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治理的经验与展望 被引量:4
1
作者 彭柏林 陈东利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37,共8页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党和政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治理方面积累了甚为丰富的经验,其中比较突出的经验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党建引领的治理路径,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导引方式,全方位多维度的外部...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党和政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治理方面积累了甚为丰富的经验,其中比较突出的经验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党建引领的治理路径,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导引方式,全方位多维度的外部监管机制,“三位一体”的内部治理模式。为了充分发挥慈善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我们需要在总结和推广以上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追求、以推进慈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基本方向、以新时代慈善治理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中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治理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善治理 外部监管 经验 展望 以人民为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婚姻伦理建设研究
2
作者 李桂梅 周雯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8,共8页
1921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婚姻伦理建设极大地促进了革命根据地婚姻道德关系的革新与进步,建立起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婚姻自由的新民主主义婚姻伦理。大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开始将马克思主义婚姻伦理运用于对中国实际的分析,... 1921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婚姻伦理建设极大地促进了革命根据地婚姻道德关系的革新与进步,建立起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婚姻自由的新民主主义婚姻伦理。大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开始将马克思主义婚姻伦理运用于对中国实际的分析,建立革命根据地后即确立并推行新民主主义婚姻伦理规范。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又根据革命情势对婚姻伦理建设的方针措施作出灵活调整,以强化新民主主义婚姻伦理规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婚姻伦理建设在新旧交替、复杂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展开,呈现出人文性与政治性相糅合、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 婚姻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化自信助推道德共同体建构的三重理由
3
作者 彭定光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9-46,共8页
道德共同体是其所有成员都奉行同一道德并因此而获得安全感、归属感等相同需要满足的共同体,是通过众多个人都信守和遵循同一道德来持续不断地建构的“自为”的共同体。在助推道德共同体建构的诸多因素中,文化自信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力量... 道德共同体是其所有成员都奉行同一道德并因此而获得安全感、归属感等相同需要满足的共同体,是通过众多个人都信守和遵循同一道德来持续不断地建构的“自为”的共同体。在助推道德共同体建构的诸多因素中,文化自信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力量。它之所以能够助推道德共同体的建构,是因为文化本身就内含着道德,同时文化的本性、内容和作用又可作为建构道德共同体的源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道德共同体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和谐作为中国传统健康伦理的价值根基 被引量:3
4
作者 黄泰轲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69,共7页
中国传统健康伦理主要围绕防病避险、治病祛疾、强身健体等领域的问题而展开:防病避险的关键在于践行和合生生理念;治病祛疾的基础在于构建和睦医患关系;强身健体的动力在于立身兴家进而实现家国天下安和。和谐是以上三方面内容共同的... 中国传统健康伦理主要围绕防病避险、治病祛疾、强身健体等领域的问题而展开:防病避险的关键在于践行和合生生理念;治病祛疾的基础在于构建和睦医患关系;强身健体的动力在于立身兴家进而实现家国天下安和。和谐是以上三方面内容共同的价值依托,也是中国传统健康伦理其他支撑价值的共同追求,因而可以将和谐看作中国传统健康伦理最为核心的价值根基。中国传统社会围绕这一价值根基而展开的健康教育,精髓体现在“致中和”上,特点体现在“以德养生”上,即主要从维系和谐的伦理关系中守护和促进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 健康伦理 以德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布瓦赫论历史上社会阶级对财富的道德记忆
5
作者 黄泰轲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9-124,共6页
对财富的道德记忆事关占有财富的合法性、神圣性、长久性的道德证明。不同的社会阶级对财富有着不同的道德记忆,社会按某个阶级对社会的贡献度和影响力,认可并推崇其对财富的道德记忆。为了社会发展的“稳定性”与“凝聚力”,社会会形... 对财富的道德记忆事关占有财富的合法性、神圣性、长久性的道德证明。不同的社会阶级对财富有着不同的道德记忆,社会按某个阶级对社会的贡献度和影响力,认可并推崇其对财富的道德记忆。为了社会发展的“稳定性”与“凝聚力”,社会会形成一个占主流地位的对财富的道德记忆,并据此评价社会阶级占有财富的道德合法性。哈布瓦赫关于历史上社会阶级对财富道德记忆的考察有助于人们深化上述认知,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帮剥削阶级掩盖或美化剥削之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立场,讴歌勤劳致富、合法劳动、创新创业、共同富裕等价值理念,并使其成为社会主流的对财富的道德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阶级 财富 道德记忆 哈布瓦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当代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前提批判
6
作者 晏辉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共13页
重建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强烈愿望,源自人们对现代道德状况的忧虑,根源于人们试图过一种整体性的好生活的动机。前提批判旨在见出重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必要性乃由现代生产、交往和生活方式的历史逻辑决定;可能性则取决于我们是否... 重建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强烈愿望,源自人们对现代道德状况的忧虑,根源于人们试图过一种整体性的好生活的动机。前提批判旨在见出重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必要性乃由现代生产、交往和生活方式的历史逻辑决定;可能性则取决于我们是否已经具备了实现重建所必需的主体性条件,诸如对现代社会之客观逻辑的认知和领悟,天人之道、人伦之道和心性之道的现代形态,能否在理性原则支配下、在理性方法的指导下,充分运用知性所提供的概念和话语合乎逻辑地将三种逻辑呈现在表象里、把握在意识中,从而形成具有生命力的现代伦理范型。西方伦理学的现代转向固然提供了学术发生史意义上的参照系统,中国传统的伦理生活和伦理观念及其理论表达,固然属于同一族类中的资源,但它们都是附身性的存在;如果将附身性的资源变成具身性的能力,就必须基于对现代社会之历史逻辑的深刻理解,构建与这个社会相适应的原则、方法、概念和话语,而这只有充分且公开运用理论理性、创制理性和实践理性才能完成。前提就是根据,根据既是初始性力量,也是展开其自身的客观逻辑。没有一个将客体性和主体性统一到根据上来的前提批判,任何一种重建工作都不可能是彻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社会 道德状况 思想资源 三种逻辑 现代伦理范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三重范式
7
作者 朱海林 《伦理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3,共7页
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是中华伦理文明绵延发展的最新形态,具有实然、应然和必然三重范式。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实然范式,是在跨越“卡夫丁峡谷”中守正创新的社会主义伦理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特色伦理学理论和... 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是中华伦理文明绵延发展的最新形态,具有实然、应然和必然三重范式。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实然范式,是在跨越“卡夫丁峡谷”中守正创新的社会主义伦理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特色伦理学理论和道德建设实践融合并进的新型伦理文明体系。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应然范式,是在掌握历史主动中永葆先进的人类伦理文明新范本,因中国共产党把握伦理文明和道德发展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坚持胸怀天下而始终处于主动状态。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必然范式,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赓续建构的中华伦理文明新范型。在赓续建构中丰富和发展既是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存在方式和基本属性,也是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从实然向应然转化的现实机制和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 实然范式 应然范式 必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发展脉络及其理论贡献 被引量:7
8
作者 袁超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18,共6页
空间正义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开始被学术界重视,空间正义理论源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空间转向”的兴起,空间正义研究的问题谱系出现重大转变。从马克思到列斐伏尔、哈维、福柯,学者开始以空间的思维重新审视城市的... 空间正义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开始被学术界重视,空间正义理论源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空间转向”的兴起,空间正义研究的问题谱系出现重大转变。从马克思到列斐伏尔、哈维、福柯,学者开始以空间的思维重新审视城市的发展,对资本、权力和空间的互动开展了深入的探讨,为城市空间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然而,忽视空间价值性的研究,就极有可能走向空间决定论,因此要结合城市发展的现实,重视作为主体的“人”对城市空间正义理论展开重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权力空间 资本空间 第三空间 后现代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道德叙事 被引量:12
9
作者 文贤庆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8-45,共8页
哲学的叙事就是有关生命和生活的道德叙事,道德叙事的主体通过生命体验和生活经历中的事件叙述,呈现或揭示隐藏在这些体验、经历、事件或行为背后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念,以创造出生命或生活的意义。生命的存在形式和生活运行轨迹表明道... 哲学的叙事就是有关生命和生活的道德叙事,道德叙事的主体通过生命体验和生活经历中的事件叙述,呈现或揭示隐藏在这些体验、经历、事件或行为背后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念,以创造出生命或生活的意义。生命的存在形式和生活运行轨迹表明道德叙事的主体是一个在时间流逝中呈现的历史主体;有意义的人生和道德生活表明道德叙事是基于一个统一主题对人性目的的理解。"道德主体""历时性""人性目的论""主题统一性"和"可理解性"构成了道德叙事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通过"道德训诫"把"未受教化而偶然所是的人"转化为"实现其目的而可能所是的人",这是人类深层次的道德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叙事 道德主体 个体叙事 集体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作为公民义务的爱国主义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泽应 杨笑沛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共9页
爱国主义作为公民的义务,不仅有助于国家获得稳定性和统一性,也是公民获得身份认同与归属感的条件。我们有理由践行作为公民义务的爱国主义,确保作为一条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的爱国主义得到深思熟虑和审慎的贯彻实行,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和... 爱国主义作为公民的义务,不仅有助于国家获得稳定性和统一性,也是公民获得身份认同与归属感的条件。我们有理由践行作为公民义务的爱国主义,确保作为一条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的爱国主义得到深思熟虑和审慎的贯彻实行,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公民义务的爱国主义源于国家政治生活、公民身份认同与价值依归的内在需要,蕴含着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与情感认同,要求公民自觉加强对国家的政治忠诚、热爱祖国的文化,践行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国主义 政治认同 政治忠诚 文化认同 情感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思想回顾与伦理省思 被引量:9
11
作者 龚天平 殷全正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18,共9页
共同富裕在中西文化传统中都具有悠久的思想渊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它也是一个基本价值目标。进入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又得到新的界定,因而具有更为深刻的伦理内涵:一是,它意味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裕诉求得到尊重;二是,它意味... 共同富裕在中西文化传统中都具有悠久的思想渊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它也是一个基本价值目标。进入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又得到新的界定,因而具有更为深刻的伦理内涵:一是,它意味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裕诉求得到尊重;二是,它意味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富裕诉求得到关切,精神生活富裕在伦理方面是指道德生活富有,包括道德活动能力普遍提升、道德交往多维拓展、道德自由个性充分展现;三是,它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程度富裕,而是共同但有差别的富裕,因而突显着社会公平正义。这些伦理内涵使得共同富裕拥有坚实的道义合理性。坚持人民中心论伦理原则、秉持效率公平并重、倡导勤劳创新、践履相互顾及等具体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伦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思想渊源 伦理内涵 伦理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尔・波兰尼经济伦理思想的阐释与批判--以《大转型》为中心的探讨 被引量:7
12
作者 龚天平 刘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26,共8页
卡尔•波兰尼的社会经济学著作《大转型》主要探讨经济与伦理的关系。在他看来,经济“嵌入”社会表明经济行为背后具有道德基础,而经济“脱嵌”于社会将诱发道德沦丧;“虚拟商品”将会剥离文化和道德所构建的保护层,因而是一种道德堕落;... 卡尔•波兰尼的社会经济学著作《大转型》主要探讨经济与伦理的关系。在他看来,经济“嵌入”社会表明经济行为背后具有道德基础,而经济“脱嵌”于社会将诱发道德沦丧;“虚拟商品”将会剥离文化和道德所构建的保护层,因而是一种道德堕落;“双向运动”之市场化运动是极端人为性的、不道德的,而抵抗市场化的反向运动即社会的自我保护运动是自然的、道德的。波兰尼对“虚拟商品”的批判脱离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抓住“虚拟商品”不道德性的根源所在。他只看到“虚拟商品”的自利性而看不到利他性,这也不全面。他把“双向运动”中的市场化全部归结为人为性的、不道德的,这完全否定了在现代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经济增长,而他极为尊崇的作为反向运动表现形式的国家干预有可能形成集体控制,对经济自由和个体权利构成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尔•波兰尼 社会经济学 《大转型》 经济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偏好理论的人性假设 被引量:2
13
作者 龚天平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60,共10页
当代行为和实验经济学中的社会偏好理论对人性提出了一种不同于自利人假设的新假设。这种新假设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给定约束和信念的前提下追求自身偏好最大化的过程,而人们追求最大化的偏好既包括自利偏好也包括社会偏好。社会偏好就是... 当代行为和实验经济学中的社会偏好理论对人性提出了一种不同于自利人假设的新假设。这种新假设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给定约束和信念的前提下追求自身偏好最大化的过程,而人们追求最大化的偏好既包括自利偏好也包括社会偏好。社会偏好就是人性中的涉他偏好,是人性利他性的反映。它使人关心他人,维护社会规范,合乎伦理;也使人具有正义感,惩罚侵害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人。与自利人假设相比,社会偏好理论的人性假设也拥有最大化的形式,但最大化的内容不同;也关注偏好概念,但偏好的指涉不同;也关注人的行为,但行为的性质不同;社会偏好理论的人性假设还特别强调信念。社会偏好理论的人性假设对人性内涵的理解是合理的,对偏好内涵的理解是适当的,也恰当地突显了社会偏好范畴的伦理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偏好理论 人性假设 自利性 利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好生活的道德伦理基础 被引量:2
14
作者 龚天平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8-169,243,共13页
道德伦理是美好生活之价值生态的重要元素。美好生活意味着人们对生活中共同价值的共通理解,既是每个人都能充分展示自由个性即全面发展的生活,也是遵守道德顺应伦理的生活。道德伦理是人们在生活中因道德而结成的一种正式伦理,是人们... 道德伦理是美好生活之价值生态的重要元素。美好生活意味着人们对生活中共同价值的共通理解,既是每个人都能充分展示自由个性即全面发展的生活,也是遵守道德顺应伦理的生活。道德伦理是人们在生活中因道德而结成的一种正式伦理,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伦理价值形态,以人们生活中的正当利益为基础。道德伦理在护卫美好生活时,以关系和乐协调、秩序共建同构、价值共享互通为基本理念,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共处、人与社会和合共存、人的自我身心和解共益等原则得以具象化。美好生活的道德伦理原则需要人们付诸行为、诉诸践履,即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要求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关系上要求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与人合作;在人与社会关系上要求社会尊重个人、个人融入社会;在人与自我身心关系上要求个体自尊自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好生活 道德伦理 和乐和合 行为践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的道德规范性理论探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文贤庆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2-88,共7页
康德主义被认为是有关规范性解释的主流思想之一。然而,作为康德主义的源头,康德本人是如何处理规范性问题的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回到康德的文本,可以发现,绝对命令或道德法则作为一种可检验程序表现出一种逻辑结构的规范性,这种... 康德主义被认为是有关规范性解释的主流思想之一。然而,作为康德主义的源头,康德本人是如何处理规范性问题的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回到康德的文本,可以发现,绝对命令或道德法则作为一种可检验程序表现出一种逻辑结构的规范性,这种规范性关联人性表现出对自由意志自律的尊重,这种尊重既从普遍理性的角度证成了道德规范性,也为道德规范性提供了实践性动机的解释。然而,如果试图在实际生活中为行为者提供实然的道德规范性指导,就需要进一步发展主体间的承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性 自由意志 绝对命令 道德法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精神旨趣、价值建构与实践路径--唐凯麟先生的中国传统伦理研究
16
作者 张怀承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12,共6页
自蔡元培先生出版《中国伦理学史》之后,中国学者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系统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除张岱年先生的《中国伦理思想发展规律的初步研究》之外,学术界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研究缺乏系统性,1985年之后才有... 自蔡元培先生出版《中国伦理学史》之后,中国学者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系统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除张岱年先生的《中国伦理思想发展规律的初步研究》之外,学术界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研究缺乏系统性,1985年之后才有学人相继出版了多部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的著作,唐凯麟先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唐凯麟先生在中国传统伦理的研究上,发表了多部论著,其研究的系统性和研究范式在学界无出其右。唐凯麟先生致力于传统伦理的精神旨趣,价值建构和实践路径的研究,全面再现了中国传统伦理从思想体系到规范系统、从理论探索到生活实践的立体式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凯麟 传统伦理 精神旨趣 价值建构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治理观的环境正义意蕴 被引量:36
17
作者 龚天平 饶婷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14,共10页
习近平在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治理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与中国生态治理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转换和吸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从而提出了生态价值观引领、技术创新驱动... 习近平在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治理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与中国生态治理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转换和吸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从而提出了生态价值观引领、技术创新驱动、生态治理制度体系保障、参与全球治理系统整全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这种生态治理观具有鲜明的环境正义价值取向。其国内环境正义意蕴主要体现在: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绿色福祉,促进和维护人民的环境人权;落实生态治理制度体系,维护和促进国内环境正义;通过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来实现区域环境正义;采取切实举措,助力实现城乡环境正义;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以便实现代际正义。其国际环境正义意蕴主要体现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通过全球生态治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全球生态治理上践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促进和维护国际环境正义的最佳选择,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商共建共享、促进和维护国际环境正义的最佳方案。以其为基础的生态治理方案既是习近平对全球生态治理给出的中国方案,也是他对国际环境正义贡献的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治理观 国内环境正义 国际环境正义 美丽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伦理与美好生活--基于经济运行基本过程的探讨 被引量:5
18
作者 龚天平 饶婷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4-101,共8页
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便满足人民美好生活诉求的过程中,经济伦理对美好生活的支持价值不应忽略。就两者关系而言,美好生活是经济伦理的价值理性,经济伦理是美好生活的工具理性。美好生活是物质富裕、自由公正、平等和谐、人与自然和... 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便满足人民美好生活诉求的过程中,经济伦理对美好生活的支持价值不应忽略。就两者关系而言,美好生活是经济伦理的价值理性,经济伦理是美好生活的工具理性。美好生活是物质富裕、自由公正、平等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美好价值的整全性、立体化呈现的生活。从经济运行基本过程角度看,经济伦理通过为经济生产确立创造财富的伦理目标、为经济交换确立自由公正的伦理要求、为经济分配确立平等和谐的伦理规范、为经济消费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理念来协调、保证经济有序运行,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并走向美好生活提供优质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好生活 经济伦理 经济运行基本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认同”的哲学诠释 被引量:7
19
作者 余露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3-110,共8页
在政治社会日趋多元且彼此间交往日渐频繁深入的今天,凝聚社会共识、增进政治认同是每个政治社会的首要任务。为了寻求更有效的政治认同建设进路,厘清“政治认同”的概念和内涵便成为必由之路。“政治认同”的哲学诠释试图从自我认同出... 在政治社会日趋多元且彼此间交往日渐频繁深入的今天,凝聚社会共识、增进政治认同是每个政治社会的首要任务。为了寻求更有效的政治认同建设进路,厘清“政治认同”的概念和内涵便成为必由之路。“政治认同”的哲学诠释试图从自我认同出发,将政治认同视作一类特殊的规范认同,即个体与政治共同体/社群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个体认肯并归属于政治共同体/社群;与此同时,政治共同体/社群赋予个体某一特殊身份,进而赋予个体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兼顾政治认同对象及主体的二元视角,有助于我们理解身份/认同政治对承认的诉求,更有利于我们促进诸身份/认同进行“视域融合”,达成社会共识,形成政治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 政治认同 自我认同 认同政治 承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的共享性与空间伦理 被引量:1
20
作者 向玉乔 邓世瑜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0-38,共9页
空间是所有存在者应该共享的先验条件。无论是作为宇宙而存在,还是作为自然界而存在,空间都具有共享性。每一个存在者在空间中的存在实质上就是在宇宙或自然界中占据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人类不仅像其他存在者一样占有空间位置,而且知... 空间是所有存在者应该共享的先验条件。无论是作为宇宙而存在,还是作为自然界而存在,空间都具有共享性。每一个存在者在空间中的存在实质上就是在宇宙或自然界中占据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人类不仅像其他存在者一样占有空间位置,而且知道它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因此,我们甚至会有意识地在宇宙或自然界中争夺自己的位置。人类在自然界或宇宙空间的发展历程表现为一个生态扩张主义过程。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类破坏自然界的空间共享性、抢占自然界空间的必然结果。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也是一个空间。它可以区分为公共生活空间和私人生活空间。这两种生活空间有着根本区别,但它们都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人类通过建造和占有房屋的方式将自然界空间私有化,这既是一个生态伦理问题,也是一个人际伦理问题。空间国有化不仅导致自然界空间四分五裂的结果,而且导致空间政治化、伦理化的结果。进入有国家的社会状态之后,空间就不再仅仅作为一种自然实体而存在,而是变成了政治实体、伦理实体。空间伦理是人类为了维护空间的共享性而建构的一个伦理价值体系,其核心问题是空间是否应该共享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性 位置感 空间私有化 空间国有化 空间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