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石道人诗说》与江西诗派之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晓岚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3-90,共8页
关键词 白石 江西诗派 道人 诗说 文学批评史 《六一诗话》 诗论家 艺术规律 创作思维 欧阳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无意识与中国新文学的文化系谱
2
作者 周仁政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1-66,共6页
本文运用知识社会学方法分析现代社会的知识无意识和现代文学的文化系谱 ,认为现代文化是知识化的存在 ,现代文学中不同思潮和流派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于不同的知识无意识。中国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审美主义三大文学思潮和运动... 本文运用知识社会学方法分析现代社会的知识无意识和现代文学的文化系谱 ,认为现代文化是知识化的存在 ,现代文学中不同思潮和流派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于不同的知识无意识。中国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审美主义三大文学思潮和运动与不同的知识“拜物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无意识 现代文学 中国 审美主义 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青少年完美心灵的精品之作——读《画说美学系列丛书》
3
作者 禹雄华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年第4期F003-F003,共1页
关键词 书评 <<画说美学系列丛书>> 少年读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小说启蒙主题新论 被引量:19
4
作者 谭桂林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2-32,共11页
1918年初夏北京绍兴会馆中的那个夜晚,在中国新文学历史上的重要意义是众所周知的。因为在会馆里所发生的钱玄同与鲁迅的一场世纪性的对话,不仅催生了中国现代的白话小说,预示着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的历史即将从这里启程,而且在于... 1918年初夏北京绍兴会馆中的那个夜晚,在中国新文学历史上的重要意义是众所周知的。因为在会馆里所发生的钱玄同与鲁迅的一场世纪性的对话,不仅催生了中国现代的白话小说,预示着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的历史即将从这里启程,而且在于这场对话所涉及的“铁屋子”的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主义 鲁迅小说 启蒙对象 被启蒙者 启蒙主题 《狂人日记》 知识分子 “吃人” “问题小说” 五四新文化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的涵盖义与句首处所前“在”的隐现 被引量:23
5
作者 储泽祥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3-36,共4页
“在”的涵盖义与句首处所前“在”的隐现储泽祥零前言《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别的语言里的'介+名'短语,汉语里一般用'介+名+方'来说,有时候可以不用'介',但是不能没有'方',例如,英语的'intheroom',汉... “在”的涵盖义与句首处所前“在”的隐现储泽祥零前言《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别的语言里的'介+名'短语,汉语里一般用'介+名+方'来说,有时候可以不用'介',但是不能没有'方',例如,英语的'intheroom',汉语里的说法是'在屋子里',或者'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 连接作用 介词 《现代汉语八百词》 自然段 人大复印资料 语用价值 语言文字学 《中国语文》 定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脱魅到迷魅——20世纪中国神秘主义文学思潮的演变 被引量:12
6
作者 谭桂林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46-148,共3页
文学与人类的神秘主义思潮有着亘古常新的密切联系,这主要是因为所谓神秘乃是人类面对可感可触却不可言说不可理喻的宇宙现象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灵颤栗。在人类古代思想史与文学史上,神秘主义是一股始终新鲜的泉流,有时明显,有时潜隐... 文学与人类的神秘主义思潮有着亘古常新的密切联系,这主要是因为所谓神秘乃是人类面对可感可触却不可言说不可理喻的宇宙现象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灵颤栗。在人类古代思想史与文学史上,神秘主义是一股始终新鲜的泉流,有时明显,有时潜隐,但无时不在人类思想史与文学史的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思潮 中国文学 20世纪 神秘体验 神秘主义倾向 表现主义 西方文化 神秘倾向 贾平凹 象征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古佛经看事态助词“来”及其语法化 被引量:15
7
作者 龙国富 《语言科学》 2005年第1期54-61,共8页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关于事态助词“来”产生的年代还不够明确,形成的过程还比较模糊。梁银峰(2004)认为“来”产生于南北朝及隋代。本文以魏晋南北朝佛经为基本材料,佐证了梁氏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来”的语法化途径,以及语...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关于事态助词“来”产生的年代还不够明确,形成的过程还比较模糊。梁银峰(2004)认为“来”产生于南北朝及隋代。本文以魏晋南北朝佛经为基本材料,佐证了梁氏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来”的语法化途径,以及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化 事态助词 中古 佛经 模糊 年代 隋代 魏晋南北朝 产生 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弃佳境 陷入庸常——致周梅森 被引量:6
8
作者 杨经建 唐孕莲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7-90,共4页
周梅森是以“历史小说”的创作而闻名于文坛的。近年来其小说呈现了明显的创作“转型”趋势 :从对“历史”的审美体验到对当下社会政治“问题”的写实性表述。本文试图在对周梅森的引起较大社会反响的“问题小说”的艺术审美解析中 ,指... 周梅森是以“历史小说”的创作而闻名于文坛的。近年来其小说呈现了明显的创作“转型”趋势 :从对“历史”的审美体验到对当下社会政治“问题”的写实性表述。本文试图在对周梅森的引起较大社会反响的“问题小说”的艺术审美解析中 ,指出创作“转型”不但没有使他的小说创作显示出进化、提升的迹象 ,反倒令其陷入庸常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梅森 历史小说 艺术审美 写实性 “问题小说” 创作“转型” 艺术风格 叙述艺术 人物形象 审美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拼音正词法与汉语的《词式书写》 被引量:21
9
作者 彭泽润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9-23,共5页
汉语拼音正词法与汉语的﹃词式书写﹄彭泽润一、“正词法”是“汉语拼音”的完善《汉语拼音方案》公布30年以后的1988年7月,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制定公布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1996年《汉语... 汉语拼音正词法与汉语的﹃词式书写﹄彭泽润一、“正词法”是“汉语拼音”的完善《汉语拼音方案》公布30年以后的1988年7月,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制定公布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1996年《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又作为国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拼音正词法 《汉语拼音方案》 普通话 词式 汉语教学 现代汉语书面语 “词”意识 现行汉字 语文现代化 基本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逍遥游》的主旨是无为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松辉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7-102,共6页
古今学界一致认为《逍遥游》是在讨论精神自由的问题。本文从“逍遥”一词的本义谈起,结合大鹏与小鸟形象的含义,再以圣人“无己”、“无功”、“无名”的具体内容为证,有力地批评了传统看法,提出了全新的观点:《逍遥游》的主旨不... 古今学界一致认为《逍遥游》是在讨论精神自由的问题。本文从“逍遥”一词的本义谈起,结合大鹏与小鸟形象的含义,再以圣人“无己”、“无功”、“无名”的具体内容为证,有力地批评了传统看法,提出了全新的观点:《逍遥游》的主旨不是讲精神自由,而是讲无为而无不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逍遥 精神自由 大鹏小鸟 无为而无不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园林的山石之美 被引量:17
11
作者 封云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53-56,共4页
本文从文化心理,自然环境以及山石本身的内在、外在属性等四个方面,对中国园林的山石之美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园林艺术 园林美学 园林 中国 山水 泉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寅恪的陶渊明研究述论 被引量:5
12
作者 贝京 王攸欣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6-91,共6页
本文对陈寅恪研究陶渊明的方法和结论作了分析 ,指出其失误之处 ,并提出作者对陶渊明的看法。
关键词 陈寅恪 陶渊明 《形影神》 自然说 委运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说汉语的“很”话 被引量:9
13
作者 郑庆君 《汉语学习》 CSSCI 1997年第5期44-46,共3页
说说汉语的“很”话郑庆君对外汉语课堂上,老师让学生选择“一点也不习惯”意思接近于“①不很习惯”还是“②很不习惯”,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前者,理由是“不很习惯”符合语法,如同英文里所说“notveryaccus-tomed... 说说汉语的“很”话郑庆君对外汉语课堂上,老师让学生选择“一点也不习惯”意思接近于“①不很习惯”还是“②很不习惯”,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前者,理由是“不很习惯”符合语法,如同英文里所说“notveryaccus-tomedto”;而“很不习惯”则在语法上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汉语 否定格式 性质形容词 否定式 能愿动词 否定词 “不” 英语 湖南省长沙市 数量短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徒意识与老舍的小说 被引量:2
14
作者 宋剑华 杨姿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1-205,共5页
老舍一生虔敬信奉基督教。这种源生于西方文化的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对老舍的创作产生了极为深刻的思想影响。研究老舍及其作品,如果忽略基督精神的客观存在,人们的视角将只能是停留在他作品文本的文字表面,难以把握其“平民意识”的... 老舍一生虔敬信奉基督教。这种源生于西方文化的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对老舍的创作产生了极为深刻的思想影响。研究老舍及其作品,如果忽略基督精神的客观存在,人们的视角将只能是停留在他作品文本的文字表面,难以把握其“平民意识”的真正神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思想 创作动机 老舍作品 社会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游补》体现的意识流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寅宾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133-135,共3页
明末董说写的《西游补》,是长篇小说《西游记》续书中较好的一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部续书的最大特色,便是体现了意识流。“意识流”这个术语,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来的。但在中国的古籍中,早已... 明末董说写的《西游补》,是长篇小说《西游记》续书中较好的一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部续书的最大特色,便是体现了意识流。“意识流”这个术语,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来的。但在中国的古籍中,早已有类似的说法。《关尹子·五鉴篇》说:“情生于心,心生于性。情,波也;流也;性,水也。”这里所说的“心流”的观点,实际上就是一种意识流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补 意识流小说 西游记 孙悟空 八十年代 长篇小说 续书 客观时间 时间意识 说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品格及其主观规定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炎秋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03-108,共6页
关键词 真实性 文化因素 文学作品 现实因素 规定性 意识形态 现实生活 论文学 客观现实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美学论 被引量:5
17
作者 毛宣国 《中国文学研究》 1997年第3期7-14,共8页
本文主要从《诗经》的形象体系出发,论述《诗经》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一)、“和”的审美意蕴,构成了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的重要环节。(二)、《诗经》强烈的忧患意识直接影响到《诗经》乃至后世美学“美刺”... 本文主要从《诗经》的形象体系出发,论述《诗经》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一)、“和”的审美意蕴,构成了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的重要环节。(二)、《诗经》强烈的忧患意识直接影响到《诗经》乃至后世美学“美刺”观念的产生。(三)、《诗经》“比兴”也具有多质多义性,它既关系到诗人的基本人生态度,又内含“引譬连类”的思维特色,并且有修辞手法方面的意义,这均对后世美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四)、《诗经》审美意识所包含的几个重要方面——“大”、“清”、“宜”,也对后世美学有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 “忧患意识” “美刺” “比兴” “大” “清” “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楼赋》——王粲弃刘归曹的信号与准备 被引量:3
18
作者 曹大中 《中州学刊》 1987年第3期81-82,共2页
汉代及六朝的文人们,常有这样的现象,对于他们十分重视的题材,往往同时用不同的文学样式来表现,而不嫌其重复。如赵壹写《刺世嫉邪赋》时,于篇末又托秦客与鲁生作了两首抒发同样思想感情的五言诗。蔡琰于五言《悲愤诗》之外,又有《胡笳... 汉代及六朝的文人们,常有这样的现象,对于他们十分重视的题材,往往同时用不同的文学样式来表现,而不嫌其重复。如赵壹写《刺世嫉邪赋》时,于篇末又托秦客与鲁生作了两首抒发同样思想感情的五言诗。蔡琰于五言《悲愤诗》之外,又有《胡笳十八拍》。陶渊明写《桃花源记》之时并有诗,于《归去来兮辞》之外,又有《归园田居》诗,等等。王粲亦复如此,在他写了《七哀诗·荆蛮非我乡》之外,又写了抒发同样思想感情的《登楼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楼赋》 曹操 王粲 刘表 故土 荆州 奇士 冀州 思想感情 荆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法比较中的“表-里-值”三个角度 被引量:3
19
作者 储泽祥 《汉语学习》 CSSCI 1997年第3期8-11,共4页
语法比较中的“表-里-值”三个角度*储泽祥语法研究离不开比较,比较的目的可以各不相同。笔者的目的是:启发研究,即通过与民族语言的比较,启发汉语的研究。比较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本文强调多层面、多角度的比较。具体说来,有三... 语法比较中的“表-里-值”三个角度*储泽祥语法研究离不开比较,比较的目的可以各不相同。笔者的目的是:启发研究,即通过与民族语言的比较,启发汉语的研究。比较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本文强调多层面、多角度的比较。具体说来,有三个角度:“表”、“里”、“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比较 现代汉语 语用价值 形容词修饰名词 语表形式 中心名词 语法意义 景颇语 反义复合词 汉藏语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侠义精神与20世纪小说创作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经建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0-134,共5页
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侠义精神、侠义伦理则是侠文化之话语内涵的价值核心,而侠义精神的最佳转译形式无疑是以武侠小说(同时又不仅仅是武侠小说)为其首选的文学作品。作者从20世纪的小说创作中追寻侠义精... 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侠义精神、侠义伦理则是侠文化之话语内涵的价值核心,而侠义精神的最佳转译形式无疑是以武侠小说(同时又不仅仅是武侠小说)为其首选的文学作品。作者从20世纪的小说创作中追寻侠义精神的审美化显现,试图一方面由此揭示侠文化生成延续的心态史轨迹,一方面求证侠义精神、侠义人格是怎样以“元叙事”形态参与到艺术审美创造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侠文化 侠义精神 元叙事 小说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