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溶胶凝胶法陶瓷结合堆积磨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方文俊 万隆 +3 位作者 宋冬冬 王俊沙 刘会娟 时丹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192-2197,共6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球形陶瓷堆积600#SiC磨料,利用Zeta电位、SEM和FTIR等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600#SiC表面电荷大于240#SiC,说明前者具有更好的亲水性;酸性硅溶胶加入到铝溶胶中并没有引起聚沉;H3BO3对铝溶胶丁达尔现象...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球形陶瓷堆积600#SiC磨料,利用Zeta电位、SEM和FTIR等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600#SiC表面电荷大于240#SiC,说明前者具有更好的亲水性;酸性硅溶胶加入到铝溶胶中并没有引起聚沉;H3BO3对铝溶胶丁达尔现象影响较小;NaNO3、Zn(NO3)2、LiNO3会造成铝溶胶胶粒的长大,混合溶胶液粒径为545.4 nm;结合剂量为4wt%时,溶胶凝胶法低于干粉法陶瓷堆积磨料磨削粗糙度,Ra达到0.35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 陶瓷结合剂 堆积磨料 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铁粉催化腐蚀人造金刚石单晶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陈静 万隆 +2 位作者 王俊沙 周肖璇 张磊欣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48-1453,共6页
在无流通气体条件下采用铁粉催化腐蚀人造金刚石单晶,研究了不同温度对铁粉催化腐蚀人造金刚石单晶表面腐蚀形貌、腐蚀深度和物质结构的影响,并对腐蚀过程中金刚石所表现出来的各向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金刚石和铁粉的质量比为1... 在无流通气体条件下采用铁粉催化腐蚀人造金刚石单晶,研究了不同温度对铁粉催化腐蚀人造金刚石单晶表面腐蚀形貌、腐蚀深度和物质结构的影响,并对腐蚀过程中金刚石所表现出来的各向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金刚石和铁粉的质量比为1∶2时,腐蚀后金刚石表面的P-V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相同温度下,{100}面比{111}面腐蚀严重;当温度达到960℃时,{100}面和{111}面的P-V值分别为3.75μm和2.77μm。金刚石表面腐蚀后的形貌与对应晶面的碳原子排列有关,{100}面倾向于形成倒立金字塔形的腐蚀坑,而{111}面则会形成轮廓为三角形或六边形的腐蚀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铁粉 催化腐蚀 金刚石单晶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对高铬铸铁组织及其耐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张福全 周浩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20-225,共6页
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洛氏硬度计研究淬火温度、冷却方式和回火温度对高铬铸铁组织和硬度的影响,并采用MLD-10型冲击磨料磨损试验机进行磨损试验,研究高铬铸铁的抗磨粒磨损性能和磨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本试验的最佳热处理工艺为970℃×... 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洛氏硬度计研究淬火温度、冷却方式和回火温度对高铬铸铁组织和硬度的影响,并采用MLD-10型冲击磨料磨损试验机进行磨损试验,研究高铬铸铁的抗磨粒磨损性能和磨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本试验的最佳热处理工艺为970℃×2 h风冷+水雾淬火+460℃×4 h回火;高铬铸铁的磨损量随冲击功的增加而增大;在低冲击功条件下,高铬铸铁的磨损以显微切削为主,凿削磨损较少;随冲击功的增加,凿削磨损作用明显增强,磨损以显微切削和脆性断裂为主;当冲击功较大时,高铬铸铁的磨损机制主要是凿削磨损和切削磨损共同作用,此时还存在部分疲劳磨损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铬铸铁 热处理 显微组织 硬度 磨粒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氧化时间对MoSi_2-RSiC复合材料组成、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高朋召 吕华南 +3 位作者 徐墨雨 袁铮 李冬云 肖汉宁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5-51,共7页
探讨了氧化时间对MoSi_2-RSiC复合材料组成、微观形貌、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氧化主要在外表面生成致密的SiO_2层;材料的力学性能随氧化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减小,MS-2.62的抗弯强度和弹性模量在氧化40h后达到最大... 探讨了氧化时间对MoSi_2-RSiC复合材料组成、微观形貌、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氧化主要在外表面生成致密的SiO_2层;材料的力学性能随氧化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减小,MS-2.62的抗弯强度和弹性模量在氧化40h后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46.03 MPa和239.49GPa,氧化100h后,三种材料的力学性能数据仍高于氧化前;随氧化时间的延长,材料的体积电阻率先减小后趋于平缓,MS-2.62氧化100h后的体积电阻率约为50mΩ·cm,比氧化前减小42%,影响因子的计算表明这种变化可能源于MoSi_2发生塑性变形而减少了复合材料中MoSi_2和RSiC相界面处的微裂纹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MoSi_2材料导电性能的充分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i2-RSiC复合材料 高温氧化 力学性能 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法制备Mo_(4.8)Si_3C_(0.6)纳米粉体的反应机理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高朋召 徐墨雨 +4 位作者 谢文 吕华南 李青 彭苏华 肖汉宁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5-89,共5页
首先通过热力学计算探讨了合成Mo4.8Si3C0.6粉体的可能温度区间,进而以钼粉、硅粉和炭粉为主要原料,通过固相反应法来制备Mo4.8Si3C0.6粉体.采用XRD、SEM和BET等方法研究了温度对所得材料组成、比表面积、粒径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首先通过热力学计算探讨了合成Mo4.8Si3C0.6粉体的可能温度区间,进而以钼粉、硅粉和炭粉为主要原料,通过固相反应法来制备Mo4.8Si3C0.6粉体.采用XRD、SEM和BET等方法研究了温度对所得材料组成、比表面积、粒径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 400~1 900 K温度范围内,Mo4.8Si3C0.6的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较低,为-351.3~-338.1 kJ/mol;在1 823 K,1.5 h时能够获得无杂质相的Mo4.8Si3C0.6粉体,粉体颗粒呈花状,直径约3.2~4.2μm,组成花的六方片状晶粒厚度约为50~80 nm,粉体的比表面积为0.753 3 m2/g.固相法制备Mo4.8Si3C0.6粉体的反应机理为:反应温度为1 373 K时,主要产物为Mo2C;1 523 K时,主要产物为Mo5Si3,存在少量的Mo4.8Si3C0.6;当温度升高至1 673 K时,主要产物为MMo4.8Si3C0.6,仍存在部分Mo5Si3;1 823 K时,可获得无杂质相的Mo4.8Si3C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计算 Mo4.8Si3C0.6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胺改性对ZIF-8催化Knoevenagel缩合反应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高朋召 吴迪 +2 位作者 郑航博 陈会会 张佩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4-132,共9页
采用不同结构的有机胺改性溶剂热法合成ZIF-8催化剂,探讨胺结构特性对ZIF-8催化Knoevenagel缩合反应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胺改性后ZIF-8保持菱形十二面体结构,形貌规则与未改性材料无明显差别,1,2丙二胺、二乙烯三胺和三乙烯四胺改... 采用不同结构的有机胺改性溶剂热法合成ZIF-8催化剂,探讨胺结构特性对ZIF-8催化Knoevenagel缩合反应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胺改性后ZIF-8保持菱形十二面体结构,形貌规则与未改性材料无明显差别,1,2丙二胺、二乙烯三胺和三乙烯四胺改性ZIF-8后的BET比表面积分别为1893 m2·g^-1、1885 m2·g^-1和1861 m2·g^-1,较改性前下降约6.5%,这主要是由于接枝在ZIF-8表面的有机胺堵塞了其孔道;采用乙醇作溶剂,催化剂添加量(摩尔分数)为0.6%(相对于苯甲醛用量),反应温度80℃,210 min时,1,2丙二胺改性ZIF-8对Knoevenagel反应的催化活性最高,α-氰基肉桂酸乙酯的产率达97.8%,循环10次后,产率依旧保持90%以上,较未改性催化剂产率提高35.3%.对胺改性ZIF-8的催化机理研究表明:有机胺改性ZIF-8可增加其催化活性位点,而1,2丙二胺因链短,空间位阻小,其N活性位点更易与反应物接触,与ZIF-8上原有的咪唑N位点一起通过孤对电子与反应物苯甲醛的亚甲基上的-H配位,从而显著提高催化剂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F-8 KNOEVENAGEL缩合反应 胺改性 机理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应变速率轧制ZK60板材的超塑性行为 被引量:9
7
作者 郑翊 严红革 +2 位作者 陈吉华 余海洋 苏斌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39-847,共9页
研究高应变速率轧制ZK60镁合金板材在523-673 K、1×10^-3^-1×10^-1 s^-1初始应变速率下的超塑变形行为及其特征。研究发现:轧制态ZK60板材在648 K、1×10^-3 s^-1拉伸时,可获得最大伸长率650%,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高达0... 研究高应变速率轧制ZK60镁合金板材在523-673 K、1×10^-3^-1×10^-1 s^-1初始应变速率下的超塑变形行为及其特征。研究发现:轧制态ZK60板材在648 K、1×10^-3 s^-1拉伸时,可获得最大伸长率650%,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高达0.53;在623 K、1×10^-2 s^-1拉伸时,可获得伸长率584.5%,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为0.47,呈现出较好的高应变速率超塑性。微观组织与理论分析表明:ZK60合金板材在高应变速率下的超塑性变形过程中主要的变形机制为晶界滑移机制(GBS),主要协调机制为晶界扩散控制的位错蠕变,同时还伴有一定程度的液相辅助协调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K60镁合金 高应变速率超塑性 高应变速率轧制 细晶镁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雾干燥法金刚石-陶瓷结合剂复合烧结体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6
8
作者 郝素叶 万隆 +3 位作者 王俊沙 宋冬冬 胡伟达 张磊欣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8-63,共6页
以金刚石和无机溶胶为原料,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金刚石-陶瓷结合剂复合粉体,将粉体压制、烧结,获得金刚石-陶瓷结合剂烧结体。采用扫描电镜和激光粒度分析仪对复合粉体的形貌和粒径分布进行表征,借助综合热分析仪选取复合体的烧结温度,... 以金刚石和无机溶胶为原料,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金刚石-陶瓷结合剂复合粉体,将粉体压制、烧结,获得金刚石-陶瓷结合剂烧结体。采用扫描电镜和激光粒度分析仪对复合粉体的形貌和粒径分布进行表征,借助综合热分析仪选取复合体的烧结温度,利用抗折试验机、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别对喷雾干燥法和熔融法所制烧结试样的抗弯强度、断面形貌及物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喷雾干燥的复合粉体为球形,易于成型,且复合粉体尺寸分布范围较宽,利于提高坯体致密度;选取金刚石-陶瓷结合剂复合体的烧结温度为820℃,在此温度下结合剂可实现对金刚石的黏结和包裹;烧结后,随陶瓷结合剂含量增加,两种工艺所制试样的抗弯强度均有提高,气孔率都相应降低;当结合剂含量为32%(质量分数)时,喷雾干燥法所制烧结试样的微观结构均匀,易析晶,抗弯强度和气孔率分别为99.46MPa和38.55%;熔融法所制试样的抗弯强度和气孔率分别为72.42MPa和39.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 喷雾干燥 陶瓷结合剂 金刚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5Zn-1Mn合金高应变速率热压缩过程中的组织演变和流变行为 被引量:4
9
作者 陈潮 严红革 +4 位作者 陈吉华 夏伟军 苏斌 曹梦馨 宋旼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597-1606,共10页
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Mg-5Zn-1Mn镁合金进行大变形(变形量为80%)热压缩实验,研究变形温度为250~400℃、应变速率为1~40 s-1范围内变形过程中合金的组织演变规律和流变行为。结果表明:该合金在上述工艺条件下进行热压缩变形时... 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Mg-5Zn-1Mn镁合金进行大变形(变形量为80%)热压缩实验,研究变形温度为250~400℃、应变速率为1~40 s-1范围内变形过程中合金的组织演变规律和流变行为。结果表明:该合金在上述工艺条件下进行热压缩变形时均发生了明显的动态再结晶,且高应变速率下获得的再结晶组织在较低应变速率下更为均匀、细小。通过分析流变应力变化过程中对应的微观机理,表明高应变速率更利于Mg-5Zn-1Mn镁合金实现大塑性变形。Mg-5Zn-1Mn合金的变形激活能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5Zn-1Mn合金 流变行为 高应变速率 激活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ZK60镁合金细晶板材成形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雷意 严红革 +4 位作者 陈吉华 夏伟军 苏斌 丁天 黄文森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67-2071,共5页
研究了温度对ZK60镁合金细晶板材成形性能的影响。通过单向拉伸试验研究了ZK60细晶板材在25~300℃下的拉伸成形性和力学性能各向异性,进而通过杯突试验和热拉深试验研究了温度对板材成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板材... 研究了温度对ZK60镁合金细晶板材成形性能的影响。通过单向拉伸试验研究了ZK60细晶板材在25~300℃下的拉伸成形性和力学性能各向异性,进而通过杯突试验和热拉深试验研究了温度对板材成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板材的各向异性逐渐降低,在300℃下的断裂伸长率在341%以上。ZK60细晶板材的成形性能随着温度的升高显著提高,在本实验条件下,当温度为250℃时获得最大的Erichsen值(IE=18.7 mm)和最大的极限拉深比(LDR=1.8),ZK60镁合金细晶板材的最佳杯突成形温度范围为200~250℃,最佳热拉深成形温度范围为250~3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K60镁合金 细晶 各向异性 杯突试验 热拉深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苎麻纤维增强原位阴离子聚合尼龙6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光志 李伟 费又庆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3-218,共6页
以己内酰胺为单体,经热处理的苎麻纤维(RF)为增强材料,采用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工艺(VARTM)成功制备了苎麻纤维增强原位阴离子聚合尼龙6(APA6)复合材料。主要研究了热处理前后苎麻纤维表面官能团、结晶性能、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的... 以己内酰胺为单体,经热处理的苎麻纤维(RF)为增强材料,采用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工艺(VARTM)成功制备了苎麻纤维增强原位阴离子聚合尼龙6(APA6)复合材料。主要研究了热处理前后苎麻纤维表面官能团、结晶性能、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变化,并对复合材料的冲击断面、力学性能和热性能进行了考察。研究表明:当热处理温度为280℃时,苎麻纤维表面的羟基数量显著减少,结晶度略有降低,拉伸强度和模量有所下降,但苎麻纤维的形貌未有明显变化。RF/APA6复合材料中苎麻纤维与树脂的界面结合良好,与APA6相比,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略有提高,拉伸模量和弯曲性能得到明显提升,同时热稳定性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苎麻纤维 热处理 原位阴离子聚合 尼龙6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17Mn-8Cr合金在多向锻造过程中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变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冉敏 严红革 +4 位作者 程相飞 陈吉华 苏斌 夏伟军 张明 《机械工程材料》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8-23,共6页
采用拉伸试验机和动态机械热分析仪等仪器测试了Fe-17Mn-8Cr合金在多向锻造过程中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阻尼性能等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多向锻造过程的进行,ε马氏体和γ奥氏体片明显细化,分布更加均匀;合金中的位错密度急剧增大,屈服... 采用拉伸试验机和动态机械热分析仪等仪器测试了Fe-17Mn-8Cr合金在多向锻造过程中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阻尼性能等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多向锻造过程的进行,ε马氏体和γ奥氏体片明显细化,分布更加均匀;合金中的位错密度急剧增大,屈服强度显著提高;多向锻造态合金的阻尼对数衰减率有所下降,但仍具有较高的阻尼性能,其阻尼机制主要是ε马氏体变体交叉程度对γ/ε界面移动以及高密度位错对层错运动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17Mn-8Cr合金 多向锻造 力学性能 阻尼性能 显微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锡对Mg-5Zn-1Mn合金显微组织及拉伸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佘庆元 严红革 +5 位作者 陈吉华 苏斌 陈潮 陆梅 曹梦馨 余浪 《机械工程材料》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共6页
对铸态Mg-5Zn-1Mn-xSn(x分别为0,0.3,0.6,0.9,质量分数/%)合金进行了330℃×24h+400℃×2h的均匀化处理,然后在应变速率为9.1s-1条件下轧制成厚度为2 mm的合金板,研究了锡添加量对铸态和轧制态合金显微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 对铸态Mg-5Zn-1Mn-xSn(x分别为0,0.3,0.6,0.9,质量分数/%)合金进行了330℃×24h+400℃×2h的均匀化处理,然后在应变速率为9.1s-1条件下轧制成厚度为2 mm的合金板,研究了锡添加量对铸态和轧制态合金显微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锡的添加可以细化试验合金的铸态及其均匀化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并形成高熔点Mg2Sn相,促进后续轧制过程中试验合金的动态再结晶并细化晶粒;经轧制后,试验合金的拉伸性能优于其铸态的,且随着锡含量的增加,轧制态合金的强度与塑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断裂形式从准解理断裂逐渐向延性断裂转变;Mg-5Zn-1Mn-0.6Sn合金的拉伸性能最佳,其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为337MPa和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Zn-Mn-Sn合金 动态再结晶 显微组织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互穿网络结构MoSi_2-RSiC复合材料导电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袁铮 程磊 +3 位作者 刘小磐 高朋召 徐墨雨 肖汉宁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3-39,共7页
本文以再结晶碳化硅(RSiC)为基体,分别采用直接熔渗(MI)和前驱体浸渍裂解(PIP)-直接熔渗法(MI)来制备了MoSi_2-RSiC复合材料,探究了熔渗温度、基体密度和制备工艺对复合材料组成、微观结构和导电性能的影响。进而引入半定量计算和改进... 本文以再结晶碳化硅(RSiC)为基体,分别采用直接熔渗(MI)和前驱体浸渍裂解(PIP)-直接熔渗法(MI)来制备了MoSi_2-RSiC复合材料,探究了熔渗温度、基体密度和制备工艺对复合材料组成、微观结构和导电性能的影响。进而引入半定量计算和改进型混合规则探讨了复合材料导电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方法制备的MoSi_2-RSiC复合材料均为三维互穿网络结构,且PIP-MI法所制备的复合材料中,基体RSiC与MoSi_2界面结合性良好;两种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都随基体密度的降低和熔渗温度的升高而降低,MS-2.30-2050的体积电阻率为9.67×10^(-3)Ω·cm,为对应基体的1/1180。互穿网络结构对复合材料导电行为的影响较大,当基体密度为2.62 g/cm^3,I1为0.64;界面结合性对复合材料导电行为的影响主要受界面层厚度以及熔渗相体积分数的共同影响,其影响因子先增加后降低。复合材料中三维互穿网络结构对体积电阻率的影响高于界面结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i2-RSiC复合材料 导电性能 半定量计算 改进型混合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草酸钴腐蚀人造金刚石单晶的影响
15
作者 周肖璇 万隆 +3 位作者 陈静 王俊沙 宋冬冬 张磊欣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664-2669,共6页
在氢、氮混合气氛条件下,采用草酸钴对人造金刚石单晶进行表面腐蚀,利用扫描电镜和显微拉曼光谱对腐蚀后的金刚石进行了表面形貌、腐蚀深度和腐蚀前后结构成分的研究,分析了温度对草酸钴腐蚀金刚石的影响及腐蚀图案的各向异性,并对腐蚀... 在氢、氮混合气氛条件下,采用草酸钴对人造金刚石单晶进行表面腐蚀,利用扫描电镜和显微拉曼光谱对腐蚀后的金刚石进行了表面形貌、腐蚀深度和腐蚀前后结构成分的研究,分析了温度对草酸钴腐蚀金刚石的影响及腐蚀图案的各向异性,并对腐蚀机理做出推理。结果表明:温度的升高会促进金刚石{111}面和{100}面的腐蚀;相比较而言,{100}面比{111}面更易腐蚀;{111}面的腐蚀坑形状多呈六边形和三角形,{100}面倾向于形成四边形。腐蚀有三种可能的机制:(1)金刚石在草酸钴分解出的钴作用下发生石墨化并在钴中扩散;(2)金刚石碳原子在氢气气氛中氢化并扩散;(3)金刚石碳原子和草酸钴分解出的水和二氧化碳发生氧化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钴 人造金刚石单晶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