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体验:中国文学批评古今贯通的民族特点 |
赖力行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9
|
|
2
|
模式化艺术规范的形成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制约——对建国后十七年文学创作的透视 |
岳凯华
黄立平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9 |
4
|
|
3
|
论从史出,以史鉴论──读郭志刚《中国现代文学史论》 |
周明鹃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8 |
1
|
|
4
|
略论湖湘文化精神对二十世纪湖南作家心理定势的规约 |
田中阳
|
《中国文学研究》
|
2000 |
3
|
|
5
|
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打通研究” |
李运抟
李海燕
|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
2003 |
0 |
|
6
|
“世界的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贾植芳先生的新文学研究的启示述要 |
吴培显
|
《扬子江(评论)》
|
2010 |
0 |
|
7
|
扬雄文学思想新探 |
周悦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7 |
0 |
|
8
|
试论中俄文学中两个妇女悲剧形象——繁漪和安娜之比较 |
王小璜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7 |
0 |
|
9
|
关于构建中国当代文学史新体系的思考 |
田中阳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8 |
0 |
|
10
|
文学与人与自由──世纪末文学断想 |
李爱民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8 |
1
|
|
11
|
论陶弘景的文学史地位 |
刘雪梅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8 |
0 |
|
12
|
《庄子》散文的文学特质及其价值 |
林明华
|
《中国文学研究》
|
2000 |
2
|
|
13
|
传统的撕裂与绵延──由当前文学所引发的理论思考 |
李爱民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7 |
0 |
|
14
|
略论楚辞的“兮”字句 |
郭建勋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8 |
23
|
|
15
|
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中国莎学简史》再补遗 |
李长林
杨俊明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9 |
3
|
|
16
|
王国维朱光潜接受西方美学方式比较研究 |
王攸欣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9 |
8
|
|
17
|
全语言理论与幼儿外语教育 |
傅灵
|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
2004 |
4
|
|
18
|
读《历代赋汇》明代都邑赋 |
马积高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9 |
6
|
|
19
|
作为希望追寻的绝望——《野草》解读之一 |
吴康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20
|
论巴金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模式 |
李树槐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4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