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控释尿素减施对双季稻田氨挥发损失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32
1
作者 田昌 周旋 +5 位作者 谢桂先 刘强 荣湘民 张玉平 谭力彰 彭建伟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7-397,共11页
【目的】研究连续控释尿素减施对双季稻籽粒产量、N肥利用率和NH3挥发损失的影响,以期为水稻稳产条件下减少双季稻田氮素损失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方法】以中早39(早稻)和泰优390(晚稻)为材料,设置不同控释尿素N用量的等N量控释尿... 【目的】研究连续控释尿素减施对双季稻籽粒产量、N肥利用率和NH3挥发损失的影响,以期为水稻稳产条件下减少双季稻田氮素损失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方法】以中早39(早稻)和泰优390(晚稻)为材料,设置不同控释尿素N用量的等N量控释尿素(CRU1)、控释尿素减N 10%(CRU2)、控释尿素减N 20%(CRU3)、控释尿素减N 30%(CRU4)以及尿素(U)和不施肥对照(CK)的6个处理,采用密闭室间歇通气法监测双季稻田NH3挥发特征,同时测定水稻产量和N含量。【结果】普通尿素(U)处理和控释尿素(CRU)处理施基肥和分蘖肥后早稻NH3挥发发生在施肥后的8~9 d内,峰值分别于第1~2天和第2~4天出现;晚稻NH3挥发发生在施肥后的6~7 d内,峰值分别于第2~3天和第3~4天出现。早、晚稻生长季U处理总计NH3挥发损失量(率)最高,分别为47.2kg/hm^2(26.4%)和61.9 kg/hm^2(28.7%),产量分别为5.5 t/hm^2和6.2 t/hm^2,N肥利用率分别为23.0%和20.0%;早、晚稻生长季CRU处理总计NH3挥发损失量(率)分别为22.8~32.3 kg/hm^2(14.6%~16.5%)和30.4~42.1kg/hm^2(15.9%~17.6%),产量分别为5.8~6.3 t/hm^2和6.6~7.5 t/hm^2,N肥利用率分别为34.3%~40.5%和33.8%~39.2%;其中,CRU2处理在早、晚稻生长季总计NH3挥发损失量较U处理降低40.9%、38.3%,产量增加14.9%、20.9%,N肥利用率提高75.6%、96.0%。早、晚稻生长季及双季稻整个生长季CRU处理总计NH3挥发损失量及籽粒产量与施N量呈显著线性关系。【结论】施用控释尿素显著减少双季稻田NH3挥发损失,增加籽粒产量,提高N肥利用率,以减N 10%处理效果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氨挥发 控释尿素 氮肥利用率 氮素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双季稻田氮素去向及残效定量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樊鹏飞 刘伟民 +3 位作者 杨勇 向红坤 田昌 张振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5-54,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下双季稻田氮素的吸收利用、损失残留和残效特征,定量化揭示湖南双季稻田肥料氮去向和残效规律,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双季稻田氮肥施用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2018年在湖南双季稻区开展田间~(15)N微区试...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下双季稻田氮素的吸收利用、损失残留和残效特征,定量化揭示湖南双季稻田肥料氮去向和残效规律,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双季稻田氮肥施用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2018年在湖南双季稻区开展田间~(15)N微区试验,按氮肥施用量设4个施氮量(以纯N计)处理:N0(不施氮)、N1(早晚稻均为90 kg/ha)、N2(早稻120 kg/ha,晚稻135 kg/ha)、N3(早稻150 kg/ha,晚稻180 kg/ha)。2017年施用~(15)N标记尿素,研究各处理的~(15)N吸收利用、15N在土壤中的残留及15N损失率,明确肥料15N的不同去向及其占比;2018年施用等量未标记尿素,分析各处理残留15N的吸收利用和损失率。【结果】差减法氮肥吸收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2017年早晚稻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为42.14%~46.62%和35.45%~43.08%,2018年分别为37.93%~42.56%和37.20%~44.51%。示踪法2017年早稻~(15)N回收率为24.49%~24.53%;晚稻~(15)N回收率为25.32%~26.59%,晚稻略高于早稻;各处理15N回收率相近,无显著差异(P>0.05)。各处理肥料15N去向基本一致,作物吸收、土壤残留和总损失分别约占25%、23%和52%。肥料~(15)N主要残留在0~20 cm土层中,约占总残留量的77%,20~40 cm土层约占19%,40~60 cm土层约占4%。上一季水稻残留的氮肥,可供下一季水稻吸收利用,是土壤氮库的补充,0~20 cm土层残效最好,2018年两季水稻累积残留15N吸收率为8.13%~9.28%,累积损失率为38.68%~52.97%,最终残留率为38.90%~52.05%。【结论】双季稻田氮肥利用率较低,氮肥损失占比较大,早晚稻均达50%以上;水稻积累的氮素主要来自于土壤,土壤氮贡献率达71.00%以上。双季稻生产中应充分考虑土壤自身的供氮能力以及上季水稻的氮肥残效,适当降低当季水稻的施氮量,实现氮肥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15)N示踪法 氮肥去向 氮残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氮密植栽培对机插晚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沈涛 杨志长 +1 位作者 胡宇倩 宋海星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29-734,共6页
研究低氮密植栽培对机插晚稻干物质累积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以杂交稻‘泰优390’与常规稻‘湘晚籼13’为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机插密度(36.4穴/m2、28.6穴/m^2)与施氮肥量(0、120、150kg/hm^2)对机... 研究低氮密植栽培对机插晚稻干物质累积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以杂交稻‘泰优390’与常规稻‘湘晚籼13’为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机插密度(36.4穴/m2、28.6穴/m^2)与施氮肥量(0、120、150kg/hm^2)对机插晚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28.6穴/m^2,150kg/hm^2)相比,低氮密植(36.4穴/m^2,120kg/hm^2)条件下,晚稻的干物质累积量与氮素累积量显著提升,‘泰优390’与‘湘晚籼13’的收获期干物质累积量分别提高22.8%和15.3%,氮素累积量分别提高10.6%和16.2%;产量构成因素中,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在2种栽培条件下无显著差异,但有效穗数、偏生产力及氮肥吸收利用率显著提高。由此可见,水稻低氮密植栽培保持了稳定高产,同时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是一种可实现水稻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稻 低氮密植 产量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施有机肥条件下油菜化肥氮减施潜力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锐 熊廷浩 +4 位作者 资涛 胡宇倩 陈历儒 许本波 宋海星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9-44,共6页
探明湖南省油菜种植区配施有机肥条件下化肥氮减施潜力,为该地区油菜生产中氮肥减施增效提供参考。田间试验在湖南省郴州市进行,供试油菜品种为湘油420,采用裂区设计,研究配施等量(2250 kg/hm^(2))有机肥条件下不同氮肥用量(0、90、135... 探明湖南省油菜种植区配施有机肥条件下化肥氮减施潜力,为该地区油菜生产中氮肥减施增效提供参考。田间试验在湖南省郴州市进行,供试油菜品种为湘油420,采用裂区设计,研究配施等量(2250 kg/hm^(2))有机肥条件下不同氮肥用量(0、90、135、180、225、270 kg/hm^(2))对油菜生长、产量、理论产油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氮肥水平下配施有机肥均显著提高油菜产量,且在低氮水平下增产效果更加明显,有机肥的增产效果主要通过增加单株角果数和每角果粒数来实现。在不施与施有机肥条件下,施氮量分别为213和199 kg/hm^(2)时油菜籽产量最高,分别为1754和2514 kg/hm^(2),氮肥减少了6.6%、产量提高了43.3%;施用有机肥条件下达到不施有机肥的最高产量值仅需127 kg/hm^(2)氮肥,减少了44.1%。所有供氮水平下,施用有机肥可显著增加氮素积累量、理论产油量和经济效益,包括有机肥氮的氮肥偏生产力也呈增加趋势,而包括有机肥氮的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变化较小;与不施有机肥相比,施有机肥的最高理论产油量施氮量减少了3.0%,最高效益施氮量减少了20.0%,而理论产油量和效益分别增加了41.1%和5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有机无机配施 最佳氮肥施用量 减肥增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分运筹对早稻叶片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周旋 彭建伟 +5 位作者 蔡桂青 刘强 荣湘民 张玉平 田昌 周亮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4-48,共5页
以湘早籼45号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分别在湖南益阳、湘阴设置不施氮肥、农民习惯施肥、高产高效施肥、超高产施肥、超高产高效施肥A、超高产高效施肥B共6个处理,研究养分运筹对早稻叶片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 以湘早籼45号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分别在湖南益阳、湘阴设置不施氮肥、农民习惯施肥、高产高效施肥、超高产施肥、超高产高效施肥A、超高产高效施肥B共6个处理,研究养分运筹对早稻叶片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高效施肥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在节氮20%的条件下,通过增施有机肥及调节后期的施氮比例,益阳、湘阴早稻叶片灌浆期的总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29.27%、38.20%,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提高13.16%、30.12%,分别增产4.20%、4.80%。益阳超高产高效施肥A和B处理的早稻叶片灌浆期总叶绿素含量比农民习惯施肥分别提高53.91%、53.73%,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提高35.95%、37.47%,分别增产16.60%、18.75%;湘阴超高产高效施肥A和B处理的早稻叶片灌浆期总叶绿素含量比农民习惯施肥分别提高57.82%、56.80%,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提高54.88%、57.03%,分别增产10.10%、6.75%。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地力环境条件下,早稻叶片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养分运筹对早稻叶片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的促进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养分运筹 叶绿素含量 类胡萝卜素含量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作物叶片对大气沉降重金属的吸收转运和积累机制 被引量:27
6
作者 朱臻 杨相东 +5 位作者 徐章倩 费讲驰 彭建伟 荣湘民 黄颖 杨肖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32-345,共14页
近年来,农产品的重金属超标问题已经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要实现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的有效防控,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重金属来源问题。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根系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机制研究,且已基本探明... 近年来,农产品的重金属超标问题已经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要实现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的有效防控,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重金属来源问题。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根系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机制研究,且已基本探明作物根系对重金属的吸收转运机制,包括根际离子的活化,根细胞的吸附和扩散、跨膜运输,根皮层细胞的横向运输,中柱的薄壁细胞到木质部导管的装载,木质部向地上部的转运等一系列过程。但大气沉降对农产品重金属积累的贡献及叶片的吸收、转运和积累机制尚不清楚。若能深入研究农作物叶片对重金属的吸收、转运和存储机制,从分子层面解析其关键作用过程,则可从叶面吸收的角度实现农产品重金属积累的有效阻控,为保证农产品安全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依据已发表文献,归纳并对比了叶片和根系对重金属的吸收、转运、区隔、积累过程及其主要机制,对比两种吸收途径下重金属的迁移、转运系数及对农产品可食部位的贡献率。发现植物可通过根系和叶片两种途径吸收重金属,已有研究中叶片吸收的重金属在作物体内可食部位的迁移和转运系数大大高于根系吸收的重金属,说明大气沉降是农产品重金属积累的重要来源。叶菜和茶叶类作物,由于其食用部位本身就是叶片,根系吸收和叶片直接吸收的大气沉降重金属都会积累在叶片中。因此,未来需要加强对大气沉降的监测,并采取措施控制大气污染,源头阻断是保证农产品安全十分必要的途径。同时还需进一步探明水稻等农作物叶片吸收转运重金属的过程和重要作用机制,以及可食部位累积重金属的关键生育期。并采用分子生物学等手段控制重金属转运蛋白的合成,以及叶片细胞膜的理化性状,降低吸附重金属的活性和转运能力,为寻求有效阻控叶片吸收重金属的措施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保证农产品的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吸收 转运 重金属 可食部位积累 大气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尿素对环洞庭湖区双季稻吸氮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田昌 靳拓 +6 位作者 周旋 黄思怡 王英姿 徐泽 彭建伟 荣湘民 谢桂先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91-700,共10页
缓控释肥料应用于我国水稻生产中,对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研究以连续在湖南进行6年(2013—2018年)的双季稻控释尿素施用试验为研究平台,分析控释尿素施用下环洞庭湖区早晚稻主要生育期地上部氮素累积... 缓控释肥料应用于我国水稻生产中,对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研究以连续在湖南进行6年(2013—2018年)的双季稻控释尿素施用试验为研究平台,分析控释尿素施用下环洞庭湖区早晚稻主要生育期地上部氮素累积、氮素阶段吸收速率与氮素利用的关系,探究控释尿素减施对水稻持续稳产增产的原因。结果表明:早稻各施氮处理均有1次明显的氮素阶段吸收速率峰值,控释尿素(controlled-release urea,CRU)处理氮素吸收相对延后,氮素累积主要在幼穗分化始期至抽穗期阶段,占生育期总量的35.31%~42.33%,其次为始分蘖期至幼穗分化始期和抽穗期至乳熟期。晚稻于始分蘖期至幼穗分化始期和抽穗期至乳熟期出现2次明显的氮素阶段吸收速率峰值,均以1.0 CRU(等氮量控释尿素)处理峰值最高;始分蘖期至幼穗分化始期、抽穗期至乳熟期水稻大量吸收氮素,累积增量分别占35.92%~40.52%和23.05%~24.58%。控释尿素还能显著提高双季稻产量,早晚稻分别以0.9 CRU(控释尿素减氮10%)和0.8 CRU(控释尿素减氮20%)处理最佳,控释尿素减施的晚稻增产效果优于早稻,且显著提高早晚稻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CRU处理早晚稻产量与幼穗分化始期、抽穗期、乳熟期、腊熟期氮素累积量和有效穗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晚稻产量与穗长呈显著正相关;早晚稻幼穗分化始期氮素累积量与氮肥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呈显著负相关,氮肥偏生产力与早稻幼穗分化始期、抽穗期、乳熟期和腊熟期氮素累积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晚稻抽穗期氮素累积量呈显著负相关。因此,控释尿素施用使水稻氮素阶段吸收速率、地上部氮素累积后延,有利于后期生殖生长及籽粒结实,显著提高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结合双季稻吸氮特征和籽粒产量,建议环洞庭湖区早稻采用释放期较短的控释尿素或配合速效氮肥施用,进一步实现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尿素 双季稻 吸氮特征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养分配比对油菜生长和产量影响效应的研究
8
作者 王文虎 何俊龙 +5 位作者 谭太龙 刘强 荣湘民 彭建伟 官春云 宋海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4-77,共4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总施肥量一定条件下,不同养分配比对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总施肥量一定的情况下,较高施氮比例的油菜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均比较差,最终产量较低,经济效益较差;较低的施氮比例下油菜的整体生长状...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总施肥量一定条件下,不同养分配比对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总施肥量一定的情况下,较高施氮比例的油菜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均比较差,最终产量较低,经济效益较差;较低的施氮比例下油菜的整体生长状况都达到比较好的水平,而且变异程度较低,生长状况稳定,最终获得高产稳产,产量达到3 207.16 kg/hm2,比不施肥处理增产292.51%,比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增产28.79%,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经济效益也达到最高;N∶P2O5∶K2O=14∶4∶7处理的油菜营养生长最好,产量略低于低氮比例处理,但是变异程度较高,油菜各性状生长不稳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与配比改进的必要。综上所述,供试6种氮磷钾配比处理中,以N∶P2O5∶K2O=12∶6∶7的处理有利于油菜的生长以及获得较高的产量,值得在当地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钾配比 油菜 产量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尿素减施对稻田CH4和N2O排放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19
9
作者 田昌 周旋 +4 位作者 黄思怡 袁浩凌 谢桂先 刘强 彭建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223-2230,共8页
通过控释尿素(CRU)替代普通尿素(CU),是实现农业生产化肥"减施增效"及其使用量零增长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选取环洞庭湖典型双季稻(Oriza sativa L.)连作区,设置100%氮CU(农民习惯施肥方式,CU)、100%氮CRU(1.0CRU)、减氮10%CR... 通过控释尿素(CRU)替代普通尿素(CU),是实现农业生产化肥"减施增效"及其使用量零增长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选取环洞庭湖典型双季稻(Oriza sativa L.)连作区,设置100%氮CU(农民习惯施肥方式,CU)、100%氮CRU(1.0CRU)、减氮10%CRU(0.9CRU)、减氮20%CRU(0.8CRU)和减氮30%CRU(0.7CRU)共5个处理,通过静态暗箱采气、气相色谱法检测,研究CRU减氮施用对双季稻田CH4、N2O排放及稻作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减氮10%-30%CRU处理早稻的CH4、N2O排放总量和全球增温潜势(GWP)比CU处理分别减排18.8%-28.7%、15.7%-28.6%、18.4%-28.7%,晚稻的分别减排27.1%-39.5、17.5%-25.0%、25.5%-37.1%;与CU处理相比,0.8CRU和0.7CRU处理显著减少双季稻田CH4排放总量的23.1%、33.5%和N2O排放总量的21.9%、26.9%,0.9CRU、0.8CRU和0.7CRU处理分别有效降低GWP的21.7%、22.9%、32.5%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33.0%、29.5%、36.4%;1.0CRU、0.9CRU处理连续4年显著增产(3.75%-18.05%),年均增产幅度分别为12.03%和11.20%;CRU处理双季稻生长季平均增加经济收益2 124.1yuan·hm^-2,且以0.9CRU处理最高。综合考虑控释尿素施用后的环境及经济效益,减氮20%CRU是一种适宜在环洞庭湖典型双季稻区推广的氮肥有效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排放 经济效益 控释尿素 减量施肥 双季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三熟区早熟油菜品种养分需求特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胡宇倩 张振华 +3 位作者 熊廷浩 资涛 张嫒 宋海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339-1348,共10页
【目的】研究稻-稻-油三熟制早熟油菜品种的干物质积累及养分吸收特征,分析其与常规熟期油菜品种的差异,为南方三熟区早熟油菜生产中科学借鉴已有的常规熟期油菜施肥技术和理论提供参考。【方法】于2017年冬季至2019年春季,在湖南省衡... 【目的】研究稻-稻-油三熟制早熟油菜品种的干物质积累及养分吸收特征,分析其与常规熟期油菜品种的差异,为南方三熟区早熟油菜生产中科学借鉴已有的常规熟期油菜施肥技术和理论提供参考。【方法】于2017年冬季至2019年春季,在湖南省衡阳市布置为期两年的田间小区试验,供试品种为早熟品种湘油420和常规熟期品种湘油1035,从播种45~50天后开始,每隔15天左右取样测定两个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N)、磷(P)、钾(K)、硼(B)、镁(Mg)元素的吸收特征,并在收获期测产。【结果】早熟品种的干物质、K和Mg的积累量低于常规熟期品种,两年平均分别低11.2%、6.3%和11.0%,但其收获指数、籽粒产量以及N、P、B素积累量高于常规熟期品种,两年平均分别高4.4%、8.2%、22.2%、10.0%和22.7%。早熟品种干物质和磷素净增量在角果发育期最大,常规熟期品种在开花期最大,在2017—2018和2018—2019年度,角果发育期早熟品种干物质净增量分别为6492和3559 kg/hm^2,分别占总积累量的52.3%和35.8%,开花期常规熟期品种干物质净增量分别为4975和4867 kg/hm^2,分别占总积累量的37.1%和41.8%;角果发育期早熟品种磷素净增量分别为15.0和12.0 kg/hm^2,分别占总磷积累量的47.5%和31.7%,开花期常规熟期品种磷素净增量分别为12.1和16.8 kg/hm^2,分别占总磷积累量的44.1%和46.1%。氮素净增量早熟品种为开花期最大,常规熟期品种为苗期最大,开花期早熟品种氮素净增量分别为62.8和46.2 kg/hm^2,分别占总氮积累量的46.8%和41.9%,苗期常规熟期品种氮素净增量分别为53.0和51.5 kg/hm^2,分别占总氮积累量的48.6%和56.7%。最大钾素净增量早熟品种和常规熟期品种均在开花期,但钾素净增量的次高期早熟品种为角果发育期或蕾薹期,常规熟期品种为苗期,早熟品种最大钾素净增量分别为120.6和172.1 kg/hm^2,分别占总钾积累量的39.9%和66.8%,常规熟期品种最大钾素净增量分别为105.8和145.0 kg/hm^2,分别占总钾积累量的32.8%和52.7%,该期K素净增量占比早熟品种高于常规熟期品种。B和Mg素净增量最高时期2017—2018年度为早熟品种在角果发育期,常规熟期品种在开花期,而2018—2019年度两品种均在开花期,但该年度B素净增量次高时期早熟品种(角果发育期)仍滞后于常规熟期品种(蕾薹期);B素净增量最高时期的占比早熟品种分别为47.5%和58.4%,常规熟期品种分别为64.3%和54.9%,对应的净增量早熟品种分别为237.9和249.7 g/hm^2,常规熟期品种分别为260.1和193.6 g/hm^2;Mg素净增量最高时期的占比早熟品种分别为39.4%和39.5%,常规熟期品种分别为37.7%和37.0%,对应的净增量早熟品种分别为6.2和3.4 kg/hm^2,常规熟期品种分别为6.4和3.8 kg/hm^2。【结论】常规熟期品种干物质和养分积累高峰主要集中在苗期到开花期,而早熟品种在开花期到角果发育期,明显迟于常规熟期品种,其中延迟最明显的是氮素养分吸收。因此,在生产中早熟品种氮磷钾肥和中微量元素肥均应更加注意满足开花期至角果发育期的养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品种 冬油菜 三熟制 养分需求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光玫瑰”葡萄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的生产效果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粤林 彭建伟 +4 位作者 张玉平 胡文峰 周旋 唐岚 孙德荣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1-156,164,共7页
为探讨在“阳光玫瑰”葡萄生产中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的应用效果,在湖南省浏阳市以红泥田大棚避雨栽培3年生贝达砧“阳光玫瑰”为对象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商品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葡萄产量、品质、光合特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 为探讨在“阳光玫瑰”葡萄生产中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的应用效果,在湖南省浏阳市以红泥田大棚避雨栽培3年生贝达砧“阳光玫瑰”为对象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商品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葡萄产量、品质、光合特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纯化肥,N、P_(2)O_(5)和K_(2)O全年用量分别为465、210和450 kg/hm~2)相比,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果实膨大中期叶片光合物特性的影响不显著,适量比例配施有机肥有利于提高果实发育中后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常规施肥相比,有机肥替代20%(以N计)化肥的单穗质量和产量分别提高10.16%、18.28%,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10.89和18.17个百分点,果实总糖含量增加45.57%,糖酸比提升49.44%,提质增产的作用明显;有机肥过量替代化肥时,提质增产的效果下降,甚至降低种植效益。在本试验条件下,有机肥替代20%化肥为最佳施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葡萄 阳光玫瑰 产量 品质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拦截植物对小流域农田排水沟渠氮磷消纳效果差异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文炯 石敦杰 +2 位作者 荣湘民 田昌 杨勇 《作物研究》 2019年第4期309-314,326,共7页
构建生态沟渠消纳水体氮磷是防控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为筛选出适应湘北洞庭湖区农区沟渠生长的高富集氮、磷植物,选取津市市毛里湖稻区沟渠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生态沟渠拦截试验.于2016~2017年连续监测,系统研究狐尾藻、珍珠梅、海寿... 构建生态沟渠消纳水体氮磷是防控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为筛选出适应湘北洞庭湖区农区沟渠生长的高富集氮、磷植物,选取津市市毛里湖稻区沟渠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生态沟渠拦截试验.于2016~2017年连续监测,系统研究狐尾藻、珍珠梅、海寿花等水生植物及组合对小流域农田排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2年观测期(4~8月)内,拦截植物对农田排水总氮、铵态氮、硝态氮及总磷的去除率效应极显著(p<0.01),且去除率具有生长变化趋势.不同拦截植物及组合对总氮、铵态氮、硝态氮及总磷的去除率大小表现为狐尾藻+海寿花>海寿花>珍珠梅>狐尾藻>自然植被.其中,狐尾藻+海寿花组合平均总氮、铵态氮、硝态氮及总磷的去除率2016年分别为53.57%、77.35%、51.74%和61.06%,2017年分别为34.67%、66.53%、39.51%和46.05%.研究区生态沟渠对氮、磷污染物有较好的拦截效应,单种植物以海寿花的水体氮磷消纳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混种狐尾藻,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沟渠 氮磷消纳 水生植物 生物拦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角果SPS活性变化对其碳氮代谢及油分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旭霞 宋海星 +2 位作者 杨志长 胡宇倩 熊庭浩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4-238,共5页
【目的】探明油菜角果蔗糖磷酸合成酶(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SPS)活性变化对其碳氮代谢产物及油分含量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油菜SPS表达调控机理、改良油菜品质和产量的矛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氮低效和氮高效油菜品种为试验... 【目的】探明油菜角果蔗糖磷酸合成酶(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SPS)活性变化对其碳氮代谢产物及油分含量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油菜SPS表达调控机理、改良油菜品质和产量的矛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氮低效和氮高效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正常供氮和氮胁迫条件下进行土培试验。角果发育中期涂抹SPS抑制剂,以涂抹蒸馏水为对照,处理后第3 d上午测定角果皮及籽粒的SPS活性、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成熟期测定籽粒油分含量。【结果】角果涂抹SPS抑制剂后,不同氮水平条件下不同氮效率油菜品种的SPS活性均明显下降,其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氮胁迫条件下,氮低效品种的SPS活性受抑制较明显,而在常氮条件下,氮高效品种的SPS活性受抑制较明显;角果发育期的SPS活性表现为正常供氮处理高于氮胁迫处理,氮高效品种高于氮低效品种;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规律与SPS活性一致;游离氨基酸含量在不同氮水平间和品种间的差异与SPS活性一致,而对SPS抑制剂的反应与SPS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不同,即在SPS活性受抑制条件下呈升高趋势。籽粒油分产量也与SPS活性的变化趋势相同,在SPS抑制剂处理下明显下降,氮胁迫和常氮水平下氮低效和氮高效品种的籽粒油分含量分别降低5.00%、13.13%、17.57%和21.88%,表现出氮高效品种的籽粒油分产量高于氮低效品种、常氮处理高于氮胁迫处理。【结论】无论氮水平如何,氮低效和氮高效油菜品种油菜角果的SPS活性受抑制时,角果皮和籽粒的碳代谢减弱、氮代谢增强,最终导致油分产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角果 SPS抑制 可溶性糖 游离氨基酸 籽粒油分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施商品有机肥对青稞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勇 李晗 +4 位作者 旦增 云丹佳措 陈革明 冯正明 荣湘民 《西藏农业科技》 2020年第4期52-56,共5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珠峰4000’商品有机肥对青稞氮磷钾养分吸收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商品有机肥青稞产量明显增加,随着施肥量的增加,青稞籽粒产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施肥量为2250 kg/hm^2时产量最高,达到5007.5kg/hm...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珠峰4000’商品有机肥对青稞氮磷钾养分吸收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商品有机肥青稞产量明显增加,随着施肥量的增加,青稞籽粒产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施肥量为2250 kg/hm^2时产量最高,达到5007.5kg/hm^2,增产幅度达到66.2%;有效穗、穗粒数和结实率明显增加,千粒重增幅较小;养分含量增加不明显,而养分积累量显著增加。籽粒产量与养分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养分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产量构成因素各指标都与产量呈正相关,但只有穗粒数达到极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有机肥 养分吸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稞专用控失肥在西藏青稞上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勇 李晗 +4 位作者 旦增 云丹佳措 陈革明 冯正明 荣湘民 《西藏农业科技》 2021年第1期24-28,共5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珠峰4000”青稞专用控失肥对青稞籽粒产量、养分吸收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设置施肥量范围内,施用青稞专用控失肥青稞籽粒产量明显增加,且籽粒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养分累积量与籽粒产...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珠峰4000”青稞专用控失肥对青稞籽粒产量、养分吸收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设置施肥量范围内,施用青稞专用控失肥青稞籽粒产量明显增加,且籽粒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养分累积量与籽粒产量的趋势一致,而肥料利用率却呈下降趋势。施肥量为900 kg/hm^(2)时产量最高,达到4682.3 kg/hm^(2),增产幅度达到150.7%。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都明显增加,而有效穗和穗粒数对籽粒产量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控失肥 肥料利用率 产量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