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眼一退一缩术式矫正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短期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宋金鑫 马卫平 +2 位作者 尹妮 陈丽丽 邢咏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52-1255,共4页
目的:观察一退一缩术式对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和术后回退程度。方法:对45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由同一术者进行单眼一退一缩术式后,检查术后1d,2wk的斜视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45例进行... 目的:观察一退一缩术式对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和术后回退程度。方法:对45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由同一术者进行单眼一退一缩术式后,检查术后1d,2wk的斜视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45例进行单眼一退一缩术式后,术后1d,视远平均过矫8.27±7.17PD,视近平均过矫2.40±8.86PD,术后2wk视远平均欠矫1.18±6.98PD,视近平均欠矫4.36±7.83PD。术后2wk内,视远平均回退9.45±6.40PD,视近平均回退6.77±7.92PD。视远及视近回退呈正相关。术后2wk视远视近斜视度差异(3.18±5.60PD)较术前(7.65±6.55PD)明显减小,两者呈正相关。结论: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适合一退一缩术式,适当加大内直肌手术量可减少术后远近斜视度的差异,且不改变患者内外直肌的张力状态。术后视远视近回退呈同步状态,视远约回退10PD,术后近期过矫10PD可有利于远期正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集合不足 术后回退 一退一缩 过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中药青光安对兔慢性高眼压筛板结构及Ⅳ型胶原纤维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晓静 彭清华 +1 位作者 曾志成 李建超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12期2310-2314,共5页
目的:探讨复方中药青光安混悬液对慢性高眼压兔筛板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白兔30只,体质量2.5~3.0kg,雌雄不拘。每组6只12眼,分为5组,A为正常空白组、B为模型组、C为青光安组、D为噻吗心安组、E为青光安联合噻吗心安组,建立慢性... 目的:探讨复方中药青光安混悬液对慢性高眼压兔筛板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白兔30只,体质量2.5~3.0kg,雌雄不拘。每组6只12眼,分为5组,A为正常空白组、B为模型组、C为青光安组、D为噻吗心安组、E为青光安联合噻吗心安组,建立慢性高眼压模型前、后第1wk内3d测1次眼压,2,5wk各测1次眼压。5wk处死家兔取视乳头及周围组织然后修剪得筛板组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Ⅳ型胶原纤维平均吸光度值,并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40眼成功造模后当时;1,2,5wk眼压均>22mmHg。造模后5wk时各组眼压进行比较:青光安组眼压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其他治疗组及正常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噻吗心安组与联合组眼压相比无明显差异,并且两组与正常组眼压相比亦无明显差异。造模后5wk正常组Ⅳ型胶原纤维平均吸光度值与联合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与其他3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联合组与青光安组、噻吗心安组及模型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光镜、电镜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巩膜筛板部纤维走向基本有序,无断裂、水肿,神经细胞胞质内线粒体大致正常,其中各组筛板结构病理改变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噻吗心安组、青光安、联合治疗组。结论:青光安混悬液对慢性高眼压通过改善视网膜微循环起到筛板组织保护的作用,青光安联合噻吗心安明确降压后对筛板组织结构保护作用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高眼压 动物模型 青光安混悬液 Ⅳ型胶原纤维 筛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基化终产物促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表达VEGFmRNA 被引量:4
3
作者 邝国平 姜德咏 +1 位作者 郭丽花 万华 《眼科新进展》 CAS 2005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 探讨糖基化终产物 (advancedglycationendproducts,AGEs)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 (retinalpigmentepithelium ,RPE)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vascularen dothelialgrowthfactormRNA ,VEGFmRNA)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的AGEs(10mg... 目的 探讨糖基化终产物 (advancedglycationendproducts,AGEs)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 (retinalpigmentepithelium ,RPE)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vascularen dothelialgrowthfactormRNA ,VEGFmRNA)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的AGEs(10mg·L-1、5 0mg·L-1、10 0mg·L-1、2 0 0mg·L-1、4 0 0mg·L-1、6 0 0mg·L-1)作用人RPE细胞18h ;10 0mg·L-1的AGEs作用人RPE细胞不同时间 (2h、4h、8h、18h、2 4h、4 8h) ,取不同组别细胞作原位杂交 ,用图像分析仪分析染色结果。结果 随AGEs浓度的增加 ,人RPE细胞表达VEGFmRNA逐渐增强 ;随AGEs作用时间的延长 ,人RPE细胞表达VEGFmR NA逐渐增强。结论 AGEs能促使人RPE细胞表达VEGFmRNA ,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基化终产物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磷灰石义眼台眶内植入治疗先天性小眼球的疗效观察
4
作者 蔡玉莲 罗婧 《临床眼科杂志》 2008年第4期310-310,共1页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义眼台 先天性小眼球 植入治疗 眶内囊肿 疗效观察 眼球发育异常 眶内植人物 颜面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裂霉素C在Epi-LASIK术矫正高度和超高度近视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周浩东 姜德咏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743-745,共3页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应用于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pdis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术矫正高度和超高度近视中的疗效。方法:将高度和超高度近视204例408眼随机分为两组,MMC组102例204眼...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应用于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pdis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术矫正高度和超高度近视中的疗效。方法:将高度和超高度近视204例408眼随机分为两组,MMC组102例204眼;对照组102例204眼。所有手术皆运用AMOAmadeus Ⅱ Microkeratome直线式角膜上皮刀制作角膜上皮瓣,MMC组术中激光切削后置0.2g/LMMC棉片于基质床60-90s;对照组除不置MMC外余操作相同。术后随访两组角膜上皮瓣愈合时间、术后刺激症状、haze反应及裸眼视力。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MMC组和对照组Epi-LASIK术后刺激症状皆轻微,316眼(77.4%)疼痛评分为0~1分。角膜上皮瓣愈合时间为3~6d。术后6mo查MMC组中199眼(97.5%)UCVA达到并超过BCVA;对照组168眼(82.4%)UCVA达到并超过BCVA;MMC组视力回退者5眼(2.5%),对照组视力回退者36眼(17.6%)。术后6mohaze反应MMC组与对照组对比,haze2级及haze2级以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pi-LASIK术矫正高度和超高度近视中应用0.2g/LMMC对减轻haze的形成、防止视力回退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裂霉素C 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HAZE 视力回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切除合并结膜移植术的应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袁苑 李建南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12期2462-2464,共3页
目的:探讨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应用于翼状胬肉切除合并结膜移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6/2013-06行翼状胬肉切除合并结膜移植术101例114眼的临床资料,按术后处理方式分为A、B、C三组,A组30例38眼,配戴绷带式角膜接触镜,B组33... 目的:探讨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应用于翼状胬肉切除合并结膜移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6/2013-06行翼状胬肉切除合并结膜移植术101例114眼的临床资料,按术后处理方式分为A、B、C三组,A组30例38眼,配戴绷带式角膜接触镜,B组33例38眼,绷带加压包扎,C组38例38眼,遮盖普通眼垫,术后第1,3,5d观察。结果:选取114眼术后随诊均未发生角膜溃疡、肉芽肿、复发等并发症。三组间比较在各种眼部刺激症状程度方面A组比其他两组轻;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时间上比较A、B组短于C组。结论:绷带式角膜接触镜能明显减轻翼状胬肉切除合并结膜移植术后患者各种眼部刺激症状,促进缺损区角膜上皮修复,与传统处理方式比较能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的舒适度,易于推广,风险小,具有广泛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切除合并结膜移植术 绷带式角膜接触 绷带加压包扎 普通眼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囊袋内植入不同人工晶状体囊袋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陈庆义 段智博 罗知卫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49-51,共3页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Bigbag,Sensar以及PMMA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后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患者159例202眼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其中植入Bigbag,Sensar以及PMMAIOL...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Bigbag,Sensar以及PMMA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后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患者159例202眼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其中植入Bigbag,Sensar以及PMMAIOL分别为55眼、71眼和76眼。观察三组患者术后第1mo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 lacuity,BCVA)、术后第1mo与术前中轴区晶状体后囊膜到视网膜间距离的差值、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后1mo时,BCVA≥0.6的眼数和百分比分别为Bigbag组9眼(16.4%)、Sensar组17眼(23.9%)和PMMA组11眼(14.5%),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gbag组术后第1mo与术前中轴区晶状体后囊膜到视网膜间距离的差值为(1.52±0.11)mm,显著小于Sensar组和PMM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Bigbag人工晶状体较其它人工晶状体对于提高术后视力没有明显优越性,但由于其设计上的特殊性,对术后后囊膜能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可以减弱玻璃体前涌,减轻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对眼后段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高度近视 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浅基质针刺术联合绷带镜治疗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晓静 李建南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12期2431-2433,共3页
目的:探讨角膜浅基质针刺(anterior stromal puncture,ASP)联合绷带式隐形眼镜针对角膜上皮反复糜烂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的门诊患者22例23眼,最初均采用保守药物治疗无效或反复后,采用角膜浅基质针刺联合配... 目的:探讨角膜浅基质针刺(anterior stromal puncture,ASP)联合绷带式隐形眼镜针对角膜上皮反复糜烂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的门诊患者22例23眼,最初均采用保守药物治疗无效或反复后,采用角膜浅基质针刺联合配戴绷带式隐形眼镜治疗。治疗前所有患者均表现晨起或晚间异物感、流泪、眼睑痉挛、畏光,部分伴有轻度视力下降。表面麻醉后,在裂隙灯下,用4号半针头制成截囊针形状,尖端长0.3mm,垂直穿过疏松的上皮和前弹力层行角膜浅基质多点针刺,术毕配戴月抛式绷带式隐形眼镜。在治疗后3d;1,2,4,8,12wk共6个时间点观察患者异物感、视力、畏光、上皮愈合情况及基质瘢痕情况。平均随访3mo。结果:患者22例23眼中,22眼症状完全消失,一次治愈19眼,成功率83%。结论:针对常规药物治疗方法无效的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患者,角膜浅基质针刺联合绷带式隐形眼镜配戴是一种有效、便捷、可重复执行、经济的治疗方法,迅速改善患者眼部不适症状,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浅基质针刺 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 绷带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安奈德玻璃体腔内注射辅助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7
9
作者 龚凌 姜德咏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777-778,共2页
目的:评价玻璃体手术前1d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8例(28眼)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于玻璃体手术前1d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混悬液0.1mL(4mg)。手术方式为巩膜环扎联合玻璃体切除... 目的:评价玻璃体手术前1d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8例(28眼)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于玻璃体手术前1d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混悬液0.1mL(4mg)。手术方式为巩膜环扎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后C3F8或硅油充填。24眼随访6~17(平均8.9)mo。结果:28眼注射曲安奈德后葡萄膜炎症减轻。24眼单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率87.5%(21/24)。结论:在玻璃体手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前1d玻璃体注射曲安奈德使手术难度降低,提高了视网膜复位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安奈德 注射 脉络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外伤性眼内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龚凌 姜德咏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1040-1042,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眼内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11岁儿童确诊为外伤性眼内炎24例24眼的治疗方法及结果。所有患儿入院后立即行患眼的玻璃体腔内注药(万古霉素1mg/0.1mL+头孢他啶2.25mg/0.1mL+地塞米松0.4mg/0.1mL),第2...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眼内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11岁儿童确诊为外伤性眼内炎24例24眼的治疗方法及结果。所有患儿入院后立即行患眼的玻璃体腔内注药(万古霉素1mg/0.1mL+头孢他啶2.25mg/0.1mL+地塞米松0.4mg/0.1mL),第2d,23例重症者行玻璃体切除+晶状体切除术,充填硅油者10例、无菌空气者8例、C3F8者3例、灌注液者2例。1例轻症者72h后再次注射。结果:术后随访6~78mo,所有病例炎症控制,4例眼球萎缩(3例硅油眼)。7例硅油眼已取出硅油并植入IOL。BCVA:〈0.02者12例,0.02~0.1者4例,0.15~0.3者4例,0.5~1.0者4例。16例(70%)较入院视力提高,4例(17%)不变,3例(13%)下降,1例不配合。结论:及时行玻璃体腔内注射广谱抗生素、玻璃体切除术能改善儿童外伤性眼内炎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外伤性眼内炎 玻璃体切割术 玻璃体腔药物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OL Master与A超测量硅油眼眼轴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铀 龚凌 姜德咏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2343-2345,共3页
目的:比较评估A超及IOL Master在硅油眼患者眼轴长度测量的精确性,探讨IOL Master在硅油眼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12-06/12间收治的硅油眼白内障手术患者30例30眼,分别用接触式A超及IOL Master测量术前、... 目的:比较评估A超及IOL Master在硅油眼患者眼轴长度测量的精确性,探讨IOL Master在硅油眼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12-06/12间收治的硅油眼白内障手术患者30例30眼,分别用接触式A超及IOL Master测量术前、术后眼轴长度比较两者之间差异。并将术前IOL Master测量自动获取IOL度数后预估患眼屈光状态与术后1mo复查患者屈光状态(等效球镜度数)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超与术前IOL Master测量眼轴有显著性差异,使用IOL Master测量术前、术后眼轴无显著差异,术后使用A超及IOL Master测量眼轴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采用IOL Master术前测量眼轴所得人工晶状体度数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屈光状态与术前预估无明显差异。结论:IOL Master测量眼轴较A超有明显优越性,但对于某些不能使用IOL Master测量的病例仍需结合A超等其他测量方法辅助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L Master A超 硅油眼 眼轴 等效球镜度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羊膜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移植治疗伴睑球粘连的复发性翼状胬肉 被引量:4
12
作者 蔡玉莲 罗婧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7期1411-1413,共3页
目的:观察生物羊膜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移植治疗伴睑球粘连的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76眼伴睑球粘连的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按年龄、性别、翼状胬肉大小、睑球粘连程度分为A,B两组,A组30例34眼为翼状胬肉切除... 目的:观察生物羊膜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移植治疗伴睑球粘连的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76眼伴睑球粘连的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按年龄、性别、翼状胬肉大小、睑球粘连程度分为A,B两组,A组30例34眼为翼状胬肉切除加生物羊膜移植组,B组38例42眼为翼状胬肉切除加生物羊膜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移植组。术后随访6~24mo。观察角膜透明程度,新生血管的有无,胬肉复发及睑球粘连复发情况。结果:A组有不同程度角膜云翳21眼(62%),其中9眼(26%)伴新生血管,4眼(12%)胬肉复发,1例睑球粘连复发。B组有不同程度角膜云翳9眼(21%),其中3眼(7%)伴新生血管,2眼(5%)胬肉复发,无睑球粘连复发患者。两组比较有角膜云翳及新生血管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生物羊膜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移植治疗伴睑球粘连的复发性翼状胬肉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羊膜 角膜缘干细胞 结膜瓣 移植 睑球粘连 复发性 翼状胬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巩膜外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易银武 胡昌波 +2 位作者 朱学春 胡丕清 姜德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770-771,共2页
目的:探讨两种巩膜外手术方式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220例220眼,其中复杂性视网膜脱离70例70眼,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150例150眼。分别实施巩膜环扎+外加压+冷凝+放液(或不放液)术及巩膜外... 目的:探讨两种巩膜外手术方式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220例220眼,其中复杂性视网膜脱离70例70眼,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150例150眼。分别实施巩膜环扎+外加压+冷凝+放液(或不放液)术及巩膜外加压+冷凝+放液(或不放液)术。结果:两种手术方式对复杂性RRD和非复杂性RRD的效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一次性成功率为89.3%,而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一次性成功率仅为72.9%。结论:巩膜外手术对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而巩膜环扎在视网膜脱离手术中并非完全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手术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vacizumab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虹膜和视网膜新生血管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蓉 龚凌 姜德咏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485-487,共3页
目的:观察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虹膜和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虹膜和视网膜新生血管患者13例13眼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的临床随访资料。13眼中视网膜新生血管9眼(其中... 目的:观察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虹膜和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虹膜和视网膜新生血管患者13例13眼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的临床随访资料。13眼中视网膜新生血管9眼(其中继发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2眼,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6眼,Eales病的1眼),虹膜新生血管4眼(均继发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3眼全部行玻璃体腔注射1.25mg/0.05mL的Bevacizumab,术前或术后分次补充完成视网膜光凝。随诊3~18mo,随访期间发现新生血管复发者,再行同样方法的注射和光凝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经治疗后,13眼中8眼(61.5%)视力提高,4眼(30.8%)视力保持不变,1眼(7.7%)视力下降;6例合并玻璃体积血,术后均明显吸收;13眼视网膜及虹膜新生血管均消退,随诊期间复发2眼,行第二次注射和光凝治疗后新生血管无复发。虹膜新生血管(新生血管性青光眼)4眼中2眼治疗后眼压下降,随访期间均控制正常,另2眼联合青光眼阀植入后眼压控制正常。随诊期中,其余9眼眼压无升高。1例患者注药后结膜下出血,其余患者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虹膜和视网膜新生血管在短期内能促进玻璃体积血吸收和新生血管萎缩,副作用少;但尚需进一步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VACIZUMAB 玻璃体腔注射 视网膜光凝 虹膜新生血管 视网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清创联合50g/L安尔碘稀释液治疗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罗知卫 李建南 +2 位作者 姜德咏 蔡勇 彭向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9期1743-1744,共2页
目的:观察局部清创联合50g/L安尔碘稀释液冲洗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1例61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采取局部清创联合50g/L安尔碘稀释液冲洗结膜囊联合药物保守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经过局部清创联合安尔碘冲洗药物治疗... 目的:观察局部清创联合50g/L安尔碘稀释液冲洗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1例61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采取局部清创联合50g/L安尔碘稀释液冲洗结膜囊联合药物保守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经过局部清创联合安尔碘冲洗药物治疗,轻度者治愈率100%,中度者78%,重度者27%。结论:局部清创联合安尔碘冲洗对轻中度真菌性角膜溃疡治疗效果较好,对重度者效果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清创 安尔碘 冲洗 真菌性角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G玻切头代替眼内膜剪用于20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晚期PDR 被引量:2
16
作者 龚凌 姜德咏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1159-1160,共2页
目的:探讨在晚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advanced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20G玻璃体切割术中是否可应用23G玻璃体切割头代替眼内膜剪。方法:前瞻性非对照病例研究。对27例27眼经眼底检查和B超确诊为糖尿病视网... 目的:探讨在晚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advanced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20G玻璃体切割术中是否可应用23G玻璃体切割头代替眼内膜剪。方法:前瞻性非对照病例研究。对27例27眼经眼底检查和B超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Ⅵ期患者施行20G玻璃体切割术,术中以23G玻璃体切割头代替眼内膜剪清除新生血管膜,术毕完成全视网膜光凝,17眼灌注液填充,6眼填充12% C3F8,4眼填充硅油。随访3mo。分析患者玻璃体手术起止时间、术中发生的医源性裂孔数、手术中视网膜出血需电凝的次数,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35~120(平均79.19±29.82)min; 术中发生医源性裂孔共2例(7%)。术后随访3mo,BCVA〉0.1者9眼,0.05~0.1者10眼,〈0.05者8眼。视网膜在位25眼(93%),2眼术后硅油下视网膜仍未完全复位。结论:在20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晚期PDR时,完全可以用23G玻璃体切割头代替眼内膜剪清除新生血管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切割术 23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