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进硬质合金刀具涂层材料及涂层技术研究现状
1
作者 范才河 丁柳鑫 +2 位作者 倪雨朦 高江雄 阳建君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16,共9页
随着现代化武器装备和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刀具提出了更高要求,刀具涂层材料及技术装备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对TiN、TiC、CrN三种常用二元涂层的性能和特点进行了介绍;以Ti基、Al基和Cr基三元及多元涂层为例,综述了不同... 随着现代化武器装备和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刀具提出了更高要求,刀具涂层材料及技术装备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对TiN、TiC、CrN三种常用二元涂层的性能和特点进行了介绍;以Ti基、Al基和Cr基三元及多元涂层为例,综述了不同元素对涂层刀具性能的影响;最后概述了CVD、PVD以及复合涂层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研究现状,并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层刀具 涂层材料 涂层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网络结构陶瓷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原理与现状
2
作者 刘俊伟 方杰 +1 位作者 范才河 欧玲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17-1941,共25页
本文综述了三维网络结构陶瓷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Three-dimensional network structure ceramic reinforced metal matrix composite,3DNSCMMCs)的制备方法、机理及研究现状。重点对陶瓷预制体的孔隙调控机理、金属熔体浸渗原理及金属-... 本文综述了三维网络结构陶瓷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Three-dimensional network structure ceramic reinforced metal matrix composite,3DNSCMMCs)的制备方法、机理及研究现状。重点对陶瓷预制体的孔隙调控机理、金属熔体浸渗原理及金属-陶瓷界面润湿和界面结合理论予以详细的介绍,并对多孔陶瓷预制体的主要制备方法及其熔体浸渗方法进行探讨,概述了3DNSCMMCs当前的研究现状,认为“增材制造(3D打印)陶瓷预制体+金属熔体真空压力浸渗”技术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将取得快速发展,获得低热膨胀、复杂结构、高体积分数增强体、高强度陶瓷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实现其低成本、短周期、高性能及大批量化是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基复合材料 多孔陶瓷 液相浸渗 3D打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Zn含量超高强Al-Zn-Mg-Cu合金强韧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2
3
作者 范才河 毛垚晶 +4 位作者 刘俊伟 吴琴 胡泽艺 李济 武帅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9-464,共26页
通过增加超高强Al-Zn-Mg-Cu合金中Zn的含量来提升合金的性能已成为超高强Al-Zn-Mg-Cu合金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对高Zn含量超高强Al-Zn-Mg-Cu合金的强韧化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推动了这类合金的发展及其在多... 通过增加超高强Al-Zn-Mg-Cu合金中Zn的含量来提升合金的性能已成为超高强Al-Zn-Mg-Cu合金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对高Zn含量超高强Al-Zn-Mg-Cu合金的强韧化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推动了这类合金的发展及其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本文综述了Al-Zn-Mg-Cu合金的强韧化机制和Zn含量的提升对于Al-Zn-Mg-Cu合金强韧化性能的影响,以及微合金化处理、热处理工艺、形变热处理和大塑性变形等强化手段。通过对比分析各种制备和强化方法对合金微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详细阐述了高Zn含量超高强Al-Zn-Mg-Cu合金的强韧化机制及方法,展望了其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旨在为高Zn含量Al-Zn-Mg-Cu合金的成分设计和制备提供指导,以进一步提升其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N-MG-CU合金 强韧化机制 高Zn含量 析出相 超高强铝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强Al-Zn-Mg-Cu合金的形变热处理研究进展
4
作者 范才河 李济 +2 位作者 胡泽艺 武帅 阳建君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0,共10页
通过形变热处理提升Al-Zn-Mg-Cu合金的性能,是超高强Al-Zn-Mg-Cu合金的研究重点之一。为了得到超高强Al-Zn-Mg-Cu合金,国内外学者对形变方法、热处理和形变热处理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科研成果,推动了超高强铝合金的发展和... 通过形变热处理提升Al-Zn-Mg-Cu合金的性能,是超高强Al-Zn-Mg-Cu合金的研究重点之一。为了得到超高强Al-Zn-Mg-Cu合金,国内外学者对形变方法、热处理和形变热处理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科研成果,推动了超高强铝合金的发展和应用。综述了典型的形变方法、热处理工艺和形变热处理工艺,通过对比分析形变热处理特点,阐明了形变热处理对超高强Al-Zn-Mg-Cu合金微观组织、力学性能、腐蚀行为及断裂韧性的影响机理,展望了形变热处理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旨在为超高强Al-Zn-Mg-Cu合金的成分设计、制备技术及性能进一步改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强铝合金 形变热处理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_(8/5)对NM400耐磨钢焊接粗晶区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佘人杰 张波 +3 位作者 肖爱达 周剑丰 刘宁 梁文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59,64,共5页
利用MMS-200热模拟试验机,通过金相组织观察及硬度检测等方法,研究了不同t_(8/5)条件下NM400耐磨钢焊接粗晶区显微组织及硬度的变化规律,并获得了热影响区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结果表明:高温转变区析出先共析铁素体,中低温区域发生贝氏... 利用MMS-200热模拟试验机,通过金相组织观察及硬度检测等方法,研究了不同t_(8/5)条件下NM400耐磨钢焊接粗晶区显微组织及硬度的变化规律,并获得了热影响区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结果表明:高温转变区析出先共析铁素体,中低温区域发生贝氏体和马氏体转变;t_(8/5)≤10 s时,硬度变化不大,组织主要为板条马氏体;当t_(8/5)>10 s时,随着t_(8/5)时间的增加,硬度显著降低,板条马氏体数量逐渐减少,贝氏体数量增加;当t_(8/5)=60 s时,马氏体组织消失,60~150 s区间组织主要为贝氏体;当t_(8/5)=150 s时,析出铁素体,且板条贝氏体逐步转变为粒状贝氏体。根据SH-CCT曲线分析,NM400耐磨钢焊接时应严格控制线能量,控制t_(8/5)≤10 s,以保证焊接接头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焊接热模拟 粗晶区 SH-CCT图 NM400耐磨钢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F及其改性物对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与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刘紫鹏 伍小波 +3 位作者 姚洁丽 蒋历辉 高平平 高美连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7,共7页
在锂离子电池中,正极材料是决定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粘结剂作为连接正极材料、导电材料和集流体的组分之一,对电极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聚偏氟乙烯(PVDF)是锂离子电池中使用的重要粘结剂,在... 在锂离子电池中,正极材料是决定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粘结剂作为连接正极材料、导电材料和集流体的组分之一,对电极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聚偏氟乙烯(PVDF)是锂离子电池中使用的重要粘结剂,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极中脱锂和嵌锂的行为导致结构承受应力,引起PVDF粘结剂体积发生变化,这不仅导致了电池容量衰减,而且由于其相对较低的离子传导性,高倍率条件下性能表现不佳。总结了PVDF粘结剂在锂离子电池中的最新科研成果,深入分析了改性PVDF对锂电池电性能和电解质/活性物质界面形成的影响机制,系统阐述PVDF改性方式对提高锂离子电池性能的作用机理,展望了高性能PVDF粘结剂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结剂 聚偏氟乙烯 改性方式 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浸出渣浮选银精矿配碳微波焙烧-选择性浸出工艺研究
7
作者 吕耀宽 胡宇杰 +4 位作者 刘宇倩 黄玉柱 裴双 周合理 邵明钊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71,共7页
国内部分锌浸出渣浮选银精矿锌含量高(Zn 18%~20%),对后续银提取不利。针对此问题,本文先采用配碳微波焙烧工艺对其进行了预处理,目的是提高铁酸锌的分解率,然后利用低酸条件下氧化锌优先于氧化铁溶出的特点,对焙烧后物料进行选择性浸出... 国内部分锌浸出渣浮选银精矿锌含量高(Zn 18%~20%),对后续银提取不利。针对此问题,本文先采用配碳微波焙烧工艺对其进行了预处理,目的是提高铁酸锌的分解率,然后利用低酸条件下氧化锌优先于氧化铁溶出的特点,对焙烧后物料进行选择性浸出,以实现锌的尽可能多浸出及铁的尽可能少浸出。配碳微波焙烧的优化条件为微波功率1.2 kW、配碳量8%、焙烧温度700℃、矿粉粒度-150目(0.1 mm)、焙烧时间60 min,此条件下获得的产物中可溶锌率可达到88.72%;选择性浸出的优化条件为浸出液终点pH值2、液固比5∶1、浸出温度70℃、浸出时间90 min,在该条件下,锌和铁的浸出率分别为88.53%和41.68%;锌浸渣浮选银精矿经过微波还原焙烧和低酸浸出后,原料中约93.5%的银富集到浸出渣中,银的品位提高了约2.3倍;物料中的难溶锌主要是未分解的铁酸锌,其在微波焙烧过程中被硫酸铅和硫酸钙包裹在体积较大的颗粒中,难以浸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浸渣 浮选银精矿 铁酸锌 配碳微波焙烧 选择性浸出 脱锌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负极极片干燥开裂机理与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8
作者 姚洁丽 伍小波 +2 位作者 刘紫鹏 唐繁荣 廖常平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共7页
将石墨负极胶体分散体浆料涂覆在无孔刚性基底上并干燥时,干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应力可能会使薄膜出现裂纹。这些裂纹会影响电池性能,加速电池损伤,缩短电池寿命。因此,掌握裂纹特性及其形成机制是防止极片开裂的关键。目前尽管已有众多... 将石墨负极胶体分散体浆料涂覆在无孔刚性基底上并干燥时,干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应力可能会使薄膜出现裂纹。这些裂纹会影响电池性能,加速电池损伤,缩短电池寿命。因此,掌握裂纹特性及其形成机制是防止极片开裂的关键。目前尽管已有众多关于胶体分散体薄膜干燥开裂的研究和模型,但对电池极片开裂行为的探讨却相对匮乏。本文系统地揭示了极片在干燥过程中的开裂机理及影响因素,深入剖析了极片微观结构变化与内应力发展的模型,并概述了极片干燥开裂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毛细管压力引发的应力是导致干燥开裂的主因,这一过程主要受极片材料特性和薄膜边界条件的影响。同时,本文还对抑制极片干燥开裂的技术挑战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解决极片开裂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干燥开裂 开裂机理 涂层裂纹 抑制极片开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级固溶对Al-8.2Zn-2.0Mg-2.3Cu合金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吴琴 吕华钦 +3 位作者 范才河 刘宇轩 毛垚晶 武帅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4-1166,共13页
采用SEM、TEM和室温拉伸测试等方法,研究了双级固溶对喷射成形挤压态Al-8.2Zn-2.0Mg-2.3Cu(质量分数,%)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级固溶处理可以显著减少残余第二相的体积分数,促进溶质原子在基体内的均匀分布,其对晶... 采用SEM、TEM和室温拉伸测试等方法,研究了双级固溶对喷射成形挤压态Al-8.2Zn-2.0Mg-2.3Cu(质量分数,%)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级固溶处理可以显著减少残余第二相的体积分数,促进溶质原子在基体内的均匀分布,其对晶粒尺寸的影响不明显。在(450℃, 0.5 h)+(490℃,0.5 h)下固溶的合金经轧制+时效处理后综合性能最佳,其极限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为(757.3±14.7) MPa、(666.4±15.2) MPa和12.4%,硬度为(220.4±4.3)HV。强化机制模型计算结果表明,不同双级固溶处理样品经轧制+时效后,合金的组织特征和力学性能匹配良好,计算得到的极限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与实验测得的结果吻合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N-MG-CU合金 双级固溶处理 力学性能 强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Cl/TiO_(2)/蒙脱石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刚果红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金旺 庹必阳 +3 位作者 王建丽 唐云 杨勇 谢飞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16-220,共5页
采用水解法和煅烧法,以钠基蒙脱石为基质材料,钛酸四丁酯为钛源,Bi(NO_(3))_(3)·5H_(2)O为铋源,制备了BiOCl/TiO_(2)/蒙脱石复合材料(BCTM),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仪(UV-Vis D... 采用水解法和煅烧法,以钠基蒙脱石为基质材料,钛酸四丁酯为钛源,Bi(NO_(3))_(3)·5H_(2)O为铋源,制备了BiOCl/TiO_(2)/蒙脱石复合材料(BCTM),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仪(UV-Vis DRS)等手段对其晶体结构、形貌、化学成分和吸光特性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不同Bi/Ti摩尔比对刚果红的光催化降解,并通过自由基掩蔽实验探究了光催化降解机制。结果表明:在光催化反应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活性物质是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在BCTM的禁带宽度为2.83eV,在Bi/Ti摩尔比为25%,刚果红初始浓度为30mg/L,BCTM投加量为50mg,吸附30min,光催化120min条件下,BCTM对刚果红溶液的降解率达到93.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解法 BiOCl/TiO_(2) 蒙脱石 刚果红 光催化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磷酸铁锂电池电极材料的硫酸化焙烧-水浸新工艺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肖洒 王宏源 +1 位作者 李振彪 夏志美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066-2074,共9页
针对目前急需解决的废旧磷酸铁锂(LiFePO_(4))电池中有价金属的清洁高效提取问题,提出硫酸化焙烧脱氟-水浸新工艺。用TG-DSC和XRD表征确定了正负极片热处理的适宜条件为:空气气氛、温度575℃。采用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研究了浓硫酸使... 针对目前急需解决的废旧磷酸铁锂(LiFePO_(4))电池中有价金属的清洁高效提取问题,提出硫酸化焙烧脱氟-水浸新工艺。用TG-DSC和XRD表征确定了正负极片热处理的适宜条件为:空气气氛、温度575℃。采用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研究了浓硫酸使用量、焙烧时间和温度。水浸液固比、温度及时间对正负极混合料粉末中Fe、P和Li元素浸出率和浸出液中F元素残存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优焙烧工艺条件为:浓硫酸使用量为理论用量的0.75倍、焙烧时间2.5 h、温度110℃;最优水浸工艺条件为:液固比4∶1(mL/g)、温度60℃、时间2 h。在此工艺条件下,P和Li的浸出率都达到100%,Fe元素的浸出率为98.85%,F元素在浸出液中的残存率仅为13.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磷酸铁锂电池 电极材料 硫酸化焙烧 水浸 浸出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浸渣浮选银精矿还原焙烧-低酸浸出脱锌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玉柱 裴双 +3 位作者 刘宇倩 周合理 朱晓红 胡宇杰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5-32,共8页
以某湿法炼锌厂产出的锌浸渣浮选银精矿为原料,采用回转炉还原焙烧—低酸浸出工艺进行脱锌研究。结果表明:在碳粉加入量10%、焙烧温度600℃、时间120 min、原料粒度-0.1 mm、回转炉转速5 r/min的条件下,铁酸锌还原焙烧分解效果最优,焙... 以某湿法炼锌厂产出的锌浸渣浮选银精矿为原料,采用回转炉还原焙烧—低酸浸出工艺进行脱锌研究。结果表明:在碳粉加入量10%、焙烧温度600℃、时间120 min、原料粒度-0.1 mm、回转炉转速5 r/min的条件下,铁酸锌还原焙烧分解效果最优,焙烧产物中可溶锌率达到85.83%。在硫酸终点pH为2、液固比5 mL/g、浸出温度70℃、浸出时间90 min优化条件下,对焙烧产物进行选择性浸出,锌和铁的浸出率分别为84.23%和34.71%。浸出渣中未溶解铁锌氧化物主要为还原焙烧过程中团聚成块的大颗粒及被硫酸铅熔化包裹形成的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浸渣浮选银精矿 铁酸锌 还原焙烧 低酸浸出 脱锌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湿法炼锌镉渣浸出置换液中去除铊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忠民 周玉琳 +2 位作者 陈敬阳 熊邦国 叶龙刚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10-513,共4页
研究了采用锌阳极泥氧化法从湿法炼锌镉渣浸出置换液中去除铊,考察了阳极泥加入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阳极泥粒度等对铊去除率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除铊条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70℃、阳极泥加入量10 g/L、反应时间60 min、阳极泥粒... 研究了采用锌阳极泥氧化法从湿法炼锌镉渣浸出置换液中去除铊,考察了阳极泥加入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阳极泥粒度等对铊去除率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除铊条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70℃、阳极泥加入量10 g/L、反应时间60 min、阳极泥粒度100~200目、初始pH=4.0条件下,铊去除率达94.05%,去除效果较好,锌电解阳极泥得到综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炼锌 阳极泥 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态氧化锰的制备及用于从硫酸锌溶液中除铊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玉琳 叶龙刚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4-259,共6页
研究了用硫酸锰与高锰酸钾直接混合制备新生态氧化锰,并用于从硫酸锌溶液中选择性除铊。结果表明:所制备氧化锰为近球形纳米颗粒,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可吸附去除溶液中的铊;在氧化锰加入量3 g/L、吸附时间60 min、温度30℃条件下,铊去除率... 研究了用硫酸锰与高锰酸钾直接混合制备新生态氧化锰,并用于从硫酸锌溶液中选择性除铊。结果表明:所制备氧化锰为近球形纳米颗粒,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可吸附去除溶液中的铊;在氧化锰加入量3 g/L、吸附时间60 min、温度30℃条件下,铊去除率达97.53%,吸附后液中铊质量浓度降至3.48 mg/L。新生态氧化锰对铊具有较好的选择吸附性和富集效果,溶液中其他杂质离子几乎不被吸附,有利于吸附渣的后续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态氧化锰 制备 硫酸锌 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泥浮选中Ca^(2+)吸附对高岭土和石英抑制作用的研究
15
作者 杜瑞康 庹必阳 +3 位作者 顾点发 王建丽 聂光华 唐云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2-99,共8页
为探清Ca^(2+)对煤泥中其他杂质矿物的抑制作用,改善浮选效果,采用CaCl_(2)为抑制剂,柴油为捕收剂,松醇油起泡剂,探索实验得到柴油和松醇油最佳用量分别为1000 g/t和300 g/t。利用煤泥浮选和人工混合矿浮选考察了Ca^(2+)对煤泥中高岭土... 为探清Ca^(2+)对煤泥中其他杂质矿物的抑制作用,改善浮选效果,采用CaCl_(2)为抑制剂,柴油为捕收剂,松醇油起泡剂,探索实验得到柴油和松醇油最佳用量分别为1000 g/t和300 g/t。利用煤泥浮选和人工混合矿浮选考察了Ca^(2+)对煤泥中高岭土和石英的抑制效果,浮选实验均采用单元浮选实验流程,人工混合矿为4 g纯煤与1 g高岭土或1 g石英的混合矿。浮选实验开始前矿浆中分别加入0 mmol/L,2 mmol/L,4 mmol/L,6 mmol/L,8 mmol/L,10 mmol/L的CaCl_(2)溶液。结果显示:煤泥浮选中Ca^(2+)浓度由0 mmol/L增加到4 mmol/L时,可燃体回收率增加了8.24%,抑制效果明显,Ca^(2+)浓度大于4 mmol/L时,精煤灰分含量显著提高,不利于浮选;纯煤与高岭土混合矿浮选时,随着Ca^(2+)浓度增加,可燃体回收率一直保持稳定上升趋势,回收率从87.16%增加至96.18%;纯煤与石英混合矿浮选时,Ca^(2+)浓度增加到4 mmol/L后,可燃体回收率在91%上下波动且精煤灰分含量开始明显增加;通过粒度分析、Zeta电位测试研究Ca^(2+)吸附对高岭土和石英抑制机理,发现Ca^(2+)浓度由0 mmol/L增加到10 mmol/L时,高岭土粒径和石英粒径分别增加了0.71μm和0.84μm,高岭土和石英Zeta电位绝对值分别降低了10.57 mV和7.98 mV,矿物颗粒之间静电斥力减弱,更易聚集;浓度适中的Ca^(2+)对高岭土和石英抑制效果较好,浓度过低的Ca^(2+)对高岭土和石英抑制效果不明显,浓度过高的Ca^(2+)会导致煤泥浮选选择性降低,精煤灰分含量升高,浮选效果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浮选 CA^(2+) 抑制作用 粒度分析 ZETA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杂质金属铊的电沉积锌体系热力学分析
16
作者 王宏源 夏志美 +3 位作者 叶龙刚 杜晓燕 李振彪 王才艺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295-2304,共10页
为了确定杂质金属铊对锌电沉积的影响及其在锌电沉积过程中的行为,对Zn-Tl-H_(2)O体系的热力学进行了计算;并绘制了不同温度时Zn-H_(2)O系的φ−pH图、不同Tl+浓度时Tl-H_(2)O系的φ−pH图和铊羟基配离子分率ɑn−pH图以及Zn-Tl-H_(2)O系的... 为了确定杂质金属铊对锌电沉积的影响及其在锌电沉积过程中的行为,对Zn-Tl-H_(2)O体系的热力学进行了计算;并绘制了不同温度时Zn-H_(2)O系的φ−pH图、不同Tl+浓度时Tl-H_(2)O系的φ−pH图和铊羟基配离子分率ɑn−pH图以及Zn-Tl-H_(2)O系的φ−pH图;从热力学角度分析了Tl+浓度和pH值对锌电沉积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锌电沉积过程受温度的影响不大,36℃时阴极Zn^(2+)的还原pH值小于5.677。水溶液中金属铊只能以Tl^(+)形态稳定存在,在锌电沉积过程中Tl^(+)可与Zn^(2+)发生共沉积,且随着Tl^(+)浓度的增加,Tl^(+)直接还原为Tl的过程变得更容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电沉积 杂质金属铊 Zn-Tl-H2O体系 热力学分析 电位−pH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级孔碳纳米棒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17
作者 高腾珈 杨扬 +1 位作者 许建雄 李娜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666-4677,共12页
采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阴离子聚电解质聚丙烯酸(PAA)/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聚环氧乙烷(P123)形成的复合物为模板,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蔗糖为碳前驱体,通过“动态模板”方法制备具有多... 采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阴离子聚电解质聚丙烯酸(PAA)/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聚环氧乙烷(P123)形成的复合物为模板,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蔗糖为碳前驱体,通过“动态模板”方法制备具有多级孔道结构的碳纳米棒材料(hierarchically porous carbon nanorods,HPCNs)。在此基础上,利用氢氧化钾(KOH)对HPCNs进行活化,最终得到活化的多级孔碳纳米棒(activated hierarchically porous carbon nanorods,AHPCNs)。将得到的碳材料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经活化的碳纳米棒电化学性能有显著提高。在1 A/g的电流密度下,AHPCNs电极的比电容为356 F/g,而未活化的HPCNs电极的比电容仅为165.7 F/g。将AHPCNs电极组装成AHPCNs//AHPCNs对称型超级电容器,该超级电容器在250 W/kg的功率密度下,能量密度达到20.76 W·h/kg,在2 A/g的电流密度下经过10000次循环后其电容保持率为87.54%,充分显示良好的储能性质和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模板法 超级电容器 多级孔结构 碳纳米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SO_(4)-ZnO-C体系在Na_(2)CO_(3)熔盐中的反应行为
18
作者 刘兵泽 黄玉柱 +4 位作者 刘浩 史玉姣 刘宇倩 周合理 胡宇杰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9-35,共7页
考察了PbSO_(4)-ZnO-C体系中各组分在Na_(2)CO_(3)熔盐中的反应行为,揭示了PbSO_(4)固硫还原炼铅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873~1 123 K的温度范围内,PbSO_(4)首先和Na_(2)CO_(3)反应生成PbO和Na_(2)SO_(4),PbO和Na_(2)SO_(4)再分别被还... 考察了PbSO_(4)-ZnO-C体系中各组分在Na_(2)CO_(3)熔盐中的反应行为,揭示了PbSO_(4)固硫还原炼铅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873~1 123 K的温度范围内,PbSO_(4)首先和Na_(2)CO_(3)反应生成PbO和Na_(2)SO_(4),PbO和Na_(2)SO_(4)再分别被还原成金属Pb和Na_(2)S;温度大于1 123 K时,Na_(2)S和ZnO反应生成ZnS和Na_(2)O,Na_(2)O再和CO反应生成Na_(2)CO_(3)。Na_(2)CO_(3)在PbSO_(4)-C-ZnO固硫还原熔炼体系中不仅是充当反应介质,改善反应体系的传热、传质和动量传递效果,同时也是主要反应物之一;ZnO在反应过程中不仅是固硫剂,同时也是Na_(2)CO_(3)熔盐的再生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铅 固硫还原熔炼 Na_(2)CO_(3) 熔盐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