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三重范式
1
作者 朱海林 《伦理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3,共7页
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是中华伦理文明绵延发展的最新形态,具有实然、应然和必然三重范式。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实然范式,是在跨越“卡夫丁峡谷”中守正创新的社会主义伦理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特色伦理学理论和... 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是中华伦理文明绵延发展的最新形态,具有实然、应然和必然三重范式。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实然范式,是在跨越“卡夫丁峡谷”中守正创新的社会主义伦理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特色伦理学理论和道德建设实践融合并进的新型伦理文明体系。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应然范式,是在掌握历史主动中永葆先进的人类伦理文明新范本,因中国共产党把握伦理文明和道德发展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坚持胸怀天下而始终处于主动状态。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必然范式,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赓续建构的中华伦理文明新范型。在赓续建构中丰富和发展既是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存在方式和基本属性,也是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从实然向应然转化的现实机制和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 实然范式 应然范式 必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伦理文明传承视域下道德榜样叙事的意义透视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培超 李燕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中华文明是一种伦理型文明,其传承绵延与重视注经、叙事密切相关。注经意在接续文脉,叙事重在高扬人格。在伦理型文明的场域中,叙事终究要指向“树人”。因而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涵有一条“道德榜样叙事”的线索,循着这条线索可以... 中华文明是一种伦理型文明,其传承绵延与重视注经、叙事密切相关。注经意在接续文脉,叙事重在高扬人格。在伦理型文明的场域中,叙事终究要指向“树人”。因而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涵有一条“道德榜样叙事”的线索,循着这条线索可以捕捉到中华文明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道德价值支撑。中国古代的道德榜样叙事主要通过史传记事、小说演绎和其他艺术加工来表现,不同的叙事手法在“虚实”之间共同指向了道德榜样的塑造、示范和民族精神的活化、赓续这一价值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榜样 叙事 虚实同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主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路径与创新价值——基于C大学的实践探索 被引量:3
3
作者 胡景谱 谈传生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90,共8页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方式的针对性、内容的时代性、对象的主动性、力量的协同性等方面遭遇发展瓶颈。为了推动“立德树人”理念创新、“精准滴灌”方式创新、“三全育人”模式创新,C大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方面探索构建了...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方式的针对性、内容的时代性、对象的主动性、力量的协同性等方面遭遇发展瓶颈。为了推动“立德树人”理念创新、“精准滴灌”方式创新、“三全育人”模式创新,C大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方面探索构建了“基础+主题”模式,通过优化主题选取、强化主题内容、坚持主题特色、创新主题方式,形成了有成效、可复制、具备推广价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主题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价值 模式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婚姻伦理建设研究
4
作者 李桂梅 周雯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8,共8页
1921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婚姻伦理建设极大地促进了革命根据地婚姻道德关系的革新与进步,建立起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婚姻自由的新民主主义婚姻伦理。大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开始将马克思主义婚姻伦理运用于对中国实际的分析,... 1921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婚姻伦理建设极大地促进了革命根据地婚姻道德关系的革新与进步,建立起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婚姻自由的新民主主义婚姻伦理。大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开始将马克思主义婚姻伦理运用于对中国实际的分析,建立革命根据地后即确立并推行新民主主义婚姻伦理规范。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又根据革命情势对婚姻伦理建设的方针措施作出灵活调整,以强化新民主主义婚姻伦理规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婚姻伦理建设在新旧交替、复杂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展开,呈现出人文性与政治性相糅合、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 婚姻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民社会”的离场:以《法兰西内战》修改为中心的考察
5
作者 李风华 张丹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31,156,共12页
市民社会批判贯穿马克思前期的理论研究,它在《法兰西内战》初稿中最后一次出现。在《法兰西内战》的修改过程中,马克思由“国家—社会”转向阶级分析框架,建构无产阶级社会概念群,“市民社会”概念被彻底驱逐出无产阶级政治理论场域,... 市民社会批判贯穿马克思前期的理论研究,它在《法兰西内战》初稿中最后一次出现。在《法兰西内战》的修改过程中,马克思由“国家—社会”转向阶级分析框架,建构无产阶级社会概念群,“市民社会”概念被彻底驱逐出无产阶级政治理论场域,实现真正的离场。这次离场,受无产阶级政治实践的直接推动,是为巴黎公社进行阶级辩护的必然选择;为理论工作的延续,是法哲学、政治经济学长期批判性建构的必然走向;属认知原点的比较,是应对异质性政治话语的必然结果。《法兰西内战》标志着马克思社会术语革命的完成,为突破西方政治话语霸权,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法兰西内战》 巴黎公社 社会机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立场的伦理维度 被引量:8
6
作者 龚天平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6,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是一个具有深刻伦理内蕴的价值立场,是指要以有益于人民利益为道德判断标准,具体展开为人民利益的至上性、个人利益的正当性、人民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协调性。中国式现代化要以人民为...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是一个具有深刻伦理内蕴的价值立场,是指要以有益于人民利益为道德判断标准,具体展开为人民利益的至上性、个人利益的正当性、人民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协调性。中国式现代化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据在于后者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根本服务取向,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和根本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价值原则的充分彰显。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伦理要求包括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公平正义、坚持绿色发展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福祉 公平正义 绿色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伦理意蕴 被引量:2
7
作者 向玉乔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7,共10页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主要是一种道德要求,其要义是要求我国社会各界自觉热爱中华文化,自觉敬畏中华文化,自觉践行中华文化蕴含的正确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对中华文化形成正确的道德态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大局与世界百年未有...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主要是一种道德要求,其要义是要求我国社会各界自觉热爱中华文化,自觉敬畏中华文化,自觉践行中华文化蕴含的正确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对中华文化形成正确的道德态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大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激荡的复杂局面中,中华民族既应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自身在历史上形成的正确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也应该心系世界、心系人类,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积极贡献力量。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主要道德要求是:中华民族应该充分张扬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应该坚决挺立自己的精神独立性,应该理直气壮展现自己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应该共同遵循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一极其重要的道德要求,既不能做唯我独尊的中华文化中心主义者,也不能做崇洋媚外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立场 文化主体性 精神独立性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教育的三重统一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桂梅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0,共7页
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基于人既是个体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家庭教育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这三者的统一被打破而引发了一些问题。家庭教育的私人性与... 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基于人既是个体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家庭教育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这三者的统一被打破而引发了一些问题。家庭教育的私人性与公共性错位或者隔离,导致私人领域公共化和公共领域私人化,前者容易导致孩子的权利和自由被剥夺,后者则导致孩子的公共意识缺乏。家庭教育的主体性和客体性割裂,导致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界限不明,或完全归于家庭或完全归于国家和社会,家庭教育无所适从。家庭教育个体性与整体性的割裂,或忽视整体性,导致家庭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或忽视个体性导致家庭教育缺乏针对性。只有实现家庭教育的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才能达成家庭教育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家庭教育 人的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伦理向度 被引量:1
9
作者 戴木才 《伦理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21世纪是我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身处正在实现现代化的当今世界,谁能组织政治谁就能掌握未来。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者和组织者,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 21世纪是我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身处正在实现现代化的当今世界,谁能组织政治谁就能掌握未来。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者和组织者,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执政党,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中心任务”所决定和要求的。加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伦理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尤其是中国式政治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和重要内容,是新时代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基础工程,是创建中国特色政治伦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理论需要。人类社会政治伦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政治伦理理念、政治制度伦理、政治组织伦理和政治主体伦理等四大方面,政治伦理理念是人类政治伦理之“魂”,政治制度伦理是人类政治伦理之“绳”,政治组织伦理是人类政治伦理之“体”,政治主体伦理是人类政治伦理之“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政治伦理 政治伦理理念 政治制度伦理 政治组织伦理 政治主体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孔子对待动物的伦理态度
10
作者 刘永春 《伦理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50,共8页
通常认为,孔子像孟子一样,也将仁爱推及动物,然而这一看法缺乏确凿根据。无论是对“仁”概念的解读,还是“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之类的文本,都不足支撑孔子持有动物仁爱观的结论。相反,通过对“马厩失火”“告朔饩羊”“养而不敬”等... 通常认为,孔子像孟子一样,也将仁爱推及动物,然而这一看法缺乏确凿根据。无论是对“仁”概念的解读,还是“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之类的文本,都不足支撑孔子持有动物仁爱观的结论。相反,通过对“马厩失火”“告朔饩羊”“养而不敬”等经典故事的分析可见,孔子并未将动物纳入道德共同体,也没有赋予其独立的道德地位。其背后的哲学预设在于:孔子坚信人与动物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分,而这种区分具有道德上的决定意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孔子主张人类可恣意对待动物。相反,他强调应以合乎礼的方式对待动物,以体现人之为人的文明和克己。这反映了孔子对待动物不是基于仁爱的情感主义立场,而是基于礼仪的理性主义立场。孔子的这一思想为捍卫人类中心主义的动物观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动物 仁爱 礼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机器人”人文问题的多维审视及矫治路径
11
作者 易显飞 赵一凡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49,F0002,共10页
在AI技术极速升级的“技术-人文”语境下,情感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人工物,其技术生命周期内的一切节点必然与其所处的人文语境有着深刻的纠缠。人文指向是情感机器人技术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工情感技术的发展以及情感机器人的普... 在AI技术极速升级的“技术-人文”语境下,情感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人工物,其技术生命周期内的一切节点必然与其所处的人文语境有着深刻的纠缠。人文指向是情感机器人技术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工情感技术的发展以及情感机器人的普及在给人类主体带来便利和关怀的同时,也会在单元个体层面、组织系统层面、社会整体层面产生一系列人文问题。对此类人文问题成因的探析,可以还原至机制算法、价值语境和规约体系三个主要方面,并尝试通过搭建顶层设计、拓实发生基底、执行规约意志寻求情感机器人人文问题的正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机器人 人工情感 人文问题 规约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空间智慧探论 被引量:5
12
作者 龚天平 胡莹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2,共9页
道德空间是指个体以道德规范来调节自我身心,自我与他人、社会,以及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建构起来的价值空间。它体现为个体在道德关系场域中的得居其位和与外界的共生、共处状态。在以往伦理学理论体系中,道德空间并非显性范畴,但这... 道德空间是指个体以道德规范来调节自我身心,自我与他人、社会,以及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建构起来的价值空间。它体现为个体在道德关系场域中的得居其位和与外界的共生、共处状态。在以往伦理学理论体系中,道德空间并非显性范畴,但这并不能表明传统伦理思想体系中就没有这方面的思想智慧。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就隐藏着丰富的个体道德空间智慧:一是“养浩然之气”和“慎独”学说蕴含的个体身心维度的道德空间智慧,养浩然之气意味着个体恰当安置身心于身心关系场域,慎独意味着个体自我内求道德并以合德方式谨慎把握身心关系,因此它们都是个体身心维度的道德空间建构;二是“仁”“礼”统一学说蕴含的个体与他人、社会维度的道德空间智慧,仁指爱人利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以形成相互仁爱的人际关系,礼乃仁之具体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以及人们循礼而为所形成的礼和秩序,仁爱关系、礼和秩序都是个体人际维度的道德空间架构;三是“天人合一”学说蕴含的个体与自然维度的道德空间智慧,其中天即自然界,人是作为主体的存在,天人合一意味着天人合德,而天人合德即意味着人以道德规范来协调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共生、共处,从而展现出人与自然维度的道德空间意蕴。这些道德空间思想智慧对于人们协调自我身心关系,平衡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调节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和启迪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儒家伦理 道德空间 身心关系 人际关系 天人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体育化的伦理之思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湘溶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5-131,共7页
体育是人类的一种育化方式。广义的人类生活由工作性(劳动)生活和休闲性生活两部分组成。体育走向生活、走向休闲是体育发展的趋势和价值旨归,生活体育化是人们在体育生活化背景下自觉选择的、能够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生活方式。体育生... 体育是人类的一种育化方式。广义的人类生活由工作性(劳动)生活和休闲性生活两部分组成。体育走向生活、走向休闲是体育发展的趋势和价值旨归,生活体育化是人们在体育生活化背景下自觉选择的、能够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生活方式。体育生活化与生活体育化相向而行的历史过程是与体教融合、体卫融合、体旅融合、体艺融合和体产融合等相伴随的。体教融合在上述融合中具有基础性,而在体教融合中学校体育的价值回归尤其重要。为了彰显学校体育的价值功能,必须重塑教育理念,正确理解和创造性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对学校教育的体制机制和评价标准进行改革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 体育 生活体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算法家长主义现象及其伦理反思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波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107,共11页
新兴智能科技日益发展,不断推进算法系统与功能的快速迭代。算法从一种演算程序和计算策略逐步异化为一种算法权力意志,即依据其自身的特性与逻辑发挥作用,而这种意志势必会为其自身的强权行为谋求某种合法性与正当性,这便与家长主义立... 新兴智能科技日益发展,不断推进算法系统与功能的快速迭代。算法从一种演算程序和计算策略逐步异化为一种算法权力意志,即依据其自身的特性与逻辑发挥作用,而这种意志势必会为其自身的强权行为谋求某种合法性与正当性,这便与家长主义立场不谋而合,这使得算法貌似为其自身的强权行为获得了一定程度的道德辩护。这一情形将会合理化算法原有的问题,也会带来值得我们慎思与警惕的新问题、新风险。鉴于此,我们详细论证了算法的家长主义倾向是如何可能的。在此基础上,对算法家长主义可能带来的问题与风险进行伦理反思与批判,即警惕算法家长主义为算法权力提供正当性辩护,慎思算法家长主义为平台权力提供合法性辩护,批判算法家长主义为现存算法秩序提供合理性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家长主义 算法权力 算法秩序 平台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伦理自觉看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价值特质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海林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3-132,共10页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伦理自觉是主体对自身在全球卫生健康治理中的义务和责任、行为和活动在伦理层面的“自知之明”,是主体从一定道德意识和价值立场出发对全球卫生健康治理的自觉认识、伦理反思和价值创建。伦理自觉是蕴含和贯...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伦理自觉是主体对自身在全球卫生健康治理中的义务和责任、行为和活动在伦理层面的“自知之明”,是主体从一定道德意识和价值立场出发对全球卫生健康治理的自觉认识、伦理反思和价值创建。伦理自觉是蕴含和贯穿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和实践之中的伦理线索和内在机制。这一伦理线索和内在机制使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呈现出显著的价值特质:“人类”作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价值主体,是价值共享主体、价值创造主体和价值责任主体的统一;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价值追求是生命至上、健康平等和生态正义的统一;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价值进路是以价值共识为基础、以共商共建共享为途径、以价值共赢为结果的价值认识和价值实践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伦理自觉 价值主体 价值追求 价值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化世界的伦理生活建构 被引量:1
16
作者 文贤庆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91,共10页
文明总是伴随着人类对世界和生活的精确化认知而不断发展的,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我们对精确性追求的发展。然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让发迹于近代科学理性主义精确化追求中的危机越来越突出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精确化追求的认知在根... 文明总是伴随着人类对世界和生活的精确化认知而不断发展的,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我们对精确性追求的发展。然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让发迹于近代科学理性主义精确化追求中的危机越来越突出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精确化追求的认知在根本上让我们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走向一个透明的单向度社会,这在根本上危害着我们的自由本质。如果我们自由的本质在于呈现生活世界的价值和意义,那么顽固地走在科学理性主义精确化的认知道路上就是一种偏离。既然全面的数字化记忆是这种偏离的极致,那么我们就需要有意识地保持某种遗忘,这种遗忘在一个不可逆的可能的普适计算时代为我们可能生活的价值多样性保留了最后的地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认知 数据测量 数据记录 数据计算 可能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食品安全权的伦理之善
17
作者 易小明 林翠霞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1,共5页
食品安全权集公民个人生命权、健康权和安全权的权利诉求与国家社会对公民个人生命权、健康权和安全权的维护保障于一身,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利伦理要义。食品安全权是对公民生命权、健康权和安全权的价值认同和权利确证,是对人... 食品安全权集公民个人生命权、健康权和安全权的权利诉求与国家社会对公民个人生命权、健康权和安全权的维护保障于一身,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利伦理要义。食品安全权是对公民生命权、健康权和安全权的价值认同和权利确证,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生命权利的维护和对饮食健康或无害的保障。食品安全权具有维持人的生命存在的自然善(存在)、追求健康和美好生活的自我善(发展)、为他人的食品安全之善生成共在的伦理世界(完善)等多重伦理深蕴,是自然善、自我善、他人善和社会善的有机统一,构成人们道德生活中其他善的始基和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权 自然善 自我善 他人善 社会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化伦理新形态建构的逻辑进路
18
作者 彭继红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6,共9页
文化伦理是在人类共同体的社会文化活动中精神谱系通过自我运动走向道德谱系而形成的道德修养、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体系,是在社会文化观和道德观统一基础上生成的属人世界“善”的追求、人伦关系、秩序规范和制度体系的总和。它一方面... 文化伦理是在人类共同体的社会文化活动中精神谱系通过自我运动走向道德谱系而形成的道德修养、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体系,是在社会文化观和道德观统一基础上生成的属人世界“善”的追求、人伦关系、秩序规范和制度体系的总和。它一方面具有引导、规范、维系和制衡文化主体之间关系的作用,具有主导文化本身发展的方向和促使文化活动、文化成果造福人类幸福的功能;另一方面又具有整合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科技伦理、生态伦理、宗教伦理等应用伦理的功能优势和政治、经济、科技等职业道德的价值维度。文化伦理新形态的生成过程其实也就是精神在文化中的自我运动过程。在这一自我运动中,精神走出了一条“精神-精神谱系-道德谱系-文化伦理”的逻辑进路。也就是说,精神谱系要想实现自己的对象化,只有进一步融入道德谱系,把精神的内容转变成文化伦理实践中的道德规范,才能真正得以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伦理 新形态 理论逻辑 “立”与“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伦理学的守正创新及智慧成果
19
作者 王泽应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共10页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伦理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伦理学人的学术共识和价值追求,新时代中国伦理学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和面向未来的学术自觉、学术自省、学术自强从事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并取得...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伦理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伦理学人的学术共识和价值追求,新时代中国伦理学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和面向未来的学术自觉、学术自省、学术自强从事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伦理道德的论述是新时代中国伦理学守正创新的杰出成果。伦理学界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伦理道德的论述为指导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原理和基础理论,初步建构了一个颇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伦理学理论体系、教材体系和传播传承体系,同时对中外伦理思想史、应用伦理学新兴学科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如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正处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一样,中国伦理学的守正创新也正处在“但到半途须努力”的爬坡过坎之征途上,需要当代中国伦理学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建构具有自主知识体系的伦理学教材体系、理论体系和传播传承体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伦理学 守正创新 自主知识体系 伦理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和谐作为中国传统健康伦理的价值根基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泰轲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69,共7页
中国传统健康伦理主要围绕防病避险、治病祛疾、强身健体等领域的问题而展开:防病避险的关键在于践行和合生生理念;治病祛疾的基础在于构建和睦医患关系;强身健体的动力在于立身兴家进而实现家国天下安和。和谐是以上三方面内容共同的... 中国传统健康伦理主要围绕防病避险、治病祛疾、强身健体等领域的问题而展开:防病避险的关键在于践行和合生生理念;治病祛疾的基础在于构建和睦医患关系;强身健体的动力在于立身兴家进而实现家国天下安和。和谐是以上三方面内容共同的价值依托,也是中国传统健康伦理其他支撑价值的共同追求,因而可以将和谐看作中国传统健康伦理最为核心的价值根基。中国传统社会围绕这一价值根基而展开的健康教育,精髓体现在“致中和”上,特点体现在“以德养生”上,即主要从维系和谐的伦理关系中守护和促进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 健康伦理 以德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