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MM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乘客通勤模式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1
作者 邓洁榕 刘晨辉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3,共6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乘客的通勤模式,并探讨不同类型通勤乘客的特征及其规律。采用长沙市地铁2023年3月21日至4月3日两周工作日的AFC刷卡数据,选取上班进站时间、下班进站时间、地铁通勤耗时3个指标,构建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 本研究旨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乘客的通勤模式,并探讨不同类型通勤乘客的特征及其规律。采用长沙市地铁2023年3月21日至4月3日两周工作日的AFC刷卡数据,选取上班进站时间、下班进站时间、地铁通勤耗时3个指标,构建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最终将乘客划分为三类:经典通勤模式、长距离通勤模式、错峰通勤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从通勤时间来看,经典通勤模式的通勤时间主要集中在常规高峰时段(7:30-8:30、17:30-18:30),长距离通勤模式通勤时间则略有提前,而错峰通勤的乘客则避开常规通勤高峰,上班进站时间涵盖了7:00到12:00的整个时间段,下班进站时间集中在20:00-22:00;从通勤耗时来看,经典通勤模式和错峰通勤模式乘客的通勤时长主要分布在15~30 min,而长距离通勤模式的通勤时长多在30 min以上;从居住、工作站点分布来看,长距离通勤乘客的居住站点在市区外围的分布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类乘客,错峰通勤乘客的工作站点比其他两类更为集中,主要位于餐饮和娱乐行业聚集的商业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通勤客流 出行特征 高斯混合模型 聚类分析 AFC数据 职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eta随机效应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分担率研究
2
作者 刘晨辉 苏美玲 +3 位作者 王星宇 张铭钰 吴奇 张佳伟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4-161,共8页
为明确影响轨道交通客运分担率的关键因素,基于我国14个城市2010—2021年的轨道交通客运分担率数据,针对涉及常规公交、轨道交通、社会经济的6个指标,构建了考虑城市与年份影响的Beta随机效应模型以量化识别影响轨道交通客运分担率的关... 为明确影响轨道交通客运分担率的关键因素,基于我国14个城市2010—2021年的轨道交通客运分担率数据,针对涉及常规公交、轨道交通、社会经济的6个指标,构建了考虑城市与年份影响的Beta随机效应模型以量化识别影响轨道交通客运分担率的关键因素,采用积分嵌套拉普拉斯逼近方法进行模型拟合及参数估计.研究发现,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车辆数、万人拥有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和轨道交通网络连通度对轨道交通客运分担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万人拥有公交运营线路长度、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则未呈现显著影响.此外,城市和年份均展现出了显著的随机效应,不同城市的轨道交通客运分担率差异较大,但在调查期间整体呈上升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 客运分担率 Beta回归模型 随机效应 积分嵌套拉普拉斯逼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序逻辑回归模型的电动汽车充电行为分析
3
作者 李颖 侯学睿 刘晨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473-3479,共7页
充电基础设施是影响电动汽车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分析明确电动汽车充电行为特征是优化充电设施布局的前提。基于北京科创基地充电站2017年充电数据,利用描述性分析与统计分析研究了电动汽车充电行为特征。基于充电功率,将充电桩划分为高功... 充电基础设施是影响电动汽车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分析明确电动汽车充电行为特征是优化充电设施布局的前提。基于北京科创基地充电站2017年充电数据,利用描述性分析与统计分析研究了电动汽车充电行为特征。基于充电功率,将充电桩划分为高功率(100 kW)、中等功率(40 kW)、低功率(10 kW和15 kW)三类。首先,从充电时长、用户特征、电池特征等方面全面客观分析电动汽车的充电行为特征。发现随着充电桩功率减小,充电时长明显增加,但一般不超过180 min;从用户类型来看,以网约车/出租车等集团用户为主,占比高达86.5%;从电池特征看,大部分用户在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较高时就开始充电。其次,通过构建有序逻辑回归模型识别影响充电桩选择的关键因素。建模结果发现集团用户、白天、工作日、充电高峰时段、充电起始电池SOC很低时,电动汽车用户更倾向于选择高功率充电桩。研究成果可帮助优化充电站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充电行为 有序逻辑回归模型 实际充电数据 充电桩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韧性理论的地铁线路局部中断事件应急策略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玺阳 刘晨辉 +2 位作者 刘令 彭海波 张望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89,共8页
在地铁延误与中断事件频发的背景下,针对常见应急策略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韧性理论的地铁线路局部中断事件应急策略。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突发事件下的地铁线路性能演化过程;其次,利用线路连通率、抗延误指数与客流保有率等指标构建... 在地铁延误与中断事件频发的背景下,针对常见应急策略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韧性理论的地铁线路局部中断事件应急策略。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突发事件下的地铁线路性能演化过程;其次,利用线路连通率、抗延误指数与客流保有率等指标构建了地铁线路韧性评估模型;最后,针对常见的地铁线路单侧轨道局部中断事件,以提升地铁线路韧性为目标提出了一种多区间单轨双向运行应急策略。该策略将事故路段相反方向的可运行轨道划分为若干区间,每个区间内有一辆列车以单轨双向运行模式运行。对工作日早高峰长沙地铁4号线进行实例分析,评价所提策略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大部分乘客的等待时间集中于5~7 min,乘客等待率在10 min内会下降至50%以下;与传统的小交路运行方案和单轨双向运行方案相比,多区间单轨双向运行方案的客流保有率分别提升了42.4%与12.7%,线路韧性分别提升145%和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韧性评估 恢复策略 客流损失 多项式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