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4%甲氧·虫螨腈悬浮剂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1
作者 陈一萍 陈颖 +1 位作者 刘小锋 罗泽武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25年第3期32-37,共6页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24%甲氧·虫螨腈悬浮剂中有效成分的分析方法。使用乙腈+水作为流动相,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和C_(18)不锈钢色谱柱,在240 nm波长下对试样中甲氧虫酰肼和虫螨腈同时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该方法中甲氧虫酰肼...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24%甲氧·虫螨腈悬浮剂中有效成分的分析方法。使用乙腈+水作为流动相,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和C_(18)不锈钢色谱柱,在240 nm波长下对试样中甲氧虫酰肼和虫螨腈同时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该方法中甲氧虫酰肼和虫螨腈线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1.0000和0.999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38%和0.25%;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79%、100.2%。该方法便捷高效,分离效果好,精密度和准确度高,各项分析指标均符合要求,可适用于制剂中甲氧虫酰肼和虫螨腈的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氧虫酰肼 虫螨腈 高效液相色谱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砜吡草唑对6种环境生物的毒性研究
2
作者 李雨露 孔玄庆 +6 位作者 程昂 喻快 欧晓明 陈力华 李建明 金晨钟 郭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1期114-118,共5页
[目的]明确砜吡草唑对6种环境生物的急性毒性。[方法]参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GB/T 31270—2014和《化学农药天敌(瓢虫)急性接触毒性试验准则》NY/T 3088—2017,开展了20%砜吡草唑悬浮剂对鸟、家蚕、蚯蚓、蜜蜂、赤眼蜂和... [目的]明确砜吡草唑对6种环境生物的急性毒性。[方法]参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GB/T 31270—2014和《化学农药天敌(瓢虫)急性接触毒性试验准则》NY/T 3088—2017,开展了20%砜吡草唑悬浮剂对鸟、家蚕、蚯蚓、蜜蜂、赤眼蜂和瓢虫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20%砜吡草唑悬浮剂对日本鹌鹑7 d-LD_(50)>2000.0 mg/kg、家蚕4 d-LC 50为2942.87 mg/L、蜜蜂48 h-LD_(50)>100.0μg/蜂和蚯蚓14 d-LC 50>100 mg/kg,对寄生性天地赤眼蜂的安全系数为0.803,对七星瓢虫的安全系数为6.927。[结论]20%砜吡草唑悬浮剂对鸟、家蚕、蚯蚓、蜜蜂均为低毒,对七星瓢虫为低风险,对赤眼蜂为中等风险,对陆生生物友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砜吡草唑 环境生物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风下大型储罐火灾火焰特征与热物理性质研究
3
作者 蒋依 鲁义 +2 位作者 沈芳 黄丽姣 黄怡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92,共9页
为研究燃油储罐火灾过程中的火焰特性与火灾发展过程,基于相似准则设计小尺度实验,通过数值模拟进行全尺度实验验证,指出风速状态对储罐火灾的火焰特征、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处于软风、轻风状态时,甲醇汽油的燃烧会更快进入稳定... 为研究燃油储罐火灾过程中的火焰特性与火灾发展过程,基于相似准则设计小尺度实验,通过数值模拟进行全尺度实验验证,指出风速状态对储罐火灾的火焰特征、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处于软风、轻风状态时,甲醇汽油的燃烧会更快进入稳定燃烧阶段,维持稳定阶段的时间更久。火焰高度与火焰倾角的变化随着风速的增加逐渐减小并逐渐趋于平缓、火焰最高温度逐渐减小,但对火焰轴线的温度分布影响不明显;在无风状态时,风速的增加对达到热释放速率最大值的时间影响不大,但对热释放速率最大值影响较为显著;在软风、轻风状态时,风速对达到热释放速率最大值的时间影响较大。通过全尺度数值模拟实验验证得到相似实验与数值模拟实验之间的相对误差基本分布在15%以下,具有一定可靠性。研究结果可为燃油储罐火灾的安全性及其小尺度相似实验提供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罐火灾 相似准则 火焰特征 热释放速率 稳定燃烧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葡萄上的残留及膳食风险评估 被引量:6
4
作者 欧将 梁骥 +5 位作者 宋强勇 晏姣 杨志富 熊锋 陈力华 欧晓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36,共7页
为明确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葡萄上的残留风险,开展了一年十地的规范残留试验,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葡萄中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残留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在0.1~20.0 mg·L^(-1)范围内,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质... 为明确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葡萄上的残留风险,开展了一年十地的规范残留试验,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葡萄中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残留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在0.1~20.0 mg·L^(-1)范围内,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质量浓度与其峰面积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9。在0.05、0.50 mg·kg^(-1)和2.00 mg·kg^(-1)添加水平下,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葡萄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8.1%~112.3%和90.5%~101.5%,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3.1%~8.2%和3.5%~9.1%,检测方法定量限(LOQ)均为0.05 mg·kg^(-1)。采收间隔期为14 d,时葡萄中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的残留中值(STMR)分别为0.16 mg·kg^(-1)和0.12 mg·kg^(-1),最高残留值(HR)分别为1.44 mg·kg^(-1)和1.48 mg·kg^(-1)。葡萄中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对一般人群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的贡献率分别为0.142%和0.036%,短期膳食摄入风险商分别为7.8%和5.7%,对1~6岁儿童的短期膳食摄入风险商分别为19.6%和14.4%。研究表明,按照推荐剂量规范使用,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葡萄中的残留量对1~6岁儿童和一般人群造成的健康风险处于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吡菌酰胺 吡唑醚菌酯 葡萄 残留 膳食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