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雪峰弧形构造带金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1
作者 肖丹 宋维国 +1 位作者 严志飞 李昌元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0-463,共14页
湖南雪峰弧形构造带位于扬子板块东南缘之江南古陆(江南造山带)西段,是湖南乃至华南地区最重要的金矿成矿区带之一。本文基于区域成矿地质背景,通过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成岩成矿年代学、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矿床共生组合等多方面... 湖南雪峰弧形构造带位于扬子板块东南缘之江南古陆(江南造山带)西段,是湖南乃至华南地区最重要的金矿成矿区带之一。本文基于区域成矿地质背景,通过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成岩成矿年代学、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矿床共生组合等多方面研究,对区域金矿成矿规律和成矿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并探讨区内金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研究认为,区内金矿床具有造山型金矿特征,主要赋矿于前寒武系中,受不同规模、序次脆性-韧性剪切带控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元古界,可能有深源物质加入,成矿流体主要为变质热液,成矿过程中有岩浆或深源流体叠加,后期大气降水加入。区内金矿形成与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成矿作用经历了新元古代江南造山带构造演化-富金地层形成,加里东陆内造山-金成矿第一次高峰期,印支晚期陆内造山运动第二次金成矿期。该研究成果对丰富区内金矿成矿理论、开展区内下一步金矿勘查评价、助力湖南万亿矿业产业集群发展,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金矿资源保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成矿地质背景 成矿规律 矿床成因 成矿模式 雪峰弧形构造带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某矿区钼多金属矿选矿试验研究
2
作者 曹健 邓圣为 《矿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3-55,共3页
对湖南某钼多金属矿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采用先浮选硫化矿、硫化矿混合精矿再分离的单一浮选流程,可获得产率0.26%、钼品位48.45%、回收率89.16%的钼精矿。该工艺可为类似钼矿的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 浮选 破碎带型 辉钼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东南志留纪彭公庙花岗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被引量:51
3
作者 柏道远 黄建中 +1 位作者 马铁球 王先辉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0-140,共11页
志留纪彭公庙岩体地处湘东南,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各岩石单元从早至晚,w(S iO2)总体由低变高,变化在65.30%~73.42%之间;w(K2O)平均为4.34%,w(Na2O+K2O)为6.46%~8.32%,平均为7.09%;w(K... 志留纪彭公庙岩体地处湘东南,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各岩石单元从早至晚,w(S iO2)总体由低变高,变化在65.30%~73.42%之间;w(K2O)平均为4.34%,w(Na2O+K2O)为6.46%~8.32%,平均为7.09%;w(K2O)/w(Na2O)平均为1.58;岩石富铝,w(A l2O3)平均为14.13%。岩体总体属铁质、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Ba、Nb、Sr、P、Ti相对于原始地幔为负异常,Rb、(Th+U)、(La+Ce)、Nd、(Zr+H f+Sm)、(Y+Yb)等则相对富集。w(ΣREE)平均为221.85×10-6;轻稀土富集,w(La)N/w(Yb)N值平均为8.66;Eu弱亏损,δ(Eu)平均为0.53。ISr值为0.712 30~0.718 31,εSr(t)为110.7~196.1,εNd(t)为-8.0^-8.7,t2DM为1.81~1.87 Ga。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彭公庙岩体为S型花岗岩。在C/MF-A/MF图解中,样品点部分落入基性岩区,部分落入变质碎屑岩区;在岩体氧化物比值的Harker图解中,各样点构成良好的线性关系;在w(La)/w(Sm)-w(La)图解中样品点分布散乱;酸性程度最高的晚期恩垄岩石单元的轻稀土相对富集更为明显;岩石中发育镁铁质岩浆包体等,表明彭公庙岩体具岩浆混合成因。地球化学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岩体侵位地质特征以及区域构造演化背景等表明彭公庙岩体形成于后造山构造环境。岩体各岩石单元侵位的先后次序可能与岩浆的粘度密切相关,基性程度相对较高的岩浆向上运移速度更快,因而侵位更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公庙 花岗岩 地球化学 岩浆混合 后造山 湘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常德-安仁NW向断裂左旋走滑与安仁“y”字型构造 被引量:38
4
作者 柏道远 熊延望 +1 位作者 王先辉 马铁球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5-442,共8页
五峰仙-铁丝塘断裂属NW向常德-安仁断裂的南东段,为基底隐伏断裂。在安仁县城以西,于断裂北侧发育NNW向印支期褶皱;安仁县城以东,于断裂南、北两侧均发育NNE向褶皱,从而组成“y”字型不协调构造。研究认为,“y”字型构造形成机制为:五峰... 五峰仙-铁丝塘断裂属NW向常德-安仁断裂的南东段,为基底隐伏断裂。在安仁县城以西,于断裂北侧发育NNW向印支期褶皱;安仁县城以东,于断裂南、北两侧均发育NNE向褶皱,从而组成“y”字型不协调构造。研究认为,“y”字型构造形成机制为:五峰仙-铁丝塘断裂在印支运动中具基底左旋走滑性质,走滑所派生的近东西向挤压应力场,及走滑所产生的牵引作用,使安仁以西NNE向构造线产生逆时针旋转,从而形成NNW向褶皱。安仁以东由于紧邻NNE向茶陵-郴州主俯冲汇聚断裂,NW向断裂走滑量相对较小,派生应力与牵引效应小,而区域NWW向挤压应力大,从而于断裂两侧均形成与区域构造线一致的NNE向褶皱。NW向断裂的左旋走滑使断裂北东面成为隆起区,而断裂南东面则成为拗陷区。对区域构造发展背景分析后认为,印支期可能为湘东NW向断裂中生代活动最强烈的时期,多条NW向断裂的左旋走滑,可能与雪峰山弧形构造和祁阳“山”字型构造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德-安仁NW向断裂 左旋走滑 “y”字型构造 安仁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仙岭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湘东南印支晚期构造环境的制约 被引量:58
5
作者 柏道远 陈建成 +1 位作者 马铁球 王先辉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3-125,共13页
王仙岭岩体位于湘东南,形成于晚三叠世,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岩石高硅、高钾、富碱,SiO2含量为70.99%~75.93%;K2O含量平均为4.32%;Na2O+K2O为5.10%~8.67%;K2O/Na2O平均为2.09。A/CNK比值为1.07~2.44,KN/A... 王仙岭岩体位于湘东南,形成于晚三叠世,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岩石高硅、高钾、富碱,SiO2含量为70.99%~75.93%;K2O含量平均为4.32%;Na2O+K2O为5.10%~8.67%;K2O/Na2O平均为2.09。A/CNK比值为1.07~2.44,KN/A比值为0.37~0.86,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强过铝质花岗岩类。REE含量低,平均为90.19μg/g;δEu值0.23~0.38;(La/Yb)N值为6.17~14.1;具Ba、Nb、Sr和Ti负异常。ISr值为0.72074,εSr(t)值为30,εNd(t)值为-12.0,t2DM为1.97Ga。源岩成分的A/MF-C/MF图解判别显示为碎屑岩。结合区域岩石圈结构,上述特征表明花岗岩源岩应为中地壳结晶片岩、片麻岩。根据多种氧化物与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结合地质特征、构造演化背景等,认为包括王仙岭岩体在内的湘东南印支期花岗岩形成于陆内同造山阶段的后碰撞构造环境。印支期花岗岩的具体形成机制为:在峰期变形之后挤压应力相对松弛,深部压力降低,因地壳增厚而升温的中地壳岩石因熔点降低而得以熔融,并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下侵位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过铝花岗岩 地球化学 后碰撞构造环境 印支晚期 王仙岭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南中生代火山岩中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Sm-Nd等时线年龄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必河 贾宝华 +2 位作者 刘耀荣 彭学军 贺春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0-183,共4页
湖南宁远太阳山中生代玄武质火山岩内,产较丰富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包体经人工碎样,镜下挑选了含铬尖晶石、镁橄榄石、含铬透辉石、斜方辉石、全岩5个样品,由国土资源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同位素室测试,得出 Sm-Nd全岩-单矿物等时... 湖南宁远太阳山中生代玄武质火山岩内,产较丰富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包体经人工碎样,镜下挑选了含铬尖晶石、镁橄榄石、含铬透辉石、斜方辉石、全岩5个样品,由国土资源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同位素室测试,得出 Sm-Nd全岩-单矿物等时线同位素年龄2702±19 Ma。进而根据测试结果和以往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华南陆块岩石圈是沿垂向演化增生的,由下往上依次为:上地幔岩垫托、结晶基底、褶皱基底、褶皱盖层、沉积盖层5个构造层。其中,上地幔岩起着底板垫托作用,形成于新太古代,为该地区最古老岩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火山岩 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 同位素年龄 等时线同位素年龄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衡阳燕山早期川口过铝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成因与构造环境 被引量:24
7
作者 柏道远 汪永清 +2 位作者 王先辉 马铁球 张晓阳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2期49-59,共11页
川口过铝花岗岩为二云母二长花岗岩,高硅、中碱,SiO2和K2O含量分别平均为75.71%和4.39%,Na2O+K2O平均为7.57%,K2O/Na2O平均为1.43,Al2O3平均为13.28%,总体属过铝—强过铝质钙碱性花岗岩类。Ba、Nb、Sr、Eu、Ti等元素表现为较强烈的亏损... 川口过铝花岗岩为二云母二长花岗岩,高硅、中碱,SiO2和K2O含量分别平均为75.71%和4.39%,Na2O+K2O平均为7.57%,K2O/Na2O平均为1.43,Al2O3平均为13.28%,总体属过铝—强过铝质钙碱性花岗岩类。Ba、Nb、Sr、Eu、Ti等元素表现为较强烈的亏损,Rb、U、Ta、Nd、Hf、Sm、Y+Yb等则相对富集;ΣREE平均仅67.18×10^-6,(La/Yb)N平均为2.21,δEu值平均为0.16。ISr为0.75093,εSr(t)为659,εNd(t)为-11.82,t2DM为1.92Ga,与湘桂内陆带花岗岩的背景值(2.4~1.8Ga)和区域基底的时代(2.7~1.7Ga)相吻合。川口岩体岩浆来源为中地壳结晶基底,属典型S型花岗岩;岩浆存在源于泥质岩的“低温”和源于砂岩的“高温”两种不同类型,至少有两个岩浆来源;岩体形成于后造山构造环境。分析认为,深部岩石圈拆沉与壳幔相互作用的规模差异,是造成湘东南燕山早期花岗岩一般为准铝-弱过铝质并有幔源物质加入,而川口岩体为过铝-强过铝质壳源花岗岩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衡阳 燕山早期 过铝花岗岩 地球化学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东北连云山杂岩流变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李金冬 彭和求 +4 位作者 贾宝华 陈俊 郭乐群 何江南 唐晓珊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1-216,共6页
出露于湘东北九岭—幕阜山岭之中的连云山杂岩属于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岩系。利用野外构造解析、岩组、石英分形理论等手段, 对湘东北连云山杂岩的变形表象和变形机制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 连云山杂岩至少遭受了早期韧性剪切... 出露于湘东北九岭—幕阜山岭之中的连云山杂岩属于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岩系。利用野外构造解析、岩组、石英分形理论等手段, 对湘东北连云山杂岩的变形表象和变形机制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 连云山杂岩至少遭受了早期韧性剪切和晚期韧性再造两个阶段, 石英塑性流变以菱面滑移系的作用为主; 从早期构造片(麻) 岩到晚期韧性再造形成条纹条带状混合岩, 其应变速率从早期的中应变速率(10-8. 8s-1 ) 到晚期的低应变速率(10-12s-1 ) 是逐渐降低的; 岩石的塑性流动变形机制不仅反映了角闪岩相的中、上地壳形成环境, 而且表明“雪峰古陆”基底中更深层次的物质尚未抬升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变学 应变速率 连云山杂岩 湘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安全保障对策 被引量:3
9
作者 汤海波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04年第1期100-102,共3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和艰苦恶劣生存环境的分析 ,就怎样做好野外地质工作人员的安全保障工作问题 ,从衣、食、住、行、遇险、自救互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结合实际 ,在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宝贵经验 。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野外地质工作 安全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东北地区栗山铅锌铜多金属矿床的成因探讨:来自矿床地质、矿物学和硫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13
10
作者 郭飞 王智琳 +6 位作者 许德如 董国军 宁钧陶 王展 邓腾 于得水 崔宇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66-385,共20页
湘东北大型栗山铅锌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幕阜山岩体边部,矿体赋存于岩体及其内外接触带中的硅化构造角砾岩带内.根据野外调查和显微岩(矿)相学观察,可将栗山矿床的主成矿期——热液成矿期划分为四个阶段:粗粒石英+萤石+绿泥石(Chl_Ⅰ)+少... 湘东北大型栗山铅锌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幕阜山岩体边部,矿体赋存于岩体及其内外接触带中的硅化构造角砾岩带内.根据野外调查和显微岩(矿)相学观察,可将栗山矿床的主成矿期——热液成矿期划分为四个阶段:粗粒石英+萤石+绿泥石(Chl_Ⅰ)+少量黄铁矿+黄铜矿阶段(Ⅰ)、石英+萤石+绿泥石(Chl_Ⅱ)+黄铜矿+黄铁矿阶段(Ⅱ)、石英+萤石+绿泥石(Chl_Ⅲ)+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阶段(Ⅲ)、细粒石英+少量黄铜矿+黄铁矿细脉阶段(Ⅳ).EPMA分析结果表明Chl_Ⅰ为蠕绿泥石,Chl_Ⅱ和Chl_Ⅲ为鲕绿泥石-铁镁绿泥石.根据绿泥石温度计,估算出阶段Ⅰ,Ⅱ,Ⅲ的成矿温度分别为239℃~280℃,221℃~261℃和212℃~238℃.结合闪锌矿硫逸度计算,表明栗山矿床形成于中温、低氧逸度、低硫逸度的环境.硫化物的δ^(34)S(-4.7‰~1.5‰)变化较小且接近零值,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通过与钦杭成矿带上典型的铅锌矿床对比,提出栗山矿床为与岩浆热液有关的中温热液充填交代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温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 栗山铅锌铜多金属矿床 幕阜山岩体 湘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东南茶陵地区锡田岩体锆石SHRIMP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7
11
作者 马铁球 柏道远 +1 位作者 邝军 王先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15-419,共5页
位于湘东南湘赣两省交界处的锡田岩体,锆石SHRIMPU-Pb定年结果表明,主体花岗岩形成时代为中晚三叠世,年龄为228.5Ma±2.5Ma;而后期花岗岩为晚侏罗世的产物,年龄为155.5Ma±1.7Ma。同时,少量继承性锆石年龄信息暗示先期形成的主... 位于湘东南湘赣两省交界处的锡田岩体,锆石SHRIMPU-Pb定年结果表明,主体花岗岩形成时代为中晚三叠世,年龄为228.5Ma±2.5Ma;而后期花岗岩为晚侏罗世的产物,年龄为155.5Ma±1.7Ma。同时,少量继承性锆石年龄信息暗示先期形成的主体花岗质岩浆熔融源区可能为中元古代岩石,后期与锡矿有关的锂云母碱长花岗岩可能是先期形成的花岗岩重熔所致。先期岩体Sn元素丰度也很高,可能为锡矿矿源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SHRIMP定年 湖南 锡田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井冲钴铜多金属矿床绿泥石、黄铁矿和黄铜矿的矿物学特征及其成矿指示意义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萌 王智琳 +5 位作者 许德如 伍杨 董国军 宁钧陶 邓腾 崔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62-879,共18页
位于江南造山带中段的湘东北地区是湖南省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区,近年来在该区长平(长沙–平江)断裂带中段东侧新发现了一些钴铜多金属矿床,这类矿床在成矿地质特征上明显有别于江南造山带中典型的铜多金属矿床。它们均赋存于燕山期连云... 位于江南造山带中段的湘东北地区是湖南省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区,近年来在该区长平(长沙–平江)断裂带中段东侧新发现了一些钴铜多金属矿床,这类矿床在成矿地质特征上明显有别于江南造山带中典型的铜多金属矿床。它们均赋存于燕山期连云山岩体外接触带的热液蚀变构造角砾岩带内,明显受构造和岩浆岩控制,围岩蚀变以硅化和绿泥石化为主。然而,目前薄弱的研究程度使得对该类型矿床的成因认识不清。本文以井冲钴铜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运用EPMA和LA-ICP-MS方法分别开展了绿泥石的化学组成分析和金属硫化物的微量元素分析。LA-ICP-MS分析结果表明各世代硫化物微量元素组成具有一定差异,从早阶段到晚阶段,黄铁矿中的Co、Mo、Bi含量及Co/Ni值逐渐降低, Ni、As、Se含量升高;黄铜矿中的Co、Ni、Se含量降低, Zn、Ag、Sn、Pb、Bi含量升高。大部分黄铁矿中Co/Ni值大于1,具岩浆热液成因黄铁矿的特征。元素Co主要以晶格替代Fe的方式赋存于黄铁矿中,次以Co的独立矿物形式存在。黄铁矿与黄铜矿中Pb、Ag与Bi均表现出正相关性,暗示这些元素主要以Bi的硫化物或硫盐矿物包裹体形式存在。根据绿泥石经验温度计,估算出成矿温度从早阶段(253~300℃)到中阶段(223~266℃)逐渐降低。结合成矿地质特征,认为井冲钴铜多金属矿床为与岩浆热液有关的中温热液充填交代成因,但成矿元素可能主要来自于基底连云山岩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物 微量元素 绿泥石 湘东北井冲钴铜多金属矿床 江南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东南地区中、新生代山体隆升过程的热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柏道远 黄建中 +4 位作者 孟德保 马铁球 王先辉 张晓阳 陈必河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25-536,共12页
湘东南地区位于南岭中段北缘。本文应用热年代学方法,测定了湘东南地区5个侵入体的热历史,进而分析湘东南中新生代的隆升过程,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对热演化过程与构造发展过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湘东南地区中新生代山... 湘东南地区位于南岭中段北缘。本文应用热年代学方法,测定了湘东南地区5个侵入体的热历史,进而分析湘东南中新生代的隆升过程,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对热演化过程与构造发展过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湘东南地区中新生代山体隆升过程总体上分为由较快速→快速→缓慢→快速的4个阶段,222~146.Ma期间以0·069mm/a的平均速率较快隆升,146.~94·11Ma期间以0·113~0·186mm/a的平均速率快速隆升,94·11~14·8Ma期间以0·014~0·028mm/a的平均速率缓慢隆升,14·8Ma^0·0Ma以0·143~0·295mm/a的平均速率快速隆升。晚近时期的隆升总体呈加速趋势。隆升过程在空间上具有非均匀性,不同岩体间隆升过程存在差异。地壳隆升过程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互补性,早期具较快速或较大幅度隆升的岩体,通常伴随着晚期相对较慢和较小幅度的隆升。根据热年代学分析结果,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其它地质资料,推断五峰仙、大义山、骑田岭等地区在中三叠世后期因构造叠置增厚了4100~7700m以上,证明印支运动早期为强烈的陆内挤压造山运动。燕山晚期岩体隆升和降温由早期构造剥蚀和晚期风化剥蚀造成,并具有良好的盆地沉积响应。湘东南地区晚近时期的快速隆升是区域性整体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年代学 构造隆升 中-新生代 湘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高锡地质样品中的痕量镉 被引量:10
14
作者 禹莲玲 郭斌 +3 位作者 柳昭 赵昕 戴长文 彭君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7-84,共8页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地质样品中的痕量镉,存在多种质谱干扰,通常采用在线或离线方程进行校正,当样品中含锡较高时,采用传统固定系数校正方程,易导致测定结果有明显偏离,甚至结果出现负数。本文针对含高锡的地质样品...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地质样品中的痕量镉,存在多种质谱干扰,通常采用在线或离线方程进行校正,当样品中含锡较高时,采用传统固定系数校正方程,易导致测定结果有明显偏离,甚至结果出现负数。本文针对含高锡的地质样品,应用ICP-MS测定其中的镉,采用氢氟酸-高氯酸-硝酸敞开酸溶消解、硝酸浸提体系处理样品,通过测定111Cd、113Cd、114Cd同位素,研究了干扰元素Sn、In、Zr、Mo对镉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镉与干扰源浓度变化呈非简单的正相关性。①同质异位素Sn或In产生的干扰增值Δ(114Cd/^114Sn或113Cd/^113In)随干扰源浓度增大逐渐变大,114Sn对^114Cd的干扰系数在0.0272~0.0222,113In对^113Cd的干扰系数在0.0670~0.0412;②Zr和Mo在测定条件下形成氧化物和多原子复合离子物质对Cd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质谱干扰。通过测定与样品中干扰源浓度相近的单一标准溶液产生的Cd干扰值,经在线修正干扰系数(γ),建立了精确的校正方程。该方法经标准物质验证,准确度高,相对标准偏差在6.57%~9.94%(n=7),方法检出限为0.03mg/kg,达到了地质分析检测要求,为高锡地质样品中的痕量镉分析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样品 氢氟酸-高氯酸-硝酸酸溶 在线修正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炎陵印支期隔槽式褶皱形成机制 被引量:25
15
作者 柏道远 陈建成 +4 位作者 孟德保 王先辉 马铁球 张晓阳 陈必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10-14,共5页
为查明湘东南印支期褶皱特征及形成机制,对炎陵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填图和野外观察。调查表明,泥盆纪跳马涧组与前泥盆纪褶皱基底间不整合界面在空间上组成背、向斜,表明褶皱基底参与了印支期褶皱作用。平面上,向斜出露宽度及延伸规模... 为查明湘东南印支期褶皱特征及形成机制,对炎陵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填图和野外观察。调查表明,泥盆纪跳马涧组与前泥盆纪褶皱基底间不整合界面在空间上组成背、向斜,表明褶皱基底参与了印支期褶皱作用。平面上,向斜出露宽度及延伸规模明显较背斜小,向斜转折端表现清楚且狭窄尖长,而背斜转折端没有清楚显示;剖面上,不整合界面靠近向斜核部产状陡,向两翼方向迅速变缓。反映出背斜平缓开阔、向斜紧闭狭窄且侧翼呈上拱尖棱状的隔槽式褶皱特征。印支期褶皱呈北北东向,横跨在前泥盆纪褶皱基底中加里东期北西向褶皱之上,但未对加里东期褶皱造成明显地叠加改造效应,说明前泥盆纪地层在印支运动中没有发生明显地弯滑褶皱作用。露头显示,褶皱过程中盖层未沿不整合界面产生明显滑脱。因此,认为炎陵地区隔槽式褶皱形成于基底(厚皮式)横向收缩与压扁作用,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其隔槽式褶皱不可能是盖层沿基底滑脱的产物,纠正了前人的薄皮式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槽式褶皱 厚皮式 印支期 炎陵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煤钒矿硫酸浸出制备五氧化二钒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田宗平 曹健 秦毅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5-28,共4页
石煤钒矿中的钒以铝氧化钒和氧化钒水合物赋存于矿石云母和黏土矿物中,并以低价态产出。将石煤钒矿破碎磨粉至粒度小于0.15 mm,在添加剂(含氧化剂和络合剂的无机盐混合物)和硫酸的协同作用下,在加热和搅拌条件下,用硫酸直接浸出石煤钒... 石煤钒矿中的钒以铝氧化钒和氧化钒水合物赋存于矿石云母和黏土矿物中,并以低价态产出。将石煤钒矿破碎磨粉至粒度小于0.15 mm,在添加剂(含氧化剂和络合剂的无机盐混合物)和硫酸的协同作用下,在加热和搅拌条件下,用硫酸直接浸出石煤钒矿中的钒,矿粉中钒的浸出回收率可达76%以上。浸出液经调p H、氧化、分离富集、精钒制备等工序,可以制备出产品质量优于YB/T 5304—2011《五氧化二钒》98级标准的五氧化二钒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煤钒矿 硫酸浸出 五氧化二钒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煤钒矿高效利用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永兴 田宗平 +3 位作者 曹健 李超群 邓圣为 陈铮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1-114,118,共5页
采用湿法酸浸-离子交换除杂-铵盐沉钒工艺进行了石煤提钒实验,结果表明:当矿粉质量100 g、硫酸用量20 m L、浸出反应5 h、助剂A添加量2%,助剂B添加量1%时,钒浸出率达85%以上;洗液返回浸出原矿,硫酸用量可节省18%,不影响钒的浸出率;加入... 采用湿法酸浸-离子交换除杂-铵盐沉钒工艺进行了石煤提钒实验,结果表明:当矿粉质量100 g、硫酸用量20 m L、浸出反应5 h、助剂A添加量2%,助剂B添加量1%时,钒浸出率达85%以上;洗液返回浸出原矿,硫酸用量可节省18%,不影响钒的浸出率;加入双氧水和硫酸镁净化浸出液,经过离子交换后,钒的浓度提高了约20倍,尾液含钒为原液的1/10;加入钒理论值3倍的氯化铵,沉淀钒,可得到纯度达98%的产品偏钒酸铵;浓缩后的离子交换尾液有较好的澄清作用,可用作净水剂;原矿中的铀、钍等有害杂质富集后可作为另一种原料单独存放;钒矿浸出尾渣适合做水泥配料。该工艺生产流程中几乎不产生有害废气,90%的废水可循环利用,实现了废水、废渣零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煤 提钒 离子交换 酸浸 废水回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锰矿石还原焙烧过程中铁还原率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秦毅 田宗平 +2 位作者 方俊杰 曾少乾 曹健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27-429,共3页
利用专利实验炉,研究了氧化锰矿石还原焙烧过程中铁还原率的评价方法。该方法可用于指导氧化锰矿石还原焙烧过程中铁还原的控制,具有实用性。
关键词 氧化锰矿石 还原焙烧 还原率 方法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石煤钒矿矿物学及硫酸浸出钒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田宗平 陈小罗 曹健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16,共4页
研究了湖南某石煤钒矿石的结构构造、物质组成,金属矿物粒度、嵌布特征和赋存状态、理化性质,探讨了在适宜方法及工艺条件下获得符合要求的选冶产品的可能性,并考察了影响钒浸出的各因素。
关键词 石煤钒矿 矿物学 硫酸 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解金属离子溶液中游离酸度的测定方法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超群 田宗平 +1 位作者 曹健 周永兴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80-287,共8页
总结了游离酸度测定方法、抑制金属离子水解法,指出各种测定方法的特点及水解金属离子在游离酸度测定中的重要性。酸度分析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准确、精密、快速测定游离酸度对工艺流程控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游离酸 测定 方法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