移(NTTS)影像学表现。方法纳入1018例接受MWA治疗的pHCC患者,记录NTTS影像学表现,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018例中,5例(5/1018,0.49%)分别于MWA治疗后8~75个月发生NTTS,种植部... 目的观察微波消融(MWA)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pHCC)后针道种植转移(NTTS)影像学表现。方法纳入1018例接受MWA治疗的pHCC患者,记录NTTS影像学表现,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018例中,5例(5/1018,0.49%)分别于MWA治疗后8~75个月发生NTTS,种植部位包括膈肌、胸腹壁、腹腔及大网膜;MRI于5例均见穿刺针道附近混杂信号,动脉期及静脉期呈持续性强化;超声造影(CEUS)显示种植灶于增强早期呈稍高增强、增强晚期呈低增强。MWA治疗过程中是否使用套管穿刺、多针穿刺,以及经肝左叶或肝右叶穿刺对NTTS均无显著影响(P均>0.05)。对种植灶予外科切除,术后病理结果均为HCC;随访中1例出现心膈角淋巴结转移,其余4例均无瘤生存。结论MWA治疗pHCC引发NTTS概率较低,其影像学表现为穿刺针道附近混杂MR信号于动脉期及静脉期增强扫描呈持续性强化,CEUS早期呈稍高增强、晚期呈低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消融技术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