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剁辣椒降解亚硝酸盐乳酸菌筛选鉴定及发酵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卿煜维 杨剑 +1 位作者 赵玲艳 邓放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9-74,共6页
为筛选出湖南地区剁辣椒中具有高效降解亚硝酸盐的乳酸菌,从湖南省4个市采集的12个样品中共分离出33株乳酸菌。将分离出的乳酸菌在含有250 mg/L亚硝酸盐的MRS培养基中培养24 h,选取降解亚硝酸盐能力较强的乳酸菌,进行16S rDNA分子生物... 为筛选出湖南地区剁辣椒中具有高效降解亚硝酸盐的乳酸菌,从湖南省4个市采集的12个样品中共分离出33株乳酸菌。将分离出的乳酸菌在含有250 mg/L亚硝酸盐的MRS培养基中培养24 h,选取降解亚硝酸盐能力较强的乳酸菌,进行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并测定其发酵特性。实验中选育了4株具有较强降解亚硝酸盐能力的乳酸菌,分别为短乳杆菌、德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以及戊糖乳杆菌,其中德氏乳杆菌降解亚硝酸盐的能力最强,MRS培养基中生长24 h,其亚硝酸盐降解率为87.7%,发酵罐恒定pH值6.0,培养24 h,其降解率为98.9%。德氏乳杆菌具有良好的耐酸、耐盐与快速产酸能力,可作为果蔬发酵剂进一步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亚硝酸盐分解 剁辣椒 发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油发酵前期微生物变化及其主要香味物质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远亮 王传花 +2 位作者 马骞 葛静 李宗军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34,共4页
以传统工艺制作的酱油,在自然发酵的环境中接入纯培养的米曲霉与鲁氏接合酵母,利用稀释平板计数法,研究其发酵过程中霉菌、酵母菌和乳酸菌数量的变化,通过气相色谱法进行呈味物质的分析。试验发现,霉菌的数目在发酵过程中呈逐渐下降的趋... 以传统工艺制作的酱油,在自然发酵的环境中接入纯培养的米曲霉与鲁氏接合酵母,利用稀释平板计数法,研究其发酵过程中霉菌、酵母菌和乳酸菌数量的变化,通过气相色谱法进行呈味物质的分析。试验发现,霉菌的数目在发酵过程中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乳酸菌和酵母菌在酱油发酵初始阶段数量较少,分别为1.2×103CFU/g和7.6×102CFU/g,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菌数急速增加,在发酵6、7 d达到最高值,数量分别为2.4×108CFU/g和3.2×106CFU/g,此后数量逐渐下降,在第15天降到103CFU/g左右时,数量不再随时间变化;酱油的呈味物质中含有愈创木酚,其含量在发酵28 d后达到所有呈味物质的0.136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霉菌 酵母菌 乳酸菌 愈创木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红薯酒糟沼气发酵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美群 熊兴耀 +6 位作者 谭兴和 邓洁红 周红丽 彭丹 唐艳红 张艳艳 王丹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4-47,共4页
以红薯酒糟为原料,采用自制小型沼气发酵装置进行厌氧发酵试验。在30℃、35℃、40℃、45℃时,测定发酵过程中菌群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好氧产酸菌、好氧氨化菌、厌氧产酸菌、厌氧氨化菌和厌氧纤维素菌值变化最大的温度分别是30℃、35℃... 以红薯酒糟为原料,采用自制小型沼气发酵装置进行厌氧发酵试验。在30℃、35℃、40℃、45℃时,测定发酵过程中菌群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好氧产酸菌、好氧氨化菌、厌氧产酸菌、厌氧氨化菌和厌氧纤维素菌值变化最大的温度分别是30℃、35℃、45℃、30℃;最大的变化量分别为3.255、3.273、4.564、5.875、3.802;菌数一直较高的温度是40℃和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发酵 沼气 产酸菌 氨化菌 厌氧纤维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乳中生物胺的存在、污染途径及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涂婷 龙文胜 +1 位作者 蒋立文 何晓鹏 《中国酿造》 CAS 2013年第12期1-4,共4页
腐乳是我国大众喜爱的一种传统发酵豆制品,由于其发酵过程中形成的生物胺具有潜在的毒性而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综述了腐乳的科研工作者对生物胺存在情况的研究现状,对腐乳中生物胺的检测方法现状及控制标准进行了分析,对... 腐乳是我国大众喜爱的一种传统发酵豆制品,由于其发酵过程中形成的生物胺具有潜在的毒性而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综述了腐乳的科研工作者对生物胺存在情况的研究现状,对腐乳中生物胺的检测方法现状及控制标准进行了分析,对腐乳中生物胺的来源及控制手段提出了建议,为腐乳安全性评价及未来标准修改完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乳 生物胺 食品 腐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发酵肉成熟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和理化性质变化 被引量:14
5
作者 田星 赵邯 +2 位作者 王浩东 任锐 李宗军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14,共6页
研究添加戊糖片球菌、木糖葡萄球菌(1∶1)复合发酵剂的发酵肉与自然发酵肉成熟过程中的微生物菌群、理化性质及质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在成熟过程中,添加发酵剂的发酵肉(实验组)与自然发酵肉(对照组)相比,酵母菌和肠肝菌数量无显著差异... 研究添加戊糖片球菌、木糖葡萄球菌(1∶1)复合发酵剂的发酵肉与自然发酵肉成熟过程中的微生物菌群、理化性质及质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在成熟过程中,添加发酵剂的发酵肉(实验组)与自然发酵肉(对照组)相比,酵母菌和肠肝菌数量无显著差异,而细菌菌落总数、乳酸菌、葡萄球菌数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实验组发酵肉的最终pH值、水分含量、亚硝酸盐含量等理化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质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添加发酵剂的发酵肉在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和风味品质等方面均明显优于自然发酵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肉 微生物菌群 成熟过程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酪乳杆菌的益生特性及在食品中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6
作者 迟珺曦 刘孝芳 +1 位作者 雷文平 刘成国 《农产品加工》 2020年第18期70-74,83,共6页
干酪乳杆菌是重要的益生菌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干酪乳杆菌在肠道中具有多种益生特性,同时可发酵糖类种类多,在肠道内能存活,利用其良好的发酵特性可生产具有功能特性的益生菌产品。从干酪乳杆菌的抗菌活性、降胆固醇、改善肠道内环境... 干酪乳杆菌是重要的益生菌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干酪乳杆菌在肠道中具有多种益生特性,同时可发酵糖类种类多,在肠道内能存活,利用其良好的发酵特性可生产具有功能特性的益生菌产品。从干酪乳杆菌的抗菌活性、降胆固醇、改善肠道内环境、降血糖、降血压等方面综述了干酪乳杆菌的益生特性,并介绍了干酪乳杆菌在乳品、豆制品、面制品、发酵果蔬制品等生产中的应用,旨在为干酪乳杆菌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酪乳杆菌 益生特性 应用 功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O植物乳脂粉与幼儿粪便微生物体外互作益生效果评价
7
作者 侯爱香 李珂 +1 位作者 肖愈 李宗军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8,28,共6页
研究以富含OPO(1,3-二油酸-2 -棕榈酸甘油三酯)的植物乳脂粉(即OPO-P)为原料,以24月龄幼儿粪便为菌源,采用模拟人体肠道的体外厌氧发酵系统研究不同浓度OPO-P与幼儿粪便微生物互作的效应。对主要肠道菌群数量、益生元指数PI值和B/E值在2... 研究以富含OPO(1,3-二油酸-2 -棕榈酸甘油三酯)的植物乳脂粉(即OPO-P)为原料,以24月龄幼儿粪便为菌源,采用模拟人体肠道的体外厌氧发酵系统研究不同浓度OPO-P与幼儿粪便微生物互作的效应。对主要肠道菌群数量、益生元指数PI值和B/E值在24 h互作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评价了不同浓度OPO-P对幼儿肠道微生物的益生效应。结果表明,发现补充不同浓度OPO-P都能促进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生长,都能抑制拟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其中7.5 mg/mL组对双歧杆菌的促进作用最显著,且7.5 mg/mL组的PI值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始终高于其他组;而B/E值,14.4 mg/mL组在发酵的前8h过程中大于其他组,7.5mg/mL组在发酵12 h和24 h时显著大于其他组。综合分析菌群计数结果、PI值和B/E值,说明OPO-P的添加都对幼儿肠道微生物有益生作用,但7.5 mg/mL组益生效果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二油酸-2 -棕榈酸甘油三酯 幼儿粪便微生物 益生元指数 体外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锐孔法制备大米抗氧化肽微胶囊工艺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丽 张喻 +1 位作者 谭亦成 林亲录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97-103,共7页
为提高大米抗氧化肽的稳定性,以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锐孔法对大米抗氧化肽进行微胶囊化。以包埋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芯材与壁材质量比、海藻酸钠质量分数、包埋温度、Ca Cl2质量分数、蔗糖脂肪酸... 为提高大米抗氧化肽的稳定性,以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锐孔法对大米抗氧化肽进行微胶囊化。以包埋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芯材与壁材质量比、海藻酸钠质量分数、包埋温度、Ca Cl2质量分数、蔗糖脂肪酸酯质量分数工艺条件进行分析和优化,并对所制备的微胶囊进行了存放实验和电镜扫描。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制备大米抗氧化肽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芯材与壁材质量比0.3∶1、海藻酸钠质量分数1.4%、包埋温度50℃、Ca Cl2质量分数1.8%、蔗糖脂肪酸酯质量分数0.26%,经验证,在上述最优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包埋率为81.24%,与模型预测值81.75%相比,相对误差仅为0.6%。存放实验结果表明微胶囊中抗氧化肽的稳定性明显提高;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微胶囊表面形态结构完整。实验结果表明微胶囊化是保护抗氧化肽活性的一种较好方法,可为大米抗氧化肽微胶囊的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锐孔法 大米抗氧化肽 微胶囊 包埋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蛋壳膜角蛋白不同提取工艺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8
9
作者 刘焱 罗灿 刘伦伦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74-280,共7页
为探索不同方法提取的鸡蛋壳膜角蛋白的得率及其结构的区别,为鸡蛋壳膜角蛋白工业化生产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分别采用氢氧化钠碱法、过氧化氢氧化法、碱性蛋白酶法从鸡蛋壳膜中提取角蛋白,以其反应速率及产品角蛋白的得率、分子... 为探索不同方法提取的鸡蛋壳膜角蛋白的得率及其结构的区别,为鸡蛋壳膜角蛋白工业化生产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分别采用氢氧化钠碱法、过氧化氢氧化法、碱性蛋白酶法从鸡蛋壳膜中提取角蛋白,以其反应速率及产品角蛋白的得率、分子量、结构完整性等为指标,比较3种不同提取方法对鸡蛋壳膜角蛋白性质的影响。试验比较结果表明,角蛋白得率:氧化法(24.33%)>碱法(19.31%)>酶法(15.19%);反应速率:氢氧化钠碱法最快,过氧化氢氧化法次之,碱性蛋白酶法最慢;角蛋白分子量:碱性蛋白酶法(31~43 kDa)>氢氧化钠碱法(14.4~20.1 kDa)>过氧化氢氧化法(<14.4 kDa);角蛋白结构:碱性蛋白酶法和氢氧化钠碱法提取的角蛋白,二级结构保存完整,过氧化氢氧化法提取的角蛋白二级结构受到了破坏。氢氧化钠碱法和碱性蛋白酶法可用于生产分子量高、二级结构完整的角蛋白产品,而过氧化氢氧化法是生产小分子肽类角蛋白产品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取 工艺 角蛋白 鸡蛋壳 氢氧化钠 碱性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肽的功能及生产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伦伦 刘焱 +1 位作者 瞿朝霞 罗灿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共4页
为进一步了解抗菌肽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抗菌肽的纯化鉴定、生产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对抗菌肽的功能,纯化鉴定方法,人工合成和基因工程表达进行了综述。抗菌肽不仅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且有抗癌、抗病毒、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抗菌肽经乙酸提... 为进一步了解抗菌肽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抗菌肽的纯化鉴定、生产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对抗菌肽的功能,纯化鉴定方法,人工合成和基因工程表达进行了综述。抗菌肽不仅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且有抗癌、抗病毒、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抗菌肽经乙酸提取,反相液相色谱纯化是较常见的方法,抗菌肽的人工合成多采用固相合成,基因重组一般包括三个内容:抗菌肽的基因结构分析,抗菌肽的基因表达调控及互补脱氧核糖核酸(c DNA)编码,抗菌肽的基因表达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 功能 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红薯酒糟沼气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美群 熊兴耀 +6 位作者 谭兴和 周红丽 邓洁红 苏小军 李清明 彭丹 王丹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3-236,共4页
以红薯酒糟为原料,接种30%(体积比)活性污泥,在30、35、40、45℃等4个温度水平下,采用自制小型沼气发酵装置进行厌氧发酵试验,通过测定产气率和化学需氧量COD值,研究温度对红薯酒糟沼气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30、35、40、45℃的产气率分... 以红薯酒糟为原料,接种30%(体积比)活性污泥,在30、35、40、45℃等4个温度水平下,采用自制小型沼气发酵装置进行厌氧发酵试验,通过测定产气率和化学需氧量COD值,研究温度对红薯酒糟沼气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30、35、40、45℃的产气率分别为70.94、24.42、49.70、74.19mL/g;COD的降低率分别为32.62%、18.53%、29.38%、34.83%;30、45℃的产气率、COD的降低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45℃的发酵pH较好,35℃的pH在后期出现了弱酸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薯酒糟 厌氧发酵 沼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鱼鱼鳞、鱼皮和鱼骨酸溶性胶原蛋白特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瞿朝霞 刘焱 +1 位作者 罗灿 刘伦伦 《中国酿造》 CAS 2014年第5期116-119,共4页
从草鱼鱼鳞、鱼皮和鱼骨中提取酸溶性胶原蛋白(ASC),对其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紫外光谱和电泳图谱结果显示,3种ASC紫外特征吸收峰出现位置与I型胶原蛋白紫外特征吸收峰出现的位置基本一致,分子结构都至少含有两条α链;傅里叶红外光谱显示... 从草鱼鱼鳞、鱼皮和鱼骨中提取酸溶性胶原蛋白(ASC),对其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紫外光谱和电泳图谱结果显示,3种ASC紫外特征吸收峰出现位置与I型胶原蛋白紫外特征吸收峰出现的位置基本一致,分子结构都至少含有两条α链;傅里叶红外光谱显示,草鱼鱼鳞、鱼皮和鱼骨ASC在酰胺A带的N-H伸缩均以氢键形成缔合体,酰胺Ⅰ带和酰胺Ⅲ带的特征吸收峰表明鱼鳞和鱼骨ASC的α-螺旋结构保存较完整,鱼皮ASC的α-螺旋结构已经被破坏;3种ASC在热稳定性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热变性温度鱼骨ASC(34.5℃)>鱼皮ASC(32℃)>鱼鳞ASC(31℃),可能与胶原存在的组织和所处的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酸溶性胶原蛋白 电泳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舌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分析脂肪添加量对中式香肠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16
13
作者 田星 张越 +1 位作者 汤兴宇 李宗军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3-40,共8页
为提高中式香肠风味品质,研究不同脂肪添加量对中式香肠风味的影响,选取4个不同脂肪添加量,即肥瘦肉质量比分别为0∶10、2∶8、3∶7、5∶5,以相同加工工艺制作中式香肠,采用电子舌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 为提高中式香肠风味品质,研究不同脂肪添加量对中式香肠风味的影响,选取4个不同脂肪添加量,即肥瘦肉质量比分别为0∶10、2∶8、3∶7、5∶5,以相同加工工艺制作中式香肠,采用电子舌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分别对不同脂肪添加量的中式香肠滋味和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并根据挥发性组分的GC-IMS图谱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不同样品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脂肪添加量的增加,中式香肠水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pH值降低,食盐及脂肪含量增加;电子舌味觉特征分析表明,不同脂肪添加量中式香肠的丰富性和咸味有显著差异,其他味觉特征无显著差异;GC-IMS分析表明,中式香肠中共检测出36种挥发性物质,其中乙酸香叶酯、甲基胡椒酚、壬醛和二丁基硫醚等是主要特征风味物质。结合感官指标得出,脂肪添加量30%的中式香肠风味最佳,感官可接受度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电子舌 脂肪添加量 中式香肠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湿米粉品质评价及原料选择 被引量:49
14
作者 雷婉莹 吴卫国 +2 位作者 廖卢艳 倪婷 张喻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4-79,共6页
为确定适宜鲜湿米粉加工用大米的关联性指标及阈值区间,本研究以18种大米为原料制备切条型鲜湿米粉,探讨大米主要成分质量分数、淀粉糊化特性对米粉蒸煮品质、入味性、感官品质和质构品质的影响,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建立鲜湿米粉综合品质... 为确定适宜鲜湿米粉加工用大米的关联性指标及阈值区间,本研究以18种大米为原料制备切条型鲜湿米粉,探讨大米主要成分质量分数、淀粉糊化特性对米粉蒸煮品质、入味性、感官品质和质构品质的影响,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建立鲜湿米粉综合品质评价模型,计算米粉品质综合得分,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米粉综合品质的关联性指标,结合聚类分析得到适宜加工米粉的原料大米关联性指标范围。结果表明:大米的直链淀粉质量分数,淀粉糊化特性的最低黏度、最终黏度、衰减值、回生值与米粉的蒸煮品质、感官品质、质构品质显著相关(P<0.05);大米主要成分、淀粉糊化特性与米粉的入味性相关性不显著(P>0.05)。影响米粉综合品质的关联性指标为直链淀粉质量分数和最终黏度,适宜加工切条型鲜湿米粉的原料大米直链淀粉质量分数应大于26%,淀粉的最终黏度应大于3 852 P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米 鲜湿米粉 主要成分 糊化特性 米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凝固型发酵椰奶工艺 被引量:48
15
作者 雷文平 吴诗敏 +4 位作者 李彩虹 周辉 吴霓 宋艳菲 刘成国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2-216,共5页
该研究以椰浆为主要原料,以感官评分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曲面法对凝固型发酵椰奶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凝固型发酵椰奶的最优发酵条件为椰浆添加量95%、发酵剂类型Y429A、发酵剂添加量3%、发酵温度39℃。在此最优条件... 该研究以椰浆为主要原料,以感官评分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曲面法对凝固型发酵椰奶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凝固型发酵椰奶的最优发酵条件为椰浆添加量95%、发酵剂类型Y429A、发酵剂添加量3%、发酵温度39℃。在此最优条件下,制备的凝固型发酵椰奶感官得分为85.3分,纯白色,色泽均一,口感细腻柔和、酸甜适中,具有椰子和发酵乳融合的特有风味,质地均一、无杂质及分层;黏度为6 720 mPa·s,滴定酸度为62.1°T,持水力为62.5%;微生物指标符合相关国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固型发酵椰奶 发酵工艺优化 感官评分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酒中有机酸的作用及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41
16
作者 曾竟蓝 马胤鹏 +2 位作者 秦丹 曾璐 陈长松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3-187,共5页
果酒中的有机酸种类和含量对其风味、功效、品质等有显著影响。该文介绍了常见果酒中主要有机酸的种类及其在不同果酒中的含量,综述了有机酸对果酒口感、风味、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果酒中有机酸的常用分析检测方法。为果酒酿造过程... 果酒中的有机酸种类和含量对其风味、功效、品质等有显著影响。该文介绍了常见果酒中主要有机酸的种类及其在不同果酒中的含量,综述了有机酸对果酒口感、风味、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果酒中有机酸的常用分析检测方法。为果酒酿造过程中酸度的变化和控制提供依据,并为进一步提高果酒品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酒 有机酸 口感和风味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橘酒发酵过程中总黄酮、柠檬苦素和诺米林含量变化 被引量:10
17
作者 曾竟蓝 马胤鹏 +2 位作者 秦丹 曾璐 陈长松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0-83,共4页
以实验室酿制的柑橘酒为试验材料,采用分光光度法对柑橘酒发酵过程中的总黄酮含量进行检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柑橘酒发酵过程中苦味物质(柠檬苦素和诺米林)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柑橘酒在酿造过程中,柑橘原汁中总黄酮含量... 以实验室酿制的柑橘酒为试验材料,采用分光光度法对柑橘酒发酵过程中的总黄酮含量进行检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柑橘酒发酵过程中苦味物质(柠檬苦素和诺米林)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柑橘酒在酿造过程中,柑橘原汁中总黄酮含量为1 747 mg/kg,主发酵结束后下降到566.3 mg/kg,之后变化趋于稳定。柑橘原汁中柠檬苦素含量为2.21 mg/L,诺米林未检出;在起酵时期,柠檬苦素和诺米林含量分别上升为15.65 mg/L和3.37 mg/L,主发酵结束后分别降至10.87 mg/L和2.20 mg/L,之后变化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酒 总黄酮 苦味物质 柠檬苦素 诺米林 含量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山牧场牛乳中具有抑菌活性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11
18
作者 吴诗敏 雷文平 +4 位作者 周辉 游善兵 吴霓 宋艳菲 刘成国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8-112,共5页
该研究采用湖南南山高山牧场的鲜牛奶为原料,李斯特菌为指示菌,抑菌圈直径为评价指标,从中筛选抑菌特性较高的乳酸菌,通过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同时,对菌株所产的抑菌物质的成分进行初步分析,并研究pH、温度及NaCl对其... 该研究采用湖南南山高山牧场的鲜牛奶为原料,李斯特菌为指示菌,抑菌圈直径为评价指标,从中筛选抑菌特性较高的乳酸菌,通过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同时,对菌株所产的抑菌物质的成分进行初步分析,并研究pH、温度及NaCl对其抑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湖南南山高山牧场的鲜牛奶中共分离出28株乳酸菌,其中7株对李斯特菌具有抑菌活性,且菌株C15的抑菌能力最强,抑菌圈直径为6.17 mm。菌株C15被鉴定为乳酸乳球菌(Lactococcal lactis),初步判定其所产的抑菌物质成分为蛋白类或多肽类物质,该抑菌物质在酸性及中性条件下稳定,且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耐盐性,经80 ℃处理20 min后,抑菌活性保留54.35%;经10%NaCl(1 mol/L)处理2 h后,抑菌活性保留86.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牛奶 乳酸菌 分离鉴定 抑菌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加工过程中传统干腌肉咸味释放规律 被引量:5
19
作者 田星 陈敏 +1 位作者 周明玺 李宗军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6,共6页
招募50名食品专业在校学生,筛选、培训10人组成感官评定小组,10名感官评定员在自由咀嚼状态下咀嚼干腌肉样品并在不同咀嚼阶段收集食团及唾液。通过测定咀嚼过程中食团的水分含量、pH值、NaCl含量和唾液pH值、电导率以及使用电子舌检测... 招募50名食品专业在校学生,筛选、培训10人组成感官评定小组,10名感官评定员在自由咀嚼状态下咀嚼干腌肉样品并在不同咀嚼阶段收集食团及唾液。通过测定咀嚼过程中食团的水分含量、pH值、NaCl含量和唾液pH值、电导率以及使用电子舌检测分析其味觉特征,研究口腔加工过程中传统干腌肉的咸味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咀嚼过程中食团的水分含量显著增加,NaCl含量持续降低,pH值无显著变化;从咀嚼开始到咀嚼终点唾液分泌量显著上升,唾液电导率持续升高;由电子舌检测分析可知,干腌肉咀嚼过程中,咸味的释放规律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在30%咀嚼阶段咸味释放达到最高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干腌肉 食团 唾液 咀嚼 咸味释放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降胆固醇作用及降解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0
作者 刘孝芳 雷文平 +1 位作者 迟珺曦 刘成国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2-25,共4页
乳酸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良好的功能特性,乳酸菌的降胆固醇作用是其中重要的功能特性。该文从乳酸菌体外和体内降胆固醇效果、降胆固醇机制(胆盐水解酶与胆固醇的共沉淀作用;胆固醇吸收吸附;蛋白质调控作用;胞外多糖与胆固醇的黏附)... 乳酸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良好的功能特性,乳酸菌的降胆固醇作用是其中重要的功能特性。该文从乳酸菌体外和体内降胆固醇效果、降胆固醇机制(胆盐水解酶与胆固醇的共沉淀作用;胆固醇吸收吸附;蛋白质调控作用;胞外多糖与胆固醇的黏附)进行了论述,并提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乳酸菌降胆固醇的深入研究以及开发相关产品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功能特性 降胆固醇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