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罗汉果SgTCP6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转录激活研究
1
作者 林孝东 莫长明 +7 位作者 穆德添 赵欢 黄华学 邵瑛瑛 陈文强 刘代 梁任繁 唐其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1,共9页
基于罗汉果基因组和转录组信息,筛选得到罗汉果TCP转录因子家族SgTCP6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结合酵母单杂交实验验证其是否参与罗汉果甜苷合成关键酶基因SgUGT94的调控。结果显示:SgTCP6基因编码序列(CDS)全长为618 bp,编码20... 基于罗汉果基因组和转录组信息,筛选得到罗汉果TCP转录因子家族SgTCP6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结合酵母单杂交实验验证其是否参与罗汉果甜苷合成关键酶基因SgUGT94的调控。结果显示:SgTCP6基因编码序列(CDS)全长为618 bp,编码205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为21 942,定位于细胞核中,是一种不稳定的亲水蛋白,且不含信号肽和跨膜区,为非分泌蛋白。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该基因与葫芦科苦瓜TCP基因的亲缘关系较近。罗汉果不同时期果实基因共表达关联分析结果显示,SgTCP6与SgUGT94表达存在极显著相关性。SgUGT94上游2 000 bp启动子区域含有4个TCP顺式作用元件。酵母单杂交结果表明,SgTCP6可能参与罗汉果甜苷V合成关键酶基因SgUGT94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 TCP转录因子 生物信息学 酵母单杂交 葡萄糖基转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电场处理对金桔质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曾新安 周黎贞 +3 位作者 林松毅 刘仲华 黄华学 胡博涵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9-146,共8页
脉冲电场(PEF)作为一种高效非热加工技术可应用于干燥、提取、灭菌、浸渍等方面。文中从硬度、咀嚼性、弹性等角度研究PEF预处理对金桔质构特性的影响规律,解释金桔品质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PEF处理强度为1.0~2.0 kV/cm条件下,金桔纤... 脉冲电场(PEF)作为一种高效非热加工技术可应用于干燥、提取、灭菌、浸渍等方面。文中从硬度、咀嚼性、弹性等角度研究PEF预处理对金桔质构特性的影响规律,解释金桔品质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PEF处理强度为1.0~2.0 kV/cm条件下,金桔纤维素结晶度减小,链间距离增大,结构更松散,导致金桔硬度和咀嚼性降低;半纤维素结构崩塌,分子链变短,亲水性提高,润胀性更佳,导致金桔弹性提高;果胶分子量减小,导致金桔硬度和粘着性降低,在金桔浸渍加工的参数选择和工艺优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电场 金桔 质构 纤维素 半纤维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汉果果渣的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吴涓江 黄华学 +5 位作者 李文楚 王斌 龚力民 盛文兵 翦雨青 王炜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3年第7期1124-1134,共11页
研究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水提果渣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罗汉果果渣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得到了26个化合物,并结合MS、NMR等波谱学手段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为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 研究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水提果渣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罗汉果果渣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得到了26个化合物,并结合MS、NMR等波谱学手段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为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1)、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6′-乙酯(2)、(3α)-3,29-dihydroxy-7-oxomultiflor-8-ene-3,29-diyl dibenzoate(3)、3,29-二苯甲酰基栝楼仁二醇(4)、isomultiflorenol(5)、curcasinlignan B(6)、urolignoside(7)、diospyrosin(8)、楝叶吴萸素B(9)、4′-羟基苯基乙基香草酸酯(10)、橙黄胡椒酰胺乙酸酯(11)、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12)、山柰苷(1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7-O-α-L-鼠李糖苷(14)、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7-O-β-D-木糖苷(1→2)-O-α-L-鼠李糖苷(15)、sagittatin A(16)、葫芦烷-5,24-二烯-3β-醇(17)、balsaminol E(18)、大豆脑苷I(19)、β-谷甾醇(20)、β-胡萝卜苷(21)、胆甾-5-烯-3β,7α-二醇(22)、2 E-4-羟基-壬烯酸(23)、香兰素(24)、对羟基苯乙醇(25)、β-hydroxypropiovanillone(26)。化合物2、6~11为首次在葫芦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4、14~16、18、19、22~26为首次从罗汉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初步研究了化合物1~26的体外抗炎活性,化合物4、5、7、13、19和21能抑制TNF-α生成,化合物13和21能同时抑制IL-1β、IL-6的生成,化合物7、19、22能抑制IL-1β的生成,化合物5能抑制IL-6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 果渣 化学成分 抗炎活性 RAW 264.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