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综合性大学影视艺术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
彭菊华
查云帆
|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
2009 |
2
|
|
2
|
影视艺术本科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
彭菊华
刘安产
张志军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5
|
|
3
|
以“实践转化”为落点的影视艺术本科教育教学模式 |
彭菊华
赵军
刘红霞
|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
2007 |
2
|
|
4
|
高等影视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
刘安产
|
《大学教育科学》
|
2006 |
10
|
|
5
|
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嵌入性特征初探 |
王美虹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6
|
试论研究型大学的文化体系构建 |
袁涤非
|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
2005 |
1
|
|
7
|
“三个代表”与广播电视的队伍建设 |
何春耕
|
《社会科学家》
|
2003 |
0 |
|
8
|
科技新闻弱势传播原因分析 |
彭菊华
丁玲娜
|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
2006 |
9
|
|
9
|
论新时期新闻传播的转型及其价值取向 |
彭菊华
张志军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8
|
|
10
|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运行机制研究 |
龙敏
|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5
|
|
11
|
电视编导教学改革——做中学 |
杨莉
|
《大学教育科学》
|
2005 |
12
|
|
12
|
我国传媒消费文化对传媒消费的制约及其解决路径 |
邓向阳
王美虹
|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13
|
从《红高梁》到《英雄》——论张艺谋文化电影的俗雅之变 |
苏美妮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8
|
|
14
|
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审美超越——谢晋电影创作观念略论 |
何春耕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4
|
|
15
|
节目主持人使用方言的正负效应 |
陈竹
|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
2006 |
6
|
|
16
|
电视娱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 |
何春耕
|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5
|
|
17
|
节目主持人的方言效应 |
陈竹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18
|
叙事学视阈中的“口述历史” |
谢莹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9
|
刻板与多元:电视剧《奋斗》中80后女性形象分析 |
刘琛
邹丽君
|
《电影评介》
|
2009 |
4
|
|
20
|
中国后现代文化症候分析 |
周茂丽
周清平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