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院更名大学的驱动机制:资源层级配置与声誉层级划分
1
作者 彭学文 徐思颖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5,共7页
学院更名大学事关高校自身发展,更关系到国家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研究基于院校分层理论,从资源层级配置与声誉层级划分两个视角分析中国学院更名大学的驱动机制:公办院校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依赖政府提供办学资源,而政府主要按院校的... 学院更名大学事关高校自身发展,更关系到国家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研究基于院校分层理论,从资源层级配置与声誉层级划分两个视角分析中国学院更名大学的驱动机制:公办院校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依赖政府提供办学资源,而政府主要按院校的层级进行资源配置,低层次的学院在资源层级配置中处于不利地位;声誉对高等院校有特殊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左右院校的决策,而院校声誉机制的层级异化使一些地方本科学院仅凭借自身实力与办学特色无法获得应有的社会声誉。因此,学院通过更名为大学以上升到更高层次,获得更多办学资源和更高社会声誉。在分类推进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政府应当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健全院校声誉机制,引导地方本科学院科学定位与特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院更名大学 院校分层 学术漂移 资源配置 声誉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山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资源开发协同融通关系及分区管理
2
作者 麻学锋 谭佳欣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9408-9418,共11页
分区管理是实现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系统协同融通的重要途径,对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南山国家公园为实证对象,综合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马尔科夫链转移矩阵,分析2012—2022年生态系统健康... 分区管理是实现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系统协同融通的重要途径,对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南山国家公园为实证对象,综合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马尔科夫链转移矩阵,分析2012—2022年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资源开发水平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协同融通关系,进而提出适应性分区管理策略。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空间上为“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旅游资源开发水平空间分布表现为“低值片状扩散、高值点状集聚”。(2)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资源开发协同融通关系经历了从严重失调向中度失调的阶段性跃迁,基于耦合协调类型转移概率矩阵,将南山国家公园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开发区、持续改善区和协调发展区。(3)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资源开发协同融通关系存在“俱乐部收敛”特征,不同邻域类型的乡镇在协同融通关系演变趋势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为缓解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提供实践路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旅游资源开发 协同融通 分区管理 南山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户生计资本的农村宅基地整治满意度分析——以湖南省岳阳市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罗湖平 李雅婷 +1 位作者 郑鹏 古睿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80,共6页
基于湖南省岳阳市407个样本的微观农户实地调研数据,运用有序离散Probit模型检验生计资本对农户宅基地整治满意度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资本结构的差异性作用规律。结果表明:(1)农户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本均对... 基于湖南省岳阳市407个样本的微观农户实地调研数据,运用有序离散Probit模型检验生计资本对农户宅基地整治满意度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资本结构的差异性作用规律。结果表明:(1)农户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本均对农户宅基地整治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作用强度较大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干部数量、家庭收入来源、邻里关系、家庭党员数量、家庭总人口、距耕地距离等;(2)不同资本类型农户对宅基地整治行为表现出不同的满意度,资本合理型农户的满意度更高;(3)在不同资本类型农户的满意度影响因素中,资本合理型农户更倾向于宅基地整治带来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提高,资本缺乏型农户更倾向于金融资本、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整治 生计资本 有序PROBIT模型 农户满意度 岳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都市圈绿色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公平性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慧灵 杨雪珂 +1 位作者 袁梦 王振波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55-2267,共13页
绿色空间是提升区域内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开放空间,然而不同地区居民享有的绿色空间存在较大差异。以长株潭都市圈为案例,利用建设用地替代居民活动区域,构建考虑距离因素的迭代缓冲区测度2000、2010、2019年居民活动区域的绿... 绿色空间是提升区域内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开放空间,然而不同地区居民享有的绿色空间存在较大差异。以长株潭都市圈为案例,利用建设用地替代居民活动区域,构建考虑距离因素的迭代缓冲区测度2000、2010、2019年居民活动区域的绿色空间享有量,并基于时间序列遥感数据使用基尼系数和供需差异指数探讨不同区域享有的绿色空间的时空差异、空间公平性的演进及其供需特征。结果表明:①绿色空间面积减少量最多的区域始终位于都市圈的城市中心,面积变化值呈现圈层状,减少量由边缘向中心地区不断增加。②2000—2019年长株潭都市圈人类活动区域享有周边30m网格像素级绿色空间的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数量由26000—30000集中向2000—12000区段集中转变。③长株潭都市圈绿色空间分布不均,不同行政区之间基尼系数差异较大且随着时间波动变化,多数区域绿色空间分布的公平性没有改善趋势。④较多镇街绿色空间服务水平和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失配”,5%的镇街需求“非常高或较高”而供给“非常低”,这些镇街集中在长沙;绿色空间供需平衡的镇街主要分布在都市圈边缘。研究有助于启示都市圈通过空间治理政策与规划的优化推动绿色空间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株潭都市圈 绿色空间 公平性 空间配置供需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认知视角下农户闲置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行为逻辑与区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罗湖平 李雅婷 邓雅轩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4,共12页
研究目的: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构建“认知分布(地域力/文化力/个人力)→认知中介(风险感知/收益预期)→行为输出(流转意愿/博弈能力/流转行为)”的解释路径,探究长沙市闲置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区和非试点区的农户行为差异化驱动逻辑,... 研究目的: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构建“认知分布(地域力/文化力/个人力)→认知中介(风险感知/收益预期)→行为输出(流转意愿/博弈能力/流转行为)”的解释路径,探究长沙市闲置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区和非试点区的农户行为差异化驱动逻辑,为有效实现宅基地盘活利用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带有调节效应的结构方程模型、简单斜率分析。研究结果:(1)在试点区,地域力对收益预期和风险感知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722和-0.658,呈现“高收益预期—低风险感知”特征;在非试点区则分别为-0.486和0.423,其作用方向恰与试点区相反,呈“低收益预期—高风险感知”特征。(2)个人力正向作用于收益预期、负向作用于风险感知,作用强度均为试点区大于非试点区;文化力对收益预期和风险感知均有显著正向作用。(3)在非试点区,近郊农户流转意愿形成时收益预期的正向影响强于风险感知的负向影响,远郊农户则是风险感知的负向影响强于收益预期的正向影响,试点区农户则无明显偏向。(4)流转意愿驱动流转行为,博弈能力在其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且强度呈区域分异:非试点区大于试点区、近郊大于远郊、农业区大于工业区。研究结论:考虑在非试点区完善“政策包+案例库”宣传体系,打造可视化流转收益测算平台;强化农户风险教育,探索开展农村产权交易保险业务;通过“合作社+中介”等联合模式提高城市远郊农户和工业区农户的决策水平与议价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闲置宅基地 使用权流转 农户行为 分布式认知理论 调节效应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共同富裕适配机制
6
作者 麻学锋 赵洁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95-1303,共9页
随着旅游富民助力打造乡村振兴新高地,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共同富裕的互动关系研究对于共创共享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厘清以乡村治理为支撑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共同富裕协同推进,选取湘西地区为案例地,刻画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共同富... 随着旅游富民助力打造乡村振兴新高地,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共同富裕的互动关系研究对于共创共享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厘清以乡村治理为支撑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共同富裕协同推进,选取湘西地区为案例地,刻画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共同富裕的适配特征,并揭示二者之间的适配机制。研究发现:(1)2007-2021年湘西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共同富裕的适配性有所提高,整体呈现先稳步上升后略微下降的趋势,适配性类型占比的变化态势稳中向好。(2)适配性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均大体呈现“U”型的空间分异特征,永定区、武陵源区和沅陵县一直处于适配状态,而辰溪县为高度错配。(3)结合共生理论,聚焦湘西地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共同富裕之间的适配机制主要为共生单元适配、共生模式适配和共生环境适配,具体表现为人口、土地和产业均互利共生,内部系统架构协调和外部资源利用高效,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环境有效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资源 共同富裕 适配机制 湘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温带草地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对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 被引量:11
7
作者 袁沫汐 文佐时 +2 位作者 何利杰 李鑫鑫 赵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376,共23页
气候变暖引起的植物物候变化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碳循环。目前研究着重关注温带和热带森林物候变化趋势、驱动因素,关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物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影响仍知之甚少。... 气候变暖引起的植物物候变化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碳循环。目前研究着重关注温带和热带森林物候变化趋势、驱动因素,关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物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影响仍知之甚少。因此,开展草地植物物候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对预测草地生态系统响应未来气候变化和区域碳循环至关重要。基于1982—2015年气象资料和GIMMS NDVI3g数据,分析了中国温带草原植被返青期(start of the growing season, SGS)和枯黄期(end of the growing season, EGS)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并借助一阶差分法量化物候对GPP动态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季前1—2个月的夜间温度增温会显著提前SGS,而当月至季前2个月的白天温度对SGS有着微弱的促进作用;季前3个月的累积降水对SGS提前作用最为强烈,累积太阳辐射在各个时期对SGS影响相对较弱。(2)不同季前时间尺度昼夜温度对草地EGS均表现出相反的作用,短期累积降水对EGS起到显著延迟的区域范围最大,太阳辐射随着季前时间的增加对草地枯黄期的延迟作用逐渐转变为提前作用。(3)EGS对草地GPP年际变化趋势的相对贡献率强于返青期。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碳循环之间相互作用的认识,为草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物候 气候变化 总初级生产力 响应 温带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工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溢出效应 被引量:19
8
作者 陈慧灵 杨雪珂 王振波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2-685,共14页
数字经济在新时代产业转型与环境治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解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帮助工业产业减排,以制定更精准的减排策略,本文基于2005−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利用调节效应模型和动态... 数字经济在新时代产业转型与环境治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解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帮助工业产业减排,以制定更精准的减排策略,本文基于2005−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利用调节效应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工业碳排放强度影响的异质性及其溢出性.结果表明:①2005−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指数一直在快速增长,而工业碳排放强度则在逐渐降低;各省份之间差异较大,“高度数字化的省份”和“数字化不足的省份”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中西部省份的工业碳排放强度一直高于东部地区.②与非资源型省份和东部地区相比,资源型省份以及中西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对工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不显著.数字经济发展可以通过各种正外部性显著降低工业碳排放强度,而这种影响也会通过作用于产业结构和城镇化而得到强化.③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数字经济发展对工业碳排放强度影响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均显著,说明数字经济不仅降低了本地工业碳排放强度,这种影响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外溢效应.与显著降低本省份工业碳排放强度不同,数字经济发展对周边省份却有促进作用;地理经济距离嵌套是影响数字经济对工业碳排放强度溢出的最主要因素.据此,国家要继续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发展,加强区域间低碳数字技术交流和产业融合,充分发挥数字经济通过技术渗透、产业结构优化、城镇化等方式对工业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作用;政府在出台减碳政策与制定区域规划时需明确各自的重点方向,为数字经济发挥低碳的正外部性提供保障,以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工业碳排放强度 异质性 空间溢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间序列预测的城际出行韧性评估方法与时空格局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涛 崔磊波 +1 位作者 王姣娥 陈慧灵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8-849,共12页
在不确定性成为交通运行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在抑制风险的前提下,提升城际出行韧性,掌握需求侧城际出行波动的时空格局对韧性交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界定了城际出行韧性内涵,基于长时间序列城际出行数据和扰动事件一般属性构建了城际... 在不确定性成为交通运行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在抑制风险的前提下,提升城际出行韧性,掌握需求侧城际出行波动的时空格局对韧性交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界定了城际出行韧性内涵,基于长时间序列城际出行数据和扰动事件一般属性构建了城际出行韧性测度模型,并以COVID-19扰动为案例,揭示了COVID-19三年以来的城际出行适应性格局与韧性时空格局规律。研究表明:1)兼顾季节性与节假日趋势所构建的城际出行韧性评估方法可以很好地揭示扰动事件影响下的城际出行波动时空格局。2)COVID-19疫情对城际出行的影响程度表现为全国大流行高峰期>奥密克戎高峰期>多点波动高峰期。城际出行强度随距离增加呈线性衰减趋势,每增加50 km的距离,3个阶段的城际出行分别要多损失0.86、1.03、1.15个百分点。3)全国大流行、多点波动和奥密克戎3个阶段居民城际出行平均距离分别缩短了52.55、65.31、105.16 km。4)城际出行韧性呈现多点波动时期>奥密克戎暴发时期>全国大流行时期,在时序上表现出城际出行韧性逐渐增加的趋势。同时,3阶段的城际出行韧性在空间上亦明显呈现出差异化空间分异和区域集聚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际出行 韧性 适应特征 扰动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本尺度街道空间品质对学童步行通学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晓歌 黄多多 +2 位作者 刘晔 姚尧 向梨丽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1-92,共12页
推动儿童通学出行沿线街道品质提升,有助于提高儿童体力活动水平,改善健康状况,促进我国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我国建成环境对学龄儿童通学行为影响的研究不多,且多基于宏观尺度测度建成环境。本文基于2015年北京市综合交通调查数据,结... 推动儿童通学出行沿线街道品质提升,有助于提高儿童体力活动水平,改善健康状况,促进我国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我国建成环境对学龄儿童通学行为影响的研究不多,且多基于宏观尺度测度建成环境。本文基于2015年北京市综合交通调查数据,结合街景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识别影响学龄儿童步行通学方式选择的建成环境因素,尤其关注人本尺度的街道空间因素,并控制居住自选择造成的结果偏差。研究表明:道路可步行性和活力与学童步行通学概率存在显著关联,且社会经济条件更好的学童更有可能因街道品质提升而使用步行方式通学;控制居住自选择后,街道环境对学童步行通学概率仍有稳健的显著关联。研究结果可为街道品质评价和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道空间品质 学龄儿童 通学出行 街景 居住自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产业发展与民生福祉适配关系研究——以张家界为例 被引量:10
11
作者 麻学锋 孙洋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9,共19页
旅游产业发展与民生福祉相适配对推进旅游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价值。文章以张家界为例,将生存、相互关系、成长三核心需要理论(ERG理论)融入旅游产业发展与民生福祉理论分析框架中,构建二者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适配度模型、标... 旅游产业发展与民生福祉相适配对推进旅游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价值。文章以张家界为例,将生存、相互关系、成长三核心需要理论(ERG理论)融入旅游产业发展与民生福祉理论分析框架中,构建二者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适配度模型、标准差椭圆-重心模型和障碍度模型,从时空维度剖析2002—2020年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与民生福祉适配关系及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旅游产业发展与民生福祉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前者易受突发事件影响,后者则保持相对稳定发展;二者演绎过程历经低水平不协调阶段、波动协调阶段和协调转型阶段,并与ERG理论中的生存需要(E)、相互关系需要(R)和成长需要(G)相对应。(2)民生福祉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渐与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不同阶段受多种因素影响,旅游产业发展无法完全与民生福祉相匹配。(3)时间上,旅游产业发展与民生福祉适配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由不适配提升为良好适配;空间上,在东北—西南方向上呈先延伸后收缩的变化趋势,并将中心锁定在武陵源区。(4)旅游产业发展系统中的文化教育投入不足,以及经济贸易流量限制和民生福祉系统中的就业不稳定及社保、交通不完善是影响旅游产业发展与民生福祉适配的主要障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业发展 民生福祉 ERG理论 适配关系 张家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旅游企业韧性——基于制度环境与股权集中度的调节效应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生延超 谭左思 +1 位作者 徐珊 王瑞雪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7-61,共15页
面对当前复杂的外部形势和数字经济发展浪潮,旅游企业如何主动对接数字经济进而增强韧性能力以适应外界变化,不仅关系自身生存发展,也牵涉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文章利用2008—2021年我国35家上市旅游企业样本数据,探讨了数字经济对旅游企... 面对当前复杂的外部形势和数字经济发展浪潮,旅游企业如何主动对接数字经济进而增强韧性能力以适应外界变化,不仅关系自身生存发展,也牵涉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文章利用2008—2021年我国35家上市旅游企业样本数据,探讨了数字经济对旅游企业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旅游企业韧性水平,该结果经过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依旧成立;2)制度环境和股权集中度作为旅游企业发展的内外影响因素,对于数字经济提升旅游企业韧性的作用效果存在显著调节作用,处于制度环境较好区域和股权集中度较低的旅游企业,数字经济对旅游企业韧性的促进效果越强;3)异质性分析表明,处于上升阶段和较低市场优势地位的旅游企业更倾向于利用数字化成果提升其韧性水平。因此,旅游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发展情况和外部环境条件,积极构建敏捷、灵活的数字智能组织以降低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旅游企业韧性 制度环境 股权集中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旅游赋能和美乡村提升居民幸福的机理与路径——以张家界为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麻学锋 邹荣荣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134,共9页
生态旅游赋能和美乡村有利于提升居民幸福水平。在界定和美乡村内涵、厘清生态旅游赋能和美乡村提升居民幸福的内在机理基础上,运用熵值法、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构方程模型及障碍度模型,对2000—2022年张家界生态旅游赋能和美乡村提升居... 生态旅游赋能和美乡村有利于提升居民幸福水平。在界定和美乡村内涵、厘清生态旅游赋能和美乡村提升居民幸福的内在机理基础上,运用熵值法、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构方程模型及障碍度模型,对2000—2022年张家界生态旅游赋能和美乡村提升居民幸福的实现路径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2000—2022年张家界和美乡村与居民幸福水平整体呈增长趋势,和美乡村评价值由0.029升至0.852,居民幸福评价值由0.181升至0.738。②和美乡村与居民幸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和美乡村为居民幸福的单向格兰杰原因;生态旅游能通过就业增长、产业升级、城乡融合赋能和美乡村显著提升居民幸福水平。③和美乡村的主要障碍因子是治理有效与乡风文明,障碍度均值分别为39.25%、25.33%;居民幸福的主要障碍因子是发展,障碍度均值为30.92%。④提出生态旅游赋能和美乡村提升居民幸福的实现路径:一是统筹乡村生态资源要素,增强乡村就业吸纳能力;二是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搭建生态旅游合作平台,促进城乡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 和美乡村 居民幸福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2015年中国温带不同草地植被枯黄期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5
14
作者 袁沫汐 赵林 +1 位作者 李鑫鑫 林爱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6015-6032,共18页
随着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植被物候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然而,植被枯黄期(EGS)对极端气候的响应机制目前尚未厘清,特别是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地而言。因此,聚焦我国温带草地,基于1982—2015年全球监测与模型研究工作组归一... 随着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植被物候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然而,植被枯黄期(EGS)对极端气候的响应机制目前尚未厘清,特别是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地而言。因此,聚焦我国温带草地,基于1982—2015年全球监测与模型研究工作组归一化植被指数(GIMMS NDVI3g)长时间序列数据提取草地物候参数,并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运用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探究温带草地EGS对极端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全区多年平均EGS主要发生于270—290儒略日(DOY),59.8%的区域呈延迟趋势,其中显著延迟(P<0.05)的区域分布在新疆天山、阿尔泰山一带和准噶尔盆地西部、黄土高原北部、呼伦贝尔高原的西部和东北小兴安岭。(2)EGS与极端气温暖极值(日最低气温的最大值、日最高气温的最大值、暖夜日数、暖昼日数)之间均以广泛的正相关关系为主;相比之下,极端降水事件与EGS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复杂,这与各草地类型自身的生理策略和所处环境密切相关。(3)整体而言,持续干旱日数、气温日较差和暖夜日数对全域草地EGS动态变化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就不同草地类型而言,温带草甸草原主要受到气温日较差的影响,温带山地草甸和温带沼泽化草甸EGS变化主要受日最高气温的最大值的影响,日最低气温的最大值和暖夜日数分别对温带草丛和温带荒漠草原的影响最大;持续湿润日数和持续干旱日数则分别对生长在水分限制地区的温带盐生草甸和温带典型草原的EGS产生强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枯黄期 极端气候事件 响应 随机森林模型 温带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级尺度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及碳转移格局 被引量:20
15
作者 陈慧灵 高子恒 王振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5816-5828,共13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区域间产业关联程度加深,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所引起的碳排放空间重塑成为低碳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利用碳排放清单法及环境效应分解模型,估算中国工业碳排放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分析产业转移背景下省际间...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区域间产业关联程度加深,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所引起的碳排放空间重塑成为低碳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利用碳排放清单法及环境效应分解模型,估算中国工业碳排放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分析产业转移背景下省际间碳排放的转移格局,以探讨区域节能减排与发展平衡的有效策略。研究表明:2005—2019年期间,中国的工业碳排放量格局一直是以环渤海地区为单核心,邻近的山东、浙江、内蒙古逐渐增加;省级尺度层面,产业规模对工业产业发展引起的环境效应强度最大,产业结构的作用相对较弱;工业碳排放的空间转移主要呈现由沿海区域向内地转移,转出高耗能产业碳排放量最多的省份是山西、山东、辽宁、上海,而高耗能产业碳排放量转入最多的省份是新疆、安徽、山东;碳排放的转入、转出并不与各省经济发展水平的位置完全等同,经济发达省份也会因能源需求或国家战略政策的影响,呈现某段时间内工业碳排放的转入。结论有助于为全局视角下区域间横向联合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 产业转移 碳排放转移 影响因素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路维修施工路段交通分流信控优化模型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艳 刘嘉晖 陈群 《运筹与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3-29,共7页
针对道路维修施工期间常采用的部分路面封闭施工且利用辅路进行分流的情形,探讨了交通分流信控优化模型。借助交通流波动理论,分析了施工路段及其前后车流拥挤排队及疏散特征和规律,分析了对车流进行控制需满足的约束,并分析了车流的延... 针对道路维修施工期间常采用的部分路面封闭施工且利用辅路进行分流的情形,探讨了交通分流信控优化模型。借助交通流波动理论,分析了施工路段及其前后车流拥挤排队及疏散特征和规律,分析了对车流进行控制需满足的约束,并分析了车流的延误计算公式。以总的车辆行驶时间最小化目标,原路径及分流路径的绿时分配及信号周期为优化参数,考虑交通分流控制的各种约束,建立了道路施工路段交通分流信控优化模型。分析了该模型属于非凸问题,因此提出了一种近似求解最优解的办法。通过一个示例对模型和求解算法进行了验证,并对一些规律性结果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 维修 分流 信控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旅游产业集聚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湘西地区为例 被引量:39
17
作者 麻学锋 谭佳欣 黄俊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27,共15页
文章采用区位熵、空间自相关及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湘西地区2002—2017年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程度及演化过程,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湘西地区主要集聚因子的贡献率及其交互作用关系,揭示湘西地区旅游产业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文章采用区位熵、空间自相关及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湘西地区2002—2017年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程度及演化过程,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湘西地区主要集聚因子的贡献率及其交互作用关系,揭示湘西地区旅游产业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湘西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呈先递增后递减的发展态势,在空间上呈现较为明显的局部空间自相关集聚格局,具体表现为由武陵源区、永定区以及凤凰县向沅陵县降低趋势。(2)湘西地区旅游产业集聚重心由西北方向向西南方向转移,区域南北部表现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3)湘西地区旅游产业集聚过程的核心影响因素是市场规模、交通区位条件、政府政策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以及城市化水平等,各因素内含因子对湘西地区的贡献率各有不同。双因子交互作用有助于增强对旅游产业集聚的解释力,交互结果显示,市场规模和政府政策支持的交互作用对湘西地区旅游产业集聚的格局变化影响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业 集聚过程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湘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城市圈县域空间横向碳生态补偿研究——基于土地利用碳收支差异 被引量:36
18
作者 李璐 夏秋月 +1 位作者 董捷 张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627-2639,共13页
认识和探讨区域土地利用碳收支并构建碳生态补偿模式,对于引导区域低碳协调发展、促进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探究基于土地利用碳收支的碳生态补偿原理,并以武汉城市圈县域为实证研究对象,依据区域土地利用碳收支差异,... 认识和探讨区域土地利用碳收支并构建碳生态补偿模式,对于引导区域低碳协调发展、促进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探究基于土地利用碳收支的碳生态补偿原理,并以武汉城市圈县域为实证研究对象,依据区域土地利用碳收支差异,在碳中和目标下估算城市圈各县(市、区)的碳生态补偿标准,明确碳生态补偿支付或受偿次序。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城市圈各县(市、区)土地利用净碳排放空间差异显著。土地利用净碳排放呈现“西高东低,南北低中心高”的空间分布特点,且该空间分布特征逐渐强化;(2)武汉城市圈有14个碳生态补偿支付区,大多位于城市圈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中包括5个优先支付区、6个次级支付区、3个潜在支付区;(3)武汉城市圈有25个碳生态补偿受偿区,大多位于城市圈东部及外围地区,其中包括5个优先受偿区、9个次级受偿区、11个潜在受偿区,并针对不同类型支付和受偿区提出差别化的低碳发展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生态补偿 武汉城市圈 土地利用 碳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能否促进黄河流域旅游经济韧性提升? 被引量:37
19
作者 生延超 谭左思 +1 位作者 李倩 许玲玲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04-1713,共10页
数字经济赋能旅游业智慧化转型,产业整体危机抵抗和创新转型能力得以提升,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在系统阐述数字经济影响旅游经济韧性的理论基础后,基于黄河流域81个地级市2008—2020年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 数字经济赋能旅游业智慧化转型,产业整体危机抵抗和创新转型能力得以提升,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在系统阐述数字经济影响旅游经济韧性的理论基础后,基于黄河流域81个地级市2008—2020年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旅游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可以直接促进旅游经济韧性提升,以“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等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2)数字经济通过促进要素流动、提高创新水平,间接提升了黄河流域旅游经济韧性。(3)异质性分析表明,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对旅游经济韧性的作用受地理区位和旅游业发展程度的影响,其效应呈现为“中游>上游>下游”的状态;数字经济在旅游发展程度高的地区促进效果更好。研究结果为黄河流域深度推进“数字+旅游”的发展策略,加强旅游产业防范风险和应对外部冲击提供了政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旅游经济韧性 要素流动 创新能力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推动抑或市场驱动——中国旅游经济效率提升的动力研究 被引量:23
20
作者 生延超 李倩 徐珊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8-82,共15页
中国旅游经济效率的提升,既归功于政府主导模式带来的资本集中和基础条件改善,又得益于市场化改革解除了束缚要素效能发挥的障碍。文章测算2007—2019年省际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探究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对旅游经济... 中国旅游经济效率的提升,既归功于政府主导模式带来的资本集中和基础条件改善,又得益于市场化改革解除了束缚要素效能发挥的障碍。文章测算2007—2019年省际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探究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对旅游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从影响系数来看,市场驱动对旅游经济的提升作用显著高于政府推动,且二者作用均具有时间滞后性和空间异质性。(2)从脉冲响应函数来看,全国范围内,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对旅游经济效率均表现为先正后负的冲击效应,但市场驱动效应更持久;分区域检验中,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对中、西部地区旅游经济效率表现为由负转正的长期效应,对东部地区则为短期抑制效应。(3)从方差分解来看,市场驱动对旅游经济效率的贡献最高达17.2%,远高于政府推动的最高值2.9%;区域层面上,政府推动对东部地区旅游经济效率的贡献最大,市场驱动对西部地区贡献最大,中部地区2013年之前政府推动贡献大,之后市场驱动贡献大。以上结论为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地结合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效率 政府推动 市场驱动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