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共产党反对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育民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6-47,共12页
在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斗争历程中,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奋斗。大革命时期,党以废约作为反帝的基本目标和内涵,开启了废约反帝运动的新阶段;大革命后期,党的反帝方针转变为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废约从属于这一方针... 在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斗争历程中,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奋斗。大革命时期,党以废约作为反帝的基本目标和内涵,开启了废约反帝运动的新阶段;大革命后期,党的反帝方针转变为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废约从属于这一方针。随后在极其艰难的处境下,党继续进行这一斗争,给国民党的修约交涉以巨大压力。瓦窑堡会议后,党调整了废约反帝方针,抗战时期废约的基本实现,中共起了不可磨灭的实质性作用,是中共实行正确路线的历史必然。抗战胜利后,党又独立领导反对各种形式的不平等条约斗争,彻底清扫了残留的条约特权,真正解除了百年来套在中华民族身上的不平等条约锁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反对不平等条约 反帝斗争 国民会议运动 领事裁判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中山三民主义历史地位论 被引量:6
2
作者 韦杰廷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79-84,共6页
在中国历史上,孙中山三民主义第一次提出要在中国实施民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经济制度,并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他指出,真正的“民主”和“民治”,是真正“共有”和“共享”国有公有经济利益的前提;两者结合起来,国... 在中国历史上,孙中山三民主义第一次提出要在中国实施民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经济制度,并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他指出,真正的“民主”和“民治”,是真正“共有”和“共享”国有公有经济利益的前提;两者结合起来,国家才有可能走向真正的繁荣富强,人民才有可能享受真正的幸福。孙中山三民主义在当时历史条件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反映了中国人民力求使中国由贫弱变为富强的强烈愿望,反映了中国人民力图使中国快速近代化、快速汇入人类世界主流文明的迫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三民主义 历史地位 政治制度 民主立宪 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 中国国民党 国有经济 政治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摇篮·故乡·发祥地——论湖南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地位
3
作者 范忠程 《湖湘论坛》 1994年第3期38-42,共5页
20世纪初至30年代,湖南人民围绕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主题,举行了一系列武装暴动和起义。伟大的人民革命斗争造就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和领袖人物,孕育了许多推动社会前讲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湖南为中... 20世纪初至30年代,湖南人民围绕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主题,举行了一系列武装暴动和起义。伟大的人民革命斗争造就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和领袖人物,孕育了许多推动社会前讲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湖南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现代史上占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革命史 反帝反封建 丰义 革命根据地 武装暴动 革命斗争 领袖人物 五四爱国运动 滕代远 彭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马文明历史地位的重新评价
4
作者 兰奇光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83-87,共5页
长期以来 ,罗马文明一直被掩盖在希腊文明的光芒之下。然而事实上与希腊文明相比 ,罗马文明显得更厚实和更成熟 ,这主要表现为在西方文明发展的长链中 ,罗马文明有着更为深远的历史影响。罗马文明中的共和制度、法律制度和基督教文明不... 长期以来 ,罗马文明一直被掩盖在希腊文明的光芒之下。然而事实上与希腊文明相比 ,罗马文明显得更厚实和更成熟 ,这主要表现为在西方文明发展的长链中 ,罗马文明有着更为深远的历史影响。罗马文明中的共和制度、法律制度和基督教文明不仅奠定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基础 ,而且也确立了西方文明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马文明 共和制 罗马法 基督教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长沙咸嘉湖扇子山畜俑坑 被引量:2
5
作者 单先进 《农业考古》 2001年第1期283-284,共2页
关键词 湖南 长沙 汉代墓葬 畜俑坑 西汉 畜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运动时期的湖南学联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明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1997年第3期57-60,共4页
湖南学联是在声援北平学生运动,抵制张敬尧的独裁高压政策,湖南各界民众趋向联合的历史背景下成立的,组织完善、宗旨明确,毛泽东同志在其创立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湖南学联组织了罢课、抵制日货等活动,最后被张敬尧强行解散。湖南... 湖南学联是在声援北平学生运动,抵制张敬尧的独裁高压政策,湖南各界民众趋向联合的历史背景下成立的,组织完善、宗旨明确,毛泽东同志在其创立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湖南学联组织了罢课、抵制日货等活动,最后被张敬尧强行解散。湖南学联虽只存在一个多月,但在历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学联 毛泽东 组织 宗旨 罢课 历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公司制度史:史学领域的一块处女地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玉 熊秋良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93-97,共5页
中国近代公司制度史:史学领域的一块处女地李玉熊秋良1.公司是一种高级的企业形式,可取得独资或合伙企业无法企及的社会效果。近代公司制度是资产阶级继政治革命之后,与工业革命相随完成的又一场革命。马克思曾将公司制度视作“发... 中国近代公司制度史:史学领域的一块处女地李玉熊秋良1.公司是一种高级的企业形式,可取得独资或合伙企业无法企及的社会效果。近代公司制度是资产阶级继政治革命之后,与工业革命相随完成的又一场革命。马克思曾将公司制度视作“发展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强大杠杆”〔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 官督商办 清末公司制度 《东方杂志》 制度史 清政府 中国公司 近代中国 中外合资公司 股份公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武昌首义中的汤化龙 被引量:5
8
作者 李育民 《江汉论坛》 1985年第10期64-69,共6页
汤化龙是湖北立宪派的头面人物,在武昌首义中,与革命派有过短暂的联合,旋踵又分道扬镳。人们对汤这一时期活动的评价,往往贬多褒微,苛责多于求实。因此,本文拟就几个问题略陈管见。
关键词 武昌首义 武昌起义 立宪派 革命派 革命回忆录 知识分子 革命党人 咨议局 军官 革命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新论——由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联想到“两个务必” 被引量:1
9
作者 莫志斌 陈特水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15,共6页
在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意义深远。重新阐释这次全会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与时俱进的进取意识;抓住机遇、面向未来、高瞻远瞩的革命胆识与气魄;积极、务实的工作态度;在胜利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发扬“两个... 在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意义深远。重新阐释这次全会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与时俱进的进取意识;抓住机遇、面向未来、高瞻远瞩的革命胆识与气魄;积极、务实的工作态度;在胜利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发扬“两个务必”的工作作风。重温全会精神,对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启示尤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届二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 十六大精神 “两个务必” 党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苏州的教会医疗事业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传斌 王国平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95-98,111,共5页
基督教在近代苏州传播过程中,教会医疗事业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监理会等差会不仅创办医院,而且进行医学、护理等教育活动,对近代苏州社会的变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近代 苏州 教会医疗事业 社会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与图书馆 被引量:2
11
作者 莫志斌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57-59,共3页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和美国友人斯诺的谈话中,深有感慨地说:1918年第一次到北京,“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①的确,图书馆是毛泽一生做学问、求进步、了解国情的良师...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和美国友人斯诺的谈话中,深有感慨地说:1918年第一次到北京,“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①的确,图书馆是毛泽一生做学问、求进步、了解国情的良师益友,他自认图书馆里的学习是“最有价值的”。他离不开图书馆。毛泽东从小即酷爱读书,图书馆藏书甚丰,自然成了他向往的“圣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图书馆 图书馆事业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彼得一世改革“心法”对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育民 李斌 《安徽史学》 2000年第1期52-55,共4页
关键词 康有为 彼得一世改革 彼得大帝改革 心法 彼得大帝 光绪帝 变法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科学史学”观的形成及其反思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发建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69-73,共5页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新史学"的首倡者。在中西文化冲撞与融会的近代社会,中国传统史学在"科学主义"思潮影响下,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梁启超"科学史学"观的形成是其起点,而他对史学"科学化&...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新史学"的首倡者。在中西文化冲撞与融会的近代社会,中国传统史学在"科学主义"思潮影响下,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梁启超"科学史学"观的形成是其起点,而他对史学"科学化"的反思,正是中国史学在科学化进程中的理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史学 科学化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来戴季陶研究综述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利民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34-136,139,共4页
戴季陶 (1891~ 194 9)原名传贤 ,字名良弼 ,字选堂 ,又字季陶 ,晚号孝园。祖藉浙江吴兴 ,诞生于四川广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 ,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作为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斗士 ,五四时期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者 ,孙中山逝世之... 戴季陶 (1891~ 194 9)原名传贤 ,字名良弼 ,字选堂 ,又字季陶 ,晚号孝园。祖藉浙江吴兴 ,诞生于四川广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 ,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作为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斗士 ,五四时期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者 ,孙中山逝世之后国民党著名反共理论家 ,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大陆史学界对戴季陶的研究没有予以足够重视 ,这一课题基本上是一个冷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季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洋政府对待教会医疗事业的态度和政策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传斌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3-128,共6页
北洋政府时期,教会医疗事业在中国依然享有不平等条约的庇护,北洋政府不得不对教会医疗事业实行保护政策。出于医疗卫生方面的考虑,北洋政府从实用主义的立场对教会医疗事业加以利用。与此同时,受民族主义的影响,北洋政府在制定医疗卫... 北洋政府时期,教会医疗事业在中国依然享有不平等条约的庇护,北洋政府不得不对教会医疗事业实行保护政策。出于医疗卫生方面的考虑,北洋政府从实用主义的立场对教会医疗事业加以利用。与此同时,受民族主义的影响,北洋政府在制定医疗卫生、教育等各方面的政策、法规时,对教会医疗事业也采取了一定的限制和管理政策。上述政策表明北洋政府虽能对有益的外来文化资源加以利用,却不能去掉其殖民主义的烙印。这正是半殖民地的社会背景下中国政府对待外来文化事业特殊性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洋政府 教会医疗事业 态度和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对教会医疗事业的态度和政策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传斌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54-159,共6页
国民党与教会医疗事业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南京国民政府对待教会医疗事业的态度和政策基本上是对国民党1927年前态度、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抗战争前,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一个比较有效的对待教会医疗事业的政策。它将教会医疗事业纳入中... 国民党与教会医疗事业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南京国民政府对待教会医疗事业的态度和政策基本上是对国民党1927年前态度、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抗战争前,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一个比较有效的对待教会医疗事业的政策。它将教会医疗事业纳入中国政府的管理之下,在一些方面从国家主权的角度将其加以限制。同时,为了本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国民政府还对教会医疗事业加以支持和利用。国民政府的态度和政策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其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党 南京国民政府 教会医疗事业 态度 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学反思:新时期史学发展的逻辑起点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发建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1997年第3期52-56,共5页
新时期中国史学是在不断改革中向前发展的。随着中国社会改革浪潮的到来,现实生活的巨变,向中国史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史学界在“史学危机”的压力下,通过史学自身的反思,寻求史学摆脱困境的途径,从而提出了许多史学改革的设想,成... 新时期中国史学是在不断改革中向前发展的。随着中国社会改革浪潮的到来,现实生活的巨变,向中国史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史学界在“史学危机”的压力下,通过史学自身的反思,寻求史学摆脱困境的途径,从而提出了许多史学改革的设想,成为新时期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史学改革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反思 史学危机 史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萃新报》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汉民 《浙江学刊》 1987年第6期71-71,共1页
胡国枢同志在《龙华会及其首领张恭》一文(见《浙江学刊》1981年第2期)小说:“刘琨、盛俊与张恭以《民报》为榜样,在金华办《萃新报旬刊》,热烈宣传新思想,流传金华全府。……当时革命思想在浙中各地的传播,龙华会实起了积极作用。”但... 胡国枢同志在《龙华会及其首领张恭》一文(见《浙江学刊》1981年第2期)小说:“刘琨、盛俊与张恭以《民报》为榜样,在金华办《萃新报旬刊》,热烈宣传新思想,流传金华全府。……当时革命思想在浙中各地的传播,龙华会实起了积极作用。”但考诸实际,《萃新报》并非旬刊。中国社会科学近代史研究所藏有《萃新报》第一至四期,封面标明:“每月两册,朔望发行”,是半月刊。第一期出版于1904年6月27日(光绪三十年五月十四日),第二期出版于同年7月11日(五月廿八日),第三期出版于7月26日(六月十四日),第四期,也是最末一期未载出版日期,据金冲及同志订考,“可能出版于8月9日(阴历六月二十八日)前后”,该报之遭封禁一事,“大约在阴历七月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作用 龙华会 革命思想 三十年 近代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 维新思想 旬刊 半月刊 首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社会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冯夏根 《安徽史学》 2000年第3期63-66,共4页
关键词 孙中山 民族 三民主义 民族平等 反封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曾国藩的礼学思想试探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育民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48-56,共9页
曾国藩自幼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却成为近代文化的重要开拓者,在某种程度上受赐于传统的礼学思想。他吸纳了先秦至清初礼学思想的素养,认为"礼"不等同于礼节仪式,而是修齐治平的根本,万事万物的归结。"其学问宗旨以礼为归... 曾国藩自幼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却成为近代文化的重要开拓者,在某种程度上受赐于传统的礼学思想。他吸纳了先秦至清初礼学思想的素养,认为"礼"不等同于礼节仪式,而是修齐治平的根本,万事万物的归结。"其学问宗旨以礼为归",认为礼学经典是经世之学,以及立身处世和修身养性的必读书,并将其作为融通汉、宋两家的途径。他继承了礼以"时"为大的思想,主张因时变通,从而能够进行不同于传统的某些改革。但又不赞成"轻徇俗好",仍坚持传统礼制的基本精神,维护旧的社会秩序,从而限制了变革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在近代的历史条件下,"礼"所蕴含的"不泥古制"的变易精神,为传统文明转向新的文明提供了一条渠道。这不能不说是曾国藩及其相类似的传统士人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近代文化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藩 礼学思想 传统 近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