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牡丹PoLPAT2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1
作者 张美莹 莫倩 +5 位作者 齐秀双 佟宁宁 孔凡 刘政安 吕长平 彭丽平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1-328,共8页
溶血磷脂酸酰基转移酶(lysophosphatidic acid acyltransferase,LPAT)催化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sn-2位酰基化形成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PA),是油脂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之一。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是新型... 溶血磷脂酸酰基转移酶(lysophosphatidic acid acyltransferase,LPAT)催化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sn-2位酰基化形成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PA),是油脂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之一。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是新型木本油料,研究其LPAT基因家庭的进化和表达模式,对进一步探索牡丹种子中油脂合成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不同时期的牡丹中克隆了PoLPAT2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基因结构和表达模式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oLPAT2的CDS长为1194 bp,编码397个氨基酸,由20种氨基酸组成,定位于质膜上。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82 ku,分子式为C_(2065)H_(3235)N_(541)O_(544)S_(15),共有6400个原子,理论等电点为9.67,磷酸化位点为37个,拥有较高的脂肪族性质,属于亲水蛋白,跨膜区域为3个,没有信号肽,不平衡指数为43.68,属于不稳定蛋白。蛋白质结构预测表明,PoLPAT2蛋白由4种二级结构组成,分别是无规卷曲、α螺旋、β转角和延伸链。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牡丹PoLPAT2与圆叶葡萄、核桃的亲缘关系最近。qRT-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在牡丹种子发育后期105 d时表达量最高,整体趋势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表明PoLPAT2可能与发育时期有关。研究结果可为牡丹PoLPAT2基因的功能验证、提高牡丹种子含油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溶血磷脂酸酰基转移酶(LPAT)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植物油香气成分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帅佳琪 吕长平 +1 位作者 石杨 毛咪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13,34,共5页
综述了食用植物油香气的主要来源、影响因素、提取和分析检测方法以及分子机制的研究,并对食用植物油香气的研究方向及重点提出展望,以期为开发更高品质的食用植物油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 香气 影响因素 提取 分析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ME-GC-MS测定‘凤丹’牡丹籽油挥发物组成时固相微萃取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被引量:4
3
作者 帅佳琪 吕长平 +4 位作者 秧拯民 石杨 毛咪 江莉娜 康敏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62,共6页
为‘凤丹’牡丹籽油风味研究提供参考,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SPME-GC-MS)测定‘凤丹’牡丹籽油挥发物组成。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根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以‘凤丹’牡丹籽油挥发物总峰面积为响应值,以样品量、平... 为‘凤丹’牡丹籽油风味研究提供参考,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SPME-GC-MS)测定‘凤丹’牡丹籽油挥发物组成。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根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以‘凤丹’牡丹籽油挥发物总峰面积为响应值,以样品量、平衡时间、萃取时间、萃取温度为因素进行响应面试验,对‘凤丹’牡丹籽油挥发物的固相微萃取条件进行优化,然后采用SPME-GC-MS测定‘凤丹’牡丹籽油的挥发物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固相微萃取‘凤丹’牡丹籽油挥发物的最佳条件为样品量4.0 g(15 mL样品瓶),平衡时间40 min,萃取时间20 min,萃取温度80℃;在最佳条件下结合GC-MS分析测得‘凤丹’牡丹籽油中共有22种挥发物,其中烯烃类、酯类、醛类、醇类、杂环类、芳烃类和酚类的相对含量分别为33.34%、21.12%、20.76%、19.05%、3.48%、1.67%、0.61%。综上,该响应面法优化的固相微萃取条件适合快速测定‘凤丹’牡丹籽油挥发物,烯烃类、酯类、醛类和醇类是‘凤丹’牡丹籽油中的重要挥发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丹’牡丹籽油 挥发物 固相微萃取 响应面优化 气相色谱-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