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DC 3D微通道LSC214/LSC113异质结构中温SOEC材料制备研究
1
作者 娄晓明 王津津 +1 位作者 吴智 唐雨晴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07-910,共4页
利用Gd_(0.1)Ce_(0.9)O_(1.95)(GDC)相对较好的中温离子电导性,通过冷冻干燥法构建GDC 3D微通道,增加三相反应区;在此基础上利用异质结构的增益作用,通过layer-by-layer(LBL)浸渗法在3D微通道内包覆LaSrCoO_(4)/La_(x)Sr_(1-x)CoO_(3-d)... 利用Gd_(0.1)Ce_(0.9)O_(1.95)(GDC)相对较好的中温离子电导性,通过冷冻干燥法构建GDC 3D微通道,增加三相反应区;在此基础上利用异质结构的增益作用,通过layer-by-layer(LBL)浸渗法在3D微通道内包覆LaSrCoO_(4)/La_(x)Sr_(1-x)CoO_(3-d)(LSC214/LSC113)异质结构,合成基于GDC的LSC214/LSC1133D微通道中温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lid oxide electrolysis cell,SOEC)氧电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冷冻干燥的制备温度、以及LBL浸渗法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从而明确-70℃冷冻干燥温度为最佳冷冻干燥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微通道 冷冻干燥法 LSC214/LSC113 异质结构 中温SO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MgO-C耐火材料结构和性能优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陈洋 邓承继 +2 位作者 娄晓明 丁军 余超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53-2159,共7页
MgO-C耐火材料作为钢铁冶炼用关键基础材料,被广泛用作转炉衬砖、电弧炉炉壁和钢包渣线用砖。寻求制备高性能低碳MgO-C耐火材料的新方法对耐火材料及冶金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纳米碳源的引入、骨料表面的改性和镁基骨料的引入、酚... MgO-C耐火材料作为钢铁冶炼用关键基础材料,被广泛用作转炉衬砖、电弧炉炉壁和钢包渣线用砖。寻求制备高性能低碳MgO-C耐火材料的新方法对耐火材料及冶金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纳米碳源的引入、骨料表面的改性和镁基骨料的引入、酚醛树脂的改性、抗氧化剂的引入及陶瓷相的原位形成角度出发,综述了改善低碳MgO-C耐火材料结构和性能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推动低碳MgO-C耐火材料的发展提供参考,并对MgO-C耐火材料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O-C耐火材料 纳米碳源 骨料 改性酚醛树脂 高效抗氧化剂 陶瓷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收聚丙烯/微晶纤维素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刘勇 冷婷娟 +2 位作者 蔡松韬 谭文刚 罗建新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1-45,共5页
以回收聚丙烯(r PP)为基体、微晶纤维素(MCC)为增强材料、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为增容剂,使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r PP/MCC/PP-g-MAH复合材料。选用硬脂酸(SA)和硅烷偶联剂KH570作为改性剂对MCC进行表面改性,进一步提高MCC和基体... 以回收聚丙烯(r PP)为基体、微晶纤维素(MCC)为增强材料、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为增容剂,使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r PP/MCC/PP-g-MAH复合材料。选用硬脂酸(SA)和硅烷偶联剂KH570作为改性剂对MCC进行表面改性,进一步提高MCC和基体的界面相容性。系统研究了改性MCC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及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9份SA改性MCC的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改性MCC的加入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收聚丙烯 微晶纤维素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黏结界面混凝土断裂特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洪 谢友均 +3 位作者 龙广成 朱胜阳 张嘉伟 程智清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76-985,共10页
为研究板式无砟轨道结构蒸养混凝土(SC)与自密实混凝土(SCC)层间界面的断裂破坏特性,制备不同相对缺口高度的含黏结界面混凝土,并对其进行三点弯曲荷载下的断裂特性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含黏结界面混凝土在三点弯曲荷载作用下均沿界... 为研究板式无砟轨道结构蒸养混凝土(SC)与自密实混凝土(SCC)层间界面的断裂破坏特性,制备不同相对缺口高度的含黏结界面混凝土,并对其进行三点弯曲荷载下的断裂特性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含黏结界面混凝土在三点弯曲荷载作用下均沿界面破坏,同时裂纹向强度较低的SCC内部拓展,并导致SCC在SC表面剥离;含黏结界面混凝土的荷载-挠度(P-f)曲线、应力-应变(σ-ε)曲线的演变和发展均经历了4个阶段:预压阶段、线性增长阶段、开裂拓展阶段和失效破坏阶段;相对缺口高度对含黏结界面混凝土的起裂韧度值和失稳韧度值的影响不大;缺口张开速率随相对缺口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荷载的施加,缺口张开速度依次经历迅速上升阶段、平稳拓展阶段、急剧增加阶段;DIC技术表明,含黏结界面混凝土达到起裂荷载后开始在缺口尖端进行裂纹的积累,达到峰值荷载后缺口尖端裂纹才会发生明显的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黏结界面混凝土 断裂韧度 断裂能 数字图像相关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酸铁负载方式对氮化制备Si_(3)N_(4)复合MgO-C材料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洋 邓承继 +2 位作者 丁军 余超 娄晓明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77-480,共4页
为了探明催化剂负载方式对氮化制备Si_(3)N_(4)复合MgO-C耐火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以电熔镁砂、鳞片石墨、硅粉、酚醛树脂为主要原料,以硝酸铁为催化剂,经1 350℃氮化制备了Si_(3)N_(4)复合MgO-C耐火材料,研究了不同催化剂载体(硅粉、硅... 为了探明催化剂负载方式对氮化制备Si_(3)N_(4)复合MgO-C耐火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以电熔镁砂、鳞片石墨、硅粉、酚醛树脂为主要原料,以硝酸铁为催化剂,经1 350℃氮化制备了Si_(3)N_(4)复合MgO-C耐火材料,研究了不同催化剂载体(硅粉、硅粉+酚醛树脂)对MgO-C耐火材料中Si_(3)N_(4)的形成和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硅粉+酚醛树脂为催化剂载体,会促进α-Si_(3)N_(4)参与反应生成β-Si_(3)N_(4)和MgSiN_(2),并提高SiC生成量,但这种负载方式会导致试样内部产生较多气体而逸出,材料结构变得疏松,降低了材料的力学性能;相同条件下硅粉负载催化剂氮化制备MgO-C耐火材料显示出更高的致密度和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O-C耐火材料 催化剂载体 Si_(3)N_(4)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法测定电解二氧化锰废渣浸出液中的重金属元素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坦平 吴宜 +2 位作者 曾利群 娄晓明 李爱阳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82-689,共8页
电解二氧化锰废渣中的重金属元素在雨水淋滤下,通过地表径流对下游水生态系统及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因此,准确测定电解二氧化锰废渣浸出液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电解二氧化锰废渣浸出液中... 电解二氧化锰废渣中的重金属元素在雨水淋滤下,通过地表径流对下游水生态系统及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因此,准确测定电解二氧化锰废渣浸出液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电解二氧化锰废渣浸出液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通常很低,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检出限通常难以满足测定要求。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消除复杂质谱干扰面临挑战。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ICP-MS/MS)测定电解二氧化锰废渣浸出液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电解二氧化锰废渣中6种重金属元素Cr、Ni、As、Cd、Hg、Pb经硫酸和硝酸混合酸浸出后直接采用ICP-MS/MS进行测定,利用串联质谱的O 2反应模式消除分析过程中Cr、Ni、As、Cd受到的质谱干扰,通过考察不同分析模式下52 Cr、60 Ni、75 As、111 Cd的背景等效浓度(BEC),评价质谱干扰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S/MS模式下选择O 2为反应气,采用质量转移法和原位质量法可以消除52 Cr、60 Ni、75 As、111 Cd的所有质谱干扰。Cr、Ni、As、Cd、Hg、Pb检出限分别为3.06、9.31、3.50、2.72、2.03、1.89ng/L,加标回收率在95.6%~106.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3.9%。所建立的方法已应用于电解二氧化锰废渣浸出液中重金属元素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二氧化锰废渣 浸出液 重金属元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法 质谱干扰 O 2反应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二醇甲醚中超痕量金属杂质元素的ICP-MS/MS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坦平 李爱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18-623,共6页
基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ICP-MS/MS)建立了准确测定丙二醇甲醚中超痕量金属杂质元素的分析方法,提出了利用混合反应气消除质谱干扰的新策略。丙二醇甲醚经超纯水稀释后直接采用ICP-MS/MS测定其中具有挑战性的超痕量金属元素Mg,Al,... 基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ICP-MS/MS)建立了准确测定丙二醇甲醚中超痕量金属杂质元素的分析方法,提出了利用混合反应气消除质谱干扰的新策略。丙二醇甲醚经超纯水稀释后直接采用ICP-MS/MS测定其中具有挑战性的超痕量金属元素Mg,Al,K,Ti,V,Cr,Fe,Ni,Cu和Zn,在MS/MS模式下,选择混合气NH 3/He/H 2为反应气,Ti^+,Cr^+,Fe^+,Ni^+,Cu^+,Zn^+与NH3发生质量转移反应,在形成的团簇离子中,Ti(NH3)+6,Cr(NH3)+2,Fe(NH3)+2,Ni(NH3)+3,Cu(NH3)+2和Zn(NH3)+丰度高且无干扰,利用NH 3质量转移法将Ti^+,Cr^+,Fe^+,Ni^+,Cu^+和Zn^+转移为相应的团簇离子进行测定;H2能与加合物—NH和—NH2反应生成—NH3,增大碰撞/反应池(CRC)内—NH3的浓度,有利于提高Ti,Cr,Fe,Ni,Cu和Zn的分析灵敏度。Mg^+,Al^+,K^+和V^+几乎不能与NH 3反应,而干扰离子能与NH 3反应形成团簇离子,可以利用NH 3原位质量法进行Mg,Al,K,V的测定;H 2能快速与Ar基干扰离子发生反应,而与其他离子的反应速度很慢,反应气中加入H 2能迅速彻底消除Ar基干扰离子所形成的质谱干扰,有利于Mg,Al,K和V的测定。优选Sc+与NH 3反应生成的团簇离子Sc(NH3)+5为Ti(NH3)+6,Cr(NH3)+2,Fe(NH3)+2,Ni(NH3)+3,Cu(NH3)+2和Zn(NH3)+的内标离子,Be+与NH3反应生成的团簇离子Be(NH3)+4为Mg^+,Al^+,K^+和V^+内标离子,校正了样品溶液,标准溶液和空白溶液之间由于物理化学性质差异产生的基体效应,确保了分析信号的稳定。将所建立的方法应用实际样品的加标回收实验,并采用双聚焦扇形磁场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SF-ICP-MS)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分析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各元素的检出限为0.52~61.5 ng·L^-1,加标回收率为95.6%~104.2%,相对标准偏差(RSD)≤4.5%;在95%的置信度水平,所有元素的分析结果与SF-ICP-MS的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验证了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好,精密度高。将方法应用于丙二醇甲醚中超痕量金属杂质元素的测定,具有分析速度快,无干扰,灵敏度高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串联质谱 丙二醇甲醚 金属杂质元素 碰撞反应池技术 NH3/He/H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法分析凹凸棒黏土中的微量元素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坦平 李爱阳 《岩矿测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6-205,共10页
凹凸棒黏土是具有层链状结构的含水富镁铝硅酸盐矿物,矿床成因不同导致凹凸棒黏土中微量元素的组成存在差异,其中Be、Cr、Ni、As、Cd、Sb、Hg、Pb会对健康和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而V、Mn、Co、Cu、Zn、Mo、Sn、Ba作为凹凸棒黏土的重要微量... 凹凸棒黏土是具有层链状结构的含水富镁铝硅酸盐矿物,矿床成因不同导致凹凸棒黏土中微量元素的组成存在差异,其中Be、Cr、Ni、As、Cd、Sb、Hg、Pb会对健康和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而V、Mn、Co、Cu、Zn、Mo、Sn、Ba作为凹凸棒黏土的重要微量元素影响其性能和应用范围,因此,对凹凸棒黏土中微量元素进行精准分析可为凹凸棒黏土的高效增值深加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岩矿中微量元素具有检出限低和灵敏度高的特点,但因存在复杂质谱干扰,即使采用碰撞反应池(CRC)技术也很难完全消除。本文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法(ICP-MS/MS)来消除质谱干扰,建立了准确测定凹凸棒黏土中微量元素Be、V、Cr、Mn、Co、Ni、Cu、Zn、As、Mo、Cd、Sn、Sb、Ba、Hg、Pb含量的分析方法。实验中采用由硝酸、盐酸、氢氟酸组成的混合酸对凹凸棒黏土样品进行微波消解,不仅加快了样品的消解速度,而且保持了消解溶液中分析元素的稳定。针对分析过程中所面临的质谱干扰,在MS/MS模式下,通过向CRC内加入O 2和NH3/He为反应气,利用质量转移反应生成相应的氧化物离子和团簇离子消除干扰,选择质量数相近且质谱行为相似的内标元素校正基体效应,稳定了分析信号。应用本方法对国家标准参考物质玄武岩(GBW07105)中16种微量元素进行测定,分析元素的相对误差在-9.60%~8.2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6.0%。在选定的分析条件下,各元素的检出限为0.13~51.6ng/L。本方法有效减少了质谱干扰,提高了某些特定同位素在复杂介质中的准确性和灵敏度,适合凹凸棒黏土中16种微量元素的快速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黏土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法 微量元素 质谱干扰 反应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硅基质中杂质元素磷的质谱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坦平 谢华林 聂西度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541-3544,3550,共5页
基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ICP-MS/MS)法发展了准确精密测定高硅基质样品中杂质元素磷的新方法。采用氢氟酸+硝酸混合溶剂对高硅基质样品进行微波辅助消解,最大程度地避免污染并降低分析过程中的空白。针对测定过程中存在的质谱干扰... 基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ICP-MS/MS)法发展了准确精密测定高硅基质样品中杂质元素磷的新方法。采用氢氟酸+硝酸混合溶剂对高硅基质样品进行微波辅助消解,最大程度地避免污染并降低分析过程中的空白。针对测定过程中存在的质谱干扰,对比研究了利用He为碰撞气、O_2和H_2为反应气在不同模式下消除干扰。在MS/MS模式下,采用O_2为反应气时不能消除所有的干扰,采用H_2为反应气,在碰撞/反应池(CRC)内P+与H_2发生反应形成PH_4^+,可以实现磷的无干扰测定。优化了CRC中最佳的H_2反应气流速,选择Sc为内标元素校正了基体效应。采用高硅基质国家标准参考物质(石英岩GBW07837、工业硅GBW(E) 010359、石英砂岩GBW07106)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采用t检验法对标准物质的测定值与认证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所有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验证了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磷的检出限为96. 1 ng/L。方法可用于高硅基质中磷的快速准确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硅基质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 碰撞/反应池 H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圈内置式变模温成型模具感应加热系统优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肖成龙 曾盛渠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1-87,共7页
提出了一种线圈内置式的变模温模具原位感应加热新方法。首先,基于广义的模具“元胞”模型,建立了模拟模具感应加热过程的电磁-热多物理场耦合的有限元模型以评估方案的可行性;随后,为实现模腔表面快速且均匀加热的目标,提出了集试验设... 提出了一种线圈内置式的变模温模具原位感应加热新方法。首先,基于广义的模具“元胞”模型,建立了模拟模具感应加热过程的电磁-热多物理场耦合的有限元模型以评估方案的可行性;随后,为实现模腔表面快速且均匀加热的目标,提出了集试验设计、响应曲面建模和粒子群优化算法于一体的模具感应加热系统多目标优化策略。结果表明,采用该策略可快速获得模具感应加热系统的优化设计参数,优化后模腔表面的加热效率和温度分布均匀性分别提高了38.3%和67.7%。最后,以工业外壳塑件为例阐述了优化设计参数在实际变模温模具感应加热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基于优化参数沿模腔表面布局随形感应线圈的设计方法,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优化参数的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模温成型模具 感应加热系统 优化设计 加热效率 温度分布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