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颗粒状NiCo_(2)O_(4)的制备及其在不同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
1
作者 杨泛明 易志成 冯蓉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3-352,共10页
本文以NiCl_(2)为镍源、CoCl_(2)为钴源,通过静态水热处理合成NiCo_(2)O_(4),并对其在6 mol·L^(−1)KOH、0.5 mol·L^(−1)K_(4)Fe(CN)_(6)溶液中的赝电容行为进行探究.采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 本文以NiCl_(2)为镍源、CoCl_(2)为钴源,通过静态水热处理合成NiCo_(2)O_(4),并对其在6 mol·L^(−1)KOH、0.5 mol·L^(−1)K_(4)Fe(CN)_(6)溶液中的赝电容行为进行探究.采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和N_(2)吸附-脱附技术对NiCo_(2)O_(4)的物相、组成、形貌和孔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iCo_(2)O_(4)为立方相多晶材料,并且Ni^(2+)/Ni^(3+)、Co^(2+)/Co^(3+)同时存在于晶格之中.NiCo_(2)O_(4)为颗粒状多孔材料,平均孔径为4.3 nm,孔体积为0.137 cm^(3)·g^(−1).与K_(4)Fe(CN)_(6)相比较,NiCo_(2)O_(4)在KOH溶液中具有更好的倍率充放电性能.扫描速度由5 mV·s^(−1)增大至50 mV·s^(−1)时,NiCo_(2)O_(4)在KOH和K_(4)Fe(CN)_(6)溶液中的伏安放电比容量保持率分别为23.7%、17.0%.电流密度由0.5 A·g^(−1)增大至8 A·g^(−1)时,NiCo_(2)O_(4)在KOH的放电比容量保持率为31.9%,是其在K_(4)Fe(CN)_(6)溶液中的4.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o_(2)O_(4) KOH K_(4)Fe(CN)_(6) 赝电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收聚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 被引量:4
2
作者 游一兰 贺国文 +3 位作者 孟洪量 马德崇 肖春光 张园园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8-143,共6页
采用硅烷偶联剂和硬脂酸对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进行了复合改性,再通过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制备了回收聚丙烯(RPP)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表明,改性nano-SiO2有良好的疏水亲油性能和良好的分散效果。随着改性nano-SiO2质量分数的增加,RP... 采用硅烷偶联剂和硬脂酸对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进行了复合改性,再通过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制备了回收聚丙烯(RPP)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表明,改性nano-SiO2有良好的疏水亲油性能和良好的分散效果。随着改性nano-SiO2质量分数的增加,RPP纳米复合材料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当改性nano-SiO2的质量分数为1%时,复合材料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达到最大值。当改性nano-SiO2的质量分数仅为0.5%时,RPP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22.23 kJ/m^(2),比0.5%未改性nano-SiO2/RPP的缺口冲击强度提高了134.99%。随着改性nano-SiO2质量分数的不断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呈先增大后下降的趋势,3%改性nano-SiO2/RPP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20.6 MPa。当红磷(RP)的质量分数为20%,改性nanoSiO2的质量分数为2%和3%时,RPP复合材料的阻燃级别达到UL94 V-0级。通过研究改性nano-SiO2对RPP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为回收聚烯烃材料的高质化再生利用提供了价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收聚丙烯 纳米二氧化硅 红磷 力学性能 阻燃性能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石墨烯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测定芦丁 被引量:8
3
作者 谢丹 龙立平 +3 位作者 刘蓉 钟桐生 李媛 唐桥亭 《分析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45-548,共4页
将石墨烯(GR)滴涂至裸Au电极表面,并以邻氨基酚为功能单体,芦丁为模板分子,制备了芦丁分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利用循环伏安法(CV)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对制得的传感器进行了电化学性能研究,并且对制备条件和测定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 将石墨烯(GR)滴涂至裸Au电极表面,并以邻氨基酚为功能单体,芦丁为模板分子,制备了芦丁分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利用循环伏安法(CV)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对制得的传感器进行了电化学性能研究,并且对制备条件和测定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与裸Au电极相比,该GR修饰的Au电极在[Fe(CN)_6]^(3-/4-)溶液中峰电流明显增大,显著提高了芦丁分子印迹传感器的灵敏度。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基于GR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在4.40×10^(-6)~2.80×10^(-4)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46×10^(-6) mol/L。用该传感器测定了黑茶中芦丁的含量,获得较好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传感器 循环伏安法 石墨烯 芦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22年中国东北对流层大气甲烷浓度时空分布与地质排放影响研究
4
作者 徐智超 陈匀杉 +3 位作者 单炜 邓超 刘湛军 计静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93,共17页
中国东北存在中国最大的高纬度多年冻土分布带,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多年冻土内储存的碳将逐渐解冻并以甲烷气体的形式释放,进而提高近地面对流层甲烷浓度,然而目前针对此区域近地面对流层甲烷浓度变化规律及排放源研究尚不清晰。本... 中国东北存在中国最大的高纬度多年冻土分布带,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多年冻土内储存的碳将逐渐解冻并以甲烷气体的形式释放,进而提高近地面对流层甲烷浓度,然而目前针对此区域近地面对流层甲烷浓度变化规律及排放源研究尚不清晰。本文利用Aqua卫星搭载的AIRS(Atmospheric InfraredSounder)遥感资料对中国东北及全国区域2003~2022年对流层整体甲烷浓度时空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家气象及现场监测数据,研究了中国东北多年冻土区地表甲烷排放源及排放机理。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带在四季中均具有较高的甲烷排放能力,甲烷浓度呈显著的双峰季节变化特征,第一个峰值出现在夏季(6~8月),最大值出现在8月,第二个峰值出现在冬季(12~2月),最大值出现在12月;中国东北地区对流层甲烷浓度平均增长率最大值出现在春季(平均值为6.05 ppb/a,1 ppb=10-9),这是因为多年冻土退化后冻结层下封存的古老碳逐渐暴露并以甲烷的形式释放;除产甲烷菌作用,储存在多年冻土冻结层的地质甲烷(亚稳态甲烷水合物,稳态甲烷水合物及地下深处或煤层产生的产热甲烷)也逐渐被释放。最后,结合现场监测结果给出了多年冻土区地质甲烷热—气—固耦合作用模型,为中国东北多年冻土区碳循环研究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及全国区域 多年冻土 甲烷浓度 时空分布 地质释放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益阳黑茶中桔青霉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胡治远 刘素纯 +2 位作者 徐正刚 刘石泉 文欣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30-844,共15页
对黑茶中分离的一株桔青霉线粒体基因序列进行测定与分析,并探究其与近缘种微生物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桔青霉线粒体基因组是一条全长27537 bp的环状DNA分子,共编码42个基因(15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rRNA,24个tRNA以及1个独立的ORF)... 对黑茶中分离的一株桔青霉线粒体基因序列进行测定与分析,并探究其与近缘种微生物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桔青霉线粒体基因组是一条全长27537 bp的环状DNA分子,共编码42个基因(15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rRNA,24个tRNA以及1个独立的ORF),基因组碱基构成为:A(36.17%)、T(37.06%)、C(11.82%)、G(14.95%)。15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均采用典型的ATG作为起始密码子、TAA或TAG作为终止密码子,基因排列顺序与已报道的青霉属物种相似,在进化上较为保守。蛋白质编码基因编码频率较高的氨基酸分别为Leu、Ile、Ser和Phe;RSCU频率最高的4个密码子依次是UUA、AUA、UUU和GGU。24个tRNA基因存在30处G-U错配,均可形成典型三叶草结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桔青霉分类地位上关系最密切是Penicillium ShG4C,其次是Penicillium polonicum与Penicillium nordic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茶 桔青霉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文化赋能新工科第二课堂:四创融合的实践育人路径
6
作者 周晓红 胡治远 卿湘东 《福建茶叶》 2025年第4期139-141,共3页
本文针对新工科教育对跨学科能力与人文素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针对第二课堂形式单一、文化认同感缺失、地域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构建并实践了茶文化赋能新工科第二课堂的育人模式。该模式通过文化浸润、实践内化和价值输出三个递进阶段... 本文针对新工科教育对跨学科能力与人文素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针对第二课堂形式单一、文化认同感缺失、地域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构建并实践了茶文化赋能新工科第二课堂的育人模式。该模式通过文化浸润、实践内化和价值输出三个递进阶段,结合“思创引领、专创协同、科创驱动、产创转化”的四创融合驱动机制,实现茶文化与新工科教育的深度融合。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为新工科第二课堂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新工科 第二课堂 四创融合 实践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校正辅助高效液相色谱快速定量和源解析土壤中苯系物
7
作者 朱慧颖 张臻 +6 位作者 李学琪 吴欣冉 胡韵宜 彭天英 卢桂英 林海 卿湘东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5年第2期28-37,共10页
苯系物是土壤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具有生物毒性甚至强致癌性。本研究借助化学计量学三维校正算法强大的谱图分辨能力和“二阶优势”,在干扰共存及色谱峰和光谱曲线严重重叠的情况下,实现了土壤中乙苯(EBZ)、邻二甲苯(OXY)、间二甲苯(MXY... 苯系物是土壤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具有生物毒性甚至强致癌性。本研究借助化学计量学三维校正算法强大的谱图分辨能力和“二阶优势”,在干扰共存及色谱峰和光谱曲线严重重叠的情况下,实现了土壤中乙苯(EBZ)、邻二甲苯(OXY)、间二甲苯(MXY)、1,2,4-三甲苯(UTB)和1,3,5-三甲苯(MTY)的同时、快速和准确定量分析。采用交替三线性分解算法(ATLD)获得土壤中五种苯系物的平均回收率在(95.0±1.3)%至(102.5±4.5)%之间;预测均方根误差在0.92~24.93μg/mL之间;检测下限在0.061~1.060μg/mL之间。这些结果表明,发展的方法性能优良。接着采用发展的方法对7个茶园土壤样和60个工业区土壤样进行解析,在两类土壤样中均未检出OXY、MXY和MTY,但检测到EBZ和UTB。最后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ATLD获得的相对浓度矩阵进行解析,发现两类土壤有很好的区分度,说明其有机污染来源不同,推测茶园土壤中EBZ和UTB可能来源于农业活动,如喷施农药、堆肥和施肥等,而工业区土壤中EBZ和UTB则可能来源于汽车尾气、煤炭燃烧和石油泄漏等。该方法简单、快速、绿色、环保,有望发展成为一种很有潜力的土壤苯系物快速定量和源解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校正 高效液相色谱 苯系物 ATLD P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Fe_(x)Cr_(y)(SO_(4))_(2)(OH)_(6)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俊雪 莫建欣 +6 位作者 周治宇 李中林 王丁 李玉平 胡拥军 将学先 李义兵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1-76,共6页
随着国内外能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寻求高效、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已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关于易合成的黄钠铁矾在析氧反应(OER)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通过水热法合成了4种不同铁铬物质的量比的铬掺杂黄钠铁矾[NaFe_(x)Cr_(y)(SO_(4))... 随着国内外能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寻求高效、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已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关于易合成的黄钠铁矾在析氧反应(OER)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通过水热法合成了4种不同铁铬物质的量比的铬掺杂黄钠铁矾[NaFe_(x)Cr_(y)(SO_(4))_(2)( OH)_(6)]催化材料。利用SEM、XRD、Raman和电化学方法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r^(3+)成功地掺入到黄钠铁矾晶格中,随着Cr^(3+)掺杂量的增加,黄钠铁矾颗粒尺寸逐渐减小,在1 mol/L KOH的电解液中,n(Fe^(3+))/n(Cr^(3+))为1∶1的样品的OER催化性能最佳,当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其过电位为370 mV,塔菲尔斜率为92.99 mV/dec,电化学双层电容(Cdl)为10.94 mF/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钠铁矾 CR掺杂 非贵金属催化剂 析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6基耐磨材料的抗静电改性 被引量:4
9
作者 游一兰 李笃信 +1 位作者 司高杰 贺国文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0-45,51,共7页
以PA6基耐磨材料(WRPA6)为基体,以炭黑(CB)和高分子型抗静电剂MH2030为导电填料,制备抗静电耐磨材料。结果表明,CB能够显著降低材料表面电阻率,但使材料韧性下降;8%的MH2030就能明显降低材料的表面电阻率,材料表面电阻率随其含量的变化... 以PA6基耐磨材料(WRPA6)为基体,以炭黑(CB)和高分子型抗静电剂MH2030为导电填料,制备抗静电耐磨材料。结果表明,CB能够显著降低材料表面电阻率,但使材料韧性下降;8%的MH2030就能明显降低材料的表面电阻率,材料表面电阻率随其含量的变化较小,同时,MH2030还能提高材料的冲击强度。CB和MH2030复配填充时,复合材料表面电阻率较二者单独填充时有明显降低,当CB和MH2030质量分数分别为16%和8%时,复合材料表面电阻率下降到1.58×10^(7)Ω;此时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分别为0.249和1.03×10^(-4)mm^(3)/(N·m),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磨材料 抗静电 炭黑 高分子抗静电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Cl2改性碳材料的制备及其CO2吸附性能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泛明 符健斌 +3 位作者 邹创乾 王超林 贺国文 祝小艳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555-2562,共8页
本文以对氯甲基聚苯乙烯微球为前驱体制备了多孔碳材料CCMPS,并利用MgCl2对其进行表面修饰制得了在较低CO2浓度环境中具有高效CO2吸附性能的吸附剂MgCl2(n)/CCMPS.探究了吸附时间,MgCl2含量和气体流速对CO2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CO2吸附... 本文以对氯甲基聚苯乙烯微球为前驱体制备了多孔碳材料CCMPS,并利用MgCl2对其进行表面修饰制得了在较低CO2浓度环境中具有高效CO2吸附性能的吸附剂MgCl2(n)/CCMPS.探究了吸附时间,MgCl2含量和气体流速对CO2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CO2吸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MgCl2(n)/CCMPS的CO2吸附动力学符合Bangham模型.吸附时间为10 min,气体流速为10 mL·min^-1时,CO2吸附量可达158.4 mg·g^-1.循环10次,吸附量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氯甲基聚苯乙烯 氯化镁 CO2 吸附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胺调控的CO2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泛明 李习达 +4 位作者 易志成 贺国文 符健斌 祝小艳 王超林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09-820,共12页
当前,CO2排放量急剧增加,空气中CO2浓度正逐年增大.利用固体材料进行CO2吸附可以实现CO2减排的目的.CO2吸附剂中,有机胺调控的固体材料因具有吸附量较大、对设备腐蚀性较小等特点而备受关注.然而,目前所报道的大部分有机胺调控的固体材... 当前,CO2排放量急剧增加,空气中CO2浓度正逐年增大.利用固体材料进行CO2吸附可以实现CO2减排的目的.CO2吸附剂中,有机胺调控的固体材料因具有吸附量较大、对设备腐蚀性较小等特点而备受关注.然而,目前所报道的大部分有机胺调控的固体材料中N原子利用率较低,吸附速率较慢.在CO2吸附体系中引入水分,使其参与CO2捕集,有利于提高CO2与氨基的反应摩尔比,增大N原子利用率,提高CO2吸附性能.将含羟基的聚合物引入至有机胺调控的CO2吸附材料之中,也可以获得相似的效果.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机胺调控的CO2吸附材料的设计及"构-效"关系,具体包括有机胺调控的氧化物、多孔碳材料、硅基分子筛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及CO2吸附机理.同时,展望了有机胺调控的CO2吸附材料面临的科学挑战及发展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胺 二氧化碳 吸附 效率 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微电解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水中Cr(Ⅵ)的处理 被引量:4
12
作者 彭映林 范志伟 +1 位作者 刘肖 易盛炜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9-63,共5页
以铁粉、活性炭、氧化铜为原料,膨润土为黏结剂,并加入少量添加剂,通过焙烧制得新型铁碳微电解材料,并用其处理水中Cr(Ⅵ)。结果表明,当铁碳质量比为2∶1,铁与氧化铜质量比为6∶1,膨润土质量分数为20%,碳酸铵质量分数为0.5%,焙烧温度为... 以铁粉、活性炭、氧化铜为原料,膨润土为黏结剂,并加入少量添加剂,通过焙烧制得新型铁碳微电解材料,并用其处理水中Cr(Ⅵ)。结果表明,当铁碳质量比为2∶1,铁与氧化铜质量比为6∶1,膨润土质量分数为20%,碳酸铵质量分数为0.5%,焙烧温度为400℃,焙烧时间为1.0 h时,制备的铁碳微电解材料性能最佳,其对水中Cr(Ⅵ)的去除率可达到81.64%。在铁碳微电解材料中加入氧化铜能明显提高Cr(Ⅵ)的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碳微电解材料 Cr(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状NiO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和CO_(2)吸附性能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泛明 贺国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07-916,共10页
利用乙醇和去离子水的混合溶液为溶剂,通过静态水热处理合成NiO,并对其在KOH电解液中的电化学行为与CO_(2)吸附性能进行探究。采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和N2吸附-脱附技术对NiO的物相、形貌、组成和... 利用乙醇和去离子水的混合溶液为溶剂,通过静态水热处理合成NiO,并对其在KOH电解液中的电化学行为与CO_(2)吸附性能进行探究。采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和N2吸附-脱附技术对NiO的物相、形貌、组成和孔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iO为颗粒状介孔材料,属于立方系晶体。NiO中,Ni以Ni^(2+)、Ni^(3+)形式存在。以NiO为活性材料、6mol/L KOH为电解液组装三电极,可以产生赝电容。电流密度为1A/g,电压窗口为0.1~0.5V时,首次放电效率为93.5%,放电比容量为254.5F/g,能量密度为5.7Wh/kg,功率密度为200W/kg;循环1000次,放电比容量仅降低3.93%。NiO表面的CO_(2)吸附过程符合Bangham模型;温度为25℃、气体流速为10mL/min时,CO_(2)吸附量可达103.2mg/g;循环20次,吸附量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镍 颗粒 介孔 赝电容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条件下聚酰胺6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14
作者 王利俊 游一兰 +2 位作者 贺国文 叶媛 肖阳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0-115,152,共7页
为探究聚酰胺6(PA6)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采用MMX-2型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水润滑和油润滑条件下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_(2))含量、载荷、转速对PA6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载荷为60 N,转速200 r/min的条件下,nano... 为探究聚酰胺6(PA6)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采用MMX-2型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水润滑和油润滑条件下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_(2))含量、载荷、转速对PA6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载荷为60 N,转速200 r/min的条件下,nano-SiO_(2)能降低PA6的摩擦系数和质量磨损率,且同等条件下,油润滑时具有更好的摩擦磨损性能。考察了载荷和转速对PA6/nano-SiO_(2)(质量分数为5%)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润滑条件下:摩擦系数随载荷和转速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质量磨损率随载荷增大先增大后减小、随转速增大却先减小后增大,磨损机理表现为黏着磨损和磨粒磨损。油润滑条件下:摩擦系数受载荷影响不大、随转速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质量磨损率随载荷增大而降低、随转速增大而增大,摩擦表面以犁沟分布为主,属犁沟磨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胺6 摩擦磨损 水润滑 油润滑 载荷 转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步电沉积法制备Ni-Mo-Nd/NF复合电极及其析氢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尹志芳 刘卫 +2 位作者 杨泱 陈星 廖惠怡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4-221,共8页
目的采用一步恒电流沉积法在泡沫镍基底上制备出镍-钼-钕三元析氢电极,提高碱性条件下的析氢性能。方法使用电化学工作站研究工艺参数对Ni-Mo-Nd/NF析氢电极性能的影响,同时制备Ni-Mo/NF析氢电极,使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仪(X... 目的采用一步恒电流沉积法在泡沫镍基底上制备出镍-钼-钕三元析氢电极,提高碱性条件下的析氢性能。方法使用电化学工作站研究工艺参数对Ni-Mo-Nd/NF析氢电极性能的影响,同时制备Ni-Mo/NF析氢电极,使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能谱仪(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合金镀层表面形貌、相结构、元素含量及成键状态进行表征。通过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循环伏安法(CV)及电化学阻抗技术(EIS)测试电极析氢性能。结果最佳工艺参数为:pH=4.5,电流密度30 mA/cm^(2),沉积时间60min,温度30℃。在1.0 mol/LKOH溶液中,Ni-Mo-Nd/NF电极在10 mA/cm^(2)下的析氢过电位仅为73 mV,Tafel斜率为147 mV/dec,表明析氢反应机理遵循典型的Volmer-Heyrovsky步骤。此外,Ni-Mo-Nd/NF电极在长时电解24h时电流密度保持稳定,2000次循环伏安测试后,催化剂的活性衰减微小。结论稀土元素Nd的掺杂,能够细化电极表面的球形颗粒并提高电极表面粗糙度,从而提升电极的比表面积,为析氢反应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利于析氢反应效率的提高。由于三元合金的协同作用,与二元合金Ni-Mo/NF相比,Ni-Mo-Nd/NF三元合金电极显示出更优异的HER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步电沉积 Ni-Mo-Nd/NF 析氢反应 泡沫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铝精炼渣处理高浓度模拟含氟废水的性能和机理研究
16
作者 黄毅 李凯希 +3 位作者 刘凯 张禹航 吴越 韩凤娜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77-1984,共8页
利用富铝精炼渣中的CaO和Al2O3等化学成分处理高质量浓度模拟含氟废水,研究温度、pH值、渣投加质量浓度、氟离子质量浓度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同时,通过测定废水中总硬度变化,并利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扫描电子显... 利用富铝精炼渣中的CaO和Al2O3等化学成分处理高质量浓度模拟含氟废水,研究温度、pH值、渣投加质量浓度、氟离子质量浓度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同时,通过测定废水中总硬度变化,并利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等分析手段探索富铝精炼渣去除氟离子的机理。研究结果显示:反应体系偏酸性,反应温度处于高温区域(60~80℃)时有利于氟离子去除。当pH=6,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20 min时,加入15 g/L的精炼渣,500 mg/L和1000 mg/L模拟含氟废水中氟离子的去除率均可达99%以上,出水氟离子质量浓度均小于10 mg/L,处理效果优于石灰、氯化钙等常规沉淀剂。富铝精炼渣对废水中氟离子去除机理主要包括化学沉淀作用和化学键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精炼渣 含氟废水 化学沉淀 化学键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草浆黑液制备两性木质素絮凝剂 被引量:18
17
作者 胡拥军 龙立平 +1 位作者 吴四贵 熊文高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0-32,共3页
用硫酸沉淀回收造纸黑液中的木质素,经与Na2SO3磺化和季铵盐接枝聚合,合成出两性木素基絮凝剂。研究表明:用制备出的两性絮凝剂处理蒙脱土悬浮液和印染废水,可有效降低浊度和色度,当絮凝剂质量浓度分别为25mg/L和300mg/L时,除浊率和脱... 用硫酸沉淀回收造纸黑液中的木质素,经与Na2SO3磺化和季铵盐接枝聚合,合成出两性木素基絮凝剂。研究表明:用制备出的两性絮凝剂处理蒙脱土悬浮液和印染废水,可有效降低浊度和色度,当絮凝剂质量浓度分别为25mg/L和300mg/L时,除浊率和脱色率均>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絮凝剂 木质素磺酸钠 黑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中国构树潜在适生分布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吴良 徐正刚 +3 位作者 张婉 丁一 唐永成 赵运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0-45,共6页
构树是桑科构树属植物,基于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2015年构树被确定为国家精准扶贫树种,构树扶贫成为国家战略,为了解构树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结合ArcGIS技术对构树在国内的潜在适生分布区域进行模拟预测。结... 构树是桑科构树属植物,基于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2015年构树被确定为国家精准扶贫树种,构树扶贫成为国家战略,为了解构树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结合ArcGIS技术对构树在国内的潜在适生分布区域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预测结果的精度采用ROC曲线法检测,结果显示数据精度为0.935,预测结果极准确,获得了较好的预测结果。(2)模型预测认为构树适生区域面积为307.104万km^2,适生区域占国土面积比例为31.99%;高适生区和极高适生区面积为178.752万km^2,占比为18.62%,长江流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黄河流域部分地区为高适生区域。(3)降水和温度是影响构树潜在分布的气象要素。构树潜在适生区的研究对了解构树生物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合理制定构树扶贫开发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树 适生分布 MaxEnt模型 扶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用P(PETMA)/P(VDF-HFP)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拥军 陈白珍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71-974,共4页
以季戊四醇和甲基丙烯酸为原料,制备具有多支链结构的不饱和羧酸酯,再与P(VDF-HFP)共混,经热聚合制备锂离子电池用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用红外光谱、循环伏安、X射线衍射、交流阻抗等研究电解质的性质。结果表明,用该多支链羧酸酯制备聚合... 以季戊四醇和甲基丙烯酸为原料,制备具有多支链结构的不饱和羧酸酯,再与P(VDF-HFP)共混,经热聚合制备锂离子电池用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用红外光谱、循环伏安、X射线衍射、交流阻抗等研究电解质的性质。结果表明,用该多支链羧酸酯制备聚合物电解质时,单体用量少,获得的凝胶粘性好,室温离子电导率为1.03 mS/cm,电化学稳定窗口达到5.2 V,以此制备的聚合物电池界面阻抗小,放电性能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电解质 锂离子电池 离子电导率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年东方田鼠长江亚种对苔草的取食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正刚 冯蕾 +3 位作者 王勇 张美文 张婉 赵运林 《农学学报》 2018年第8期5-8,共4页
为了解食物对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种群的影响,笔者对洞庭湖幼年东方田鼠取食苔草进行研究,为了解东方田鼠种群增长提供基础,为东方田鼠综合管理提供参考。使用洞庭湖东方田鼠在洲滩环境的主要食物——苔草(Carex brevicuspis),在... 为了解食物对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种群的影响,笔者对洞庭湖幼年东方田鼠取食苔草进行研究,为了解东方田鼠种群增长提供基础,为东方田鼠综合管理提供参考。使用洞庭湖东方田鼠在洲滩环境的主要食物——苔草(Carex brevicuspis),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对20~30日龄不同性别东方田鼠进行饲喂。结果表明:喂食1周苔草后,雌性幼鼠体重明显下降(P<0.05),而雄性幼鼠体重略有增加,不显著(P>0.05);雌性幼鼠单位取食量和单位排泄量均稍高于雄性幼鼠,但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认为,在生长发育阶段,雌性幼鼠比雄性幼鼠对环境及食物的要求更高,单一食物会造成幼年雌鼠营养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田鼠 苔草 单位取食量 单位排泄量 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