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荷-鱼共养与常规池塘养殖模式下环境微生物群落比较研究
1
作者 刘美琦 叶旭婷 +3 位作者 杨璐 陈姣宇 顾钱洪 李胜男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52,共13页
荷-鱼共养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养殖模式。为探究荷-鱼共养模式对各环境因子以及环境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采用野外原位调查结合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比较了荷-鱼共养模式与常规池塘养殖模式下水环境因子、水体和底泥环境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 荷-鱼共养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养殖模式。为探究荷-鱼共养模式对各环境因子以及环境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采用野外原位调查结合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比较了荷-鱼共养模式与常规池塘养殖模式下水环境因子、水体和底泥环境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组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荷-鱼共养池塘中氮(N)、磷(P)等营养盐含量显著下降,而溶解氧(DO)显著上升。底泥中总氮(TN)的平均质量分数从2.323 mg·kg^(-1)降至2.017 mg·kg^(-1),水体中总磷(TP)的平均质量浓度从0.447 mg·L^(-1)降至0.110 mg·L^(-1)、DO平均质量浓度从7.253 mg·L^(-1)升至8.790 mg·L^(-1)。相对于常规池塘养殖模式,在荷-鱼共养池塘水体和底泥微生物群落中假单胞菌门、放线菌门、Candidate_division_NC10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而蓝藻门和浮霉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在属水平上,微囊藻属(Microcystis)、多核杆菌属(Polynucleobacter)、unclassified Rhodocyclaceae是改变水体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物种;微囊藻属、unclassified Deltaproteobacteria、unclassified Desulfobacterales是改变底泥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物种。RDA分析结果显示,p H、硝态氮(NO_(3)-N)、DO与氨态氮(NH4-N)、总有机碳(TOC)分别是导致不同模式养殖池塘水体和底泥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表明,荷-鱼共养模式能有效改善养殖池塘的水质,促进水体和底泥中益生菌群的增长,对维持养殖池塘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鱼共养 生态养殖 环境因子 微生物 宏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官湖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驱动因子 被引量:6
2
作者 饶科 郭雯淇 汪平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3-29,共7页
为了解武汉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水生态环境现状,于2020年1-12月对后官湖的水质、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进行了监测,并基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对后官湖水环境进行了评价,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冗余分析(RDA)探究环境因子对... 为了解武汉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水生态环境现状,于2020年1-12月对后官湖的水质、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进行了监测,并基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对后官湖水环境进行了评价,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冗余分析(RDA)探究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后官湖西部湖区的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最高,年均浓度分别达到了0.11 mg/L和5.37 mg/L,是后官湖的主要污染来源。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29.15~46.97,属于中营养状态;浮游植物Shannon-Weaver指数和Pielou指数分别为1.12~1.89、0.38~0.72,显示后官湖总体上为轻度污染到中度污染状态。调查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54属,其中1月和4月主要以绿藻门和隐藻门占优势,5-12月则以蓝藻门占优势。5月、9-10月桡足类在浮游动物群落中占优势,其他月份则是轮虫类占优势。相比于2017-2019年,2020年后官湖的营养状态水平和浮游植物丰度出现了明显下降,大型浮游动物在群落中的比例则明显上升。Spearman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影响后官湖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透明度和浮游动物丰度。后官湖环境管理的不断加强和新冠疫情导致的流域内人类活动减弱,可能是2020年后官湖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子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后官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相关浓度双酚AF暴露对成年雌性弓背青鳉生长和生殖的毒性效应
3
作者 黄泽胤 谢明花 +4 位作者 陈月碧 黎学友 郭昱嵩 王中铎 董忠典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8期79-85,共7页
以成年雌性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环境相关浓度(0.93、9.33和102.33μg/L)双酚AF(BPAF)短期暴露对其生存、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102.33μg/L BPAF暴露21 d极显著降低了成年雌性弓背青鳉的存活率和... 以成年雌性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环境相关浓度(0.93、9.33和102.33μg/L)双酚AF(BPAF)短期暴露对其生存、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102.33μg/L BPAF暴露21 d极显著降低了成年雌性弓背青鳉的存活率和生长状况因子;9.33和102.33μg/L BPAF暴露导致成年雌性弓背青鳉肝细胞排列松散、脂肪积累减少,102.33μg/L BPAF暴露还导致肝细胞形态出现明显肿胀;102.33μg/L BPAF暴露导致其卵母细胞大多停留在初级卵母细胞阶段,抑制了卵母细胞的成熟。另外,102.33μg/L BPAF暴露显著或极显著上调了vtglike、vtg1、vtg2和chgh在肝脏中的转录水平以及cyp11a、cyp19a1a和gsdf在卵巢中的转录水平。不同环境相关浓度的BPAF暴露对成年弓背青鳉雌鱼有较强的致死效应、生长抑制效应、雌激素效应,并可引起肝损伤和卵母细胞发生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背青鳉 内分泌干扰物 双酚AF 雌激素效应 生殖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