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评人教版《教师伦理学》对新时代师德理论研究的贡献
1
作者 黄泰轲 王泽应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59,共4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认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号召广大教师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认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号召广大教师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表明,在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师德师风在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及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应该摆在首要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队伍素质 教育体系构建 师德师风 强国战略 强国建设 民族振兴 教育家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突出表现、内在机理和意义价值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泽应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106,F0002,共11页
中华文明不同于“有古而无今”和“虽新而不古”的文明的地方在于它是“亘古亘今”“亦新亦旧”的文明类型。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既借助并依托人种民族的连续性、国土疆域的连续性、语言文字的连续性表现出来,也体现在道统价值的连续性、... 中华文明不同于“有古而无今”和“虽新而不古”的文明的地方在于它是“亘古亘今”“亦新亦旧”的文明类型。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既借助并依托人种民族的连续性、国土疆域的连续性、语言文字的连续性表现出来,也体现在道统价值的连续性、治统或大一统的连续性、学统或思想文化传统的连续性等方面。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是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价值追求以及所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国哲学品质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旧邦新命”是中华文明独特的国性基质和价值特质。“新故相资而新其故”“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正因为如此,使得中华文明发展起了一种“继往圣”“开来学”的文明精神,并赋予中华文化一种由古及今的发展机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具有深刻而高远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走好中国道路的力量源泉,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支撑,而且也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动能,丰富并发展着世界文明的范式、类型和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连续性 亘古亘新 守正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学科交叉融合推进科技伦理治理
3
作者 孙春晨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5,共8页
学科交叉融合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的活动。学科交叉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科技伦理是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与应用等科技活动时处理人与... 学科交叉融合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的活动。学科交叉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科技伦理是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与应用等科技活动时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应当遵循的价值原则与行为规范,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与应用提供向善的价值方向。科技伦理是科技类学科与伦理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它不只存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与应用等科技活动之中,凡是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而产生的社会生活诸领域的伦理问题,都应被视为科技伦理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科技伦理治理需要加快前沿和重点科技领域伦理治理规则的动态调整与制度构建;充分发挥由多学科专家学者组成的各级各类科技伦理委员会的功能,科技伦理委员会能够为科技伦理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专业功能提供实践平台;“应用伦理”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置,为培养跨学科的科技伦理治理专业人才提供了条件,科技伦理专业人才参与科技活动的全过程,能够有效地克服科技伦理治理的技术化倾向,推动科技领域社会治理“伦理先行”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交叉融合 科技伦理治理 科技伦理委员会 科技伦理专业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被引量:14
4
作者 向玉乔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13,共9页
精神标识是中华文明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具体的人物、物品、事件、思想等形式表现出来。文化精髓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精华。中华文明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主要包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理念,以德为本、道法自... 精神标识是中华文明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具体的人物、物品、事件、思想等形式表现出来。文化精髓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精华。中华文明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主要包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理念,以德为本、道法自然的价值观念,重平安、崇和平、求大同的理想信念。中华文明通过革命文化展现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理念、新民主主义革命价值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理想信念。中华文明通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现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主要包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理念、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进一步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可从五个维度入手: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提炼展示,探寻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和精神血脉;从中国的近代危局中提炼展示,汲取和总结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提炼展示,揭示中国共产党为创新发展中华文明所做的特殊贡献;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炼展示,彰显中华文明的新时代内涵;从文明交流互鉴中提炼展示,展现中华文明的突出包容性、和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标识 文化精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食品安全权的权利伦理基质及其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泽应 林翠霞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108,共6页
在当代权利伦理学和人权伦理学的价值谱系中,食品安全权因其与生命权、发展权以及健康权、怯弱权等的密切关系而有其既基础、本源又核心、根本的价值意义。作为一种集法律权利和道德权利于一体的基本人权,食品安全权既是一种源自人最内... 在当代权利伦理学和人权伦理学的价值谱系中,食品安全权因其与生命权、发展权以及健康权、怯弱权等的密切关系而有其既基础、本源又核心、根本的价值意义。作为一种集法律权利和道德权利于一体的基本人权,食品安全权既是一种源自人最内在、最常见和最基本的人权,也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价值诉求和社会所需要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关怀。生而为人必然具有对生命的珍重、对健康的珍惜,此则构成人最为内在亦最为强烈的生命权和健康权,而生命本身和健康的脆弱性又使人产生了与生命权和健康权相契合的怯弱权。生命权、健康权、怯弱权内在地要求食品安全权。尊重和保护公民的食品安全权既是生命权的价值诉求,也是怯弱权和健康权的集中表现。食品安全权因其特有的基础性、本原性权利诉求和价值追求必然成为当代权利伦理学和人权伦理学以及人本主义伦理学、人道主义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价值大厦的“拱心石”和“顶梁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权 权利伦理 生命权 健康权 怯弱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近代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初步建构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培超 王珞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5-133,共9页
中华文明作为一种伦理型文明,对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考历史久远,却并未形成边界明晰、研究对象确定的知识论传统。知识体系的建构依托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及话语体系的发展,中国严格意义上的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在近代经世致用和西学东... 中华文明作为一种伦理型文明,对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考历史久远,却并未形成边界明晰、研究对象确定的知识论传统。知识体系的建构依托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及话语体系的发展,中国严格意义上的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在近代经世致用和西学东渐的风习中逐渐探索起步的。一方面,中国传统的学科划分体例和标准在近代遭到解构;另一方面,在“照着说”的背景下,学界也开始探索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近代中国伦理学在中西、古今之辨的场域中艰难地寻找自己的定位,尽管难免煮成“夹生饭”,但仍然实际地迈开了“道德革命”的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知识体系 近代伦理学 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道德行为中道德标准对自我欺骗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
7
作者 范伟 杨颖 +2 位作者 郭希亚 林卓铭 钟毅平 《心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14-1436,共23页
本研究旨在通过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讨不道德行为中自我欺骗的心理作用及其神经机制,特别是探究道德标准对自我欺骗的抑制作用。实验1考察不道德行为中自我欺骗的内在神经机制。实验1通过发送者-接受者范式诱发被试的不道德行为,并通过... 本研究旨在通过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讨不道德行为中自我欺骗的心理作用及其神经机制,特别是探究道德标准对自我欺骗的抑制作用。实验1考察不道德行为中自我欺骗的内在神经机制。实验1通过发送者-接受者范式诱发被试的不道德行为,并通过个体对未知随机概率值的预测来测量自我欺骗。行为结果发现,在欺骗试次中,被试选择低于真实信念的比例显著高于在诚实试次中的比例。脑电结果发现,相比于诚实试次,被试在欺骗试次中会诱发更大的P2、N2以及P300成分。实验2通过道德标准启动任务,探讨对道德标准的关注如何影响自我欺骗。行为结果显示,在控制条件下,被试在欺骗试次中选择低于真实信念的比例显著大于诚实试次中诚实试次中的比例。脑电结果显示,在道德标准启动条件下,欺骗试次诱发的P2和N2成分显著低于诚实试次。这些研究结果可能表明在不道德行为中,个体易于形成虚假信念导致自我欺骗,而关注道德标准能有效抑制此类现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欺骗 不道德行为 道德标准 信念 事件相关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教育改革的四大原则
8
作者 刘湘溶 王伊帆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122,F0003,共3页
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在本质上应当是国民素质教育。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基础教育还不是素质教育,而是典型的选拔教育,是为了中考和高考的奉选拔为圭臬的应试性学历教育。选拔教育和素质教育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前者以选拔为价... 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在本质上应当是国民素质教育。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基础教育还不是素质教育,而是典型的选拔教育,是为了中考和高考的奉选拔为圭臬的应试性学历教育。选拔教育和素质教育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前者以选拔为价值取向,后者以素质提升为价值取向。有选拔就必定会有学校的三六九等分化,就必定会有学生的淘汰,所以才会出现如下绝非夸张的画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原则 选拔教育 改革 素质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比较的视域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
9
作者 王泽应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7-104,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又引领和支撑现代化健康发展的内涵丰富、义理圆融且境界高远的价值观。就其核心要义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本质上是以社会主义核...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又引领和支撑现代化健康发展的内涵丰富、义理圆融且境界高远的价值观。就其核心要义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本质上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和价值导向的价值观,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为基本价值追求的价值观,凸显了赓续传统又面向未来、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以及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活力与秩序有机统一的价值特质。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对“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等“现代化之问”作出了融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于一体的科学解答,锻造了既内涵于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又能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健康发展,并为其提供价值源泉和动力支撑的价值体系,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价值观 以人民为中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实质平等内涵的应然扩展
10
作者 易小明 何礼广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3,共10页
传统的实质平等与形式平等的对应,其实是结果补偿性实质平等与形式平等相对应,在这种不完整的对应结构中,结果平等的内涵范围过窄,无法与形式平等的全面要求相称。因此,实质平等的内涵必须扩展,它至少要纳入条件平等的内容,才能大致与... 传统的实质平等与形式平等的对应,其实是结果补偿性实质平等与形式平等相对应,在这种不完整的对应结构中,结果平等的内涵范围过窄,无法与形式平等的全面要求相称。因此,实质平等的内涵必须扩展,它至少要纳入条件平等的内容,才能大致与形式平等相抗衡。条件平等一旦纳入实质平等,它就与结果平等共同构成实质平等的两个不同面向,此二者的动态平衡推动人类社会向更美好的境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质平等 形式平等 条件平等 结果平等 社会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刻认识湖湘文化的独特优势及重大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泽应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44,共15页
湖南不仅有远古文化的丰厚遗存,而且有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更有近代文化的卓越建树。奋进新时代,传承和弘扬湖湘文化,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创造湖南历史文化新辉煌,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考察湖南重要讲话... 湖南不仅有远古文化的丰厚遗存,而且有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更有近代文化的卓越建树。奋进新时代,传承和弘扬湖湘文化,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创造湖南历史文化新辉煌,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并在深刻认识湖湘文化及其独特优势上下功夫,大力弘扬湖湘文化精神,持续打造湖湘文化优势品牌,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构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中谱写湖湘文化新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湘文化 湖湘精神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哲学家的哲学话语创新
12
作者 向玉乔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49,共11页
先秦哲学家为中国哲学发展作出的开创性、奠基性贡献不可磨灭。他们改变了中华民族依靠神话、祭祀、算卦等建构文化的传统,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从想象思维到概念思维的飞跃,从而开启了中国哲学话语创新的历史进程。他们生活在专制社会的... 先秦哲学家为中国哲学发展作出的开创性、奠基性贡献不可磨灭。他们改变了中华民族依靠神话、祭祀、算卦等建构文化的传统,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从想象思维到概念思维的飞跃,从而开启了中国哲学话语创新的历史进程。他们生活在专制社会的现实之中,却能强烈地保持着哲学话语风格的个体差异,这是他们能够在哲学话语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卓越不凡的修辞能力为他们进行哲学话语创新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作为中国哲学的开创者、奠基者,先秦哲学家普遍认识到了哲学话语创新的限度问题,并且对如何确立哲学话语创新的原则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思考。要推进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我们可以从先秦哲学家进行哲学话语创新的伟大原创精神中汲取理论和实践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创新 概念思维 个体差异 修辞 话语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技术情感的人机和谐交互建构 被引量:3
13
作者 胡景谱 陈凡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43,共8页
人机交互是当前人工智能领域最活跃的话题之一,人机交互领域的问题、约束和发展空间常常来自对人的交互能力的深入理解。人的交互能力的核心在于人的情感能力,而人类情感又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表征着不同层级的价值。因此,以人机交... 人机交互是当前人工智能领域最活跃的话题之一,人机交互领域的问题、约束和发展空间常常来自对人的交互能力的深入理解。人的交互能力的核心在于人的情感能力,而人类情感又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表征着不同层级的价值。因此,以人机交互过程中人的情感变化历程为考察对象,围绕人机交互过程中人可能产生的诸如被支配感、依恋人格、技术恐惧、被欺骗感等消极情感,构建技术情感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强化可解释性、把握边界感、消除“恐怖谷效应”、巩固信任基础、优化情感监测等技术情感调节策略,有针对性地对诸多消极技术情感进行规避和调节,有助于创造人机之间适应、和谐、自然、高效的人机共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情感 情感机器 人机交互 情感调节 技术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世纪的另类世界图景构造——莱布尼茨的力本体论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志龙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毫无疑问,“力”取代了“灵魂”“原因”等旧形而上学概念,是近代运动学说的关键概念。然而,近代机械论将“力”作为物体因碰撞而发生的相互“作用”,这实际上回避了对运动之原因的追问,而仅限于从数学上描述并且预测运动的过程。莱布... 毫无疑问,“力”取代了“灵魂”“原因”等旧形而上学概念,是近代运动学说的关键概念。然而,近代机械论将“力”作为物体因碰撞而发生的相互“作用”,这实际上回避了对运动之原因的追问,而仅限于从数学上描述并且预测运动的过程。莱布尼茨也接受这一物理学意义上的“力”,但其更专注于动力学的形而上学基础,而这一基础就是其所构建的实体学说。因而,莱布尼茨凭借实体之知觉的“表象”来界定“力”。如此一来,莱布尼茨就赋予了“力”这一概念以新的形而上学意蕴,并且还借此重新统摄为机械论所割裂的“现象界”与“本体界”。可以说,莱布尼茨的“力”具有本体论的地位,因而是通向其形而上学体系的一条隐秘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布尼茨 机械论 动力学 实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灵的自由何以可能?——从莱布尼茨的“自发性”概念出发
15
作者 李志龙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114,共10页
在机械论的世界图景中,心灵的自由始终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困境。自由概念可上溯自亚里士多德的选择概念,而莱布尼茨正是吸收了此概念所内含的自发性和理智这两层要义。面对自由学说的意志论解读,莱布尼茨坚持理智主义,却也面临自由与必然... 在机械论的世界图景中,心灵的自由始终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困境。自由概念可上溯自亚里士多德的选择概念,而莱布尼茨正是吸收了此概念所内含的自发性和理智这两层要义。面对自由学说的意志论解读,莱布尼茨坚持理智主义,却也面临自由与必然性之间的对立。为此,莱布尼茨划分了两层三种必然性。其中,假设的必然性或道义的必然性适用于偶然真理,从而牵引出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张力,并引入可能性,即受造物有着各种可能的存在状态。受造物之最完满的状态,即是理智与意志都相互协调,亦即自发性所实现的最高程度,也就是心灵的自由。为了获得自由,心灵必须时刻完善自身,以期达到德福一致。如此,莱布尼茨的自由学说可谓是康德主义的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布尼茨 自由 自发性 必然性 意志 理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概念到观念:语言哲学视阈中的新质生产力
16
作者 晏辉 《齐鲁学刊》 2025年第4期39-51,共13页
如果新质生产力是关于始点的,那么它就是一个简单性的,因其自身之能而运动起来,这就是自因。因其自身之故而被追求,人们欲求它不是为着欲求他物,而是它自身。因为其自身就具有价值,它是内在于自身的。这就是简单性的本义。无论就其本质... 如果新质生产力是关于始点的,那么它就是一个简单性的,因其自身之能而运动起来,这就是自因。因其自身之故而被追求,人们欲求它不是为着欲求他物,而是它自身。因为其自身就具有价值,它是内在于自身的。这就是简单性的本义。无论就其本质而言还是就其价值立论,都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这是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第一层含义。如果新质生产力是指向一个复杂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系统,那么它就是总体性的。所谓总体性,意味着一个概念一经被建构出来,一个分析判断便也随之而来,人们可以从这个概念内扩展出内含于其中的相关概念和判断,因为它们是那个元概念的展开及其业绩。这是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哲学规定的第二层含义。依照这种规定,在简单性和总体性原则之下,新质生产力既不仅仅是简单概念,也不仅仅是总体概念,而是一个观念,是中国式现代化所必然要求的观念,也是必然要产生的观念。只有完成了对新质生产力的哲学规定和分析,它的唯物史观意义和伦理价值才能被揭示出来。作为一个概念,新质生产力是语言哲学的对象,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系统,具有伦理性质,要求着一个坚实的伦理基础,因而它又是历史唯物主义和伦理学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语言哲学 客观因果性陈述 意义妥当性陈述 唯物史观 伦理基础奠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道德记忆的具象化形式与价值维度
17
作者 杜薇 《伦理学研究》 2025年第5期95-104,共10页
家庭传承家庭伦理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家庭道德记忆,因为家庭道德记忆既是道德律令在代际绵延中的具体表现,也是家庭成员规范行为与修养德性的伦理依据,更是家庭成员共在与家庭伦理文明延续的重要支撑。通过对“道德记忆”学术源流和... 家庭传承家庭伦理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家庭道德记忆,因为家庭道德记忆既是道德律令在代际绵延中的具体表现,也是家庭成员规范行为与修养德性的伦理依据,更是家庭成员共在与家庭伦理文明延续的重要支撑。通过对“道德记忆”学术源流和概念争议的回溯,家庭道德记忆相关概念的辨析,最终概念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证成,发现家庭道德记忆是指家庭中的个体或者家庭作为一个伦理实体运用其记忆能力对家庭内部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关的道德经历进行记忆刻写而形成的一种记忆形式。日常生活中家庭道德记忆具有多种具象化形式,主要包括:家庭道德记忆遵循中国古代“藏礼于器”和西方现代“道德物化”等思想,物体化为具有隐性道德脚本的家庭器物;文本化为可储存和可传递的家族文献;人格化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家庭道德模范;仪式化为具有道德教化功能的家庭仪礼;空间化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家庭公共空间。与此同时,超越单一视角,对家庭道德记忆的价值进行多维度审视,发现其在人类规范体系构建与道德文明演进中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家庭道德记忆的价值涉及再造道德主体、维持家庭伦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以及赓续人类道德文化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道德记忆 具象化 道德教化 家庭伦理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