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百度慧眼的长沙市主城区夜间经济活动人群时空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郑群明 曹灵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3,共9页
为了探究城市人群夜间活动集聚规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针对长沙市主城区夜间人群活动情况,利用百度慧眼商业与人口分析系统提取人群定位数据,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分析夜间经济活动中人群的集聚程度和分布位置。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市主城... 为了探究城市人群夜间活动集聚规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针对长沙市主城区夜间人群活动情况,利用百度慧眼商业与人口分析系统提取人群定位数据,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分析夜间经济活动中人群的集聚程度和分布位置。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市主城区夜间人群活动集聚特征,在不同日期具有时段上的相似性。18:00~22:00左右处于持续高热阶段,随后至次日2:00~3:00为人群集聚热度骤降阶段,到次日5:30热度逐渐攀升。空间上整体呈现出“一心T圈多核”的规律,在时间发展上显示“持续聚集—边缘消散—点状消散—部分重聚”的动态规律,人流主要集中在五一商圈、万家丽商圈等城市夜间休闲区和河西大学城等高校以及居住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人口分布 百度慧眼 夜间经济 时空特征 长沙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者,备也:旅游准备对旅游前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唐彬礼 粟路军 杨小杰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9,共15页
旅游者在出游前开展准备活动是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但相关学术研究还比较缺乏,尤其是对旅游准备的后效影响知之甚少。《礼记》有云:“福者,备也”。旅游准备能否提升旅游前幸福感、其具体的作用路径和影响边界是什么都有待相应的... 旅游者在出游前开展准备活动是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但相关学术研究还比较缺乏,尤其是对旅游准备的后效影响知之甚少。《礼记》有云:“福者,备也”。旅游准备能否提升旅游前幸福感、其具体的作用路径和影响边界是什么都有待相应的学术探索。文章立足旅游前阶段,着眼于旅游者开展准备活动的现实场景,聚焦旅游准备(充分vs.一般)对旅游前幸福感的作用机制这一科学问题展开研究。两个问卷调查和两个情景实验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充分(vs.一般)的旅游准备能够激发更高的旅游前幸福感和旅游者期待;且旅游者期待中介旅游准备对旅游前幸福感的影响;而旅游目的地可达性(较高vs.较低)会对旅游准备的后效产生调节作用,较低(vs.较高)的旅游目的地可达性能够强化旅游准备对旅游者期待及旅游前幸福感的影响。文章较为深入地阐释了旅游准备作用于旅游前幸福感的理论逻辑、作用路径、影响边界等基础问题,夯实了旅游准备促进旅游前幸福感的理论内涵,为切实提升旅游前幸福感提供了理论指引,对完善旅游者幸福感理论体系、拓展旅游的幸福感功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准备 旅游者期待 旅游前幸福感 旅游目的地可达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研学旅行基(营)地空间异质性研究
3
作者 申明智 郑群明 《地理教学》 2023年第18期49-54,共6页
为科学认识国家研学旅行基(营)地在不同地区间的空间异质性特征,本研究以教育部公布的国家级研学旅行基(营)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估计、冷热点分析、网格维模型等方法,分析“第一批”“第二批”和“两批”国家研学旅行基(营)地的空... 为科学认识国家研学旅行基(营)地在不同地区间的空间异质性特征,本研究以教育部公布的国家级研学旅行基(营)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估计、冷热点分析、网格维模型等方法,分析“第一批”“第二批”和“两批”国家研学旅行基(营)地的空间异质性,包括区际差异、空间形态、分布特征和复杂程度等多维度的特征,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结果表明:第一,国家研学旅行基(营)地在空间上集聚分布,东多西少,由东南沿海地区向黄河、长江中游以及西北地区逐渐减少,沿海和中部省区数量分布较多;第二,高密度核心区位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城市群,辐射区主要分布于江浙皖沪地区,微型核心区则为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第三,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为热点区,中部以及东部沿海为次热点区,南部以及东北、华北地区为次冷点区,西北、西部和西南地区为冷点区;第四,“第一批”“第二批”和“两批”在空间格局上都具有明显的无标度区间,分形结构复杂且比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研学旅行基(营)地 空间异质性 核密度 Getis-Ord Gi^(*)指数 网格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和旅游流的风景道构建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郑群明 申明智 +1 位作者 曹灵 扈嘉辉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27,共11页
本研究选取重视风景道建设的湖南省为案例地,利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建立生态廊道,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对湖南省自驾旅游流进行点状、线性和网络结构解析,最后将两者结合以此来构建省域尺度的风景道。结果表明:... 本研究选取重视风景道建设的湖南省为案例地,利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建立生态廊道,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对湖南省自驾旅游流进行点状、线性和网络结构解析,最后将两者结合以此来构建省域尺度的风景道。结果表明:(1)湖南省景观构成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大尺度生境斑块连通性较好,生境破碎度较小。(2)生态源地分布较为分散,综合阻力值分布较为集中,生态廊道共820条,总长度为35666 km,总体上呈现出封闭型的网状结构。(3)到访频次高和热点景区主要分布在长沙、张家界和湘西州等州市,长沙与张家界之间的景区联系强度比其他景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4)根据中介中心性在100和0之间出现的明显断裂,将其分为三级旅游节点,最终构建出的湖南风景道为一条主线“湖湘大环线”、两条副线“神秘湘西线和世界遗产线”与5条支线“侗苗风情线、南岭风景线、人文始祖线、锦绣潇湘线和神韵雪峰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道构建 生态廊道 MSPA MCR 旅游流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湘西风景道选线研究——基于旅游数字足迹 被引量:13
5
作者 郑群明 黄雨睛 +2 位作者 杨小亚 申明智 扈嘉辉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16,共8页
文章采集湘西自驾游客的旅游数字足迹,结合OSM路网数据以及旅游景点经纬度信息,通过ArcGIS 10.2,运用栅格计算器、标准差椭圆分析及缓冲区分析方法,研究大湘西区域旅游风景道布局。结果显示:(1)结合自驾游客的数字足迹、大湘西路网以及... 文章采集湘西自驾游客的旅游数字足迹,结合OSM路网数据以及旅游景点经纬度信息,通过ArcGIS 10.2,运用栅格计算器、标准差椭圆分析及缓冲区分析方法,研究大湘西区域旅游风景道布局。结果显示:(1)结合自驾游客的数字足迹、大湘西路网以及景区POI数据,计算得出11个节点,搜集节点附近景区并综合考虑景区影响力与节点景区整体布局,最终得到10个节点景区。(2)游客兴趣点沿道路分布明显,且整体上呈现“北-南”走向。(3)根据节点景区,最终构建形成“一主一副多分支”纵横交错的大湘西旅游风景道网络布局,主线风景道连接起鄂、湘、黔3省,契合武陵源国家风景道规划。基于大湘西地区自驾游客数字足迹的研究,对该地区旅游风景道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风景道 旅游数字足迹 大湘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足迹的旅游生态效率研究——以江西九江市为例 被引量:15
6
作者 郑群明 陈子奇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4-82,101,共10页
核算旅游生态效率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前提。文章运用生命周期法和单一指标法,对旅游过程各环节碳足迹和旅游生态效率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以2013—2020年九江市旅游业为例,进一步推动三四线城市旅游业的健康发... 核算旅游生态效率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前提。文章运用生命周期法和单一指标法,对旅游过程各环节碳足迹和旅游生态效率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以2013—2020年九江市旅游业为例,进一步推动三四线城市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研究表明:九江市旅游碳足迹大小排序为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活动,旅游效率大小依次为旅游活动>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住宿。纵向来看,非疫情时代九江市“住”、“行”的碳足迹占比呈明显敛缩态势,而“吃”、“游”的碳足迹占比呈明显扩增趋势,“行”、“住”的生态效率逐年增大。新冠疫情之后则完全反之。此外,通过与其他区域研究结果相较,发现“吃”、“住”的效率排序较易发生变动,多年度的综合分析更符合实际发展趋势。最后根据分析结果,进一步提出响应实践的管理启示,切实提升更多地级市的旅游生态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生命周期法 单一指标法 旅游生态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和MCR模型的湖南省生态网络构建 被引量:32
7
作者 郑群明 扈嘉辉 申明智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0,共10页
构建区域生态网络对提升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区域能量流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态廊道作为生态网络的主体,对生态风景道的构建、选线具有指导作用。以湖南省作为主要研究区域,采用MSPA方法识别生态源地,并采用可能连通性指数、斑块重... 构建区域生态网络对提升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区域能量流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态廊道作为生态网络的主体,对生态风景道的构建、选线具有指导作用。以湖南省作为主要研究区域,采用MSPA方法识别生态源地,并采用可能连通性指数、斑块重要性指数等景观指标区分生态源地的重要程度,之后采用MCR模型生成潜在生态廊道,构建生态网络,以重力模型为基础筛选重要生态廊道,并提出生态网络优化的相关策略。结果表明:(1)由MSPA识别的核心区面积为47976 km^(2),较为分散,破碎化程度高。主要分布在湖南省中西部、湘南地区以及湖南省东部,而北部地区、中部地区的斑块数量较为稀少。(2)基于MCR模型形成的潜在生态廊道呈网状分布,重要生态廊道多呈线状、环状相连,构成湖南省东部和西部的生态屏障。(3)生态网络由50个生态源地、53条重要生态廊道、1172条潜在生态廊道及293个脚踏石构成。部分生态源地之间距离过远,连通性较差,因此建议优先考虑对踏脚石及重要生态廊道的建设。研究结果可为湖南省的生态安全格局及生态风景道的构建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生态廊道 MSPA MCR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风景道视角下交通优势度与乡村振兴的空间适配性 被引量:1
8
作者 郑群明 陈奕昊 +1 位作者 余丽娜 王晓倩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6,共12页
旅游风景道是促进沿线区域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基于旅游风景道的视角,从时空层面分析沿线区域2015年、2019年和2021年交通优势度和乡村振兴的演化特征,并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厘清两者的空间适配性。结果表明:旅游... 旅游风景道是促进沿线区域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基于旅游风景道的视角,从时空层面分析沿线区域2015年、2019年和2021年交通优势度和乡村振兴的演化特征,并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厘清两者的空间适配性。结果表明:旅游风景道沿线区域交通优势度不断提升,地理位置和旅游资源禀赋是造成交通优势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各区域乡村振兴综合值呈增长态势,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倒“U”形格局,区域之间和维度之间存在发展差异;交通优势度与乡村振兴在全局上呈现良好的空间适配性,两者的空间适配性可划分为高适配型、交通优势度滞后型、乡村振兴滞后型和双滞后型四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风景道 交通优势度 乡村振兴 空间适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懂分享,更幸福——旅游体验分享、旅游者自我发展与旅游后幸福感 被引量:5
9
作者 唐彬礼 粟路军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119,共16页
社交媒体时代,人们旅游归来,总不免在社交平台上对自己的旅游体验分享一番,并从这种分享中收获显著的幸福感。为什么分享旅游体验可以带来如此显著的幸福感受呢?文章立足于旅游后阶段,着眼于旅游者分享旅游体验的现实场景,聚焦旅游体验... 社交媒体时代,人们旅游归来,总不免在社交平台上对自己的旅游体验分享一番,并从这种分享中收获显著的幸福感。为什么分享旅游体验可以带来如此显著的幸福感受呢?文章立足于旅游后阶段,着眼于旅游者分享旅游体验的现实场景,聚焦旅游体验分享(价值型vS.操作型)对旅游后幸福感的影响机制这一科学问题展开研究。问卷调查和情境实验的数据分析表明:价值型(vs.操作型)的旅游体验分享能够激发更高的旅游后幸福感和旅游者自我发展;且旅游者自我发展中介旅游体验分享对旅游后幸福感的影响;而分享反馈(较多vs.较少)会对旅游体验分享的后效产生调节作用,较多(vs.较少)的分享反馈能够强化旅游体验分享对旅游者自我发展及旅游后幸福感的影响。文章探索了旅游后阶段分享旅游体验的幸福效应,阐述了旅游体验分享作用于旅游后幸福感的理论基础、逻辑路径,为有效提升旅游后幸福感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体验分享 旅游者自我发展 旅游后幸福感 分享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达措国家公园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29
10
作者 郑群明 申明智 钟林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74-885,共12页
生态安全格局作为景观生态学的热点和重点,其构建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水平以及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云南省普达措国家公园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10、2017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评估其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并... 生态安全格局作为景观生态学的热点和重点,其构建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水平以及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云南省普达措国家公园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10、2017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评估其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并以此为基础确定生态源地。选取坡度、土地利用类型、生境质量指数、植被覆盖度(NDVI)和距水域距离等5个相关阻力因子建立阻力面,运用阻力阈值法提取保护关键区;最后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建立生态廊道和生态战略节点,构建出普达措国家公园的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普达措国家公园生境质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与土地利用类型有一定的关联性,生境质量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高质量生境占比80%以上。(2)2000-2017年,研究区平均生境质量先下降后基本不变,由0.8392到0.8295再到0.8294,总体保持较高水平,生境质量均值均为0.8以上;面积占比随着生境质量的变化相应变化。(3)研究区生态源地分布整体上较为集中,占普达措国家公园总面积的2.30%,最小累积阻力值分布总体上较为分散。(4)生态廊道呈现环状形态格局,生态战略节点位于环状中心和环状上部区域,保护关键区表现出"双三角"形态。研究结果有利于刻画普达措国家公园生境质量时空演变过程,对其土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并为我国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达措国家公园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专业化空间非均衡特征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姜奎 郑群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4-63,共10页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2000—2017年旅游产业专业化发展水平面板数据,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其空间非均衡特征及模拟动态分布演化过程,采用系统GMM方法对其动力机制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2000—2017年旅游产业专业化发展水平面板数据,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其空间非均衡特征及模拟动态分布演化过程,采用系统GMM方法对其动力机制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专业化发展存在空间非均衡性,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差距最为明显,地区间差距是造成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2)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及三大子群内部旅游产业专业化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呈逐渐扩大趋势,同时也都存在明显的极化现象;(3)旅游产业专业化空间非均衡受多重因素影响,一阶滞后项、城镇化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政府干预以及对外开放程度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专业化空间非均衡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专业化之间呈“U”型曲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业专业化 空间非均衡 Dagum基尼系数 驱动机制 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