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钢铁烟气CO催化剂失活机制及其改进方法研究进展
1
作者 甘敏 马世辉 +7 位作者 范晓慧 刘凯杰 廖继勇 季志云 孙增青 赵改革 王兆才 余海钊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34,共11页
钢铁烧结烟气组成复杂,容易导致CO催化剂活性下降,因此抑制催化剂失活、延长催化剂寿命是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就CO催化剂的失活机理及其改进工艺进行综述,介绍各种毒害物质的作用机制及其对CO催化反应的影响,探究催化剂的失活机理... 钢铁烧结烟气组成复杂,容易导致CO催化剂活性下降,因此抑制催化剂失活、延长催化剂寿命是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就CO催化剂的失活机理及其改进工艺进行综述,介绍各种毒害物质的作用机制及其对CO催化反应的影响,探究催化剂的失活机理并提出相应预防或恢复措施。催化剂失活主要包括化学中毒、黏结物阻隔、高温失活、水汽中毒、气固反应失效以及机械磨损等原因。结果表明:积碳、结焦和水化反应易在催化剂表面中毒,形成惰性覆盖层阻隔反应进行;长时间高温反应容易导致催化剂表面固结;气固反应中氧气或氯气会和金属活性相反应,形成挥发性氧化物或氯化物进入气相造成物质损耗。此外,采取气流吹拂或催化床层堆叠挤压会降低孔隙结构强度,引发颗粒破碎并粉尘化,影响催化剂的寿命。将金、银贵金属分散支撑在氧化铝或其他非贵金属载体表面,可以降低贵金属消耗量。贵金属在高温热处理中保持稳定的高分散状态,会在催化剂表面形成纳米颗粒,并和过渡金属协同作用造成晶格畸变,构筑活性位点,从而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通过工艺设计来轮换参与反应的催化剂是其活性再生的主要手段。将置换下来的废催化剂送入再生系统中,通过洗涤吹拂等方式清洗堵塞孔隙通道的沉积焦炭及侵占位点的毒素,可消除对CO催化氧化体系的阻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烟气 金属催化剂 一氧化碳 中毒失活 活性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固对流换热系数计算模型的铁矿烧结传热传质过程模拟
2
作者 赵改革 吴迪 +4 位作者 杨淞云 刘柳 喻维纲 汤乐云 伍东玲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4,共7页
针对现有铁矿石烧结数值计算中气固换热系数计算模型较多,而相对计算精度不明导致的模型选择困难的问题。本文采用数值模拟与烧结杯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3种常用的气固换热系数计算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流换热系数增... 针对现有铁矿石烧结数值计算中气固换热系数计算模型较多,而相对计算精度不明导致的模型选择困难的问题。本文采用数值模拟与烧结杯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3种常用的气固换热系数计算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流换热系数增大能够有效提高点火期间固相的温度,降低后续烧结速率以及料层蓄热能力,导致出口烟气成分中O_(2)质量分数更大而CO_(2)质量分数更低。三个模型中,具有最大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模型得到的O_(2)质量分数与烧结杯试验更接近,而处于中间的对流换热系数计算模型得到的CO_(2)质量分数和烧结速率与试验更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计算 气固换热系数 烧结杯试验 烟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悬架用弹簧钢铁素体全脱碳行为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红英 陈广 唐薇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55,共7页
为掌握汽车悬架用60Si2MnA弹簧钢的铁素体全脱碳行为,利用Gleeble1500热模拟机、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等研究了加热温度、保温时间、热轧后的冷却速率对铁素体全脱碳层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热温度对铁素体全脱碳行为影... 为掌握汽车悬架用60Si2MnA弹簧钢的铁素体全脱碳行为,利用Gleeble1500热模拟机、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等研究了加热温度、保温时间、热轧后的冷却速率对铁素体全脱碳层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热温度对铁素体全脱碳行为影响最大,影响区间为725~925℃,850℃对应的脱碳层厚度达到最大;保温时间和冷却速率对铁素体脱碳行为也有较大影响,脱碳层厚度与时间的平方根呈线性关系;冷却太慢会形成较厚的脱碳层,冷却速率达到0.2℃/s时,实验钢基本不会发生脱碳行为.因此,避开脱碳层峰值温度,减少在(α+γ)两相区停留时间,均可有效阻止60Si2MnA弹簧钢的铁素体全脱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簧钢 铁素体全脱碳 冷却速率 两相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铁烧结过程气体流场数值模拟与风量分布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陈许玲 王鑫 +7 位作者 黄晓贤 范晓慧 甘敏 季志云 罗文平 赵改革 汤乐云 方天任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217-4225,共9页
在系统研究烧结料层各带的流动阻力特性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及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建立烧结过程气体流场数值模拟模型,计算得到烧结过程料层内的气体流场和气-固相温度场,并采用烧结杯试验进行验证。基于烧结过程数值模拟模型... 在系统研究烧结料层各带的流动阻力特性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及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建立烧结过程气体流场数值模拟模型,计算得到烧结过程料层内的气体流场和气-固相温度场,并采用烧结杯试验进行验证。基于烧结过程数值模拟模型,分析降低烧结前期和后期风量、提高中期风量的优化分布方案对料层热状态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料层最高温度和烧结过程风量的计算相对误差分别小于4.0%和6.5%。采用优化的风量分布后,烧结前期料层热状态改善较为明显,料层最高温度提高约18℃,熔融带厚度增加了约11 mm,开始形成时间提前了约2 min,有利于上层物料形成更多的液相,并充分冷凝结晶;烧结中期风量的提高,弥补了前期风量降低对垂直烧结速度降低的不利影响;烧结后期料层的燃烧反应结束,熔融带逐渐变薄,风量降低使得料层最高温度有所下降,可避免下部料层因温度过高而出现过熔现象。采用风量分布优化方案后,有助于提高烧结成品率和转鼓强度,同时在不影响垂直烧结速度的前提下,每吨混合料的空气消耗量可降低约5.8%,有助于降低风机电耗、减少废气总排放量,提升流程绿色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烧结 气体动量方程 过程状态 数值模拟 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轧钢油泥与典型危废配伍焚烧特性研究
5
作者 杨浩冉 艾泽健 +3 位作者 谢斌 李谦 周文浩 李海龙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5,共8页
针对多源危险废物在协同焚烧过程中存在复杂的燃烧特性和交互反应,通过原料配伍和热重实验研究了轧钢油泥、油漆渣和树脂共混物的燃烧特性、动力学参数及相互作用,并通过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预测协同作用效果.研究表明:油泥Ⅰ、... 针对多源危险废物在协同焚烧过程中存在复杂的燃烧特性和交互反应,通过原料配伍和热重实验研究了轧钢油泥、油漆渣和树脂共混物的燃烧特性、动力学参数及相互作用,并通过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预测协同作用效果.研究表明:油泥Ⅰ、油泥Ⅱ、油漆渣、废树脂质量分数分别为20%、25%、40%和15%时共混物综合燃烧性能最佳,其最大失重速率为9.77%/min,并且提高加热速率有利于提升共混物燃烧性能.由动力学分析得到配伍3共混物活化能的变化趋势,在转化率为0.5时达到最大,随后急剧减小.此外,ANN 9-10模型的训练和测试R 2高达0.99,通过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基本满足对相互作用效果的预测,该模型可以逆向指导和优化实验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轧钢油泥 配伍 燃烧特性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炉炉后脱碳工艺开发及工业应用
6
作者 刘壮 张天舒 +4 位作者 杨建 吴腾浩 罗超 黄治成 娄文涛 《材料与冶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9-516,共8页
为实现高炉龄转炉生产低碳钢的长浇次冶炼,利用FactSage软件对熔渣脱碳过程进行热力学平衡计算,开发了120 t转炉炉后脱碳工艺,即通过向出钢后的钢包内抛撒氧化铁皮实现钢液脱碳,并将其成功应用于X65MS低碳管线钢的生产.理论研究结果表明... 为实现高炉龄转炉生产低碳钢的长浇次冶炼,利用FactSage软件对熔渣脱碳过程进行热力学平衡计算,开发了120 t转炉炉后脱碳工艺,即通过向出钢后的钢包内抛撒氧化铁皮实现钢液脱碳,并将其成功应用于X65MS低碳管线钢的生产.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反应体系的压力对脱碳过程有显著影响,故要求出钢后加入氧化铁皮;通过热力学计算,可揭示氧化铁皮的加入量及炉后操作对脱碳的影响规律,结合熔渣发泡与后续生产实际,能够确定合理的炉后操作参数.工业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工艺转炉出钢,钢液中的平均碳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为0.050%,进站的平均碳含量降至0.021%,钢液的平均脱碳率为58.0%,精炼进站碳含量的合格率为95.4%;与原有工艺相比,出钢碳含量平均提升0.016个百分点,出钢溶解氧含量平均降低0.015个百分点,连铸浇次长度从10炉增加至16炉,对钢板探伤结果不会产生影响.该炉后脱碳工艺在降低转炉出钢溶解氧含量和延长连浇炉次方面仍具有优化潜力,同时可为转炉生产其他低碳钢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碳 氧化铁皮 工业试验 X65MS 热力学 FactS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火温度对易焊接80 kg级高强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丹 陈杰 +1 位作者 靳东 张青学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4-129,共6页
研究了不同回火温度对80 kg级直接淬火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淬火钢具有较高的强韧性组合和高温回火抗性,当回火温度在450~650℃时,试验钢仍然保持板条状马氏体的形状和位向,随着回火温度升高,板条发生粗化,伴随着残余奥氏... 研究了不同回火温度对80 kg级直接淬火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淬火钢具有较高的强韧性组合和高温回火抗性,当回火温度在450~650℃时,试验钢仍然保持板条状马氏体的形状和位向,随着回火温度升高,板条发生粗化,伴随着残余奥氏体的分解和碳化物的析出和长大等过程。当回火温度为700℃时,试验钢发生较高程度的再结晶,性能明显恶化。当回火温度为650℃时,试验钢具有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屈服强度为795 MPa,抗拉强度为821 MPa,断后伸长率为20.6%,标准试样-20℃冲击功为195 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钢 回火温度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易焊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炉风口区内焦炭的粒度分布与微观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徐益军 郑林 +3 位作者 但家云 廖昊添 李克江 张建良 《冶金能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16,22,共5页
文章针对焦炭劣化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旨在解析高炉内焦炭的微观结构变化及其对焦炭质量的影响。采用离线风口取样技术,获取不同粒度的焦炭样品。通过工业分析、X—射线衍射仪、扫描式电子显微镜等检测手段,系统地研究了焦炭的微观结构与... 文章针对焦炭劣化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旨在解析高炉内焦炭的微观结构变化及其对焦炭质量的影响。采用离线风口取样技术,获取不同粒度的焦炭样品。通过工业分析、X—射线衍射仪、扫描式电子显微镜等检测手段,系统地研究了焦炭的微观结构与矿物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焦炭进入高炉后粒度减小会降低焦炭床透气透液性;随着<10 mm的焦炭占比减小,焦炭样品中的渣铁比例降低;与入炉焦炭相比,风口焦炭的灰分中SiO_(2)和Al_(2)O_(3)含量减少,CaO和碱金属含量增加。为了保护焦炭,建议减少高炉引入的CaO和碱金属;风口焦炭内部有铁氧化物,表明高炉内铁水侵蚀也是高炉内焦炭劣化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炼铁 焦炭 粒度分析 劣化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标09CrCuSb耐酸钢的耐50%H_(2)SO_(4)腐蚀性能
9
作者 郑健 张佳伟 +3 位作者 袁渊 张成元 黄峰 刘静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3,共6页
通过电化学测试和全浸腐蚀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25,50,60,70℃)条件下新标09CrCuSb耐酸钢在50%H_(2)SO_(4)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从25℃升至70℃,新标09CrCuSb钢的腐蚀速率整体呈现增大趋势,在70℃时,腐蚀速率达到最高,为... 通过电化学测试和全浸腐蚀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25,50,60,70℃)条件下新标09CrCuSb耐酸钢在50%H_(2)SO_(4)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从25℃升至70℃,新标09CrCuSb钢的腐蚀速率整体呈现增大趋势,在70℃时,腐蚀速率达到最高,为2.70 g/(m^(2)·h),这与随温度升高,腐蚀产物中具有保护性作用的Fe_(3)O_(4)含量减少,无保护作用的FeSO_(4)·H_(2)O含量增加以及锈层中微孔变化有关。另外,由于新标调整了09CrCuSb钢中Cu、Mo、Sn、Sb、W等元素的含量,与旧标09CrCuSb钢相比,阳极维钝电流密度J维钝降低,同等温度条件下,新标09CrCuSb钢的耐蚀性得到较大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标09CrCuSb耐酸钢 50%H_(2)SO_(4)溶液 腐蚀 温度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炉内焦炭气固溶损反应及其内部结构转变研究
10
作者 郑林 何二喜 +3 位作者 潘玉柱 熊梓鑫 李克江 张建良 《冶金能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48,共5页
焦炭在高炉炼铁全流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对其质量和功能评估而言,考察其微观结构多尺度变化至关重要。高炉内部环境促使焦炭发生气固溶损反应,导致内部形成不同程度的多孔结构,这种变化对焦炭的反应性能和机械性能具有重大影响。文章对... 焦炭在高炉炼铁全流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对其质量和功能评估而言,考察其微观结构多尺度变化至关重要。高炉内部环境促使焦炭发生气固溶损反应,导致内部形成不同程度的多孔结构,这种变化对焦炭的反应性能和机械性能具有重大影响。文章对某钢铁厂所用焦炭在溶损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进行探究,并针对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焦炭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焦炭的失重率明显增加,1200℃下的失重率是1100℃的1.6倍左右,并且反应后的焦炭内部孔隙直径增大,孔数增加。非等温气化实验结果表明,所用焦炭在900℃左右开始发生溶损反应,且顺城焦炭的反应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炭 溶损反应 反应动力学 工业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装焦丁对高块矿配比含铁炉料软熔行为的影响
11
作者 王广 易青山 +2 位作者 韦润培 左海滨 丁望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30,共7页
钢铁工业的低碳化对支撑我国“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块矿的入炉比例是降低高炉炼铁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措施,而如何减轻高块矿配比对高炉冶炼过程的不利影响是该工艺应用的关键限制性环节。本文通过软熔试验考察块矿配比、焦丁混... 钢铁工业的低碳化对支撑我国“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块矿的入炉比例是降低高炉炼铁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措施,而如何减轻高块矿配比对高炉冶炼过程的不利影响是该工艺应用的关键限制性环节。本文通过软熔试验考察块矿配比、焦丁混装量、焦丁加入方式等对综合炉料软熔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块矿配比由12%提升至24%(块矿完全替代球团矿),软化开始温度和熔化开始温度分别降低60℃和39℃,软化区间较大幅度增加,滴落温度降低,软熔带位置上升。软熔区间变宽导致S值进一步增大至195.29 kPa·℃,提高了30%以上,即炉料的软熔性能逐渐变差。混装4 g焦丁(28.6 kg/t铁水)条件下熔化开始温度由1 397℃提高至1 440℃,S值从185.16 kPa·℃降低至46.61 kPa·℃,降低了约75%,料层的透气性明显提高,即显著改善了炉料的软熔性能。但进一步提高混装量则效果不大,此外混装的效果要好于层装。当温度超过熔化开始温度(T_(s))时,焦丁的消耗变得明显,其在整个软熔过程中的消耗率为40%左右。本文研究结果可为高块矿配比炉料结构下高炉的高效冶炼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矿 高炉 炉料结构 焦丁 软熔性能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挡板构型对含钒页岩浸出槽内多相流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京 方庆 +4 位作者 周文浩 吴国良 王家辉 张华 倪红卫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9-627,共9页
搅拌浸出槽是石煤提钒浸出过程中的关键设备,搅拌槽的结构优化对提高固液悬浮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不同构型挡板的某厂含钒页岩搅拌槽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比照搅拌槽流场与相分布、死区分布等模拟结果,剖析不同构型挡板对含钒页岩搅... 搅拌浸出槽是石煤提钒浸出过程中的关键设备,搅拌槽的结构优化对提高固液悬浮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不同构型挡板的某厂含钒页岩搅拌槽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比照搅拌槽流场与相分布、死区分布等模拟结果,剖析不同构型挡板对含钒页岩搅拌槽内固液两相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安装挡板对搅拌过程中钒页岩颗粒充分扩散有利。分段挡板条件下整体流速约为0.65m/s,相较于标准挡板更快,增幅约为15.00%。分段挡板与标准挡板对钒页岩颗粒在搅拌槽内的扩散优化效果相似,两种挡板均能缩小钒页岩颗粒的死区区域,其中标准挡板低浓度区域减少约99.14%,分段挡板沉积区域减少约91.21%。此外,分段挡板相较于标准挡板能够节省20.00%的搅拌功率。分段挡板在能获得与标准挡板相同搅拌效果的同时更加节能,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出槽 挡板 计算流体力学 混合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耗感知的云制造服务选择与调度优化方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彭高贤 文一凭 +2 位作者 刘建勋 康国胜 周旻昊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97-2707,共11页
云制造服务选择与调度(CMSSS)问题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满足用户需求方面被广泛关注。然而,大多数现有方法对制造设备的预热过程考虑不足,导致了能源的浪费。为了降低制造能耗并保证服务质量(QoS),建立了CMSSS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通过任务衔... 云制造服务选择与调度(CMSSS)问题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满足用户需求方面被广泛关注。然而,大多数现有方法对制造设备的预热过程考虑不足,导致了能源的浪费。为了降低制造能耗并保证服务质量(QoS),建立了CMSSS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通过任务衔接度模型量化制造服务设备的预热能耗,并提出一种能耗感知的云制造服务选择与调度优化方法(ECAM)。该方法根据QoS指标为任务选择复合服务,根据制造服务占用情况将子任务调度到空闲时段,并最大化任务衔接度,以降低制造设备的预热能耗。结果表明,在6种评价指标权重下,ECAM比以往的可行调度生成方案(FSGS)具有更好的适应度。在具有预热过程的云制造场景中,ECAM能获得与FSGS基本一致的QoS满意度和更好的能耗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制造 服务选择与调度 任务衔接度 预热能耗 进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冲击载荷下AMPCO■18铜合金力学性能及本构模型
14
作者 陈阳 谢莉 +3 位作者 张挺 彭德平 朱必武 刘筱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6-390,共5页
为了研究高速冲击载荷下AMPCO■18铜合金的力学性能及变形行为,采用霍普金森压杆技术对该铜合金进行应变速率分别为3409,3564,4285 s^(-1)的高速冲击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冲击载荷的增大,应变速率增加,合金发生动态再结晶,晶粒得到显著细... 为了研究高速冲击载荷下AMPCO■18铜合金的力学性能及变形行为,采用霍普金森压杆技术对该铜合金进行应变速率分别为3409,3564,4285 s^(-1)的高速冲击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冲击载荷的增大,应变速率增加,合金发生动态再结晶,晶粒得到显著细化,合金强度也随之提高;在应变速率为4285 s^(-1)的条件下,组织中未发现剪切带等特征,合金具备较强的抗冲击能力;AMPCO■18铜合金的Johnson-Cook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相关系数R为0.94346,该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该合金在高速冲击过程中的流变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合金 高速冲击 晶粒细化 抗冲击性能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压设备用5 mm超薄X7Ni9钢板叠轧工艺
15
作者 马吉力 侯敬超 +1 位作者 龙杰 吴艳阳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86,共6页
介绍了采用叠轧工艺生产的5 mm超薄X7Ni9钢板的技术要求、工序工艺控制点及实物质量,通过合理控制坯料成分、坯料复合、轧制及热处理工艺,采用叠轧工艺成功生产出5 mm超薄X7Ni9钢板,叠轧钢板厚度及不平度均能满足EN 10029:2010厚度大于... 介绍了采用叠轧工艺生产的5 mm超薄X7Ni9钢板的技术要求、工序工艺控制点及实物质量,通过合理控制坯料成分、坯料复合、轧制及热处理工艺,采用叠轧工艺成功生产出5 mm超薄X7Ni9钢板,叠轧钢板厚度及不平度均能满足EN 10029:2010厚度大于等于3 mm的热轧钢板的尺寸、外形及允许偏差标准要求,钢板性能良好,拉伸性能据标准值有较大的富余量,显微组织中存在的逆转奥氏体可确保钢板具有良好的低温冲击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7Ni9钢板 叠轧 热处理 不平度 逆转奥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高强度钢的CCT曲线的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幸 李红英 +5 位作者 汤伟 罗登 刘丹 李阳华 彭宁琦 熊祥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90-1098,共9页
通过Gleeble-3500热模拟机测定热轧态钢以不同速度连续冷却到室温的膨胀曲线,结合微观组织观察和硬度测试,绘制出一种高强度钢的CCT曲线,并分析不同冷却速度对组织演变及硬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冷却速度小于0.2℃/s时,主要发生铁... 通过Gleeble-3500热模拟机测定热轧态钢以不同速度连续冷却到室温的膨胀曲线,结合微观组织观察和硬度测试,绘制出一种高强度钢的CCT曲线,并分析不同冷却速度对组织演变及硬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冷却速度小于0.2℃/s时,主要发生铁素体转变和贝氏体转变,转变产物为多边形铁素体+上贝氏体+粒状贝氏体的混合组织;当冷却速度处于0.5~1.0℃/s范围时,主要发生贝氏体转变,对应0.5℃/s冷却速度的转变产物以上贝氏体为主,对应1.0℃/s冷却速度的转变产物以下贝氏体为主;当冷却速度介于1.0~5.0℃/s之间时,发生贝氏体+马氏体转变,转变产物为下贝氏体+板条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当冷却速度大于等于5.0℃/s时,主要发生马氏体转变,微观组织以板条马氏体为主。当冷却速度小于5.0℃/s时,硬度随冷却速度增大显著增加;当冷却速度大于25.0℃/s时,硬度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钢 CCT曲线 显微组织 热模拟 连续冷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亚铁—次氯酸钙处理高浓度含氰废水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陈来福 刘宪 +3 位作者 乔治强 王威燕 杨运泉 彭会左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3-77,共5页
分别研究了硫酸亚铁沉淀—次氯酸钙氧化分解两步法静态和连续动态处理高炉煤气洗涤高浓度含氰废水的工艺。通过单因素法确定了静态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在此条件下,废水先经硫酸亚铁沉淀处理,再采用次氯酸钙氧化深度处理,两步法静态处... 分别研究了硫酸亚铁沉淀—次氯酸钙氧化分解两步法静态和连续动态处理高炉煤气洗涤高浓度含氰废水的工艺。通过单因素法确定了静态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在此条件下,废水先经硫酸亚铁沉淀处理,再采用次氯酸钙氧化深度处理,两步法静态处理总氰的综合去除率为99.81%。将静态实验确定的工艺条件应用于连续动态实验过程,处理后的废水中总氰化物质量浓度<0.5 mg/L,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一级排放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氰化物 易释放氰化物 次氯酸钙 硫酸亚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2B高碳钢热变形奥氏体再结晶行为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邱春林 吴香菊 +3 位作者 齐克敏 袁立忠 吴水龙 覃业军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29-31,共3页
用Gleeble2000热模拟试验机对82B钢奥氏体再结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2B钢以0.5s-1的应变速率在950℃及其以上温度进行变形时将发生动态再结晶,950℃以下发生动态回复;以2s-1的应变速率在1000℃以上进行变形时发生动态再结晶,1000℃... 用Gleeble2000热模拟试验机对82B钢奥氏体再结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2B钢以0.5s-1的应变速率在950℃及其以上温度进行变形时将发生动态再结晶,950℃以下发生动态回复;以2s-1的应变速率在1000℃以上进行变形时发生动态再结晶,1000℃及其以下仅发生动态回复;在所有试验温度以10s-1和30s-1的应变速率变形时,均仅发生动态回复。恒温双道次压缩时,在3 ̄200s的间隔时间内均发生了静态再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2B高碳钢 热模拟 回复 再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变时效对大口径X80管线钢拉伸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彭宁琦 史术华 +2 位作者 罗登 熊祥江 李中平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2-45,49,共5页
将大口径X80管线钢试样拉伸至应变为0.5%~3.5%,卸载后分别进行室温及200,230,250℃时效处理,研究了拉伸预应变和时效温度对试验钢拉伸性能的影响;采用直缝埋弧焊在制管扩径率为0.5%~0.8%下对试验钢进行制管,研究了制管扩径率对试验钢拉... 将大口径X80管线钢试样拉伸至应变为0.5%~3.5%,卸载后分别进行室温及200,230,250℃时效处理,研究了拉伸预应变和时效温度对试验钢拉伸性能的影响;采用直缝埋弧焊在制管扩径率为0.5%~0.8%下对试验钢进行制管,研究了制管扩径率对试验钢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进行一定应变预拉伸+时效处理或制管扩径后,试验钢发生应变时效,其屈服强度增大,抗拉强度变化较小,屈强比增大;制管扩径率对屈服强度增量和屈强比增量的影响比拉伸预应变的更大;室温应变时效后,拉伸预应变是影响屈服强度和屈强比提高的主要因素;200~250℃应变时效对试验钢拉伸性能的影响比室温应变时效的大,200~250℃时效温度的变化对拉伸性能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线钢 应变时效 直缝埋弧焊管 扩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回火马氏体取向关系的电子背散射衍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申存 李志成 +2 位作者 易丹青 曹志强 张鸿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620-2627,共8页
为了研究马氏体的相变特征,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并结合金相显微镜和显微硬度计分析低温回火的20MnCr5渗碳齿轮钢的性能和组织。根据马氏体相变理论中的K-S和N-W取向关系分别计算得到马氏体{110}α极射赤面投影图。利用EBSD技术... 为了研究马氏体的相变特征,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并结合金相显微镜和显微硬度计分析低温回火的20MnCr5渗碳齿轮钢的性能和组织。根据马氏体相变理论中的K-S和N-W取向关系分别计算得到马氏体{110}α极射赤面投影图。利用EBSD技术对20MnCr5齿轮钢心部选定的区域进行扫描,分析区域中马氏体的取向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马氏体取向整体呈随机分布,但在局部区域呈有规律分布。整个扫描区域的取向差主要分布在5°以下和45°以上。为反映马氏体局部区域取向分布的规律,选定一个原奥氏体晶粒,并做出区域中所有马氏体{110}α晶面的极射赤面投影图,得到极点有规律分布的极图。通过对{110}α极图分别使用K-S和N-W关系拟合,确定所选区域的马氏体的取向关系以N-W关系为主,实际极点离散分布在理论极点周围;使用协同形变机理解释实际取向分布与理论分布的偏差是由马氏体相变导致周围组织复杂的畸变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MnCr5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 马氏体变体 取向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