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灵的自由何以可能?——从莱布尼茨的“自发性”概念出发
1
作者 李志龙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114,共10页
在机械论的世界图景中,心灵的自由始终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困境。自由概念可上溯自亚里士多德的选择概念,而莱布尼茨正是吸收了此概念所内含的自发性和理智这两层要义。面对自由学说的意志论解读,莱布尼茨坚持理智主义,却也面临自由与必然... 在机械论的世界图景中,心灵的自由始终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困境。自由概念可上溯自亚里士多德的选择概念,而莱布尼茨正是吸收了此概念所内含的自发性和理智这两层要义。面对自由学说的意志论解读,莱布尼茨坚持理智主义,却也面临自由与必然性之间的对立。为此,莱布尼茨划分了两层三种必然性。其中,假设的必然性或道义的必然性适用于偶然真理,从而牵引出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张力,并引入可能性,即受造物有着各种可能的存在状态。受造物之最完满的状态,即是理智与意志都相互协调,亦即自发性所实现的最高程度,也就是心灵的自由。为了获得自由,心灵必须时刻完善自身,以期达到德福一致。如此,莱布尼茨的自由学说可谓是康德主义的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布尼茨 自由 自发性 必然性 意志 理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道德记忆的具象化形式与价值维度
2
作者 杜薇 《伦理学研究》 2025年第5期95-104,共10页
家庭传承家庭伦理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家庭道德记忆,因为家庭道德记忆既是道德律令在代际绵延中的具体表现,也是家庭成员规范行为与修养德性的伦理依据,更是家庭成员共在与家庭伦理文明延续的重要支撑。通过对“道德记忆”学术源流和... 家庭传承家庭伦理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家庭道德记忆,因为家庭道德记忆既是道德律令在代际绵延中的具体表现,也是家庭成员规范行为与修养德性的伦理依据,更是家庭成员共在与家庭伦理文明延续的重要支撑。通过对“道德记忆”学术源流和概念争议的回溯,家庭道德记忆相关概念的辨析,最终概念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证成,发现家庭道德记忆是指家庭中的个体或者家庭作为一个伦理实体运用其记忆能力对家庭内部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关的道德经历进行记忆刻写而形成的一种记忆形式。日常生活中家庭道德记忆具有多种具象化形式,主要包括:家庭道德记忆遵循中国古代“藏礼于器”和西方现代“道德物化”等思想,物体化为具有隐性道德脚本的家庭器物;文本化为可储存和可传递的家族文献;人格化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家庭道德模范;仪式化为具有道德教化功能的家庭仪礼;空间化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家庭公共空间。与此同时,超越单一视角,对家庭道德记忆的价值进行多维度审视,发现其在人类规范体系构建与道德文明演进中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家庭道德记忆的价值涉及再造道德主体、维持家庭伦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以及赓续人类道德文化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道德记忆 具象化 道德教化 家庭伦理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