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大学文科研究型教学改革的探讨——以湖南大学李达班“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
1
作者 章罗生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2011年第2期38-41,共4页
研究型教学是大学文科教改的方向之一,是改变学生"高分低能",使知识增长、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应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变"教材中心"为"问题中心",变"教师中心"... 研究型教学是大学文科教改的方向之一,是改变学生"高分低能",使知识增长、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应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变"教材中心"为"问题中心",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变"闭卷"为"开卷",变"死记硬背"为"论文写作"。研究型教改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对任课教师的素质、学识和经验等提出了严峻挑战,其中教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是其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型 教学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 论文写作 教师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西彦在湖南大学的文学活动
2
作者 杨淑尧 罗宗宇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6-111,共6页
现代知名作家王西彦曾在湖南大学中文系任教,目前已公开出版的各种资料对王西彦在湖南大学的活动语焉不详。通过在湖南大学档案馆及湖南省档案馆找到的相关文献资料,以此钩沉王西彦在湖南大学的文学活动,显现他在推动湖南大学中文系“... 现代知名作家王西彦曾在湖南大学中文系任教,目前已公开出版的各种资料对王西彦在湖南大学的活动语焉不详。通过在湖南大学档案馆及湖南省档案馆找到的相关文献资料,以此钩沉王西彦在湖南大学的文学活动,显现他在推动湖南大学中文系“由旧改新”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西彦 民国大学 湖南大学 大学档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汤亭亭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与当代美国华裔文学主题之变
3
作者 罗宗宇 钟家傲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127,共6页
汤亭亭是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作家。她在文学作品中先后创作出了愤怒小女孩、华裔嬉皮士与和平使者三种人物形象。愤怒小女孩表达了对华裔女性遭遇身份认同困境的不满,华裔嬉皮士寻求的是中美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和平使者则是倡导女... 汤亭亭是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作家。她在文学作品中先后创作出了愤怒小女孩、华裔嬉皮士与和平使者三种人物形象。愤怒小女孩表达了对华裔女性遭遇身份认同困境的不满,华裔嬉皮士寻求的是中美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和平使者则是倡导女性成为人类和平的力量。这三种人物形象对应性地呈现出当代美国华裔文学主题从追求身份认同到寻求文化交流之间的互鉴,再到思考人类和平发展等具有人类关怀的问题的三个发展变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亭亭 人物形象 美国华裔文学 主题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晓雪与郭小川的文学交往及所受影响
4
作者 牛原 罗宗宇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0-147,共8页
自1961年底至1975年底的十余年间,白族诗人晓雪与郭小川有着密切的文学交往。二人通过信件、会面等方式进行交流,对当时的诗坛动态、自身创作以及诗歌理论等交换意见,二人的文学交往交流是多民族文学交往交流的一个典型个案。晓雪与郭... 自1961年底至1975年底的十余年间,白族诗人晓雪与郭小川有着密切的文学交往。二人通过信件、会面等方式进行交流,对当时的诗坛动态、自身创作以及诗歌理论等交换意见,二人的文学交往交流是多民族文学交往交流的一个典型个案。晓雪与郭小川的文学交往,使晓雪诗歌创作与批评中具有了郭小川影响,具体体现在“民族特色的表现”“叙事长诗的写作”以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小川 晓雪 少数民族诗歌 多民族文学交往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楚文化与当代湖南文学的叙事立场 被引量:3
5
作者 李阳春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113-116,共4页
湘楚文化对湖南文学的影响,至为深刻的是屈原楚辞和宋明理学。屈原的上下求索、国富法立的远大理想和理学的经世致用、务真求实的理性精神,造就了湖南作家以政治使命为人生第一要务的品格特性。在文学叙述立场的选择上,明显表现为以政... 湘楚文化对湖南文学的影响,至为深刻的是屈原楚辞和宋明理学。屈原的上下求索、国富法立的远大理想和理学的经世致用、务真求实的理性精神,造就了湖南作家以政治使命为人生第一要务的品格特性。在文学叙述立场的选择上,明显表现为以政治家的目光来观察社会生活,以理想化的标准来评判历史风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文学 人文精神 叙事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当代大学教学——以《阿Q正传》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陈伟华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3-56,共4页
讲授现代文学经典作品要注意将其置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大语境中,要渗入文学史教育、思想文化教育及文学创作技法教育。以《阿Q正传》为例可知,经典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很多文学和文化方面的东西。虽然经典... 讲授现代文学经典作品要注意将其置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大语境中,要渗入文学史教育、思想文化教育及文学创作技法教育。以《阿Q正传》为例可知,经典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很多文学和文化方面的东西。虽然经典文学作品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但是因时代的距离,要让本科生去接受它们并非一个自然的过程。作为讲授者的教师,要讲究教学艺术,才有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 经典作品 当代大学教学 《阿Q正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留日作家的日本文学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黎跃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93-97,共5页
湖南留日作家虽有不同的思想历程和生活体验,但其留学经历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日本文学的影响。有的从日本文学中吸取创作灵感,有的受到日本近代文学思潮或某种文体的影响,有的留学前、后的创作风格发生变化,而受异域文学影响最大... 湖南留日作家虽有不同的思想历程和生活体验,但其留学经历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日本文学的影响。有的从日本文学中吸取创作灵感,有的受到日本近代文学思潮或某种文体的影响,有的留学前、后的创作风格发生变化,而受异域文学影响最大的湖南留日作家是田汉。当然,他们在接受日本文学影响的同时,母体文化在其精神结构中起着作用,他们的创作又是对日本文学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留日作家 日本文学 田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楚文化与湖南文学的品格个性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阳春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12,共4页
湘楚文化独特的精神魅力 ,不仅养育了湖南作者独特的傲气、锐气、志气与义气 ,也促成了湖南文学指点江山 ,非我莫属 ;物议朝野 ,唯我独公 ;怀乡思故 ,忘我钟情 ;体察民瘼 ,舍我其谁的独特品格与个性。
关键词 湖南文学 人文精神 品格个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创新与文化建构——论汤亭亭的跨语言写作 被引量:1
9
作者 钟家傲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1-199,共9页
汤亭亭的文学性与文化性特色在其跨语言写作中有着充分展示。她将粤方言、标准汉语及中式的洋泾浜英语纳入了自己的文学语言之中,有机地达成了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跨语言写作。她的异质语言文字的整合运用写作实践中蕴含着多重文化指... 汤亭亭的文学性与文化性特色在其跨语言写作中有着充分展示。她将粤方言、标准汉语及中式的洋泾浜英语纳入了自己的文学语言之中,有机地达成了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跨语言写作。她的异质语言文字的整合运用写作实践中蕴含着多重文化指涉。借助跨语言写作,汤亭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她创作另类诗化小说的理想。以汤亭亭为代表的华裔作者在跨语言写作中结合了中西文化,较好地实现了异质文化的融合。这既是文学创新,也是文化建构,从侧面展现了中国文化和思想在异域的极强生命力,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亭亭 文学语言 跨语言写作 中国文化 文化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文学版本研究的问题、资源与路径
10
作者 罗先海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6-138,共13页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生产场域中,作家或编辑出于多种因素影响会对文本作出主动或被动修改,导致作品版本变迁和文本变异,版本问题已经成为显在学术现象。理论资源上,新时期文学版本汇校是一种融汇传统校勘和西方现代校勘所长,兼备“汇异式...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生产场域中,作家或编辑出于多种因素影响会对文本作出主动或被动修改,导致作品版本变迁和文本变异,版本问题已经成为显在学术现象。理论资源上,新时期文学版本汇校是一种融汇传统校勘和西方现代校勘所长,兼备“汇异式校勘”与“会意式整理”的版本汇校新方式,能丰富当前文学文本研究的问题和方法论意识,但目前新时期文学版本汇校及文本演变研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新时期文学版本从目录、校勘到阐释的研究路径,既涵盖版本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又深入到文本内容的阐释和分析,深度融合“版本”与“内容”、“外部”与“内部”研究,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从何以可能、何以可鉴到何以可为,呈现了新时期文学版本研究的必要与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版本问题 汇校 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报告文学的“文化扩张”与“文学性”再认识——报告文学本体新论之五 被引量:6
11
作者 章罗生 刘月娥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51,共5页
"文学性"问题与整个文学的观念革新密切相关,更与报告文学的本体特性与价值标准一脉相连。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迅猛发展的"现实",迫使其内涵与性质已发生深刻变化,因而必须以"新五性"代替传统的"旧三... "文学性"问题与整个文学的观念革新密切相关,更与报告文学的本体特性与价值标准一脉相连。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迅猛发展的"现实",迫使其内涵与性质已发生深刻变化,因而必须以"新五性"代替传统的"旧三性"。因此,发展至今的报告文学不再是只具有文学"性"的交叉、边缘文体,而是一种强调主体创作、题材选择和理性精神的非虚构的独立"大文学"——审美文化复合体,其整体上的"文学性"表现为"非虚构美"、"崇高美"、"理性美"与"综合美"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告文学 “文学性” 观念更新 本体特性 价值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五性”与近年报告文学创作——以张正隆、陈启文与阮梅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章罗生 张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5-118,共4页
"新五性"是笔者针对报告文学的"旧三性"而从新时期以来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创新理论。它既为文体特性,也是价值标准。它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的观念更新与审美新变。这一点,在史传报告文学与问题报告文... "新五性"是笔者针对报告文学的"旧三性"而从新时期以来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创新理论。它既为文体特性,也是价值标准。它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的观念更新与审美新变。这一点,在史传报告文学与问题报告文学中表现尤为突出。而张正隆、陈启文与阮梅作为其中不同年龄和文体流派的新老作家,在这方面具有极大的代表性。以他们为例进行补充论证,可以从一个侧面管窥近年报告文学创作的发展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五性” 张正隆 陈启文 阮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纪实文学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4
13
作者 章罗生 石海辉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28,共5页
纪实文学创作辉煌而研究滞后。其原因主要是观念的保守与理论的匮乏,也与其文化生态、文体特性等密切相关。纪实文学创作不仅丰富了有关文学与生活、文学与政治以及"真实"、"崇高"等理论的内涵,而且向传统的文学观... 纪实文学创作辉煌而研究滞后。其原因主要是观念的保守与理论的匮乏,也与其文化生态、文体特性等密切相关。纪实文学创作不仅丰富了有关文学与生活、文学与政治以及"真实"、"崇高"等理论的内涵,而且向传统的文学观念提出了有力挑战。因此,文学观念的革新与纪实文学的理论建构势在必行。在这方面,首先必须破"纯文学观",立"大文学观";破"文学等于虚构"的偏见,立"文学包括虚构与纪实"的观念。其次,要破小说是老大的"大文类主义",破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的传统"四分法"。同时,还必须革新"文学是人学"、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和有关"经典"、"典型"等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实文学 研究 理论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林语堂的纪实文学创作——兼谈林语堂的文学史地位问题 被引量:2
14
作者 章罗生 刘鑫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5-100,共6页
人们之所以在对林语堂的评价上产生分歧,林语堂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无地位,首先是观念问题,其次是评价标准与学术视野问题。实际上,林语堂是继梁启超之后,致力于融汇中西文化,将中国传记文学推向现代化的标志性人物,在中国传记文学史上起... 人们之所以在对林语堂的评价上产生分歧,林语堂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无地位,首先是观念问题,其次是评价标准与学术视野问题。实际上,林语堂是继梁启超之后,致力于融汇中西文化,将中国传记文学推向现代化的标志性人物,在中国传记文学史上起了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他不仅开了以散文形式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先路,而且也开了现代长篇纪实散文创作的先声。因此,单就纪实文学创作而言,林语堂就为中国文学作出了杰出贡献,在文学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如果联系小说等虚构文学创作,我们则更须重新评价林语堂的历史地位与文学成就。"林语堂现象"启示我们:在现当代文学史"重写"中,除了要更新以虚构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与拓展海外华文文学的学科领域外,还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确立科学的史识、史观与评价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传记文学 纪实散文 文学史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典型叙事中弘扬时代与民族精神——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的当代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章罗生 张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2-77,共6页
何建明是当今影响最大的报告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他报告文学创作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对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准确把握与成功探索。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时代主题、民族精神、典型叙事与史诗建构等方面。具体来说,又表现出选题的重大与题材的开拓... 何建明是当今影响最大的报告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他报告文学创作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对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准确把握与成功探索。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时代主题、民族精神、典型叙事与史诗建构等方面。具体来说,又表现出选题的重大与题材的开拓、时代主题与民族精神的和谐统一、歌颂与批判的有机融合、传统精义与典型叙事的史诗建构,等等。但其创作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提出了某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何建明现象"再次说明:报告文学等纪实文学的学术关怀与理论建构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叙事 时代与民族精神 何建明 报告文学创作 当代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朝骚体文学概述 被引量:3
16
作者 郭建勋 荣丹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2-36,共5页
北朝骚体之作数量不多,但与南朝相比自有其特色。从题材上看,南朝主要描写风花雪月,表现出贵族化的情趣,北朝骚体则多为怀才不遇、悼怀古人等传统题材;从风格上看,南朝骚体刻意追求语言形式的华艳精工、音韵和谐,北朝骚体则越两晋而直... 北朝骚体之作数量不多,但与南朝相比自有其特色。从题材上看,南朝主要描写风花雪月,表现出贵族化的情趣,北朝骚体则多为怀才不遇、悼怀古人等传统题材;从风格上看,南朝骚体刻意追求语言形式的华艳精工、音韵和谐,北朝骚体则越两晋而直承汉魏,保持着一种古拙自然、不加雕饰的文学风格。北朝骚体的主要倾向是效法汉魏旧制,只有袁翻的《思归赋》表现出一种对南朝作品,尤其是鲍照、江淹赋作的有意摹仿,并在艺术上已接近南朝骚体的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骚体文学 题材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朝荆湘地记与文学 被引量:4
17
作者 唐志远 陈松青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2-35,54,共5页
本文在考察六朝荆湘地记之存佚的文献基础上,对荆湘地记与文学之关系进行了详尽的探讨,认为以荆湘地记为代表的六朝地志既有美丽的山水风光,又有动人的小说故事,氤氲着浓厚的人文气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无疑是值得称道的,也理应获得文... 本文在考察六朝荆湘地记之存佚的文献基础上,对荆湘地记与文学之关系进行了详尽的探讨,认为以荆湘地记为代表的六朝地志既有美丽的山水风光,又有动人的小说故事,氤氲着浓厚的人文气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无疑是值得称道的,也理应获得文学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志 荆湘地记 六朝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纪实文学的门户清理与分类标准 被引量:8
18
作者 章罗生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1-64,共4页
纪实文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体的混乱与理论的缺失。这一点,又突出表现在"纪实文学"与"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的文体概念与分类标准方面。实际上,"纪实文学"大多是报告文学尤其是"史传报... 纪实文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体的混乱与理论的缺失。这一点,又突出表现在"纪实文学"与"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的文体概念与分类标准方面。实际上,"纪实文学"大多是报告文学尤其是"史传报告文学",其他则为传记文学或纪实散文之类。因此,急需加强理论研究,确立价值标准,对"纪实文学"进行门户清理。而报告文学观念变革后的新"五性"——主体创作的庄严性、题材选择的开拓性、文体本质的非虚构性、文本内涵的学理性、文史兼容的复合性,则是其分类与评价标准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实文学 门户清理 分类标准 新“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朝《异物志》与文学 被引量:9
19
作者 唐志远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4-79,共6页
在考察六朝《异物志》之存佚的文献基础上,对《异物志》与六朝文学之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认为《异物志》的出现为六朝文学特别是咏物赋的写作提供了素材,拓宽了畛域;而六朝文学之影响于《异物志》的写作,则主要表现在使《异物志》的... 在考察六朝《异物志》之存佚的文献基础上,对《异物志》与六朝文学之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认为《异物志》的出现为六朝文学特别是咏物赋的写作提供了素材,拓宽了畛域;而六朝文学之影响于《异物志》的写作,则主要表现在使《异物志》的文学性得到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物志 六朝文学 咏物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学与影像互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初探 被引量:6
20
作者 罗宗宇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37,共3页
基于文学与影像互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探索可归结为"一突出四坚持"。即确立文学与影像互读的教学观念,突出文学与影像互读教学的必要性;力求适时适量,坚持文学与影像互读教学的科学性;贯穿教学全过程,坚持文学与影像... 基于文学与影像互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探索可归结为"一突出四坚持"。即确立文学与影像互读的教学观念,突出文学与影像互读教学的必要性;力求适时适量,坚持文学与影像互读教学的科学性;贯穿教学全过程,坚持文学与影像互读教学的连续性;实施研究性教学,坚持文学与影像互读教学的创新性;以文学原著为根本,坚持文学与影像互读教学的文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与影像互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 课程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