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孙书桩 郭亚飞 +18 位作者 赵传文 邵斌 胡军 孙楠楠 李嘉楠 秦昌雷 金波 梁志武 张肖宇 刘文强 张毅然 曲雅琨 孙洪满 王耀祖 余柏呈 周会 赵虓仝 朱园 吴春飞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3-107,共55页
碳捕集与利用(CCU)技术在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与碳净零排放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受制于冗长的工艺步骤和高企的能源资金投入难以推广实施。集成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利用(ICCU)为一体可通过原位催化转化的方式协同实现CO_(2)升级和吸附剂... 碳捕集与利用(CCU)技术在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与碳净零排放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受制于冗长的工艺步骤和高企的能源资金投入难以推广实施。集成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利用(ICCU)为一体可通过原位催化转化的方式协同实现CO_(2)升级和吸附剂再生,避免了传统CCU技术中高耗能的温压变换再生和气体压缩储运等中间步骤,显示出极具竞争力的工业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ICCU领域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从与CO_(2)捕集集成的反应出发,分析应用于ICCU过程的“捕集-催化”双功能材料的设计准则,探讨材料与碳捕集与催化转化性能的构效关系,解析原位催化转化的反应机理,以期为材料与过程的理性设计提供参考。结合非热催化转化技术,本文综述了前沿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其在ICCU领域的发展前景与方向。基于ICCU设计思路耦合其他高碳排过程,拓展了相关的应用场景,为相关过程创新提供了思路。本综述总结了ICCU系统及双功能材料体系的发展现状、前景与机遇,从材料到过程进行了综合的评论,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及工业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一体化 双功能材料 逆水煤气变换 甲烷化 甲烷干重整 CO_(2)捕集 CO_(2)催化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接触器内TETA-DEEA-TMS-H_(2)O相分离捕获剂吸收CO_(2)传质性能
2
作者 吴大卫 尹一涵 +4 位作者 曹智勇 林海周 范永春 高红霞 梁志武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039-6048,共10页
化学吸收法特别是胺法捕获燃烧后尾气中的CO_(2)目前最具产业化应用前景。然而,传统胺溶液[以30%单乙醇胺(MEA)为基准]存在再生能耗高等难题,在填料塔内吸收CO_(2)可能会存在液泛、发泡、夹带等操作运行问题。胺基相分离型CO_(2)吸收剂... 化学吸收法特别是胺法捕获燃烧后尾气中的CO_(2)目前最具产业化应用前景。然而,传统胺溶液[以30%单乙醇胺(MEA)为基准]存在再生能耗高等难题,在填料塔内吸收CO_(2)可能会存在液泛、发泡、夹带等操作运行问题。胺基相分离型CO_(2)吸收剂吸收CO_(2)后,仅需送富CO_(2)相溶液去解吸,有望大幅降低CO_(2)解吸能耗。本文通过高效胺基相分离型捕获剂耦合中空纤维膜接触器强化CO_(2)吸收传质。首先,利用CO_(2)吸收-解吸筛选装置探究了几种吸收剂的CO_(2)吸收-解吸综合性能和分相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三乙烯四胺(TETA)-N,N-二乙基乙醇胺(DEEA)-环丁砜(TMS)-水具有较好的分相性能和CO_(2)捕获性能。然后,在中空纤维膜接触器内研究了CO_(2)负载量、TETA浓度、液相进料温度、液体流速、进口气速和CO_(2)分压对TETA-DEEA-TMS-H_(2)O相分离吸收剂CO_(2)吸收通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O_(2)吸收通量随CO_(2)负载量的增加而降低,随液相进料温度、液体流速、进口气速和CO_(2)分压的增大而增大,由于分相原因使CO_(2)吸收通量随TETA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CO_(2)脱除率与进口气速和CO_(2)分压呈负相关关系。最后,建立了较准确的气相总传质系数KG的预测模型,其绝对平均误差为11.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相分离型吸收剂 膜接触器 吸收-解吸 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