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验:中国文学批评古今贯通的民族特点 被引量:9
1
作者 赖力行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26,共4页
“体验”是古代中国人把握宇宙之道的特殊心理能力,受其启发,体验逐渐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基本方式,形成了古代文学批评超越外在形迹的描述,强调通过主体内在的心理体验抵达作品丰富意蕴的民族特点。体验作为传统批评基本特征,内在地制... “体验”是古代中国人把握宇宙之道的特殊心理能力,受其启发,体验逐渐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基本方式,形成了古代文学批评超越外在形迹的描述,强调通过主体内在的心理体验抵达作品丰富意蕴的民族特点。体验作为传统批评基本特征,内在地制约着现代文学批评家的实践,并使汉语文化环境中的文学批评,具有了超越时代而贯通古今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验 古代批评 现代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式化艺术规范的形成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制约——对建国后十七年文学创作的透视 被引量:4
2
作者 岳凯华 黄立平 《中国文学研究》 1999年第3期81-87,共7页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创作的一大弊端就是模式化艺术规范的形成 ,本文在肯定其“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同时 ,分析了模式化艺术规范形成的原因 ,并从文学背景、人物塑造。
关键词 模式化 艺术规范 十七年文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从史出,以史鉴论──读郭志刚《中国现代文学史论》 被引量:1
3
作者 周明鹃 《中国文学研究》 1998年第2期93-94,共2页
论从史出,以史鉴论──读郭志刚《中国现代文学史论》周明鹃近五十年来,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是,由于中国现代文学产生在一个十分复杂错综的文化环境之中,那些优秀的经典作品具有极其深刻与丰厚的历史内容与人... 论从史出,以史鉴论──读郭志刚《中国现代文学史论》周明鹃近五十年来,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是,由于中国现代文学产生在一个十分复杂错综的文化环境之中,那些优秀的经典作品具有极其深刻与丰厚的历史内容与人文精神,因而,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论从史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国民劣根性 史鉴 史料 学术价值 文学现象 文学史著 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湖湘文化精神对二十世纪湖南作家心理定势的规约 被引量:3
4
作者 田中阳 《中国文学研究》 2000年第3期64-67,共4页
湖湘文化精神的心理基因形成了二十世纪湖南作家一种基本一致的心理定势 ,它的质点有二 ,一是以“政治”作为人生和创作的第一要义 ,二是“经世致用”成为人生行为和创作行为的主导方式。
关键词 湖湘文化精神 湖南作家 创作 略论 心理定势 人生 规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打通研究”
5
作者 李运抟 李海燕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共4页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历史分期 文学观念 文化启蒙 政治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的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贾植芳先生的新文学研究的启示述要
6
作者 吴培显 《扬子江(评论)》 2010年第4期23-25,共3页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的文学'的经典命题,早已为人所熟知。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汇愈发密切的历史条件下,各国各民族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更是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的文学'的经典命题,早已为人所熟知。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汇愈发密切的历史条件下,各国各民族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更是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外国文学 新文学研究 各民族 外国文化 独创性 世界文学 共同发展 中国文学 相互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雄文学思想新探
7
作者 周悦 《中国文学研究》 1997年第3期19-24,共6页
最早明确地指出文学的丽靡特质,这是扬雄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杰出贡献。而立足于文学的社会功能评价辞赋,导致扬雄对辞赋创作给予尖锐批评。着眼于文学本体、文学功用两个方面的文必丽靡、文以致用观念是扬雄文学理论的核心,它深刻地... 最早明确地指出文学的丽靡特质,这是扬雄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杰出贡献。而立足于文学的社会功能评价辞赋,导致扬雄对辞赋创作给予尖锐批评。着眼于文学本体、文学功用两个方面的文必丽靡、文以致用观念是扬雄文学理论的核心,它深刻地影响到后世的文学理论发展与文学创作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特质 丽靡 文学功能 尚用 辞赋 丽则 丽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俄文学中两个妇女悲剧形象——繁漪和安娜之比较
8
作者 王小璜 《中国文学研究》 1997年第3期67-70,共4页
文章通过繁漪和安娜形象的比较,探讨了“妇女解放”主题在中西方作家笔下的共同体现,同时指出: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背景之差别,导致同一主题作品中人物形象在思想、性格上的差异。
关键词 妇女解放 中俄比较 繁漪 安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构建中国当代文学史新体系的思考
9
作者 田中阳 《中国文学研究》 1998年第2期75-80,共6页
本文在“一国两制”的历史背景下来探讨重新构建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内容体系的问题,并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立足于整个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总体发展路向,寻绎和描述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一条基本线索,对中国当代文学存在的... 本文在“一国两制”的历史背景下来探讨重新构建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内容体系的问题,并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立足于整个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总体发展路向,寻绎和描述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一条基本线索,对中国当代文学存在的历史教训也作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国两制”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与人与自由──世纪末文学断想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爱民 《中国文学研究》 1998年第2期81-84,共4页
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中国文学自身的原因,本世纪末的中国文学以其鲜明的反叛性和浓厚的自我扩张意识为其显著特征。本文试图从人本意义的人的角度,以文学即人学为逻辑起点,分析本世纪末文学中对人的本质即自由的确认和存在的局限性。
关键词 自由 合规律性 合目的性 美的创造 局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陶弘景的文学史地位
11
作者 刘雪梅 《中国文学研究》 1998年第3期41-44,共4页
陶弘景是道教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在文学上的成就却长期为人们所忽视。本文从陶弘景在玄言诗、志怪小说创作上的独自欺欺独特成就以及他对南朝文人的重要影响三方面重新评价了陶弘景的文学史地位.第一次全面阐述了陶弘景对中国文学的重... 陶弘景是道教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在文学上的成就却长期为人们所忽视。本文从陶弘景在玄言诗、志怪小说创作上的独自欺欺独特成就以及他对南朝文人的重要影响三方面重新评价了陶弘景的文学史地位.第一次全面阐述了陶弘景对中国文学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文学 玄言诗 志怪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散文的文学特质及其价值 被引量:2
12
作者 林明华 《中国文学研究》 2000年第1期33-39,共7页
《庄子》具有多方面的文学特质 ,它既瑰丽又朴素 ,既纵恣又缜密。同时贯穿了一个对照原则。在文学上具有重大价值。
关键词 文学评论 <<庄子>> 散文文学特质 文学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的撕裂与绵延──由当前文学所引发的理论思考
13
作者 李爱民 《中国文学研究》 1997年第2期20-23,共4页
在对传统的文学审美性进行批判与逆反的当前文学状态中,有两种极端观点:极力删除政治和道德的话语地位与代之而起的对生活反映的自在性、原生性和不容干预性。历史和现实的实践证明.这种反传统审美特性的倾向,是对传统审美特性的外... 在对传统的文学审美性进行批判与逆反的当前文学状态中,有两种极端观点:极力删除政治和道德的话语地位与代之而起的对生活反映的自在性、原生性和不容干预性。历史和现实的实践证明.这种反传统审美特性的倾向,是对传统审美特性的外在撕裂与内在绵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绘画 审美 灰色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楚辞的“兮”字句 被引量:23
14
作者 郭建勋 《中国文学研究》 1998年第3期29-34,共6页
楚辞句式中的“兮”字,具有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并兼具多种虚词的文法功能,衍生其他句式的造句功能,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剧精神,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兮”字句的三种主要类型,各有... 楚辞句式中的“兮”字,具有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并兼具多种虚词的文法功能,衍生其他句式的造句功能,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剧精神,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兮”字句的三种主要类型,各有其不同的用途和语体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体 “兮”字句 句式特征 语体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中国莎学简史》再补遗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长林 杨俊明 《中国文学研究》 1999年第2期88-92,共5页
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广为流传,早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一些去外国的中国留学生,曾对莎士比亚的作品大感兴趣。本世纪初莎士比亚的作品已经对中国的戏剧论和文学创作以及戏剧创作产生了影响。到二十年代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也成了... 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广为流传,早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一些去外国的中国留学生,曾对莎士比亚的作品大感兴趣。本世纪初莎士比亚的作品已经对中国的戏剧论和文学创作以及戏剧创作产生了影响。到二十年代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也成了中国诗人喜欢模仿的一种体裁。在三十年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白华对莎士比亚颇有研究,多有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戏剧 十四行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国维朱光潜接受西方美学方式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攸欣 《中国文学研究》 1999年第2期72-77,共6页
本文在此前已经对王国维、朱光潜接受西方美学各自进行独立研究的基础上,从总体结构特征、过程特征、转化、传统影响等几个方面对他们的接受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
关键词 王国维 朱光潜 接受方式 结构特征 过程特征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语言理论与幼儿外语教育 被引量:4
17
作者 傅灵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82-82,共1页
关键词 全语言理论 幼儿教育 外语 学习内容 教学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历代赋汇》明代都邑赋 被引量:6
18
作者 马积高 《中国文学研究》 1999年第1期38-44,共7页
本文从明代都邑赋切入,探讨明代辞赋复古倾向的不同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并进而对明代的文风及其士风、学风的关系提出了某些新看法。
关键词 复古 新的开拓 粗放 敢于进言 经世致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希望追寻的绝望——《野草》解读之一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康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24,共9页
关键词 《野草》 绝望 解读 道说 民族 历史 鲁迅 言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巴金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模式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树槐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0-74,共5页
巴金小说大量地采用了内聚焦叙事模式,这一模式突出地表现在日记体、书信体及其它第一人称形式创作的小说中。这些第一人称叙述者,或为主人公,或为故事的重要参与者,或为旁观者和见证人,都是可信的叙述者。
关键词 巴金小说 第一人称 内聚焦 叙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