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数字经济碳减排及其条件效应 被引量:1
1
作者 吴伟平 刘雨宁 +2 位作者 苏乐言 张俊狮 刘帅跇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229-5245,共17页
数字经济如何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推动碳排放双控正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深度探讨。为精准识别数字经济与碳排放之间的内在联系,创新性地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系统探究数字经济对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的净效应与条件... 数字经济如何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推动碳排放双控正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深度探讨。为精准识别数字经济与碳排放之间的内在联系,创新性地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系统探究数字经济对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的净效应与条件依赖性。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推进了碳排放总量减排且速率随经济发展水平上升而增强;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的净效应分别表现为负偏态倒“U”型趋势、先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S”型态势,且对二者的减排效应直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达到较高门槛值时才显著。(2)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相比较传统计量估计更具适用性和精准度,在拟合数字经济对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的净效应时,精准度相比较传统计量估计分别提升了65.58%、67.86%、56.57%。(3)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表现出城市规模、城市行政等级和数字经济试验区异质性。超大和特大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总量减排效应最显著,但在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减排方面仍需优化;行政等级较高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减排,但在总量减排上未体现优势;数字经济试验区充分展现了绿色发展和碳减排的制度优势,尤其是在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减排方面。(4)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净效应因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关注度等条件变化而变化,意味着推进数字经济的碳排放双控可以从上述四个方面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碳排放总量 碳排放强度 人均碳排放量 条件效应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度系统性风险与宏观经济的溢出效应研究
2
作者 张敏 王一丁 刘凤根 《统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62,共15页
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背景下,全面探究系统性风险与宏观经济的溢出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测度系统性风险指数基础上,采用集成经验模态分解将系统性风险分解为高、中、低频三种频域成分,通过测度LSTVAR-DY溢出指数构建包含高、... 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背景下,全面探究系统性风险与宏观经济的溢出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测度系统性风险指数基础上,采用集成经验模态分解将系统性风险分解为高、中、低频三种频域成分,通过测度LSTVAR-DY溢出指数构建包含高、中、低频率系统性风险与宏观经济变量的两区制非线性溢出网络,从频域视角研究系统性风险与宏观经济间的非线性溢出效应明确溢出效应的来源和方向,并采用非线性格兰杰因果检验进一步确认各变量间的非线性因果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系统性风险具有丰富的多尺度频域特征。系统性风险与宏观经济总体上存在显著的双向溢出效应,且总溢出效应在不同区制下存在非对称性;在经济上下行区制,系统性风险是主要的净溢出源头,在系统性风险高低区制,系统性风险与宏观经济均存在重要的净溢出来源;系统性风险低频分量是经济金融网络中的重要风险源头,中频分量在溢出网络中的角色存在区制转变,高频分量则在各区制中均为溢出的净输入节点。本文研究结论为完善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新的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尺度系统性风险 宏观经济 集成经验模态分解 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居民互联网依赖的幸福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
3
作者 王洁菲 姚树洁 张谦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13,共15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居民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系统考察居民互联网依赖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内在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构建指标体系并测度居民互联网依赖指数,运用Order...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居民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系统考察居民互联网依赖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内在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构建指标体系并测度居民互联网依赖指数,运用Ordered Probit、IV Probit和2SLS等实证分析方法,从社会联结、休闲娱乐和信息福利三个方面揭示互联网依赖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互联网依赖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居民互联网依赖可以通过社会联结、休闲娱乐和信息福利三种作用机制显著提高个体主观幸福感:3)作用机制呈现显著城乡异质性,农村居民主要通过互联网的社会联结效应提升幸福感,城市居民主要以互联网的信息福利效应提升幸福感;4)进一步的调节效应揭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能够正向调节互联网依赖的幸福效应。研究结果为理解数字时代的幸福经济学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互联网依赖指数 主观幸福感 社会联结效应 数字化选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型城市建设、数字经济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
4
作者 李毅 刘俊娇 +1 位作者 黎晓青 苏静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8,共12页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在数字经济时代下,这种外部条件能否更好地转化为企业内部的绿色创新动力,亟须深入探讨。...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在数字经济时代下,这种外部条件能否更好地转化为企业内部的绿色创新动力,亟须深入探讨。基于此,该研究以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006—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采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实证检验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企业层面的异质性及数字经济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①创新型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但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的正向影响不显著,该结果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②异质性分析表明,创新型城市建设对非国有企业、重污染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促进效应更为明显。③机制检验表明,创新型城市建设主要通过提升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有效促进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④调节效应结果显示,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同时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基于以上结论,该研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政府要持续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强化试点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导向;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重视资金、人才和技术等多维路径的协同创新作用;明确企业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键地位,根据企业不同性质制定差异化绿色创新激励策略;建立数字监管和评估机制,促进数字经济与绿色技术的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型城市建设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数字经济 双重机器学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湖南省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 内在机理、现实挑战与政策建议
5
作者 刘译蔓 许敏兰 马乾 《现代化农业》 2024年第12期70-73,共4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根据湖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结合数字经济的强大功能,文章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及数字化环境四个方面探究数字经济赋能湖南省特色农业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根据湖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结合数字经济的强大功能,文章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及数字化环境四个方面探究数字经济赋能湖南省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目前湖南省存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产业数字化水平不高、数字产业化发展进程受阻和数字化环境建设不完备等问题。为此,根据制约因素和发展实际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令数字经济更好地赋能湖南省特色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特色农业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通数字化赋能城乡经济循环:作用机理与政策建议
6
作者 杨水根 马悠弼 李倩莹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105,共13页
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客观要求。文章聚焦流通数字化赋能城乡经济循环的作用机理与政策建议,以流通数字化的理论阐释为逻辑起点,基于马克思流通理论,分析数字化赋能流通所产生的影响及流通数字化的内涵... 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客观要求。文章聚焦流通数字化赋能城乡经济循环的作用机理与政策建议,以流通数字化的理论阐释为逻辑起点,基于马克思流通理论,分析数字化赋能流通所产生的影响及流通数字化的内涵与特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对城乡经济循环的内涵进行阐释,剖析当前畅通我国城乡经济循环存在的要素对接不畅、产业融合程度不高、供需结构不平衡等现实梗阻,进而构建了流通数字化赋能城乡经济循环的理论模型从流通数字化所释放的畅通效应、协调效应和适配效应进行具体解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政策引领、加速创新驱动、提升数字培养、完善发展环境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通数字化 城乡经济循环 作用机理 政策建议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数字经济的城市能源回弹效应研究:经验测算与形成机制
7
作者 朱于珂 宋依纯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104,共15页
将数字经济纳入能源回弹效应的测算框架,对于精准测算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宏观环境下的中国城市能源回弹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在全面选取传统能源消费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创新性地纳入数字经济这一宏观经济要素,利用... 将数字经济纳入能源回弹效应的测算框架,对于精准测算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宏观环境下的中国城市能源回弹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在全面选取传统能源消费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创新性地纳入数字经济这一宏观经济要素,利用2013—2021年中国277个城市的数据,通过改进的能源需求随机前沿模型测算数字经济下的城市能源回弹效应,分析其时空演变趋势,并进一步探究数字经济诱发城市能源回弹效应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将数字经济纳入能源回弹效应的测算框架后,中国城市能源回弹效应居于37%~98.4%之间,均值为56.2%,表明数字经济下城市的实际能源节约量仅为预期的40%左右。同时,中国城市能源回弹效应呈周期性波动与“内陆向沿海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更值得注意的是,数字经济对城市能源回弹效应存在显著的促增作用。数字经济将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提升能源效率,并推动经济增长,通过“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与“产出效应”增加能源消费需求,进而诱发并扩大城市能源回弹效应,同时政府研发支出与自然资源禀赋亦显著扩大了数字经济对城市能源回弹效应的正向作用。本文为精确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情景下的城市能源回弹效应提供了方法借鉴,并为优化数字经济发展进而有效抑制中国城市能源回弹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经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回弹效应 数字经济 随机前沿模型 时空演变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贫地区市场潜能与经济增长溢出效应释放研究——以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水根 王露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8-115,共8页
利用湖南省武陵山片区2001-2018年37个县(市、区)的数据,在剖析市场潜能与经济增长溢出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面板和空间计量模型估计其作用效应。研究发现:片区整体市场潜能强度不断提升,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但片区内部作用强度不一;... 利用湖南省武陵山片区2001-2018年37个县(市、区)的数据,在剖析市场潜能与经济增长溢出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面板和空间计量模型估计其作用效应。研究发现:片区整体市场潜能强度不断提升,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但片区内部作用强度不一;市场潜能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关联-集聚-溢出”空间效应过程,经由价格提升、要素流动等形成集聚促进了本地区经济增长,但市场分割、邻近竞争的存在明显抑制了周围地区空间溢出;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大致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其有效溢出范围为80 km内,并在影响范围、方向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内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地区 经济增长 市场潜能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房产权对城镇居民家庭经济地位变动的异质性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罗曼怡 钟世虎 刘友金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9-145,共7页
依据2010年、2012年、2014年、2016年和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考量住房产权对居民家庭经济地位变动的异质性影响。结果显示:由于完全住房产权获得的房奴效应超过其财富效应,存在贷款偿还压力的家庭为了保证月供还款,不敢冒险追... 依据2010年、2012年、2014年、2016年和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考量住房产权对居民家庭经济地位变动的异质性影响。结果显示:由于完全住房产权获得的房奴效应超过其财富效应,存在贷款偿还压力的家庭为了保证月供还款,不敢冒险追求具有更好工作前景和高工资的职位或创业机会。完全住房产权获得对居民家庭经济地位提升有负向影响,部分产权获得对居民家庭经济地位变动的影响不显著,住房产权获得对老年群体、低学历群体家庭经济地位提升负向影响显著,对青年群体、高学历群体的家庭经济地位变动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房产权 财富效应 房奴效应 家庭经济地位变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京津冀地区碳足迹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0
作者 颜建军 邓楠 +1 位作者 陈彬 张熙文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75-1288,共14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定量评估与分析碳足迹的变化对碳排放“双控”具有重要意义。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5-2021年土地利用数据、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以及碳排放数据对碳足迹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定量评估与分析碳足迹的变化对碳排放“双控”具有重要意义。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5-2021年土地利用数据、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以及碳排放数据对碳足迹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京津冀地区碳排放的多年平均值为0.11 Pg C/a,平均增速为3.35%,且整体呈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NPP的多年平均值为0.35 Pg C/a,平均增速为0.25%,整体呈现出上下波动的态势;(2)研究期内京津冀地区的碳足迹和碳赤字总体表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28%和1.27%,同时碳足迹的变动呈现“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碳足迹压力指数表现出多极化趋势;(3)城镇化率是影响京津冀地区碳足迹变化的核心驱动因素,且其变动也受多因子共同作用,尤其是城镇化率与能源效率交互作用对碳足迹的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碳排放 土地利用 净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晓娜 陈捷 唐红涛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99,共7页
文章基于2011—2021年我国25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考察了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会显著... 文章基于2011—2021年我国25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考察了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会显著提升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绿色创新和市场衔接是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两条重要路径。此外,人力资本对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当人力资本越过门槛值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正向作用显著增强。(3)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更能提升较发达和欠发达城市、胡焕庸线以东城市、非资源型城市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对发达城市、胡焕庸线以西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要素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合成控制双重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PLUS模型的黄河流域景观生态脆弱性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韧 王嘉睿 +3 位作者 颜建军 贾云 郜晨 张秋泓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7-585,共19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如何科学谋划、统筹构建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新格局极具现实意义。从多情景下景观生态脆弱性预测这一较为新颖的研究视角切入研究,在分析黄河流域1995—2020年土地利用...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如何科学谋划、统筹构建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新格局极具现实意义。从多情景下景观生态脆弱性预测这一较为新颖的研究视角切入研究,在分析黄河流域1995—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流域自然发展、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兼顾的协调发展4种不同发展目标,耦合Genetic Algorithm(GA)优化算法与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模型,对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概率进行优化,进而模拟2030年土地利用格局、盐碱地和湿地空间分布;在土地利用模拟的基础上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生态脆弱度,据此分析黄河流域生态脆弱性演变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在2030年土地利用多情景模拟中,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在四种情景下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生态系统修复效果明显;协调发展情景下水域扩张程度最大,建设用地扩张率大幅低于自然发展和经济发展情景;(2)相较于2020年,2030年盐碱化程度增加,自然发展情景情况最为严峻;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效果明显,协调发展情景下恢复程度最大;(3)黄河流域2030年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破碎化程度减弱,耕地和未利用地则相反;流域整体景观破碎度较2020年有所降低,土地利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升;(4)相较于2020年,黄河流域2030年的景观生态脆弱性仍有加剧趋势。生态保护情景下恶化程度较缓,协调发展情景对于流域上游水系风蚀区的水土保持和中部平原地区生态平衡的效果十分显著。研究结果为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多情景模拟 遗传算法-PLUS模型 景观生态脆弱性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城市功能差异与南北经济差距 被引量:21
13
作者 黄少安 谢冬水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0-63,76,共25页
文章从中心城市增长极作用差异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南北方经济差距扩大的成因和作用机制。理论研究发现,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南方中心城市的创新能力及其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北方中心城市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则相对较弱... 文章从中心城市增长极作用差异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南北方经济差距扩大的成因和作用机制。理论研究发现,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南方中心城市的创新能力及其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北方中心城市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则相对较弱,这种南北中心城市极化作用差异是导致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而南北中心城市极化作用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受到城市形成机制的影响,南方地区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主导形成城市,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构成了一个经济有机体;北方地区的城市则更多依靠行政机制向周围吸取资源,形成了一个资源向中心城市单向流动的资源堆。这种不同的城市形成机制塑造了南北中心城市的功能差异,最终导致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基于2008—2018年城市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表明,南北中心城市存在显著的极化作用差异,而这种极化作用差异对南北经济差距具有显著影响,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创新能力越强的地区经济增长率越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形成机制是影响南北中心城市功能差异和南北经济差距的重要机制,越是依靠市场机制形成和扩大中心城市的地区,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创新能力越强,从而越有利于促进地区整体的经济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功能差异 南北经济差距 极化作用 城市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对外开放新优势的基本逻辑与实现路径
14
作者 李建军 向国成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5,共9页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目标之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是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从局部开放到制度型开放的发展脉络,围绕开放型经济体...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目标之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是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从局部开放到制度型开放的发展脉络,围绕开放型经济体制以及开放空间、结构与动力构建了“一体三维”的开放格局。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新方位,我国对外开放面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内部发展条件变化的双重挑战,需抓住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等重大战略机遇,对接乃至引领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内外市场高效对接,陆海与东西统筹互济,拓展开放型经济新空间;深化服务业和制造业领域改革,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优化开放型经济新结构;加快从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速度,激发开放型经济新动能,以此优化“一体三维”开放格局,重塑对外开放新优势,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水平对外开放 制度型开放 全球价值链 “一带一路”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蓝绿空间碳汇时空演化与组态提升路径
15
作者 刘亦文 李桢枭 颜建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349-7361,共13页
蓝绿空间作为城市生态空间的基本骨架与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载体,因其显著的碳汇潜力与增汇效能,在城市减排增汇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在积极推进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背景下,揭示蓝绿空间碳汇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 蓝绿空间作为城市生态空间的基本骨架与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载体,因其显著的碳汇潜力与增汇效能,在城市减排增汇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在积极推进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背景下,揭示蓝绿空间碳汇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构建碳汇提升路径,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命题。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2008-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碳密度系数,系统分析蓝绿空间碳汇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区域碳汇总量均值为151.56万t,整体呈现波动趋势。其中,蓝色空间碳汇量在研究期内平均值为1.34万t,整体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绿色空间作为主导性碳汇来源,其动态变化趋势与区域碳汇总量的演变特征呈现显著一致性;(2)碳汇量的变动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稳定性,空间分析显示其空间格局呈现"东北-西南"轴向分布,其中西南区域的空间影响力在研究期内呈现显著增强态势;(3)路径分析揭示土地利用程度和人口密度分别主导了两条核心碳汇提升路径,且其变动受到多因素组态影响,其中城市开发强度与经济水平的协同作用、人口聚集与经济发展的交互效应对碳汇影响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株潭城市群 蓝绿空间 碳汇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策略差异化下长江流域水污染治理激励机制
16
作者 刘亦文 高京淋 +2 位作者 曾琪海 颜建军 颜子腾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798-5810,共13页
目前针对长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研究多围绕单一政策展开,往往忽略了策略协同效应。鉴于此,在考虑河长制和生态补偿政策协同的基础上,研究长江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激励机制。建立上级政府、长江上游地方政府与长江下游地方政府间的三方演... 目前针对长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研究多围绕单一政策展开,往往忽略了策略协同效应。鉴于此,在考虑河长制和生态补偿政策协同的基础上,研究长江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激励机制。建立上级政府、长江上游地方政府与长江下游地方政府间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探讨在协同策略差异化背景下,三方协同推进流域治理的内生机制,通过稳定性分析得出达到流域水污染治理理想状态的稳定条件,并以沱湖-长江流域真实数据进行模拟仿真,由此设计潜在激励机制。研究发现:(1)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惩罚力度并不能抵扣自身监管成本,最终倾向于实施弱监管策略;影响上游地方政府治理策略选择的因素主要包含生态补偿额和奖励机制,影响下游地方政府治理策略选择的因素主要包含流域外部性和奖励机制;长江上下游地方政府面临高生态补偿额和高奖励情景时,博弈系统最终演化为“弱监管/自主治理/自主治理”状态。(2)加快完善流域生态补偿制度,规范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加大对长江上游地方政府的补偿额度,能够推动长江上游地方政府积极开展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而加大对长江下游地方政府的补偿额度并未对下游地方政府水污染治理工作展现出明显的促进效果。(3)上级政府对长江下游地方政府的奖励措施能够加快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进程,奖励力度越大,水污染治理进展越快,但对长江上游地方政府的奖励措施并不能推进上游地方政府治理工作的进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惩罚措施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较小,严厉的惩罚措施甚至会抑制下级地方政府治理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长制 生态补偿 长江流域协同治理 激励机制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能耦合协调及其对工业减污降碳协同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陆杉 罗水莉 周坤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4-538,共15页
协同推进工业减污降碳是实现“双碳”目标和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的关键。数字经济和能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为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提供了重大机遇与技术支持。为研究数能耦合协调对工业减污降碳协同的作用,本文基于2011−2021年我国省级... 协同推进工业减污降碳是实现“双碳”目标和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的关键。数字经济和能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为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提供了重大机遇与技术支持。为研究数能耦合协调对工业减污降碳协同的作用,本文基于2011−202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下同),构建数字经济水平和能源系统指标体系,并对二者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深入剖析,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数能耦合协调对工业减污降碳协同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2011−2021年我国数能耦合协调度由0.286逐年升至0.458,总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态势,且东、中、西部地区均处于上升趋势,其中广东省一直位列全国首位,并在2021年达到中级协调阶段。②数能耦合协调对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存在促进作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证明了该结论的可靠性。③机制检验表明,智能化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能显著增强数能耦合协调对工业减污降碳协同的促进作用。④异质性分析表明,数能耦合协调对工业减污降碳协同的影响因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呈现差异,在东部地区、非资源禀赋地区和经济发展高水平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因此,应大力推动数能耦合协调发展,鼓励工业企业加大对智能化技术的投资,提高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能耦合协调 工业减污降碳协同 时空演变 智能化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国家公园碳储量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18
作者 刘亦文 袁琳 颜子腾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5年第4期207-223,共17页
大熊猫国家公园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区,研究其碳储量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驱动力对实现区域碳平衡、区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0年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五期土地利用数据,结合PLUS-InVEST-GeoDetector模型... 大熊猫国家公园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区,研究其碳储量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驱动力对实现区域碳平衡、区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0年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五期土地利用数据,结合PLUS-InVEST-GeoDetector模型,估算了该区域碳储量的时空演化特征,并探讨了影响碳储量时空演化的驱动因素。最后,利用CA-Markov模型预测了2030年在自然发展和生态保护两种情景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土地利用情况,并据此预测了该区域的碳储量变化。结果表明:(1)2000—2010年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碳储量呈持续增长趋势,2010—2020年该区域的碳储量有所下降。2020年相比2000年下降了2.061×10^(5)t,空间分布演化较为平稳,呈现“东北高于西南”的空间分布特征。(2)起伏度、高程和年均温是影响大熊猫国家公园碳储量时空演化的核心驱动因素,其演化规律也受多因子共同作用,尤其是坡度与植被覆盖率交互作用对碳储量的影响最为显著。(3)大熊猫国家公园碳储量的多情景预测结果显示:在自然发展情景下,碳储量相较2020年呈现减少趋势,减少了1.053×10^(5)t;在采取生态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碳储量呈现上升趋势,具体增加了1.160×10^(5)t,为国家战略下其他国家公园的长期发展和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大熊猫国家公园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质性环境规制、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波动——基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丹 李玉双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5-70,共6页
基于2003-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①,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异质性环境规制对经济波动的直接影响机制和外商直接投资间接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不显著,经济激励型和自愿意识型环境规制与经济波动... 基于2003-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①,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异质性环境规制对经济波动的直接影响机制和外商直接投资间接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不显著,经济激励型和自愿意识型环境规制与经济波动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经济激励型和自愿意识型环境规制的增强有利于吸引来自其他地区清洁型外资流入,有助于抑制环境污染,有助于“熨平”经济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性环境规制 外商直接投资 经济波动 动态空间面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慧城市之共享经济与环境治理--以共享单车低碳出行为例 被引量:20
20
作者 肖倩冰 陈林 裴丹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72-181,共10页
选择智慧城市建设数字化技术对环境治理的影响为切入点,以共享单车为例,研究智慧城市、绿色城市以及共享交通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基于断点回归设计的研究方法,通过搜集广州市空气质量指数及空气质量监测的六种污染物浓... 选择智慧城市建设数字化技术对环境治理的影响为切入点,以共享单车为例,研究智慧城市、绿色城市以及共享交通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基于断点回归设计的研究方法,通过搜集广州市空气质量指数及空气质量监测的六种污染物浓度数据,以广州市共享单车低碳出行为例,检验了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中伴随共享经济发展而兴起的短距离“绿色出行”“低碳出行”方式是否在真正意义上有助于环境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城市 生态文明建设 共享单车 共享经济 断点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