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探析
1
作者 李超民 周雯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4,共8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融入高中思政课既是顺应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任务。研究认为,高中思政课需以民族发展教育传承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融入高中思政课既是顺应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任务。研究认为,高中思政课需以民族发展教育传承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记忆,以民族国情教育塑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感知,以文化认同教育厚植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文化根脉,以政治认同教育引领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政治方向。目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面临着教师素养不足、教育资源受限、教育过程缺乏连贯性、支撑制度乏力等现实考验,需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教育素养、充实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完善支撑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中思政课教学 政治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必然性、可行性及需把握的重大问题
2
作者 张淑娟 王硕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1-149,共9页
民族团结进步立法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步骤。厘清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必然性、可行性、前瞻性是有效立法的前提。加强民族团结不仅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引领,还需要法律保障的积极推进,对内使民族... 民族团结进步立法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步骤。厘清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必然性、可行性、前瞻性是有效立法的前提。加强民族团结不仅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引领,还需要法律保障的积极推进,对内使民族团结有法可依,对外则强力巩固中华民族主体性。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可行性在于国家制度、法律体系、社会基础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的根本制度保障、宪法奠定的根本法律依据以及各民族五个“相”涵养的深厚社会土壤。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属于“目的模式的法律规范”,难以规定明确的构成要件,只规定法律所要达成的目的,因此在立法过程中需要对诸多重大问题进行前瞻性思考,积极回应法律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 法律保障 中华民族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史的多维解读(笔谈)
3
作者 虞和平 郑大华 +2 位作者 武力 杜继东 褚金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共27页
本刊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历史研究部共同策划的“中国式现代化史的多维解读”笔谈,旨在进一步推动学术界对中国式现代化史进行长时段、跨学科、跨国别的深入研究,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贡献史学智慧和力量。笔谈围绕... 本刊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历史研究部共同策划的“中国式现代化史的多维解读”笔谈,旨在进一步推动学术界对中国式现代化史进行长时段、跨学科、跨国别的深入研究,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贡献史学智慧和力量。笔谈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史”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探讨。虞和平研究员的《中国式现代化史的阐释体系和基本脉络》系统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体系,并梳理了其形成过程的基本脉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郑大华研究员的《论嘉道经世思潮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启和初步发展的影响》从思想史的角度揭示了嘉道经世思潮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深远影响,拓宽了研究视野。武力研究员的《唯物史观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运用唯物史观理论深入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外因素及其历史必然性,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提供了有力支撑。杜继东研究员的《历史研究是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基础》强调了历史研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的重要性,呼吁加强中国式现代化史的研究。褚金勇教授的《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入手,深入探讨了人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动力提供了新的视角。五篇论文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史多维度、深层次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 多维解读 中国早期现代化 阐释体系 虞和平 基本脉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养老产业的特征、趋势与展望--基于养老组织注册信息的大数据分析
4
作者 黄种滨 简安琪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95,共9页
推动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培育经济新动能和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路径。本文通过采集和分析超过58万条与养老产业相关的组织注册数据,尝试回答如何推动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问题。基于养老产业的需求程度和进入壁垒两个维度,可以将养... 推动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培育经济新动能和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路径。本文通过采集和分析超过58万条与养老产业相关的组织注册数据,尝试回答如何推动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问题。基于养老产业的需求程度和进入壁垒两个维度,可以将养老组织区分为政府保障型、市场驱动型、政府鼓励型与市场竞争型四种类型,用以分析养老产业的发展与变迁模式。分析表明,过去二十多年我国养老产业发展飞速,但仍存在政府保障型组织增速放缓,政府鼓励型、市场竞争型组织地域发展不均衡,市场驱动型组织发育不足等问题。未来,应进一步加大养老产业的吸引力,统筹区域均衡发展,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完善养老领域政策体系以促进养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发经济 养老产业 养老组织 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在高中思政课中的教学呈现与教学策略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李超民 周雯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共6页
新质生产力是高中思政课的重要教学主题,具有宝贵的价值意蕴。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特征、意义、培育要求与高中思政课密切相关,讲好这些内容需要教师具备相应教学素养,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相关知识的呈现逻辑,建构新质生产... 新质生产力是高中思政课的重要教学主题,具有宝贵的价值意蕴。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特征、意义、培育要求与高中思政课密切相关,讲好这些内容需要教师具备相应教学素养,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相关知识的呈现逻辑,建构新质生产力育人价值转化的课程设计。在具体教学中,应通过精选典型案例、开展纵横比较、活用先进榜样、强化辩证思维、走进社会课堂等策略讲清、讲深、讲透新质生产力相关知识,以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高中思政课 教学呈现 教学诉求 教学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情境下传统节庆的集体记忆与地方认同建构——基于“原真性”视角 被引量:2
6
作者 何银春 施晓莉 +1 位作者 曾斌丹 王金伟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36,共17页
传统节庆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旅游情境下传统节庆如何通过唤起公众集体记忆进而影响地方认同建构,对于充分发挥传统节庆的社会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湖南省传统节庆大戊梁歌会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半结构访谈、... 传统节庆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旅游情境下传统节庆如何通过唤起公众集体记忆进而影响地方认同建构,对于充分发挥传统节庆的社会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湖南省传统节庆大戊梁歌会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半结构访谈、参与式观察,探讨原真性的视角下传统节庆集体记忆的建构及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剖析集体记忆对地方认同建构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原真性视角下集体记忆的建构遵循载体、主体、过程的分析框架,在客观主义原真性视角下传统节庆集体记忆载体呈现原本与展演共存的特点,在建构主义原真性视角下传统节庆集体记忆主体表现为官方与民间对文化意义的多元表达,在存在主义原真性视角下传统节庆集体记忆在主客互动中追求个体与社群的情感凝聚;(2)集体记忆通过代际传承影响内生地方认同,通过空间再生产塑造外生地方认同,通过主客互动形成内外共生的地方认同。研究结果丰富了影响地方认同的综合因素研究,发展了多元地方认同的内涵,厘清了集体记忆建构地方认同的作用机制,同时在实践上对充分发挥传统节庆作用,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情境 传统节庆 集体记忆 地方认同 原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